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開封|開封遊樑祠

作者 開封衚衕串子

遊梁祠,是開封城內的歷史文化遺蹟之一,是為紀念戰國時代大學問家孟子到魏國國都大梁遊學而建立的。“五十步笑百步”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就是在大梁(今開封)孟子說梁惠王時產生的。

老開封|開封遊梁祠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今山東鄒縣人。他繼承了孔子思想,是當時的儒家大師。遊說魏、齊、宋、滕等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點,反對武力兼併,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魏、趙、韓、齊、秦、楚、燕七雄並立,保國君主為了擴大統治範圍,醉心於彼此兼併。魏是戰國初年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經常出兵打鄰國,後因攻打趙和韓,兩次被齊兵打幾,國勢漸弱。雄心好戰的惠王,深為鄰國的人民不來歸附他而苦惱。惠王於三十五年(前335年)以重金招納天下賢士,以求富國強兵。孟子聞訊來到大梁。惠王接見孟子,並自誇對民眾盡了心,但鄰國人民不來歸附,以此請教於孟子。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做個比方吧。戰鼓呼呼地一敲,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士兵丟了盔甲,拖了刀槍,掉轉身子就逃,有人逃了一百步才停一來,有人逃了五十步就停了下來,假如逃了五十的人嘲笑那逃了一百步的,您看對不對呢?”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們也逃跑了,不過沒逃到一百步罷了。”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你的所為並不比鄰國好這個道理,那麼,你也不必希望你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狠狠地諷刺了輕民好戰不知自量的惠王,並用“仁義”之說勸他。這個故事載在《孟子.梁惠王上》。

老開封|開封遊梁祠

孟子生平出遊第一事即遊梁說惠王,其書《孟子》共七篇,開宗第一章即記其事。汴城人士為了紀念先秦時期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傳在位於城內西南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知府朱之瑤將遊梁祠移建在新府學明倫堂之後,名遊梁書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閻興邦將遊梁書院改為名撫祠,又在開封府文廟北,貢院之東,守道街之西(今北道門街)重新修建了遊梁祠和書院。

沈春祥題遊梁祠聯:

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

老開封|開封遊梁祠

上圖,由郭述文先生繪的遊梁祠的示意圖,祠堂是相當氣派的。據郭先生介紹:孟子游梁祠,過去正名為“亞聖祠”。因為孟子是儒家學說創立者孔子最有建樹的繼承者,所以孔子稱“聖”,孟子則稱“亞聖”。在全國除省城有記念孔子的“文廟”以外,其餘各州府縣也都有“文廟”,而記念孟子的地方,只有兩處;一處在孟子的老家鄒縣,另一處就是開封孟子游梁祠。在遊梁祠大門上有一塊豎形扁,上面刻的則是“亞聖祠”三個字。祠堂座北向南,三間大門,門前有一片東西長南北短的場地,南邊是一座大影壁,東西各有一架木牌坊,牌坊的橫扁上東邊刻的是“居仁”,西邊刻的是“由義”。大門前的場地是北郊農民進城賣燒柴的地方。在上世紀30年代,開封人燒煤的少,大部分人都是燒木柴做飯。而開封西、北郊一帶那裡的地不成莊稼,農民就種些柳樹當柴賣。當時,有不少的人擺在街上賣材火(大多是柳樹幹,用細柳條捆綁),因此與遊梁祠對口的“柴火市”街就由此得名。

老開封|開封遊梁祠

遊梁祠大門平常是不開的,只有春秋大祭時才開。平常只能走遊梁祠街路西遊梁祠的東偏門進去。遊梁祠的東偏門,位於遊梁祠的中間,三間房中間是紅漆大門,兩邊是圓窗戶。進門有一個小小院落,有南北屋各三大間,院內花木蔥蘢,很乾淨。

由於,郭述文先生上小學,和後來又在乙種工業學校改製為開封職業學校時在該校上學。且這學校就建在遊梁祠,所以,對遊梁祠的記憶深刻。

老開封|開封遊梁祠

遊梁祠,以前是一些儒家子弟聚會的地方,後來於民國初年遊梁祠改為開封乙種工業學校,這個東偏門及小院便成為乙種工業學校的大門。通過小院向西有一個園門進去便是遊梁祠中院,房屋就是乙種工業學校的教室。工業學校向北還有一道二門,二門也是不開的。因為遊梁祠後院民國期間改為開封第二小學堂(當時小學分為初級小學四年制,高小為三年制),另闢一門。在遊梁祠在遊梁祠的隔壁,還有一個小院,住著一家姓孟的人,據說是從山東鄒縣遷來,是孟子後裔。這都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