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運氣極差的人?

用戶44746454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世界歷史上運氣最背的人,就是這個傢伙:山口疆。

山口疆是日本長崎人,一個普通的小市民,造船工人。

因為是軍工工人,山口疆得以沒有服兵役,留在老家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工作。

8月初,山口疆奉命去廣島出差。

8月6日,他和以往一樣離開小旅館,去上班。

誰知道剛出門沒多久,8點15分,突然山口疆感到炫目的閃光,之後是震耳欲聾的聲響。他瞬間失去了意識,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跪倒在地,上半身遭嚴重燒傷卻奇蹟倖存。

其實,這是美軍在日本丟下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導致廣島14萬人死亡,城區基本被炸燬。

山口疆當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倉皇的和其他難民亂竄。

躲到1個防空洞胡亂睡了1夜後,綁著繃帶的山口疆用盡辦法搞到一張火車票,當天就返回290公里以外的家鄉長崎。

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封鎖了原子彈的新聞,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只認為是大規模轟炸。

8月9日,山口疆回到公司,向同僚們秒回原子彈爆炸的巨大閃光和衝擊波,一瞬間炸燬了一個城市。

同事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認為山口疆吹牛,怎麼可能用1枚炸彈就炸掉了一座城市!

他們認為山口疆是不是腦子被炸壞了!

就是山口疆描述爆炸場面的同時,也就是11點2分,突然山口疆驚訝的發現,他再次看到了炫目的閃光,他的身體再次被炸飛。

原來,因為日本拒絕投降,美國又在長期丟下了第2顆原子彈胖子,炸死了7萬人,摧毀了大半個城市。

山口疆被原子彈炸了2次,雖沒死,但是留下嚴重後遺症。山口疆的皮膚傷口再也難以癒合,頭髮掉光,經常流鼻血不止。

不過,山口疆是一個軍工工人,是軍國主義的支持者之一,並非無辜平民。

所以,薩沙要說的是:炸得好!


薩沙

最差的運氣莫過於:一不小心,耀威變成了送死。就拿三國來說,鳳雛龐統便是運氣極差。按說臨敵,攻城,督戰本是主帥習以為常的事,可到了龐統這裡,就是被流矢所中,卒。再看周瑜也是,在與曹仁對戰中也為流矢所傷,差點送命。


但其實最倒黴的不是被流矢砸中的,而是送人頭的。比如東晉的蘇峻,本來軍隊對壘大勝,可自己卻非要近前鼓舞士氣,於是乎突然馬驚了,把他甩下去,然後被敵人砍了,導致打敗。這才是最倒黴的人啊。


不宇亦瀟瀟

我在這裡寫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君。

一個在婚姻上運氣極差,娶了個夫人,公然給他戴綠帽子,他知道後指責了兩句反而遭滅口;

一個在去世的方式上運氣極差,居然掉進糞坑裡淹死了。

魯桓公的“美滿”婚姻

齊僖公的女兒文姜風華絕代,才情豔豔,心比天高,卻被鄭國的世子忽以“齊大非偶”為由拒婚,文姜差點為此抑鬱,幸而異母哥哥(後來的齊襄公)的耐心寬慰才放下此事,而兩人因此日久生情,暗中滾了床單。

齊僖公知道後,很生氣,趕緊在各諸侯國中重新給她物色夫君,這時候魯桓公主動來提親,齊僖公麻溜的答應了。文姜和齊襄公依依惜別,嫁去了魯國。婚後,文姜倒也安分,為魯桓公生下了兩個兒子。

十五年後,齊僖公早已去世,齊襄公也已繼位。齊襄公同魯桓公在濼地有約,文姜請求同魯桓公同去齊國,魯桓公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死亡在悄悄向他靠近。

情人相見,無語凝噎,軟語溫存,舊情復燃。

魯桓公知道後火冒三丈,在齊國地盤上,他不敢造次,只是責備了文姜幾句,結果文姜同齊襄公告狀。齊襄公便動了殺心,過了不久,齊襄公宴請魯桓公,席間將他灌醉,命公子彭生在車上結果了他的性命。

