如何评价商鞅的驭民五术?

篮球人生殿堂

评价一个人如果脱离历史时代背景,那么就很难得到客观答案!



一:法家起源

先秦有诸子百家,司马淡(司马迁父亲)选出十家,刘歆略去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后剩余六家:儒家文士、墨家武士、法家法士、道家隐士、名家辩士、阴阳家方士。

商鞅属于法家。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开创者。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将法家学说推向高峰。

二:驭民五术

1愚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他事。 4辱民:一无自尊自信;二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五皆不灵,杀之。

三:德治与法治

周代“礼法治国”,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表面上是“德治”,实际上是“法治”,因此被称为“外儒内法”。

(1)法家的优点和缺点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先秦诸子百家,孔子要回到周代,墨子要回到尧舜时代,老子要回到原始女娲时代。这几家都是向后看的“复古论”,只有法家是前瞻式的“开创论”。

商鞅的“法”与近代文明的“法”不同,与法哲学原理的“法”更是相反。商鞅的“法”是君王之法,出发点完全是以统治者的立场出发,因此管制有余,人性不足。法哲学原理之“法”从人性基本出发,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2)法治与德治的互补

我们常说“法律不外乎人情”,但商鞅时代的法家是冰冷没有人情味的,是“管制”之法,而不是“管理”之法。商鞅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将人的基本权利拉低了一个层次,而且不管是商鞅之法还是韩非子之法,都是将君权凌驾于法之上,这也是时代的局限。

商鞅悲惨下场和暴秦快速的灭亡证明了“此路不通”,冰冷的法律并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汉代吸取了这个教训,开始采用的儒家的方法来辅助管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法制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只有冰冷严厉的法律管制不能长久,空有满嘴仁义道德没有制度建设只是空谈。只有两者有效结合,合理把握尺度才是治国之道。

四:人性的弱点

商鞅把人性吃的很透,他所针对的都是人性的弱点。但人性本私,善恶并存,商鞅在管制人性之恶方面极有心得,因此他做个监狱长很合格。抑恶扬善,他只适合前者,而不适合后者。只会抑恶,不会扬善,注定不会长久。

人性如同水性,太压抑就会爆发,不管理就会泛滥。因此法律告诉你不可以做什么,道德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五:历史的轮回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文明时代,主要归功于“礼法”结合。但在周代灭亡之后,中国文明进入到一个混乱时代。从春秋到战国,从现实主义到功利主义,从《礼记》到《孙子兵法》,表面看是“人性的堕落”,其实是历史的进步。

商鞅是实用主义者,他的《商君书》说明了人性,也在扼杀人性。这是时代的必然性,就如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样,他们将人性血淋淋一面展现了出来,而至于如何应对?则是留给现代人们的一个课题!


霍大胜

谈谈这个“驭民五术”,这次写得长一点,再长一点,请谅解。

我实在是不知道这个“驭民五术”的来源,看先秦及秦,是从《东周列国志》开始,而后陆续看相关资料,虽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但之前确实没有注意到这“驭民五术”。今日见之,心有犹疑,遂翻查一番,觉得,这也太黑了吧?不是这“驭民五术”多黑,而是总结出这“商鞅之驭民五术”的人太黑了!

在这里,说句可能让人觉得大不敬的话:请不要看到“驭民五术”这四个字,再看到“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十个字,就开始对商鞅及《商君书》及其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大加挞伐!发言前,请去看一下《商君书》全文或者相关章节!请看看原文,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政风民风等因素,再评价这所谓的“驭民五术”。

(说到这里,还要加上这段括号里的话,也算是一种平衡吧,那就是从“科学的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必须承认商鞅变法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论其内容对秦当时的国力有何等促进,但终究是封建社会的变法,最主要的是维持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施政措施,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跳不出覆灭的结局,也跳不出历史的局限。所谓“驭民五术”是商君本意,抑或是后人附会,请读者评判。)

首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秦孝公继位之时,秦被魏夺去大片土地,被长期封锁于一隅,加之国力薄弱,六国谋秦,可谓是生死之间。时,秦民风与中原六国相差极大,民风好私斗,法令不行,民风粗陋,被中原六国讥讽至甚。国府无藏金,民众无余粮,兵甲不强盛,亟待改革变法以图存。因此,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商鞅入秦,实施变法。说商鞅变法,就离不开这一背景。这也是秦变法与楚、魏变法之大不同之处。

