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夏布:薄如蟬翼輕勝絲 歷史悠長今仍在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整理麻線的老人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夏布生產圖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明朝的夏布單衫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外的護城河邊,美麗的姑娘與小夥子在浸麻、洗麻的勞動中互訴衷腸,倚歌和之,繁重的工作成了一件甜蜜的事情。也許在人們看來,《詩經·東門之池》是一首歡樂的勞動對歌。但這首詩歌的背後,卻蘊含著中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紡織品——夏布。

夏布,是指用苧(zhù)麻為原料紡織成的麻布,是中國最古老的紡織品之一。古史有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

在棉花還沒傳入中國時,蠶絲產量稀少,非位高權重之人不能穿。相比之下,苧麻不僅可以大面積養殖栽培,而且能夠一年收穫三季。因此,幾千年來,苧麻成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由苧麻所做成的夏布,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的主要紡織品。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織造夏布的腰機

屋前屋後種桑麻

歷史悠久的“中國草”

說到夏布,不得不提苧麻。如今,苧麻分佈在世界各地。追究其發源地,還要將目光投向古老的東方大地——中國。學界一致認為,苧麻原產於中國,所以苧麻又有中國草的別稱。

“中國種植苧麻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甚至更早。而且,苧麻的原產地就在中國。”王少農說。

1988年,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大溪文化層壕溝中,出土了距今有6000多年的粗麻編織物。

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的6000年前規模相當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苧麻繩索和完整的苧麻葉片。“有文物可查證到的苧麻,6000年前就有。但我認為,其實應該更早。”

除上述文物外,在浙江湖州市吳興區錢三漾遺址,出士了新石器時代的苧麻織物殘片,表明遠在47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苧麻織物——平紋細布。

種種出土文物證明,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苧麻情有獨鍾,苧麻是古代人民重要的紡織原料。

在古籍中,也能見到許多關於苧麻的記載。

如《詩經·東門之池》,其中就描述了要將苧麻浸泡在水中的工藝流程,這也是古籍中關於苧麻的最早文字記載。說明早在周朝,人們就掌握了以自然發酵方法來加工麻料。有趣的是,當時還設有典枲(xǐ)一職,專門管理苧麻的生產以及徵收。

《周禮》中說:“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以待時頒功而授。”先秦前,苧麻在古籍中的記載,都稱為紵。

三國時吳國學者陸璣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一書中寫道:“紵,亦麻也,科生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葳種也。荊揚之間,一歲三收……”對苧麻的形態特徵、種植分佈、剝製加工及用途,均作了詳細記載。說明在那時,人們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種植苧麻的經驗。

在明朝,朝廷還頒佈法規,強制百姓種植苧麻。《明太祖實錄》中說:“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如若不從,每年要罰交麻布一匹。

“民國”年間,即使在棉花的衝擊下,苧麻的種植生產仍在不斷增長。江西宜春、宜豐等地的統計數據顯示:1934年,種苧11525畝,總產4909擔;1937年,種苧12800畝,總產15649擔;1941年,總產16600擔。

“中國有一句古話:‘屋前屋後,種桑種麻。’麻,就是苧麻。苧麻這種植物,在棉花進入中國前,老百姓都是靠它來織布做衣服的。哪怕是在近現代,我們生活在農村的老一輩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不管是用來織布,還是搓成麻繩製作其他用品,苧麻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王少農一邊回憶一邊說。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搗練圖》中的夏布脫膠情景

薄如蟬翼輕勝絲

出神入化的紡織工藝

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夏布,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叫麻布。

麻布是怎樣成為夏布的?夏布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朝,到了清期,夏布的稱呼才被官方確立。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之所以稱麻布為夏布,是因為其透氣輕薄,適宜在夏天穿著。王少農說,這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夏布,應該是華夏之布的簡稱。”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時,棉花逐漸普及,到明清時,棉花開始取代苧麻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成為製衣的主要原料。

