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速度”慢了,房價為何還“壓不住”?

文/劉曉博

中國樓市,簡直就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讓很多喝過“洋墨水”的經濟學家折戟沉沙。

比如當前就有一個很多人看不懂的謎:為什麼央行印鈔速度不斷創出新低,而房價仍然上漲,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還在飆升。

央行的印鈔速度,一般通過“廣義貨幣M2”的同比增速來觀察。下面是這張圖顯示的是2016年11月(16箇中心城市從當年10月開始實施調控)以來的M2同比增速(籃框內)。

“印鈔速度”慢了,房價為何還“壓不住”?

可以看出,M2同比增速從11.4%迅速下滑到了8.3%。其中2017年全年、2018年一季度,都出現了8.2%的增速,這個增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最低點。

為了便於讓大家看清楚M2的基本走勢,我整理了1990年以來的數據,並跟同期GDP增速對比:

“印鈔速度”慢了,房價為何還“壓不住”?

注:表格裡的增速都是同比,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其中1990年到1992年,統計局沒有正式公佈M2,只公佈了居民儲蓄的增速,只能用這個增速替代M2的增速;1993年到1995年,統計局只公佈了金融機構存款增速,只能用這個增速替代M2的增速。

可以看是,央行印鈔速度是逐步走低的。1990年以來有三個“印鈔高點”,一個是1990年到1991年,一個是1994年到1995年,一個是2009年到2010年。

其中1990年到1991年,以及2009年到2010年,伴隨著印鈔速度的飆升,還出現了GDP增速的顯著下滑。1990年那次發生了什麼?前一年的“風波”和隨後西方國家的制裁;2009年那次發生了什麼?全球金融風暴!

也就是說,1990年、2009年前後,中國都遇到了較大的經濟困難,而且1990年那次可以理解為“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大規模貿易戰”。所以我經常在專欄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盼著中國經濟變得很糟糕,那樣的話,一定會帶來M2同比增速飆升(因為要保就業、促穩定),然後可能出現房價的飆升。

1990年到1991年,中國還沒有形成商品房市場,所以M2飆升只能刺激物價上漲。2009年,M2飆升則反映到了房價上。

好了,話說回來。為什麼最近兩年,M2同比增速不斷創下歷史新低,房價仍然快速增長?

其實很好理解,貨幣的“大水漫灌”變成了“定向滴灌”。

可以這樣說:在2015年之前,官方應對經濟下行週期的方式是“大水漫灌”。2009年的“四萬億”就是這樣,當年M2同比增長了27.7%,而GDP只增長了8.7%,也就是說人民幣在2009年一年就貶值了19%。其結果,當然是資產價格的大漲。

但2009年“四萬億”的爭論很大。而且中國“印鈔票的時代”延續太久,M2的規模已經超過歐美之和,中國央行的總資產也遠遠超過美國。再這樣下去,必然造成人民幣的快速貶值。事實上,中國曾在2015年到2016年讓人民幣貶值,但被美國頂住了。

2015年以來的房價上漲,是從降準、降息開始的。或者說,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基本上走了“老路”。但到了三四五線城市,政府換了打法,使用了“PSL+貨幣棚改”的方式——央行印鈔給政策性銀行,方式是“抵押補充貸款(PSL)”,這些“超低息的錢”貸給地方政府,用來贖買棚戶區居民住房。居民拿到錢,交還房屋給政府(主要是土地有價值),而政府控制新增住宅用地的量(暫時不鼓勵建新房),讓“棚改戶”拿錢買現房,造成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

這就類似“滴灌”。熟悉農業的人都知道,灌溉分為兩種:低效率的“大水漫灌”,大部分水蒸發了、浪費了。以色列人研究出的滴灌,把水通過塑料管直接滴到植物根部,而且把握好速度,可以用很少的水灌溉很大面積的農田,帶來作物的豐收。

所以,這一波房價的上漲,主要是通過“低利率+貨幣滴灌”催生出來的。看起來M2同比增速放慢了,但有限的資金對樓市實施了“精準扶持”。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官方有兩個動作:一是給錢,二是回收拆除老房子(不建新房)。前者帶來增量資金,後者減少住房供應量。

說到這裡,我還想告訴大家一個原理:即便是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速度跟GDP一樣(這意味著基本上沒有通脹),通過嚴格控制住宅供應量,一樣可以快速抬高房價。類似的例子,可以看看香港。

“印鈔速度”慢了,房價為何還“壓不住”?

上圖是香港近年的M2增長情況,從2015年末到2018年一季度,只增長了20%,比內地的25%還低。

“印鈔速度”慢了,房價為何還“壓不住”?

上圖是香港人口的變動情況,從2015年末到2017年末只增長了1.4%,遠遠低於深圳等內地大城市。

即便如此,在這兩年裡,香港房價仍然出現非常巨大的漲幅,完全不亞於內地的熱點城市。

為什麼香港這個資金總量增長不算快、人口接近零增長的城市,房價能在兩三年裡接近翻倍?供應量長期短缺,是最大的秘密。統計顯示,2016年香港這個大都市的新增商品房(私人住宅)只有1.46萬個單位,2017年大約1.7萬個。2018年一季度的統計顯示:私人住宅落成量1200個,創下三年來的季度新低。

今年1月,香港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曾對媒體表示,香港雖然面積狹小,但並不缺土地:其中40%的土地規劃為郊野公園,用做城市建設的土地不過25%,其中用做住宅的土地僅佔7%。住宅用地裡,還有一些是用在低密度的鄉村丁屋和居屋上面,城區用地佔比才是4%。施永青的結論是:香港只要拿出2%的土地來建設住宅,就可以為全港增加50%的居住面積。

但問題是,香港做不到。因為長期的高房價形成了“路徑依賴”,也帶來了固化的利益格局,哪個特首想大幅增加居住用地,最終只能灰頭土臉。所以香港的房價只能變態地漲漲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控制房價手段非常多。

縱觀全球,沒有哪個頭腦正常的政府會刻意打壓房價,長期慢牛是共同的願望。只是每個國家(地區)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程度,有著較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