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不學偽《尚書》?

弘天任而修斯人

說偽《尚書》之前,先介紹一下《尚書》。

《尚書》是孔子修訂的儒家教科書,有120餘篇。記載了堯舜禹湯,武王伐紂,周公平定叛亂,興建洛陽城等上古歷史。

首篇記載了堯舜時代,制訂天文曆法: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被焚燬。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尚書》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這與法家立法為君,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寧枉勿縱,夷租連坐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不言而喻。

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的28篇《尚書》,被所有儒家大師、經學大師一致認定是先秦時期的真作。在清華竹簡中更得到驗證。

之後,孔安國也獻出古文《尚書》數十篇。

孔安國的古文《尚書》一問世,遭到所有儒家大師的一致批評,稱古文《尚書》是孔安國偽造。古代打假大師王海曾列出古文《尚書》系偽作的一百條鐵證。

所以,古文《尚書》又被公認為偽《尚書》。

21世紀清華竹簡的考古證明,孔安國獻出的偽《尚書》確實是偽作。並且在歷朝歷代,也一致認定其是偽作。

四書五經中的《尚書》,只有伏生背誦出的28篇,而沒有孔安國的偽《尚書》。

古代沒有人專心研讀偽《尚書》。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找出偽《尚書》中,更多證明其是偽書的鐵證。





楊朱學派

《尚書》這本古籍,我們先看看他的版本以及傳世情況,《尚書》就是上古之書,類似於夏商周的官方歷史資料彙編。而上古發生的事情被史官記錄下來,古人所記言論的成果就是誥、誓、命、謨等篇章。而且從《尚書》語言上看,很多古人的語言應該就是當時的方言,所以,《尚書》史料價值很高。官方檔案資料重要的部分被儒家整理成了《尚書》,還有一部分被整理成了《逸周書》。兩本書淵源很深。



漢代緯書《尚書璇璣鈐》說孔子求《書》得三千二百四十篇,刪去三千多篇, 只留下百篇和百篇的"序", 彙總為二篇。不管《尚書》是不是孔夫子親自刪改編定的,《尚書》都有很濃的儒家思想觀念。

到了秦代,先秦古籍遭遇了一場無妄之災——焚書坑儒。很多古籍應該就失傳了,《詩經》這樣容易記憶背誦的,至少還會有不少儒生記住。但是,《尚書》語言是上古三代的方言,到了秦漢,人們也會覺得《尚書》語言詰屈聱牙。應當說,《尚書》保存下來希望不大,從先秦的其他古籍,諸如《左傳》、《墨子》等等尋找,約略可知先秦《尚書》篇篇名之可尋 者,大概在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篇左右。(很多有目無篇)漢文帝時期,晁錯從伏生那裡抄錄《尚書》,伏生垂垂老矣,於是跟從伏生女兒學習,整理了28篇文字,因為是用漢代文字寫成的,被稱作今文《尚書》。今文尚書的篇目包括: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這二十八篇文章,成為後世流傳《尚書》的核心篇目。無論所謂今文、古文尚書,都有這些篇目的文字內容。

而古文尚書,就是當年漢代皇室魯共王私搭亂建搞裝修,結果把孔家牆壁弄塌了,牆壁裡面發現出來很多先秦古籍,應該是孔家人焚書坑儒時候藏進去的,因為這批古籍是用先秦古文寫成的,所以被稱為古文《尚書》。而這批古籍在王莽篡漢之際也不知所蹤,不知道是戰火湮滅了,還是被民間收藏了。

東漢又有一個民間發現的版本《尚書》,杜林版本《尚書》,這個版本跟今文《尚書》差別不是太大。

我們現在讀到的《尚書》總共58篇 ,是東晉出現的一部假冒孔安國的名義偽造的《古文尚書》。我們知道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神州陸沉,五馬過江,衣冠南渡,東晉政權需要儒家來維護統治,在民間廣泛徵集儒家經典。豫章內史梅賾獻上一部標為孔安國傳的《古文尚書》十三卷,五十八篇。而根據後來從宋到清代的學者考據,裡面真假參半。古人造古籍,也就是會把一些零星的古籍加上自己模仿的語言。也就是說,這部古文《尚書》水分很大,是“偽書”。

接下來!重點來了!到了隋唐大一統局面出現,隋代的大運河溝通了南北,南北學術交流也開始融匯。唐太宗重視儒學教育,舉一個例子,手書“朕略萌”。好了,不開玩笑了。經學史上一個重量級人物登場了——孔穎達!《舊唐書·儒學傳》雲:"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 。"又《新唐書·孔穎達傳》雲: "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 ,凡百餘篇,號《義贊》 ,詔改為《正義》 。"而這裡面也包括(偽)古文《尚書》。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清代“偽書”以及其的註釋都是官方哲學和科舉考試內容。(這裡面也比較複雜不是一兩句能說的清,籠統給一個答案就好,因為不僅僅涉及古籍,也涉及科舉制度考試內容,所以相當複雜。以後有時間我再說吧!)當然從宋代開始一直有人(比如元朝吳澄、明朝梅鷟)質疑古文《尚書》真偽,尤其是清代考據學興起,對於偽書的學者和著作都不少,在這裡就把一一贅述了。


(唐太宗手書《孝經》從一個側面說明唐代對於儒學官方統治思想的一個重視程度)

我們探究古籍真偽確實是需要的,但是“偽書”不代表沒有價值,尤其是(偽)《尚書》這樣長期作為官方統治思想的古籍,對於唐到清的讀書人都有很深的影響。這個問題沒問,我也就不多說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給你解答疑惑。


半卷

科舉考不考不知道,古人學《偽古文尚書》是必然的。否則《偽古文尚書》不會流傳近兩千年。

其實漢朝末年,中國的學術界就一直爭論《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孰真孰假,並發展出很多學派。《今文尚書》是漢初的時候一直流傳的,用隸書抄錄的。《古文尚書》據說是在孔宅之夾壁發現的,是用小篆寫的。我都沒看過,猜測也許有些斷句不同。

東晉的時候還發現《偽古文尚書》,也是小篆寫的。《偽古文尚書》包含了《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原本的內容外,還有很多新的篇章,是一部難得的經典。怎麼可能不學呢?要知道古代的情況和現在很不一樣,古人寫書是很難的,每一本書都是學霸嘔心瀝血的結果。


夏天的蟲4

儒家有十六字心傳,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經典,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暈厥之中,惟精惟一”,這就是非常著名的聖人十六字心傳,體現了儒家的核心精神。要命的事,這十六個字就是出自偽造的尚書,當年清代閻若璩考證出來這句話是偽造的尚書時,全中國的知識分子全都炸開了鍋。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尚書的各種問題終於被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漢出定五經博士,其中就有尚書,後來有人又蒐羅出來一個孤本,於是合編成一本尚書。自古以來,人們就開始懷疑它的真實性,但懷疑歸懷疑,畢竟沒有證據,於是人們便一直當把它當做真經來讀。

從尚書中找出那十六字心傳更是給尚書做了很有理的背書,結果清朝考據學大盛,真的就有人很紮實的考證出那後來增補的一部分尚書是偽造的。

最後官方不得不出面,因為有人上書乾隆皇帝要廢除偽尚書,最後是帝師莊存與說了一句,辨別古籍的真偽是一件小事情呀,這才化解了這場風波。

一部分尚書是偽造的不假,但偽造的太久太早,連偽造的本身也成了古籍了,真偽不重要,裡面的內容才重要。

所以古人不但讀,而且知道是假的之後 ,依然在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