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执法公正,却为了国家大局害死这个人才

上庸、房陵位于荆州、益州交界处,向东南是川口要津白帝城,再往东可接江陵;直接沿汉水东下则是襄阳;往西溯汉水而上是汉中。总之,对于跨有荆益的蜀汉政权而言,乃是连接东西的要冲,地形复杂,山川起伏。

但是驻扎在此地的几位将领,却都有那么些尴尬。

此地名分上的老大是副军中郎将刘封,打仗相当勇猛,当初跟随诸葛亮一路入川,立了不少功劳。如果他就是一位大将多好,诸葛亮也可以放心当做栋梁安排。

诸葛亮一生执法公正,却为了国家大局害死这个人才

可这位刘封偏偏还是刘备的干儿子,而且是刘备生阿斗之前收的,当初准备用来作为继承人培养。后来刘备又生了阿斗,刘封的地位一下微妙起来。

诸葛亮深知,一旦六十岁的刘备归天,十多岁的刘阿斗单凭本领绝对不是这位干哥哥的对手。他对此一直忧心忡忡。现在刘封被放在这么个山城里守着,既可以说是重用,却也有那么点边缘化的味道。

二把手是孟达,也挺不容易。当初他和张松、法正是益州的卧底三剑客,为出卖刘璋,迎接刘备立下汗马功劳。结果三剑客三个下场,张松提前败露被刘璋杀了,法正入川后成为刘备麾下数一数二的谋臣,孟达呢,却被发配到这里来给刘封打下手,心理当然会不平衡。偏偏刘封被“边缘化”后也不爽,不敢向干爹刘备发火,就把脾气撒在孟达头上,多次欺凌孟达。因此孟达内焦外困,分外痛苦。

其他申耽、申仪两位更别说,他俩本是地头蛇,迫于刘封、孟达的军威才投降刘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忠诚度。

不得不说,刘备在这个重要位置放的组合实在很差劲。这倒也不全怪刘备,一来之前益州的全部人马都在争夺汉中,实在抽不出更多人手;二来,刘封、孟达两位都是文武双全,假如他们能精诚团结,那就是黄金搭档——可惜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假如。

在关羽北伐襄樊,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刻,曾经要刘封、孟达出兵顺汉水而下,夹击襄阳、樊城。

一贯不和的刘封和孟达这次倒达成了一致:他们认为咱手下只有几千兵,本地刚刚打下来不久,要是擅自出援,发生变故怎么办?打下襄樊是你关二爷的功劳,上庸房陵失守可是咱的责任!

于是就没有派兵去。

演义说关羽困守麦城,派廖化去向刘封、孟达求救,两人不救,这是文学虚构。廖化要真能突围出去,关羽自己干嘛不突围。

接着,关羽就败亡了。而刘封孟达不曾增援关羽的事儿,也被报告给刘备。

这下子,刘备怒了。

平心而论,刘封孟达有没有派兵帮助关羽,和关羽失荆州没有太大关系。就算刘封孟达带着几千人马也赶到襄樊,荆州该丢还得丢,说不定陆逊一个花招,上庸也被偷了。从军事角度,他们不增援是有道理的。(所以在《三国演义》里,改成关羽被围困麦城时向刘封孟达求援,这样这哥俩就不是拒绝锦上添花,而是见死不救了)。

诸葛亮一生执法公正,却为了国家大局害死这个人才

但问题是,关羽的职位是前将军,假节钺,有资格调动地方兵马。就是说从职权上,刘封和孟达理应服从关二爷的命令。这种违令不遵,性质可就严重了。然后,关羽还败亡了。刘备看遍手下的将领,发现这俩的直接责任最大,于是把自己失去荆州和大将的一腔怒火,都往这俩头上倾泻过去。

刘封不是白痴,事发之后,他悔恨交加。为了表达恨意,他变本加厉地继续欺负孟达,甚至夺走了孟达的军乐队——这在当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把一个将军的肩章撕下来。

孟达比刘封更聪明。他觉察到刘备的怒火,知道自己绝没好果子吃。正好刘封又开始欺负他,孟达干脆抢先一步,带着人马投奔曹魏去了。临走之前,他还给刘备写了一封告别信,诉说自己的不得已,情真意切,文采斐然。

信上说的恳切,孟达干的事儿却不地道。他回头带着夏侯尚、徐晃等曹魏大将来打上庸,还写了一封信劝降刘封,说您在刘备那儿地位本来就尴尬,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哪里还待得下去?不如跟我一起投魏吧。

刘封的公子脾气哪里容得这个?他把信撕了,出兵和孟达交锋。结果申耽、申仪也跟着反叛投魏,刘封再能耐也挡不住里应外合,一路败回成都,上庸给曹魏夺去了。

诸葛亮一生执法公正,却为了国家大局害死这个人才

这下子,可怜的刘封坐实了三桩罪名:第一,不增援关羽;第二,逼反孟达;第三,丢失土地。刘备好容易找到一个出气筒,朝这个干儿子就是一阵咆哮。

诸葛亮劝刘备趁这个机会除掉刘封,免得以后给刘禅的继位造成威胁。

于是最终,刘备赐刘封自杀。临死前,刘封叹息道:“可惜我没有听孟达的话啊。”刘备则为他痛哭流涕。毕竟这个干儿子跟随自己十多年,虽无血缘,也有父子之情。六十岁的老头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自杀,真真痛彻心腑。

刘封的叹息,刘备的眼泪(历史上刘备不像演义,很少流泪,这一次是例外),似乎衬托出诸葛亮的冷酷和险恶。以至于在张国良先生的扬州评话中,要把这一段改改,改成诸葛亮想方设法保刘封,是刘备执意要杀,最后刘封含恨自尽。

刘封之死归根结底,是因为蜀汉面临巨大危机。荆州丢失需要问责,未来蜀汉接班人地位也必须保证。在这种双重矛盾下,刘封最终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刘封本人犯下的错误(违抗军令,侵凌孟达)也有取死之道。诸葛亮在其中,毫无疑问是做了“恶人”。但为了刘备集团当前和日后的稳定与发展,诸葛亮无法顾及自己后世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