堂堂一國之君,就這麼不明不白死了,魯國卻不敢指責齊國,只是請求殺死公子彭生來為魯桓公報仇,文姜的兒子公子完做了魯莊公。而文姜仍舊和齊襄公約會。

晉景公的“離奇”死法

晉景公是晉文公重耳的孫子,他在位期間,晉楚爭霸的關鍵一戰邲之戰中,晉國戰敗,楚莊王自此問鼎霸主。

當然,晉國在後來的晉齊之間的鞌之戰中取得了勝利,晉景公還派人滅了赤狄,在國內滅了把持朝政的趙氏一族,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他當政期間,後來這個唯一的趙氏孤兒趙武又重新振興趙氏家族。

下面來說說晉景公的去世,滅趙氏的第三年,晉景公病了,他夢到趙氏先人來找他報仇,醒來後他找桑田的巫師解夢,桑田的巫師說晉景公活不到吃新麥子的時候了。自此病情加重。

然後他又做了第二個夢,夢裡他的病是躲在膏肓之間的兩個小孩,秦國的醫生說他已經病入膏肓了。

六月初六這一天, 晉景公想吃新麥子做的食物,命人找來麥子做出新鮮的食物,然後又命人將桑田的巫師找來,讓巫師看看他能吃上新麥子。巫師看過新麥子做的食物後,就被晉景公殺了。然後,晉景公決定吃飯。《左傳·成公十年》記載:

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剛要吃的時候,肚子突然很脹,晉景公趕緊跑去如廁,然後,嗯,掉進了糞坑裡,淹死了。畫面太美,不忍直視啊。

晉景公身邊有個侍從,在這天的早晨做過一個夢,他揹著晉景公登天了。於是,這個侍從接下了一個光榮的任務:

把晉景公從糞坑裡背出來,並殉了葬。


蕭曉四姑娘

這裡說一位運氣極其不好的"冷門"人物:張弘策

張弘策是梁武帝蕭衍的從舅(蕭衍母親張尚柔的弟弟),在還未發跡時,他就已經以“孝”聞名了。怎麼個孝法呢?“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母強為進粥,乃食母所餘。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幾至滅性”,就是說,母親患病,五天吃不下飯,張弘策也跟著不吃,逼著母親勉強吃了點粥後,他把母親剩下的粥解決了。母親逝世後,他三年不吃“鹽菜”之類的食物,差點到掛了的地步;除了"孝"以外,他還"友愛",兄弟間關係很好,即使各自成家了,也都常常一起睡(對,是這樣沒錯)。

【晚年的梁武帝蕭衍】

儘管有上述的孝友恭悌之行為,但不得不說,在蕭衍稱帝前,張弘策在南齊還真不是什麼大官。他直到三四十歲了還只是個地方的僚佐,直到抓住了一個機會,就是發現了蕭衍這個潛力股。當然,究竟是歪打正著還是獨具慧眼,這個不好評論。總之,在《梁書》的記載中,張弘策與外甥蕭衍從小關係就好,在南齊明帝時期,二人便已經互相期許為君臣了(蕭衍對應漢光武帝劉秀,張弘策對應劉秀的姐夫鄧晨)。

不久後,蕭衍出任雍州刺史,開始有了發展力量的根據地,張弘策則被蕭衍任命為錄事參軍、襄陽(雍州首府)縣令,成為了蕭衍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史稱:"高祖(蕭衍)睹海內方亂,有匡濟之心,密為儲備,謀猷所及,惟(張)弘策而已。"隨後,張弘策參與了蕭衍一系列的活動,如勸說蕭懿(蕭衍兄長,南齊重臣)舉兵、制定舉兵計劃、持節督促西臺軍(即蕭衍等義軍各部)等行為。待到永元三年(501年)蕭衍入駐石頭城後,張弘策駐門防衛,保全士人。建康被攻陷後,他與大將呂僧珍先行入內,清檢宮庫,此時,張弘策扮演的是一個類似西漢蕭何的角色,他面對近在眼前的無數珍寶,"

申勒部曲,秋毫無犯",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表率作用。南梁建立後,蕭衍成為了皇帝,而張弘策則是衛尉卿,成為了禁軍的長官。

我們常說,福禍相依,對張弘策來說,的確是這樣的。正在他處於壯年(四十七歲),以帝舅身份前途無限時,意外來了:

時東昏餘黨初逢赦令,多未自安,數百人因運荻炬束仗,得入南北掖作亂,燒神虎門、總章觀。前軍司馬呂僧珍直殿內,以宿衛兵拒破之,盜分入衛尉府,弘策方救火,盜潛後害之,時年四十七。