(另注:文中部分译文取自高亨先生所注《商君书注译》,高先生在文中旁征博引,论证严谨,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引述,致歉。)

其次,纵观《商君书》,与这“驭民五术”直接相关的,应为第二《垦令》、第二十《弱民》。于《商君书》中试取几例而论之。

一、愚民

第二《垦令》中有是语,“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这是一个版本,另一版本则为“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再看翻译。第一个版本译为“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百姓愚昧迟钝就安居不迁移,那些摇唇鼓舌迷惑农民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就一定会去务农了。愚昧无知、性情浮躁多欲念的人也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了,那么农民就一定会安心务农。”

第二个版本译为“朝廷不准许人民自由迁移,那末那些愚昧无知而不安于农业的人就没处吃饭,从而必定务农。愚昧、贪婪的人专心务农,于是农民就必然安静。农民安静而愚昧,荒地就必然耕垦了。”此处且不展开,读者自思之。

二、弱民

第二十《弱民》,专立一篇,名为“弱民”,乍看之下,当为“弱民”之实了。且看第一节:“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一译“人民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人民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人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不敢触犯法律就会守法。人民守法,就听众役使;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强。”

也有一译“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所以有法度的国家,努力使人民弱。人民朴实就弱,人民放荡就强。人民朴实,就遵守法轨;人民放荡,就任意而行。人民遵守法轨,就听从役使;人民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用强民的政策,来除去不守法的强民,结果,国家就弱;采用弱民的政策,来除去不守法的强民,结果,国家就强。”

此处,不论直译还是结合历史背景而意译,从前后文都可以看出:“民弱”,指的是“人民不敢犯法”,“民强”,指的是“人民敢于犯法”。

三、贫民

第二十《弱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一译“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致富就会放纵,放纵就会产生如虱虮一样的弊端。因而人民富裕了就不易役使,那就让他们以粮谷顶替外出服役,使他们每人都出力,那样农民就不怠惰。农民不怠惰,六种弊端就不会产生。所以国家富强,人民守法就是强而又强。”

还有一译“人民贫穷就会勤劳而富裕,勤劳而富裕就要游荡,游荡就要产生虱子。因此,人民富裕了,而不肯为朝廷使用,那末,就让他们拿粮食捐爵位,使他们每人必须出力,农民就不懒惰了。农民不懒惰,六种虱子无由产生,因而国家富裕,人民守法,这就是强上加强。”

四、辱民

第二十《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一译“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于为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人民就会轻视死亡……治理民众,以刑法使他们知道何为真正的羞耻,战争时他们才会出战。民众贪生怕死,政治纷乱,而去与别国交战,兵众与农民都会怠惰,国家力量就弱。”

也有一译“人民卑辱,就重视爵位;怯弱,就尊重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罚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于出力;用赏赐驱使人民战争,人民就看轻死亡……国君统治人民,用刑罚来羞辱他们,到战争的时候,他们才肯战争。如果人民怕死,政事纷乱,而又和别人战争,结果士兵和农民都懒惰,国家也就弱了。”

再次,以上四点,可能有人会问,为何不谈“疲民”?“疲民”者,所谓“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也。引用网上一言家之语:“不停征战,更卒、正卒、戍卒,不停徭役,力役、杂役、军役,使民无暇顾及他事。”这样的看法,我真的不想去说什么。

关于“辱民”一节,商鞅变法时随《商君书》之后颁布了几批法令,对民众生活的细节也做了细致的规定,如“弃灰于道者黥”之类,有的人认为这是对“人权”“人格”的不尊重,却没有看到,当时秦民之“疲惰”“私斗之风盛行”,可谓之前视律法于无物,只凭一腔血勇行事。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改变民众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的根本,使整个国家走上“君主、大臣之令可以不行,但律法有载则必行”的道路。

关于“贫民”一节,《商君书》第四《去强》二节所言: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意思就是“农民、商人、官吏三种人是国家有经常职业的人……农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这三种人都穷了,国家必被削弱。”这是要“贫民”么?

关于“弱民”,究竟是让人民贫弱,还是要让人民守法?

