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中你讀懂了什麼,明白和懂得了什麼?

陳本瀧


從袁紹身上知道,出身對成功很重要。

從曹操經歷明白,奮鬥可以改變出身。

從劉備歷程醒悟,無恥才能最終成功。


四川達州


三國演義面世以來就有無數人琢磨它,每個人琢磨出的東西都不一樣,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寫了一部《厚黑學》是個人看過總結得比較好的,它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生動地展示了輕鬆處世、靈活辦事的技巧和方法,引得世人紛紛追捧,甚至衍生出了所謂的“厚黑經”和“厚黑傳習錄”,今天不想說讀懂了什麼,畢竟時間不同,境遇不同,所思所想也不同,只想說說不同時期看完之後的部份感受。



少年時看三國,前半部滿腔熱血無處喧洩,夢裡夢外全是與人單挑,後半部鬱悶得差點把書給撕了,恨不得自己跳進去告訴姜維,把鄧艾困死陰平。



青年時看三國只覺得感慨,同樣是青年別人已經在為爭奪天下而努力,而自己還在為一席之地而發愁,再看多智近妖的諸葛,只能暗歎"他不是人,咱不和他比"



現在看三國看到的是人生立志當趁早,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酒後看歷史


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等史記的基礎上加工脫穎而出,深受廣大悅讀者的喜愛,從而搬上銀屏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從三演義中讀懂什麼呢?

(一)三國演義比三國志真可謂是青出於蘭而勝於藍,再好的文學作品也要經過藝術加工,看羅貫中先生把原歷史記載改了好幾十處,為了神話諸葛亮,就虛擬了,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火燒好幾處的戰役,把一個耕種南陽的孔明幾乎說成神了,孔明還能向蒼天借壽,是不是神乎啊?

(二)說說關羽吧,三國時代還沒有青龍偃月刀,還八十二斤,赤兔馬在第一武將哪兒不怎麼樣,到關羽哪兒就神了,那麼利害的顏良曹操戰將千員都不敢應戰,在關羽手上一招都沒走過,等於顏良伸出勃子讓其砍下,而其中原由硬是不寫,華雄那麼利害斬了多員諸侯將領,明明是孫堅斬了硬是記在關羽頭上,同時也給人們一種啟發,關羽驕傲自大,東吳從孫權以下都不在眼中,而便便就是這不起眼的小腳色不光奪了荊州,還消滅荊州三萬多鐵騎包括關羽的腦袋,這說明什麼呢?驕兵必敗呀,當然還有不可一世的,孫堅,孫策,張飛,呂布,周瑜等他們也不意外地隨著潮流灰飛煙滅。

(三)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可算是書中主角,稱之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一點不為過,精明老到,眼光長遠,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赤壁之戰如贏了,統一有望,盡畢生精力也留下遺憾,未能如願,最後還讓司馬懿家族篡了位,其實要問的題目三國開篇詞已很清晰。看完三國明白什麼?人生在世,帝王將相侯,儒釋道高流,都想力求完美,但古今完美的又有多少呢?再見!

青春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9紫氣東來


陳與義《臨江仙》詞有云“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楊慎則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陳與義詞較楊慎詞意境更佳。都是感慨世事無常,是非成敗實乃過眼雲煙耳。

《三國演義》我讀過兩遍,初中時期一目十行粗讀一遍,三十歲時細讀一遍。到四十歲以後,才慢慢悟透了一些東西。

一,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三國演義》通篇不離權謀、計謀,曹操文韜武略,深謀遠慮,周瑜運籌帷幄,足智多謀,諸葛亮通天徹地,是為神算。三大集團各有智慮精深之謀士,甚至野外山人都能看透時局,謀略驚人。可以說書中凡有姓名者皆通計謀,善用計謀。算來算去,算著什麼了呢?有人算到“三國歸晉”了嗎?

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國演義》中多有功敗垂成的事件,諸於曹操謀殺董卓,醫官謀害曹操,馬騰謀反曹操,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等等。或行事不密,或功虧一簣,亦天數,非人力。

三,細節決定成敗。縱覽書中,所有失敗都是由細節變化造成的。而細節變化或因中敵奸計,亦或自身失算,或者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造成。諸於戰官渡,失荊州,敗夷陵,當然,刻畫細緻入微的更有赤壁之戰,蔣幹盜書斬蔡懋,“六出祁山”,街亭失守敗宛城,一事之失而影響全局。

四,小人物有大智慧。《三國演義》書中刻畫的布衣、女人,皆有非凡智慧,令人佩服。水鏡先生洞悉時局,薦徐庶,嘆孔明“可惜未得其時”,是為先知。諸葛亮借東風之後,小喬私自放之,惹來丈夫周公瑾震怒,殊不知小喬此舉正是為丈夫著想,當是時赤壁之戰穩操勝券,周瑜孤傲已為吳侯所忌,小喬放最厲害的“敵人”歸山,使吳侯投鼠忌器,實保周瑜平安也。

謝謝閱讀!

2019-1-15日





漫史談英


諸葛亮的聰慧程度,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對三國之亂,早已知嘵。仍想拼力一爭,以圖改天變數,只可惜,天道使然,也難改己之命,國之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是智者對自己的評論,也是後人面對失敗的無奈之語。

"和久必分,分久必和。”王候所爭,大者為天下,小者為民心,煮酒論英雄,笑談美人色。俱往矣,萬里長城皆做土。

在你來我往的戰爭中,唯有百姓最遭苦。所有一切為國為民的豪言壯語,都是為了後輩兒孫登基為王享天下。

三國雖亂,然英雄從不亂其心,皆想留名青史,為國盡力,一統華夏,處處皆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先進思想。

三國中,奸不過操,義不過長,肝膽赤心趙子龍,見利忘義呂奉先,生女猶如貂蟬貌,生子當如孫仲謀。成了後世人生哲學觀的一部分。

三國演義,對人生的感悟很多,今暫說之。


月影浮空


這個題目太大了,簡單說三點。

首先,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歷史規律在現實中也有意義。

其次,蓋世的英雄也有謝幕的時候,有的還很悲催,所以,人生應當超脫一些,不要太多計較,更不要勢力逞強,古今多少事,都是笑談而已。

第三,人算不如天算,即是諸葛再有神機,也不能改變時代的潮流,順應潮流才能自天佑之。


歷史智慧與謀略


人說: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三國者,爭的是天下之局勢,可天運變化真有所莫測。

魏蜀吳割據,三分天下,成就於漢室衰微之際,劉邦稱王漢興,劉備稱王漢亡,其成敗冥冥之中早有定數。當世爭的是人事、才謀、境界高下。

後世耿懷於,天道既不祚漢,又不予魏,何不假手於吳,而偏偏假手於晉。其實,魏佔天時竊漢固漢賊也;吳嘗害關公、奪荊州、助魏以攻蜀,失人心,亦漢賊也。若晉之奪魏,似乎報了奪漢之仇。快哉!魏以臣弒君,晉以臣奪魏。天道好輪迴,可以為天下後世戒。真是造化之巧也,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如此之巧,卻是歷史事實,遠勝如今臆造之劇。


霧都溼氣


成功需要自身強大和外界幫助!


救世神棍366



走走看看253838728


明白了想統一天下成就大業有時候就要不擇手段,當然自己也要有謀略,懂的識人用人,就像率土之濱裡面一樣,哪些人在一起效果最好,什麼時候需要和別人結盟,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應該果斷甩掉,這些在率土之濱裡都體現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