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作者 开封胡同串子

游梁祠,是开封城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是为纪念战国时代大学问家孟子到魏国国都大梁游学而建立的。“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就是在大梁(今开封)孟子说梁惠王时产生的。

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了孔子思想,是当时的儒家大师。游说魏、齐、宋、滕等国,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战国时期,魏、赵、韩、齐、秦、楚、燕七雄并立,保国君主为了扩大统治范围,醉心于彼此兼并。魏是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经常出兵打邻国,后因攻打赵和韩,两次被齐兵打几,国势渐弱。雄心好战的惠王,深为邻国的人民不来归附他而苦恼。惠王于三十五年(前335年)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以求富国强兵。孟子闻讯来到大梁。惠王接见孟子,并自夸对民众尽了心,但邻国人民不来归附,以此请教于孟子。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方吧。战鼓呼呼地一敲,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士兵丢了盔甲,拖了刀枪,掉转身子就逃,有人逃了一百步才停一来,有人逃了五十步就停了下来,假如逃了五十的人嘲笑那逃了一百步的,您看对不对呢?”惠王说:“当然不对,他们也逃跑了,不过没逃到一百步罢了。”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你的所为并不比邻国好这个道理,那么,你也不必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狠狠地讽刺了轻民好战不知自量的惠王,并用“仁义”之说劝他。这个故事载在《孟子.梁惠王上》。

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即游梁说惠王,其书《孟子》共七篇,开宗第一章即记其事。汴城人士为了纪念先秦时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在位于城内西南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府朱之瑶将游梁祠移建在新府学明伦堂之后,名游梁书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阎兴邦将游梁书院改为名抚祠,又在开封府文庙北,贡院之东,守道街之西(今北道门街)重新修建了游梁祠和书院。

沈春祥题游梁祠联:

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

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上图,由郭述文先生绘的游梁祠的示意图,祠堂是相当气派的。据郭先生介绍:孟子游梁祠,过去正名为“亚圣祠”。因为孟子是儒家学说创立者孔子最有建树的继承者,所以孔子称“圣”,孟子则称“亚圣”。在全国除省城有记念孔子的“文庙”以外,其余各州府县也都有“文庙”,而记念孟子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处在孟子的老家邹县,另一处就是开封孟子游梁祠。在游梁祠大门上有一块竖形扁,上面刻的则是“亚圣祠”三个字。祠堂座北向南,三间大门,门前有一片东西长南北短的场地,南边是一座大影壁,东西各有一架木牌坊,牌坊的横扁上东边刻的是“居仁”,西边刻的是“由义”。大门前的场地是北郊农民进城卖烧柴的地方。在上世纪30年代,开封人烧煤的少,大部分人都是烧木柴做饭。而开封西、北郊一带那里的地不成庄稼,农民就种些柳树当柴卖。当时,有不少的人摆在街上卖材火(大多是柳树干,用细柳条捆绑),因此与游梁祠对口的“柴火市”街就由此得名。

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游梁祠大门平常是不开的,只有春秋大祭时才开。平常只能走游梁祠街路西游梁祠的东偏门进去。游梁祠的东偏门,位于游梁祠的中间,三间房中间是红漆大门,两边是圆窗户。进门有一个小小院落,有南北屋各三大间,院内花木葱茏,很干净。

由于,郭述文先生上小学,和后来又在乙种工业学校改制为开封职业学校时在该校上学。且这学校就建在游梁祠,所以,对游梁祠的记忆深刻。

老开封|开封游梁祠

游梁祠,以前是一些儒家子弟聚会的地方,后来于民国初年游梁祠改为开封乙种工业学校,这个东偏门及小院便成为乙种工业学校的大门。通过小院向西有一个园门进去便是游梁祠中院,房屋就是乙种工业学校的教室。工业学校向北还有一道二门,二门也是不开的。因为游梁祠后院民国期间改为开封第二小学堂(当时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四年制,高小为三年制),另辟一门。在游梁祠在游梁祠的隔壁,还有一个小院,住着一家姓孟的人,据说是从山东邹县迁来,是孟子后裔。这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