关于“愚民”,不让人民随意迁移,有人认为“农民世世代代困守一隅,接触不到别处或其他地方的人,自然就变得愚昧无知”。这个也不想加以分析了。

商鞅变法,触及了秦贵族的势力,在当时就受到了甘龙等老贵族的反抗。加之历史上儒法之争等学派争斗,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等的评价,对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的历史评判也是有争议的。

最后,引网上张晨一文中的一段,“在大争之世,满嘴仁义道德清谈呱噪,却无视天下苍生家无余粮,有田不能耕,有功不能赏,食肉者却礼教有序,为尊者贤者擦屁股,犯了事儿也不入刑,此等学说难免不成为惶惶若丧家之犬。”不论对错,只是看到了,觉得有意思,就摘录过来。


陆爱玲620

很多人给予商鞅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商鞅的变法可以富国强兵。其实,如果你真的穿越到了古代的秦国,你就会不这样看了。说实话,假设你生活在商鞅变法下的秦国,你会很不适应,甚至生不如死。

对商鞅的国策,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把人民变成没有感情的机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商鞅受法家影响,认为,国君周围都是利欲熏心的坏人,奸人,从士大夫到普通的民众,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性本恶”,他们随时随地会背叛国君,颠覆社稷。所以,必须永严刑峻法来困住他们,让他们每天疲惫的劳作,在劳动/战斗之中消耗掉旺盛的精力,这样就没有精神去与国君对着干了。

商鞅的这种思想,叫做“疲民”,让民众整天处于极度疲惫和劳作阶段,就没有思想去干涉国家事物了。对于秦国的走向,商鞅认为,必须把秦国打造成一个完全冷血的战争机器,所有的一切资源,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文化,都必须服从于战争的需要。争霸是秦国的第一要务,而家庭的感情,文学艺术,在商鞅看来,都会拖累秦国崛起,必须予以遏制。所以,商鞅鼓励民众之间互相告密,让他们不敢随便发表言论,不敢乱说乱想,一门心思集中起来给国家办事情。这样,秦国上下都变成了一个大军营,一切围绕军事斗争而服务。

商鞅的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虽然秦国依靠商鞅而强大起来,但没有仁义,最终还是土崩瓦解了。


怀疑探索者

商鞅变法是中华2500多年来最著名变法最成功最彻底的一次。其他两次分别为王安石变法,失败而告终。张居正变法(其实并未有实质性纲领改变,只是重整朝纲而已)也是身死法灭。

一,商鞅变法的正面意义

1.废除秦国落后的,部分奴隶制体制。

2.军功进爵制,耕桑进爵制,打破阶级晋升通道。设20级爵位,平民可以耕田和参军以获得阶级晋升。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平民晋升贵族体制,这才是打败山东六国的根本性动力所在。秦国的平民晋升贵族体制是凭本事说话的体制,是华夏五千年空前绝后的先进体制,这是触及前世和后世士大夫阶层核心利益的体制,是当时和后世士大夫贵族阶层坚决抵制的体制。秦灭以后,这个体制是受到汉朝及后世贵族阶层坚决和决绝抵制的,并不遗余力污蔑的体制。谁动我蛋糕我不拼命,动我子孙的蛋糕那是一定要拼命的。

例如,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普通贵族人士,都在《史记》里尽显(对家奴出生的,与其毫无私怨的,军功贯彻华夏历史第一的卫青大将军)的不屑和傲慢,只因为卫青是奴隶的卑贱出生。

3.推行法制,法大于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秦昭襄王病重,手下大臣私自宰牛祷告上天为其求福,秦昭襄王病好后,说“卿爱我也,而我爱法也”,最高领导人对法的尊重胜于自己的生命,按大秦律法治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后世统治阶级只是说说而已,只要有权都可以避罪,这一点只有大秦做到了。后世政权继承的都是落后的无耻的“刑不上大夫”的儒家特权法度。

二,商鞅变法的诟病,是后世儒家的亵渎

1.所谓愚民、贱民、害民、屠民等,是不存在的。

平民通过耕种桑织、军功可以进爵发家,进爵发家后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抚养,这些权利在后世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从一位叫“衷”的古秦人的墓葬里挖掘的两片竹简,是全球最早的家书。是两个参军弟弟“惊”和“黑夫”写给大哥的信。这样的平民孩子都会写字,也得到的军功爵位,以他们的大哥的墓葬规模也可以断定他是个有爵位的人。