但在夏天,人們還是更喜愛麻布製成的衣物,因為其更為清涼,透氣性更好。所以,夏布的稱謂是否在清朝確立,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雖然關於夏布的說法和由來,至今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比其更吸引人們眼球的,還是夏布製作工藝所達到的高度。

在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素紗蟬衣。作為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它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不到50克的重量,用“輕若煙霧”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在同一遺址中,也出土了一批製作精美的苧麻布,其精細和輕薄程度,可以與素紗蟬衣相媲美。“薄如蟬翼,輕柔如絲。”這是王少農對古代夏布製作巔峰時期的形容。“好的夏布,質感一點也不比絲綢差。”

苧麻是一種高產量的植物,一年可以收穫3次。根據收穫季節的不同,苧麻的品質也有高有低。

春天的苧麻叫春麻,潔白如絲,紡織出來的麻布多為皇宮貴族所用。稍微次之的是夏麻,金黃色,顏色很漂亮。權貴、商人甚至老百姓,一般用夏麻。

最次的是秋麻,褐色,質地十分堅韌,是奴隸所用。此外,秋麻也用於製作盔甲、帳篷等行軍用品,用途相當廣,不拘於製衣。

除苧麻本身品質外,一匹好的夏布,還由其工藝決定。夏布在製作工藝方面,十分繁雜。

傳統的夏布紡織,要歷經剝麻、績紗、織布、脫膠、漂白等一系列程序,而且對溼度和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傳統的夏布生產,還需要一面好的土牆來持續溼度的平衡。太乾了或太溼了,都容易導致斷線。”

如何判定一匹夏布的好壞呢?王少農說,由其纖維密度決定。密度越大,就越輕柔。

據考證,中國古代夏布的粗細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約1.5市尺)內,每80根紗稱為1升。布幅寬度為定數,升數越多,就代表布越精細。

《周禮》還規定了各種粗細夏布的不同用途:斬衰裳(喪服),有3升布做的、3升半布做的,帽子是6升布做的;7-9升的粗苧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的布,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眾化的衣料;15升的布,為製作深衣(俗稱袍服)的布料。

15升以上的夏布,細如絲綢,為高貴品種,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的夏布多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

四川夏布:薄如蝉翼轻胜丝 历史悠长今仍在

婦女們整理麻線

蜀麻吳鹽自古通

夏布是否起源於巴蜀?

四川與夏布有著無法言明的關係。眾所周知,苧麻起源於中國,但起源於中國哪裡?學術界眾說紛論。

目前,關於苧麻在中國的起源中心,存在3種觀點:長江流域起源中心,長江流域黃河中下游並列起源中心和雲貴高原起源中心。

“四川種植苧麻有幾千年歷史,哪怕是現在,四川仍是全國苧麻的原材料產地。四川有著40萬畝苧麻的種植地,佔全國產量的80%-90%。”王少農說。

有“苧麻之鄉”稱號的大竹縣,更是從商周時就開始種麻,迄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清道光版《大竹縣誌》記載:“麻稻為首。”唐朝詩人杜甫在《夔州十絕句》中說:“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反映了大竹的苧麻生產、流通盛況。

王少農大膽推測,夏布起源於巴蜀之地。“夏布起源於四川,在當時,它有著另一個名字——蜀布。”關於蜀布的記載,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跡可循。

《史記·大宛列傳》中寫道:“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 蜀布。’”《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漢)武帝使張騫至大夏國,見邛竹、蜀布,問所從來,曰:‘吾賈人從身毒國得之。’”

上述文獻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蜀布就經由貿易傳播到了當今的阿富汗、印度等地。所以,張騫在出使西域途中,看到大量來自巴蜀之地的物品。