當然,這是《梁書·張弘策傳》的說法,據《資治通鑑》的描述: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末帝)的寵臣孫文明等人雖然被赦免了,卻並不安心,於是就搞了事情。因為此事發生在南梁建立之初,所以這幾百位叛黨能夠乘隙而入,擾亂建康城。當時駐守宮內的呂僧珍將其擊破,叛黨的一支流入衛尉府,乘張弘策救火時將其殺害。另一種記載則認為呂僧珍無法滅盡叛黨,待到蕭衍鎮定召來了大將王茂、張惠紹之後,才將其驅散。話說回來,不論呂僧珍究竟成功與否,都不重要,因為即使呂僧珍成功了,張弘策的命運也沒有任何改變,

他迎來的仍是被叛黨殺死的結局

對於張弘策這樣一個前途無限的大臣來說,一切的可能性都被一次突發的叛亂事件終結了(儘管動亂是可預料的,但具體情況即使是蕭衍也無法預測),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身死於無名之輩之手,這可以稱得上是運氣極差了。


潯陽鹹魚

初唐四傑的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我認為,馮唐和李廣算是歷史上運氣極差的人了。

馮唐是漢朝人。那時候,還沒科舉制,選拔人才主要靠徵辟制和察舉制。馮唐因為孝順而聞名鄉里,於是被推薦選拔當了官。

可是,馮唐這人情商有點低,不擅長混官場。一直到白髮蒼蒼了,還只是個不入流的小官。有一回,漢文帝看到他,就覺得奇怪:怎麼這麼大年紀了還擔任這麼小的官職呢?

倆人一聊天,漢文帝發現,馮唐雖然不太會說話,但為人正派、忠直,便可憐他,升了他的官。

可是漢文帝剛升完馮唐的官,就駕崩了。漢景帝繼位。漢景帝特別討厭馮唐,很快就把他罷免了。

到了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時期,漢朝打算與匈奴開戰,便廣納人才。很多人都向漢武帝舉薦馮唐。儘管漢武帝十分賞識馮唐,可此時的馮唐已經是耄耋之年了,怎能出戰?

漢武帝只好嘆息一聲,捨棄了他。

如果馮唐能夠在年輕時碰上漢武帝,也許就會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李廣也是漢朝人。他倒是碰上了漢武帝,可仍然無法改變坎坷的一生。

李廣是很有本事的,騎馬射箭都很出眾。匈奴人害怕他,稱他為飛將軍。

可李廣總是打不了勝仗。以至於漢武帝對他失望了,對外宣稱李廣的命運不好,不能對他委以重任。

後來衛青率領大軍出戰匈奴,李廣終於得到了立大功的機會。可是,他竟然在行軍的途中迷路了,貽誤了戰機。

這可是一項大罪。李廣不想受審,便在悲憤之中,拔劍自刎了。

空有一個“一代名將”的名號,李廣一生並未獲得多大的戰績和封號,實在是令人唏噓。


趣談秘史

我是惜朝,惜朝君今天陪大家聊聊歷史上那些運氣極差的人。

王勃


王勃生於名門望族,生長在書香世家,與駱賓王,楊炯,等人並稱“初唐四傑”,幼時就展現出非凡天賦。

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

由此足見其天才。

但他成年後仕途卻不順至極,曾經歷兩次廢官,

第一次廢官: 年方十七時,被選為沛王府侍讀,因作《繳英王雞》,觸犯權威,被皇帝逐出府邸。

第二次廢官:是在做虢州參軍時,因和同僚關係差,後因私藏犯人,入獄。

二十六歲時,作下《滕王閣序》這一名作。


次年,卻溺水而死,豈不是天妒英才?算的上是運氣極差了。


惜朝君


但要說這些事反著弄到一個人頭上,你說倒黴不倒黴?就有這麼一個人,就跟運氣有仇一樣,在尋找運氣的過程中被一連串反運氣的事粘到了身上!

宋朝時有個人叫張鎬,這傢伙倒黴催的,幼年喪服喪母,成為了孤兒,在缺一少穿的情況下,愣是學會了識字讀書,還做的一手好詩,這事放在宋代,張鎬就是個天才,飯都沒地搞,還有地搞書,真是宋朝的時代救了他。

這小子進京趕考,不幸落榜,估計書讀多了,回家的路都有點模糊了,竟然迷路了,便想著反正是一個人,走哪算哪吧,哪的黃土不埋人,就這樣走到鄱陽郡,當時范仲淹的轄區,很好奇他怎麼沒有往北走,走到北極去!