2.商鞅的法严,对残害百姓更是不存在的。

法,不知不扣的执行,才是对平民最大的保护,严惩严办对平民才是最有利的。

因为平民都是惧怕法的,因为没有特权的庇护,一般不会触法。相反,不惧怕法的正是那些贵族势力,因为他们背景深厚,权势太大,甚至动摇国君统治。

商鞅变法时立威时,成百上千地杀触法之人,恰恰杀的不是平民,而是士族阶层。

文明绝对通过法的暴力手段约束出来的,而不是自觉的儒的道德规范出来的。


历史北极星

先说答案

整本《商君书》,讲述的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以循名责实的原则进行农业文明时代,国家具体事务管理的方法。

所谓的驭民五术,与商君之言大相径庭,不足为信。

《商君书》

三千年皆为秦政,这个秦政理论总源头,就在这本书里。

商鞅塑造了秦政,秦政又塑造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国家样貌。

可以认为,是商鞅影响并间接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资本。

周朝的崩溃,根本在在于国有土地制度的崩溃。

在三代封建时期,土地都归属于国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买卖土地,天子可以强制回收王公贵族们的土地,进行土地的再分配。

《礼记·王制》记载: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随着周王室不断的分封王族后代,周王室直属的土地越来越少,而诸侯则利用拓荒来增加土地供给,再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劳动力流入。

土地资本供给增加,劳动力供给也增加,诸侯国就会越来越强大。

同样的道理,诸侯国内的王公贵族和金融资本家们相对国君也越来越强大。

商鞅变法,便是国家资本,对新兴的农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的一次全方位沉重打击。

秦朝为什么可以横扫六合,这次变法是根本。

《商君书》的核心,讲的是耕战,是如何做好农业文明时代对于国家来说最根本的两件事情:农业和军事;讲的是依法治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这是几千年来依然行之有效的基本的框架。

而不是后世妄人臆测的所谓“驭民五术”。


平凡2850

“愚民”政策是战国时代比较普遍的一种思想,老子和管仲就都提出过“愚民”思想。

老子认为“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管仲则认为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相体,而外内别也。”

之后的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等人的学说中都有愚民的主张。只是商鞅的愚民思想更为明确和系统。

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力量:“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固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战胜敌国,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愚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战争的胜利则是战胜敌国的最主要手段,故农、战是商鞅变法中最主要的内容,“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人民愚昧无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

可见,商鞅之所以提出愚民主张,就是是为了使君主能够更好地统治和驱使人民,使人民专心从事农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无敌于天下,“民愚则易治也”。


鱼儿读书会摆尾

我读完法家经典巨著《商君书》、《韩非子》,不曾听闻驭民五术,唯知五蠹。后世腐儒做睁眼瞎,不见商君强秦之功,不见后世帝王外儒内法之本质,极尽罗织之能事,篡改之本性,曲解法家精华,蒙蔽幼稚,欺骗无知

商君强调法治,强调统一君权,实现国富兵强,人民安居乐业,提倡的只有弱民一项。所谓“弱民”是指消除人民不奉公守法的本性,“弱”的是人民自由散漫、好吃懒做、败坏法纪的天性。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在,但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有规矩,或约束以道德,或绳之以法律。弱民就是要百姓遵纪守法,不敢反抗法律,畏惧法律,敬畏国家公器!



贫民不是法家的主张,可能是儒家的想法。法者所以爱民也,国富兵强是法家的终极目标,百姓贫困,何来国富,何来尊严?国不富,拿啥来装备军队,拿啥激励士兵?国不富何来兵强?兵不强,如何抵御外悔?因此贫民一说不是强势扩张法家的主张,是偏安一隅儒者的理想,百姓贫穷了才好管理!


疲民是法家的提法,是法家坚决打击的对象,是法家说的五蠹之一。所谓疲民是指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这类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危害守法良民的老鼠屎。法家对这类人的处理办法是罚为奴隶、流放边疆、不能改过自新者必杀不赦!疲民、儒者、游侠、方士、商人是法家认为的五蠹。

辱民不是法家的治国手段,而是儒家根据法家治国后的表像提出的说法。法家提倡严刑酷法,犯法者无鼻无手无脚者多,面部刺字者多。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刑法给犯人留下了终身的耻辱,这就是辱民!对

于给犯人用刑,我不想多解释,只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新加坡为何到现在还存在鞭刑的原因!

