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為什麼做通識啟蒙?

通識教育,是在國內外都有悠久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對,不止教授單一一門狹窄的謀生技能,而是給學生融會貫通的全景知識體系。

工業化時代,貴族體制被打破,職業謀生成為所有人的生活剛需,工業流水線成為社會主要工作方式。大規模統一標準化教育取代了古典貴族教育,學科技能教育取代了通識教育。標準化教育應對工業生產,期望打造零件式人才,抹去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接受教育的人成為單一崗位上的重複工人。教育以技能崗位為核心。

而在20世紀下半葉,通識教育重歸教育系統。最初是以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帶動,期望以人的心靈成長和全面發展為目標,期望讓學生具有自由靈魂、獨立思想,不囿於狹窄學科,而對人類文明有深刻認知。世界多所著名大學均設置了通識教育體系,中國的清華、北大、復旦等高校也效仿跟進,期望大學回歸古典理想。

為什麼我們覺得通識教育能讓孩子達到Think Big, Think Deep的目標呢?最重要的原因是:

通識教育打破學科壁壘,讓孩子從人類和世界的整體角度看待知識, 有利於形成宏觀綜合視野;

通識教育以自由思考為目標,希望孩子形成有責任感的個人人格,鼓勵孩子對自我和世界進行深入探索。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而我們之所以從孩子開始推廣通識教育,而非等到大學階段,主要是出於如下一些理由:

教育以人為本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塑造豐富完整的人格,從技能培訓轉向人格培養。這是整個世界的教育趨勢。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幫孩子形成更有責任感和獨立思想的豐滿人格。

早期教育影響深遠

通識教育目前多由著名大學開展,這樣阻隔了大多數無法進名校的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機會,大學之後,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以基本定型,很難獲得大的改變和提升。而學齡早期教育,對學生一生的腦發展和思維方式發展都有更深遠影響。

未來時代的剛需

工業時代提倡螺絲釘人生,但是未來進入智能時代,工作的靈活性更強、跨界性更強,要求人的綜合能力要遠勝於工業時代。太狹窄的知識技能會阻礙人事業突破,增大人被智能機器取代的風險。因此綜合素養將成為時代剛需,融合知識體系將成為教育剛需。

學生選擇專業常有盲目

學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就需要選擇未來專業,很多學生是在茫然無知的狀態下進行選擇,對真實世界的問題和自我興趣都缺少了解。專業選擇不適宜,會讓人生付出巨大的調整成本。通識教育讓孩子儘早瞭解世界各領域,有助於制定個人成長方案。

目前學校系統並不重視

目前中小學教育系統仍然較為重視技能培養,對宏觀思考和問題思維的引導不夠重視,跨學科的課程也極少。缺少對大問題的理解和探索精神,會讓學生的技能訓練枯燥乏味,缺少樂趣,未來做出的成就也有所侷限。

綜合以上這些理由,我們相信通識教育有必要從孩子開始,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通識教育的拓展,既是對思維方式的建立和養成,也是對自我性格和興趣的發現。通識教育對人的理想是超越狹窄技能、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自由心靈的學生,讓人生選擇更明智。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附:哈佛通識教育體系介紹

哈佛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由來已久。1943年,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James Conant) 任命12位專家教授組成專門委員會,歷經3年的潛心研究,於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後來也被稱為《哈佛紅皮書》)。

該書表明了“通識教育問題的核心在於自由傳統和人文傳統的傳遞”; 闡述了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側重培養人的 4 種能力

  1. 有效的思考能力

  2. 交流思想的能力

  3. 做出適當判斷的能力

  4. 分辨價值的能力

哈佛大學從 1951 年開始試推行《哈佛紅皮書》所提出的通識教育計劃,期間經歷幾次大的調整,經過五十餘年的探索嘗試,目前已經形成較為穩定和完善的課程體系。

哈佛大學為什麼要做通識教育呢?

2007 年在學校網站上公佈了《通識教育特別工作組報告》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新版報告一開篇就明確表達了通識教育的意義:

哈佛教育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是在自由探究的靈魂指引下開展,並非為了具體的話題或職業實用性。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所處的人類與自然世界。它讓學生更能反思他們的信念與選擇,對理念和動機能具有自我意識和批判性,解決問題時更具有創造性,對周圍世界更有覺察力,對個人、職業和社會生活更有自我洞察。

自由教育提供的歷史、理論和觀點可以成為啟發和賦予力量的源泉,這將為學生終身服務。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和普通學科教育有什麼不同呢?

以我們理解,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是一種理念教育,而非具體的職業教育。理念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別是什麼呢?職業教育只讓學生對未來某一種技能做好準備,而理念教育能讓學生在更大範圍思考自我與社會,從而對進入更大的世界舞臺做好準備。

通識教育是在自由教育精神指引下的教育課程體系。報告明確指出,新的通識課程方案旨在實現 4 大目標:

  1. 為學生將來參與公共事務做好準備;

  2. 教育學生能夠理解自身既是藝術、理念與價值傳統的產物,又是傳統的參與者;

  3. 使學生能夠對社會變化做出批判性和建設性的回應;

  4. 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言行的道德倫理意義。

那該如何讓學生達到這樣高遠而又有現實意義的思想目標呢?

哈佛通識教育採取的方法是:廣博學習、建構立體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廣泛學習科學、人文、藝術各領域知識,並採取有機方法讓知識相互聯繫,從而增強學生對整個世界的深刻認知。

新方案規定學生必須在以下 8 個領域中各選一門課程學習:

  1. 審美與詮釋(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2. 文化與信仰( Culture and Belief )

  3. 實證與數學推理( 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4. 倫理推理( Ethical Reasoning)

  5. 生命系統科學( 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6. 物理宇宙科學(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7. 人類多元社會( Societies of the World )

  8. 世界中的美國(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在最新版的課程要求中,這八個領域分屬於3+1大版塊,即:

  1. 藝術與人文

  2. 科學與工程

  3. 社會科學

  4. 數學和經驗推理

8 門課程中必須有 1 門屬於歷史研究類課程。

瀏覽哈佛大學選課列表,在通識教育類別下有87門。課程包羅萬象,例如:美國詩歌、中國故事:傳統與變革、《神曲》中的宇宙、古希臘神話英雄、從希伯來聖經到舊約全書、印度文化與藝術、東西方哲學中的生活指引、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道德探尋、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人類演化與人類健康、心理科學、全球傳染病和社會公正、音樂和聲音的科學、如何建立一個宜居星球、什麼是生命:從夸克到意識、能源與環境、加勒比:全球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世界戰爭與全球變革:1900-1950、當代發展中國家、美國的種族、性別和歸屬感、權力與反抗:1960年後世界中的美國等等。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在教學方面,哈佛通識課程體系要求教師在做課程設計的時候達到如下要求:

  1. 至少要符合一個以上的總體目標;

  2. 呈現廣泛的教學內容,而非過於集中於單一話題;

  3. 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抽象理論或歷史知識去理解和解決現實具體問題;

  4. 幫助學生意識到,他們所有的作業都對未來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作用。

通識教育課程希望能夠讓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增強互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給學生機會參與討論以及運用課堂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哈佛大學從每個院系尋找合適的教授,重新研發設計課程,並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識教育學分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