范仲淹就發現這個人其實滿腹經綸,頗有才華,怎麼就困落到如狗一般的地步呢?他那時候不認識周星馳,人落魄的時候都跟狗差不多,關鍵的是人模狗樣的活著。

這小子看范仲淹抬舉他,走了三千多里的路,終於發現知音了,天下還是好人多,便告訴范仲淹:別看著自己才高八斗值不少錢一樣,其實打小就沒吃過一頓包飯,沒見過一斗米擱一塊的樣子。

范仲淹惜才,我這留不住你,你去我朋友那,黃州團練劉仕林哪裡搞份差事,張鎬雖然不想再折騰,但能吃上飯比啥都強,便忍耐著再次上路,才到黃州成,鑼鼓喧天,走進一瞧,劉仕林1出殯呢,前天剛死,張鎬一口老血沒噴到劉仕林棺材上!

張鎬覺得自己太倒黴了,去廟裡算算吧,為什麼這麼倒黴,抽了個籤都是下下籤,廟裡的和尚看他可憐,給他介紹活路,廟裡顏真卿的石碑真跡,你隨便模仿,掙倆錢花花,這事說定的第二天,石碑被雷劈碎了!


多新鮮吶!簡直倒黴到家了,張鎬尋思著還是死了算了,撞樹,我就不信死都死不成,結果范仲淹又出現了,轉了一圈,張鎬又回到了原點!

范仲淹不會再把這個倒黴蛋使喚出去了吧?


歷史三日談

↑初唐四傑是很有知名度的一個組合……↑

這四位仁兄,才華互不相讓,倒起黴來,也是一個個爭先恐後。

公元671年冬天,雪花飄飄灑灑,這四個人聚首長安城,轟動一時,為何有如此影響力,當然是因為他們傑出的才華。

王勃自不必說,《滕王閣序》永垂千古。

駱賓王七歲時候寫的《鵝》,至今仍是最具有傳播力的詩作。

楊炯呢,且看他這首詩《夜送趙縱》:“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盧照鄰,《長安古意》中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唐朝長安讓人魂牽夢縈,盧照鄰曾在這裡治病↑

這四大才子相聚長安城,不是為了團聚,而是為了科考,但倒黴的是,這四個人竟然同時落選了。原因恐怕是歷史之謎,只能說做人別太高調,他們四個人滿腹才華,很容易浮躁,做事乖張,恃才傲物,或許正是這些性格因素,使他們被排除在外。

過了公元671年,這四個人的命運開始急轉直下,不只是倒黴,簡直是倒了大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王勃渡海時溺水,死時才27歲↑

王勃擔任虢州參軍時,曾經私藏一個罪奴曹達,後被人告發,王勃害怕受此事牽連,秘密殺掉曹達,但事情還是洩露出去,被以“擅殺官奴”判了死刑,還連累了他的父親被貶到偏遠地區交趾(今越南北部)當縣令,就在王勃等死的時候,突然遇到大赦,他死裡逃生,只是被罷免了官職。

上元二年,王勃渡舟去交趾看望父親,次年(上元三年)秋天返回廣州,渡海時溺水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楊炯受其弟弟牽連,政治前途盡毀↑

楊炯,性格極為孤傲,他認定當官是自己的事業,因此一直在耐心等待官場機會,先後擔任過校書郎(官居從九品上),後又擔任崇文館學士,升遷為詹事,司直(官居正七品上),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5年),三十五歲的楊炯禍從天降,楊炯的一個遠房弟弟楊神讓參與了徐敬業起兵造反,受到楊神讓的牽連,楊炯被貶黜出了詹事府,貶到四川,擔任了梓州司法參軍,從此失去的政治前途。

公元692年,楊炯改任盈川縣令,並且留下了嚴酷的不佳聲名,次年,死於任所,年僅43歲。

↑駱賓王極具才華,卻懷才不遇↑

駱賓王,赫赫有名的駱賓王啊,如果說楊炯只是政治成分不好,那駱賓王比他嚴重百倍——他直接參與了徐敬業的造反事業,並且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雖然武則天看到這篇文章後都忍不住誇他,但造反的性質擺在這裡,隨著徐敬業兵敗,駱賓王銷聲匿跡。

應該說,駱賓王這個人太過於恃才傲物,性格帶刺,官途並不順利。先是擔任主簿,後來升為侍御史,他不善於團結同事,屢屢提建議得罪了女皇武則天,後被人誣陷入獄,出獄後駱賓王徹底成了一個憤世嫉俗之人。所以他的結局下場,多少也有點活該。

↑盧照鄰死的最慘↑

可是“初唐四傑”裡最倒黴的還是盧照鄰!