“早在古蜀時期,蜀布就通過古蜀道傳到了中亞、西亞等地區,最遠的到達了當時的古羅馬。所以,夏布在很早前,就是四川的一張名片了。”王少農補充說。

雖然至今無法考證夏布是否起源於巴蜀,但在王少農的另一觀點中,紡織技術的出現,代表著某個地區的人民進入了文明的門檻。而蜀布悠長的歷史,表明了四川紡織技術由來已久。

王少農說:“人們能夠種植苧麻,並且編織為布,這是其文明進步的標誌。發源於四川的蜀布,證明了四川的紡織技術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四川很早就邁入了文明的門檻。”

四川生產夏布的歷史悠長,其間經歷過輝煌燦爛的時期。

王少農說,四川夏布產量最高的時候是在清朝,到1980年代,也出現過高峰期。“在當時的一段時間內,四川夏布的產量達數十萬匹,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同時,夏布作為精美的紡織工藝品,還遠銷海外。

作為輝煌時期的代表,不得不提到巴蜀大地的隆昌夏布和榮昌夏布。

巴蜀夏布多俊傑

那是一段悠長的時光

在四川與重慶的交界處,重慶境內有一方水土叫榮昌。榮昌歷史底蘊深厚,古稱昌州,西漢後,縣地基本上為江陽和漢安兩縣屬地。

榮昌盛產夏布,憑藉“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娟”的質感,自唐朝以來,就成為貢品進入皇宮中。

《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昌州轄四縣:“大足、昌元、靜南、永川。”這4縣中,獨昌元(今榮昌縣)素產夏布。

清光緒版《榮昌縣誌》說,縣內“各鄉遍地種麻,婦女勤績成布,白細輕軟較甚於葛。山陝直隸客商,每歲必來榮採買,遠至京都發賣”。

到“民國”時,榮昌擁有夏布織布機5000多臺,全年產銷70萬匹。“遍地種麻,家家織布。”生產出的夏布,大多出口韓日、歐美、南洋等國家和地區。

隆昌夏布如今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登上過世界的舞臺。

內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曹永勝說,隆昌夏布生產有1000多年的歷史,自唐宋以來,隆昌的紡織技術就達到了較高水平。夏布製作,很長一段時間成為當地人賴以為生的手段。

據1943年的隆昌鄉鎮概況調查表記載,在縣屬28個鄉鎮中,除中城鎮外,均產夏布。生產者大多是農民,只有少數是專業戶。

1937年的《四川日報》第10卷報告中寫道:“全縣業夏布者,約佔農家百分之四十……農家無論老少婦女,均操結麻線工作……是夏布業之盛衰與農村經濟之關係,良非淺鮮也。”

為何說隆昌憑夏布揚名世界?隆昌生產的“美女”“獅球”“織女”等品牌的夏布織品,曾先後榮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工藝品名譽獎,讓世界看到了來自東方巧奪天工的紡織工藝。隆昌夏布憑此揚名九州,遠銷海內外。

關於隆昌夏布,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明末清初,到四川的移民帶來了湖廣麻布生產經驗,與隆昌本地紡織技術相互交融,在歲月的催化下,織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隆昌夏布。

王少農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夏布的紡織技藝本就是發源於四川,所以這不過是從四川傳出再流回到本地罷了。在傳播中,它也吸收了各地的生產經驗。”

“斷掉的麻線與弄丟了的日子/灑下的汗珠和戰火中的浴血/還有每一個夏天/都被鑲嵌在上面/這哪裡是布/分明一段悠長的時光。”曹永勝曾寫過一首名為《時光畫卷——隆昌夏布》的詩,道出對夏布的讚美之情。

在沒有棉花的那些歷史歲月中,苧麻曾是人們蔽體的最主要物料之一。如今,傳統的手工夏布紡織工藝,卻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境地。手工夏布的生產十分繁瑣,漸漸地,這項手藝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在巴蜀大地,夏布仍然保持著強勁頑強的生命力。無論在榮昌,還是在隆昌,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守護和傳承並創新著這項傳統的手工藝。

“至少在隆昌,老一輩的東西都還留著。”王少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