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MOT供图

吐蕃王朝崛起之前,西藏地区尚处于数十个部落的群殴之中,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藏地有所谓“四十小邦”,而后不断兼并联合,逐渐形成了十二个势力较强的部落,史称“十二小邦”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十二小邦中有:“象雄”、“娘惹切喀尔”、“努布”、“娘惹香波”、“卓木南木松”、“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工布哲那”、“娘玉达松”、“达布朱西”、“琛玉古玉”、“”。

如果你仔细点一点,《吐蕃文书》中记载的数量不止十二个,估计当时写文书的,也分不清究竟哪个是,那个不是,索性全都记上了。

这些小邦中,至少有两个成为了当时霸主,这就是“象雄”“苏毗雅松”

。这两个邦国,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当他们横着走的时候,本文的主角吐蕃王室悉波野家族,还蜗居在雅砻河流域,打着小旗跑龙套。

不过,随着悉补野部落连续出了几个英明神武的君主,当年的两大巨头,最后都成了吐蕃盘子里的菜。等到吐蕃将刺头都摆平了,拔剑四顾还真有点寂寞。就在这时候,一个洪荒巨兽般的对手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大唐。

随后,唐、蕃就像是两个绝世高手,在二百年里,比划了一百九十多次,但最终谁也没把对方打趴下。于是,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吐蕃非要和唐朝死磕,而不去南面捏捏那些软柿子呢?

其实,吐蕃也不是没向南拓展过,而是实在不合自己的胃口。

我们先来说吐蕃的东南方向,藏文史料《贤者喜宴》曾有这样一条记载:“纳木巴民王、泥婆罗铸铜王、孙波铁王、门域果王等四方之王,收赋税以进贡称臣”

这其中,“门域果王、泥婆罗铸铜王”都在吐蕃南方。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门巴族图腾

门域,藏族学者一般认为包括门隅、洛渝、下察隅等大片地区。按照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说,这片处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崇山密林中的土地,是西藏与云南交界的区域,现在闻名遐迩的进藏线路“丙(丙中洛)察(察瓦龙)察(察隅)”线,便在下察隅的北部。

“门”在藏文中指地势低凹、山谷狭窄、被浓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之地。门隅当地人自称“门巴”,据说叶蕃三姓—‘略氏”、‘雅氏”、“娘氏”’三姓始祖就是三位来自门地。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门巴族服饰

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叶蕃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史称禄东赞,就是去唐朝为松赞求亲那位大臣)将洛布和杂嘉,即吐蕃南部日绒地区的部落人众纳入叶蕃治下。之后,这里一直成为西藏之基本区域。

1656年五世达赖曾派两名管家协助门巴地区当地酉长管理门隅事务,并查核户口数量,统计数据显示共有门巴人三千户。洛巴人户与门巴相差不多,两部人口加在一起应有数万人。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珞巴族图腾和服饰

除了门域,尼婆逻(尼泊尔)也是吐蕃的属国之一。

尼婆逻位于吐蕃西南,当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温、亚热带,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该国物产较为丰富,人口众多。

《旧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嫁抵拉萨的翌年(642年),吐蕃借口尼婆逻王,即“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也就是说松赞干布在迎娶尼婆逻尺尊公主不久后,尼婆逻便成为了吐蕃的属国。

相应的《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也有类似记述:尼婆逻“遂羁属吐蕃”、吐蕃“并长期驻牙于尼婆逻”。从此之后,大量尼泊尔工匠参与了吐蕃各处工地建筑工作,还有少量尼泊尔人在吐蕃军队中服役,不过这个种族干工程不错,打仗实在不是一把好手,吐蕃可能也看不上他们的战斗力。

文献中,还有吐蕃涉及尼婆逻政务的记载,每年都要派许多尼婆逻背夫去吐蕃服务。这也比较好理解,国王都是吐蕃扶着上位的,再不跟吐蕃一条心,还想不想活了?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赤德祖赞

除了门域与尼婆逻外,悉立国

也是吐蕃版图的一部分。

赤德祖赞在位时,‘悉立’于公元705年(木蛇年)反叛,709年(鸡年)吐蕃出兵生擒‘悉立’国王,从此王权稳固,叶蕃社会安定。《新唐书·西域传》载:“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胜兵五万··…羁事吐蕃。”以5万户折算,人口当在20万左右。如此算来,吐蕃在其南部的管控人口大致在30万左右。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王玄策出使天竺道路示意图

除此之外,吐蕃还曾至少两次对天竺用兵。

第一次是因为唐使王玄策在北天竺被劫,吐蕃帮助唐使找回场子。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皇帝遣王玄策出访天竺,不成想天竺恰好发生变乱。天竺国内的阿罗顺那出兵抢劫了唐朝使团,落荒而逃的王玄策跑到尼婆逻求援,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回国报冤这个选项,而是坚持自己丢的面子,自己动手找回来。

但尼婆逻并不敢擅自支持王玄策借兵讨伐北天竺的请求,他们将此事汇报给了自己的上司吐蕃。得到汇报的松赞干布不乐意了,心里说:“你个小小的北天竺,竟敢抢劫我老丈人的使臣。要是不管这事儿,我岂不在老婆面前没面子?”