盧照鄰運氣不好,在於他身體特別差。盧照鄰年輕時曾被鄧王李裕賞識,31歲的時候遷居四川,在36歲的時候曾經擔任過益州新都縣縣丞一職,五年後離開四川到洛陽定居,在此期間,曾因“橫事被拘”入獄,又遇到“群小所使”,差點被定罪,幸好得到友人相助。

然而,盧照鄰早在四川的時候就染上了麻風病。這也是他最終離開四川的重要原因,他想到長安或者洛陽這樣的大都市去尋醫問藥,公元673年,盧照鄰有幸遇到醫神孫思邈,但孫思邈認為盧照鄰的病情是“鬱怒所致,無法根治”。

盧照鄰失望的離開了長安,移居太白山,起初他還想當門客,賺點小錢養家治病,然而他身體狀況實在太差,“羸臥不起”,他為了治病,又擅服丹藥,導致丹藥中毒,手足殘廢。

他曾在《釋疾文》中悽慘描述他的痛苦晚年:“餘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公元688年,長達二十年的病痛折磨終於讓盧照鄰不堪忍受,他寫下遺囑,給自己挖好了墓室,每天躺在裡面等死,可他還是嫌死的太慢,活的太痛苦,於是和家人作別後,自投潁水而死。

“初唐四傑”就是如此命運悲慘,他們每個人極具才華,卻又倒黴透頂的一生讓人扼腕長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增廣賢文》中有句話是“時來風送騰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前半句是說王勃,寫出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的那位唐朝詩人。據說新落成的滕王閣要舉行慶典,前一天王勃還在千里之外的馬當,神仙們怕耽誤事兒,晚上一陣神風把他的船吹到了南昌,得以一鳴驚人。大家都感嘆王勃老師運氣好得不得了!

但是下一句的薦福碑就沒這麼歡樂了。這句的主人公是宋朝時候的,叫張鎬,說的是這位張鎬家中一貧如洗,沒成年父母就都去世了。後來好不容易熬到成年,認真讀書,進京趕考,名落孫山。然後流落四方,生計都成了問題,靠賣字為生。

偶然原因,在鄱陽遇到了大文人、政治家詩人鄱陽郡守的范仲淹。愛才如命的範先生,看到張鎬寫的詩很好,並對範先生說自己平生就沒吃飽過,“天下寒餓無出我右者”。範先生可憐他才高八斗卻連一斗糧都吃不起,心生憐憫,就寫了推薦信。讓張鎬拿著去投奔黃州團練劉仕林,一路跋涉過去,剛要進城的時候,老大遠就看到有出殯的,喪鐘響個不停,一打聽,劉仕林剛剛去世。只能作罷。天下雨,躲到廟裡求籤,下下籤。然後寫詩怒罵,廟裡供奉的龍王爺聽了不爽,就想考驗他一下。

因為范仲淹的舉薦,皇帝看了張鎬的文章,大喜,賞了個縣令做。結果被張浩冒名頂替,張浩還要派人殺了張鎬,還好被人救下。張鎬流落到了薦福寺,方丈看他可憐,便讓他臨摹顏真卿寫的碑文,拓上個一千份拿去賣。結果剛說好第二天開始,當天晚上龍神就打雷把薦福碑劈碎了。

張鎬自感絕望到了極點,欲撞樹自殺,被趕來的范仲淹所救,並隨他回到了京城,再次參加科舉。皇帝點他做了頭名狀元,冒充者張浩也受到懲罰。還好人生終於有了轉機。

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我綜合的是元朝馬致遠的雜劇。馬先生的改編,基本上窮盡了古代社會人生坎坷的大全,經得起琢磨,耐得住感慨!


何殊我


瞅瞅這個,多勵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