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少不了太监。少了这些贴心、放心、听话、好使的“大内总管”们,就算再能干的皇帝,也得累得够呛。

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明朝太监是一个非常特异的群体。他们受到皇帝严重的信任。皇帝依赖他们程度比任何朝代的太监都要猛烈! 闹到后来,阉党与东林党死掐,皇帝只能靠太监来联系和制约文武百官。到了明末,宫内大小太监达10万人之众,简直都赶上御林军的人数了。

有意思的是,满清虽然沿用了许多明朝的体制,却没见太监们兴风作浪。皇帝手中把住了权杖,由大臣们辅助皇帝处理国事。纵观满清276年,11个皇帝,没见哪个太监在朝廷大堂上吆吆喝喝,露过脸,出过风头。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不得不说,与明王朝相比,满清对太监的管理是高明的成功的。那么让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王朝是咋处理太监问题的:

1

把太监们说得都很难听:

明朝:一千个太监中,除了一俩个好的,其他都是险恶之徒,不可用为耳目心腹。对太监要常常敲打敲打,让他们知道朝庭法规的厉害。不能让他们有功,有功则骄恣。(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朱元璋)

满清:“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良善者少”—康熙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2

对太监们都有些严厉措施:

明朝:铸造写铁牌子挂在宫门,牌子上写“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又发了御批文件,规定中枢各部各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满清:对太监的一举一动都做了具体的详细的规定,比如,太监不得识字认字等,严禁宦官在宫内议论传播政事。太监要是把外界的闲话传到内廷,要被斩首正法。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3

对太监们都有些放纵:

明朝:虽然老祖宗骂得凶,但到了永乐皇帝时,他早把老祖宗的警告扔到了九霄云外!从放手启用宦官,到中枢机构宦官制度改革,从此内廷宦官可与外廷文官同登大堂,平起平坐。

满清:晚期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等,也曾嚣张一时。既然都一个样,那么清代对太监的管理为啥就比较成功呢?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个政治制度问题。

满清一建朝就狠下决心,大炒了太监们的鱿鱼。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内廷规定太监人数必须控制在1000人左右。内廷事务增多繁忙时,最多不过增加到3000人左右。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明代大臣给皇帝递上奏章后,皇帝答批,无论是口谕或票拟,必先经过以太监为主体的司礼监或东厂,再走朝廷各部各司的程序。这种政治制度设计,必然给了太监们营私舞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极好机会。

满清从康熙皇帝起建立的南书房,后来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这些部门就皇帝的“中央办公厅”,为皇帝掌管机密,策划咨询,批阅章奏,出谋献策,直接听从皇帝的各种差遣。而内廷的太监们由内务府及敬事房管着,和军机处八杆子都打不着,和皇帝中间也隔了两层。

因此,即便是后来的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们嚣张得瑟,也无法直接干预朝政,得不到实际的朝廷大权。

历史上太监的那些事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对控制太监干政是成功的,但并等于其它各个方面都行得通吃得开。

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宣布解散“军机处”,建立了短命的“责任内阁”。然而可惜的是 无论做出怎样的措施,也于事无补,同年大清就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