他直接下令,召集拉萨周边的卫戍部队1200人,又令尼婆逻出兵7000全部交给王玄策指挥,出兵教训天竺。

吐、泥联军首战,就击败了拥有战象的天竺军队,阿罗顺那大惊,守坚城不出,玄策围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杀印度兵将三千人,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见大事不妙逃往东天竺。

在东天竺王国,他召集残兵败将,并游说东天竺国王施以援军,发誓要击败王玄策复国。可惜他实在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材料,他的反攻计划,又中了王玄策的诱敌深入之计。被诱进伏击圈后,吐、泥军队四面围攻,阿罗顺那全军覆没,本人也被生擒活捉。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归降的城镇聚落达五百八十余所,未久朝乾托卫城破,中天竺就此灭亡。为此,吐蕃曾立铁碑于天竺,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吐蕃另一次用兵南方是在赤松德赞时期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赤松德赞

当时的吐蕃名臣巴·赛囊所著《巴协》中详细记载了这次军事行动。据说,赤松德赞大兴佛教后,修建了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全的寺庙——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寺中白塔需要宝物装藏,白塔装藏最为神圣之物当属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但天竺不愿意给,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去取了。

据说,吐蕃军队到达贝莫贝塘时,天竺的一位国王见到吐蕃军容,吓的魂飞魄散,急忙把吐蕃赞普的靴子挂在宫门之上,表示臣服,并对吐蕃统帅说:“我的国土愿归入吐蕃赞普的脚下,甘愿缴纳赋税,请将军不要妄动刀兵”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解决了恒河北岸的几个天竺附属小国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人心知吐蕃军队不可阻挡,于是将国中财物运往屋敦达布日,尔后贵族纷纷逃往东天竺避祸。

吐蕃骑兵未经任何抵抗便进入摩揭陀,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中取出舍利,凯旋北归。吐蕃军队撤军后,在恒河北岸派人留驻,并在河边立碑,修建铁柱,标明恒河北岸属于吐蕃领土,这和我们今天国家勘界后,立碑为界不谋而合。据说,守卫铁柱的士兵后裔一直居住于印度,在恒河边形成一个大城镇。

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不是吐蕃向南拓展的阻碍,那为什么吐蕃王朝却没有向南拓展呢?

首先,得从气候上来分析原因。吐蕃王朝初期就曾派人去天竺求学,但派出的16名藏族青年,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才俊,全部因为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吞弥桑布扎

古格王朝时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也曾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但最终学成归国的,也只有他和小译师勒巴喜绕

有此可以看出,长期生活在温寒地区吐蕃民众,极难适应南亚的湿热气候。而对于这一点,吐蕃王朝是有概念的。

其次,地理地貌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吐蕃南方雪山阻隔,翻过皑皑雪山后,面前便是茫茫无尽的热带雨林。有些地方直到今天都是无人区,更不用说一千多年前了。这对吐蕃军队的后勤来说,是根本无法克服的障碍。

从吐蕃王朝二百年的征伐史上看,他们的作战方式和蒙古军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凭借来去如风的骑兵,在空旷的草原上展开狼群战术,不断袭扰,使对手疲惫,最终一击毙命。而摧城拔寨、土工作业,从来就不是吐蕃的强项。

吐蕃为什么一直跟唐朝死磕,而不向南拓展疆土?

黑马供图

因此,吐蕃在其疆域拓展到极限时,基本都是受到了地形、气候的限制。比如东北部的川西群山、秦岭,都曾是吐蕃难以逾越的屏障。由此可以看出,吐蕃军队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才能战无不胜,一旦被地形拖住了腿脚,便再也没有了锋锐之气。

所以,面对恒河流域的莽莽丛林,即便吐蕃占据了,也没有办法长期有效管控,那这片领土对吐蕃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反倒不如草原遍布,气候凉爽的青海、新疆地区更令吐蕃心动,毕竟这些地方虽然没有恒河流域物产丰富,但更适应吐蕃国家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