愚民一说发源于道家,儒法两家都在采用。所谓愚民就是洗脑,思想控制,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商君根据当时秦国处在的大环境,要求人民只当兵打仗或耕地种粮,诗书礼乐、云游经商、纵横江湖、快意恩仇的事严禁做,以法吏为师学习文化知识。




大秦铁鹰剑士

毛主席如此评价过商鞅

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法律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可见,毛主席很清楚,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鞅式的法家史。


但我们在历史之中,总会看见那些不老实的地方,譬如商鞅被无耻的秦国君主杀害,秦国甚至背弃了商鞅的教导,采取招贤令,引进很大一批游手好闲徒逞口舌的人来帮助秦国灭掉六国。魏晋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盛,道教兴起,他们不事生产,不爱种地,不服徭役,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唐、宋、明不断出现,商业上的蓬勃发展……这些已经完全背离了商鞅的教导。

在商鞅看来,从音乐到服饰,自旅馆到商业,哪怕是他自己这种游士,也是国家的毒瘤,所有人都需要去开垦土地且务农,幸运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坐在电脑前不安分的打打字,而不是在农田里思考种的粮食交完税赋还有多少余存。对了,商鞅自己不种地,也不服徭役,他的法令只是针对自己和君王、太子以外的人。所以,如果商鞅之前出来个其他鞅先制定了法令,那么商鞅可能会是个好农民。

鲁国、齐国和秦国一样,都有民风好勇斗狠的现象,恐怕六国之中也是常态,但这是当时好勇的风气和战争的环境培养起来的。尹文子曾经给齐王讲过一个故事,问您喜欢遵守法令的人吗?齐王说喜欢。尹文子就再问,若两人相斗,一人不敢斗,如何?齐王说,我很鄙视那个懦夫。尹文子笑道,那个懦夫遵守您的法令而不敢私斗,那么您到底是爱好法令还是爱好私斗的勇猛?齐王语塞。

商鞅应该是非常厌恶尹文子这种人的,因为这种人“辩”,他对付这种人,当然就是发配去种地了。而对付那批不服管教的地痞流氓该怎么办?很简单,用他们来弱民,之后通过战争把这批好勇斗狠的家伙全葬送在战场。看来,马基雅维利在商鞅面前不过是一个渣渣。

当我看到回答之中那些鼓吹商鞅的答主们义愤填膺的把商鞅的法说成是现代法治时,总觉得很有意思,他们用手机或电脑在悟空问答上回答问题,却为商鞅的法令叫好,难道是以为自己回到秦朝不是务农的命?没有好看的衣服,没有音乐,没有任何形式的娱乐,喝点酒也被完全禁止,唯一的属性技能点就是务农,完了就是被勇者们反复欺负,上战场也不如勇者们能拿到军功。

如果有时光机器,真的很希望把这批坐在电脑前不务农的人送到秦国去完成他们自己的梦想。


肥嘟嘟的小不理



商鞅主张尚奸,尚奸必出恶政,恶政包括驭民五术。



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

《商君书》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尚奸必出恶政,商鞅之恶政包括驭民五术: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最后补充第六术——虐民)

一、弱民。

《商君书》有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又曰: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

弱民的内容之一,是不让人民拥有兵器。秦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二、贫民。

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人民‘’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

三、疲民。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

这不禁让人想起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镜蒙上。法家比驴的主人想的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在法家心中,人不如驴。



四、辱民。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受刑。商鞅为何视人不如畜牲,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

《商君书》如是回答:民辱则尊官。

五、愚民。

愚民就是实行文化专职,让百姓愚昧无知。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六、商鞅还有隐藏的驭民六术——虐民,即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商君书》有曰:以善治民,则民亲亲(这是儒家提倡的);以奸治民,则民亲制。

又曰:重赏轻刑,民不爱上;重刑轻赏,则民爱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应该更名为商鞅综合症。

黄老学派继承了商鞅的虐民思想,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扬光大——夺,然后予;贫,然后富。天下可举!

法家对臣民的要求是。大臣: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寡闻从令。

汉武帝和明清时期,都是以儒家哄天下,以法家治天下。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梁启超称: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防民之术。

法家是民主、法治、宪政的头号死敌。法家思想不灭,中华民族不兴!


杨朱学派

商鞅这种人,是绝不能用的。

不出50年,商鞅的评价必然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历朝历代,对商鞅的评价就谈不上高。后世之君,也没谁推崇商鞅的那一套,搞他那一套东西。要是真的商鞅是什么天纵之才,治国能臣的话,后世怎么没有效法的?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对这些靠着口舌到处卖弄才学,掀起腥风血雨,博取功名富贵所谓士子,一概杀头,不是没有原因。


但凡有的选择,没多少人会选择生活在商鞅治理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