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在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新發病例為12萬例;在美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病例1.7萬例。脊髓損傷通常發生在青壯年時期,導致病患運動和感覺功能損害、神經性疼痛、僵直等。成年哺乳類脊髓損傷不僅會破壞最初的脊髓解剖結構,導致細胞死亡,還會由於炎症、脫髓鞘和膠質細胞增生等原因觸發二次損傷,最終使損傷平面以下的功能喪失。

研究團隊在2015年發現成年齧齒類中樞神經系統中內源性的神經幹細胞可被激活,募集並遷移至病損部位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繼而與宿主已有的神經環路整合,導致截癱功能恢復。此神經網絡中繼站理論解決中樞神經系統軸突長距離生長難題,為中樞神經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成年內源性幹細胞孵化學說”。在該學說中,研究人員將內源性幹細胞的孵化看作育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腦或脊髓的病損部位比喻為“土壤”,通常充滿各種炎性因子和抑制因子,水腫,缺氧,就像鹽鹼地,而存在於成年哺乳類腦和脊髓內的神經幹細胞大多處於靜息狀態,就像“蟄伏的種子”。

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以長期控制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改善被認為是“土壤”的損傷局部微環境,激活“蟄伏的種子”——內源性神經幹細胞,募集其遷移至病損部位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新生的神經元可與宿主細胞形成功能性的神經環路最終導致功能恢復。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1日 12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