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執法公正,卻為了國家大局害死這個人才

上庸、房陵位於荊州、益州交界處,向東南是川口要津白帝城,再往東可接江陵;直接沿漢水東下則是襄陽;往西溯漢水而上是漢中。總之,對於跨有荊益的蜀漢政權而言,乃是連接東西的要衝,地形複雜,山川起伏。

但是駐紮在此地的幾位將領,卻都有那麼些尷尬。

此地名分上的老大是副軍中郎將劉封,打仗相當勇猛,當初跟隨諸葛亮一路入川,立了不少功勞。如果他就是一位大將多好,諸葛亮也可以放心當做棟樑安排。

諸葛亮一生執法公正,卻為了國家大局害死這個人才

可這位劉封偏偏還是劉備的乾兒子,而且是劉備生阿斗之前收的,當初準備用來作為繼承人培養。後來劉備又生了阿斗,劉封的地位一下微妙起來。

諸葛亮深知,一旦六十歲的劉備歸天,十多歲的劉阿斗單憑本領絕對不是這位乾哥哥的對手。他對此一直憂心忡忡。現在劉封被放在這麼個山城裡守著,既可以說是重用,卻也有那麼點邊緣化的味道。

二把手是孟達,也挺不容易。當初他和張松、法正是益州的臥底三劍客,為出賣劉璋,迎接劉備立下汗馬功勞。結果三劍客三個下場,張松提前敗露被劉璋殺了,法正入川后成為劉備麾下數一數二的謀臣,孟達呢,卻被髮配到這裡來給劉封打下手,心理當然會不平衡。偏偏劉封被“邊緣化”後也不爽,不敢向乾爹劉備發火,就把脾氣撒在孟達頭上,多次欺凌孟達。因此孟達內焦外困,分外痛苦。

其他申耽、申儀兩位更別說,他倆本是地頭蛇,迫於劉封、孟達的軍威才投降劉備,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忠誠度。

不得不說,劉備在這個重要位置放的組合實在很差勁。這倒也不全怪劉備,一來之前益州的全部人馬都在爭奪漢中,實在抽不出更多人手;二來,劉封、孟達兩位都是文武雙全,假如他們能精誠團結,那就是黃金搭檔——可惜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假如。

在關羽北伐襄樊,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刻,曾經要劉封、孟達出兵順漢水而下,夾擊襄陽、樊城。

一貫不和的劉封和孟達這次倒達成了一致:他們認為咱手下只有幾千兵,本地剛剛打下來不久,要是擅自出援,發生變故怎麼辦?打下襄樊是你關二爺的功勞,上庸房陵失守可是咱的責任!

於是就沒有派兵去。

演義說關羽困守麥城,派廖化去向劉封、孟達求救,兩人不救,這是文學虛構。廖化要真能突圍出去,關羽自己幹嘛不突圍。

接著,關羽就敗亡了。而劉封孟達不曾增援關羽的事兒,也被報告給劉備。

這下子,劉備怒了。

平心而論,劉封孟達有沒有派兵幫助關羽,和關羽失荊州沒有太大關係。就算劉封孟達帶著幾千人馬也趕到襄樊,荊州該丟還得丟,說不定陸遜一個花招,上庸也被偷了。從軍事角度,他們不增援是有道理的。(所以在《三國演義》裡,改成關羽被圍困麥城時向劉封孟達求援,這樣這哥倆就不是拒絕錦上添花,而是見死不救了)。

諸葛亮一生執法公正,卻為了國家大局害死這個人才

但問題是,關羽的職位是前將軍,假節鉞,有資格調動地方兵馬。就是說從職權上,劉封和孟達理應服從關二爺的命令。這種違令不遵,性質可就嚴重了。然後,關羽還敗亡了。劉備看遍手下的將領,發現這倆的直接責任最大,於是把自己失去荊州和大將的一腔怒火,都往這倆頭上傾瀉過去。

劉封不是白痴,事發之後,他悔恨交加。為了表達恨意,他變本加厲地繼續欺負孟達,甚至奪走了孟達的軍樂隊——這在當時,差不多相當於現在把一個將軍的肩章撕下來。

孟達比劉封更聰明。他覺察到劉備的怒火,知道自己絕沒好果子吃。正好劉封又開始欺負他,孟達乾脆搶先一步,帶著人馬投奔曹魏去了。臨走之前,他還給劉備寫了一封告別信,訴說自己的不得已,情真意切,文采斐然。

信上說的懇切,孟達乾的事兒卻不地道。他回頭帶著夏侯尚、徐晃等曹魏大將來打上庸,還寫了一封信勸降劉封,說您在劉備那兒地位本來就尷尬,現在又出了這檔子事,哪裡還待得下去?不如跟我一起投魏吧。

劉封的公子脾氣哪裡容得這個?他把信撕了,出兵和孟達交鋒。結果申耽、申儀也跟著反叛投魏,劉封再能耐也擋不住裡應外合,一路敗回成都,上庸給曹魏奪去了。

諸葛亮一生執法公正,卻為了國家大局害死這個人才

這下子,可憐的劉封坐實了三樁罪名:第一,不增援關羽;第二,逼反孟達;第三,丟失土地。劉備好容易找到一個出氣筒,朝這個乾兒子就是一陣咆哮。

諸葛亮勸劉備趁這個機會除掉劉封,免得以後給劉禪的繼位造成威脅。

於是最終,劉備賜劉封自殺。臨死前,劉封嘆息道:“可惜我沒有聽孟達的話啊。”劉備則為他痛哭流涕。畢竟這個乾兒子跟隨自己十多年,雖無血緣,也有父子之情。六十歲的老頭子,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自殺,真真痛徹心腑。

劉封的嘆息,劉備的眼淚(歷史上劉備不像演義,很少流淚,這一次是例外),似乎襯托出諸葛亮的冷酷和險惡。以至於在張國良先生的揚州評話中,要把這一段改改,改成諸葛亮想方設法保劉封,是劉備執意要殺,最後劉封含恨自盡。

劉封之死歸根結底,是因為蜀漢面臨巨大危機。荊州丟失需要問責,未來蜀漢接班人地位也必須保證。在這種雙重矛盾下,劉封最終成為政治上的犧牲品。劉封本人犯下的錯誤(違抗軍令,侵凌孟達)也有取死之道。諸葛亮在其中,毫無疑問是做了“惡人”。但為了劉備集團當前和日後的穩定與發展,諸葛亮無法顧及自己後世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