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诚意与第一良知——阳明心学的原点

先天诚意与第一良知——阳明心学的原点

【一】

众所周知,王阳明曾出入佛道近三十年,最后才坚定了自己的儒家志向。让他完成这次转向的因缘是什么呢?

那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31岁,辞别朝廷归乡养病,每日于深山中修习导引和静坐,希望可以超脱一切羁绊,达到佛家的无相无想之境。“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但到了最后,他心中却有一份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牵挂,便是对亲人的感情。王阳明是由祖母带大,祖母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父亲龙山公也对他有着深厚的养育之恩,这份感情王阳明越想放下便越强烈。就是这亲情一念,拉住了一心出世的王阳明,让他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儒家。

后来在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权宦刘瑾被发配贵州龙场,途中遭到刘瑾派来的刺客的追杀,王阳明以诈死逃过一劫,后逃至福建地界山中的一座野庙中,遇到二十年前曾预言两人此时会相见的铁柱宫道士无为道人。为保全性命,王阳明诈死后本想就此远遁,无为道人却对他说“汝有亲在”,万一刘瑾就此诬陷加害你的父亲怎么办?又是亲情一念,将王阳明拉了回来。于是他毅然前往龙场驿,这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

十余年后,在平定南赣匪乱和宁王朱宸濠叛乱期间,王阳明因为祖母去世和父亲生病,曾四次上书朝廷请求回乡归省,朝廷都没有批准。也许是急了,在得知父亲病重的时候,王阳明生起弃职逃归乡里的念头,后来听说父亲病愈才作罢。后来王阳明询问诸友,我要逃归乡里,为什么你们没一个人赞成?门人周仲答:“先生思归之念,亦似著相。”王阳明沉默良久,然后说道:“此相安能不著?”诸友不赞同的原因肯定是国家社稷为重,王阳明当然知道这点,可仍然坚持不能不,可见他对亲情之念的坚定和捍卫。

平定宸濠之乱后,王阳明遭受许泰、张忠等佞臣的谋反诬谤,情势很危险。一夜他坐在河边想,我死就死了,可是老父亲怎么办呢?然后对门人说:“此时若有一孔可以窃父而逃,吾亦终身长往不悔矣。”生死之际,他唯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的老父亲。

危机平息后,王阳明归省的请求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这是他的衣锦还乡,举行了祭祖仪式。王阳明还拜访了他出生的地方,在埋葬自己胎衣之处潸然泪下。这泪水里是深深的愧疚和遗憾,他幼年丧母,不能尽奉养之责;由祖母抚养长大,却没能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送老人家最后一程。亲情一念的强烈以及对此的重视和珍视,可以说深深贯穿了王阳明的一生。

这一切以及这种感情,浓缩为一个字,就是“孝”。所谓孝悌,孝对长辈,悌对兄长,悌只是对孝的延伸,说到底还是在一个孝字。这是王阳明一生太重的一个字。

然后我们看到的是,在《传习录》里王阳明一再用自己的亲情经验作为事例,来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说心即理,“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又比如说知行合一,“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再比如说良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又何止是王阳明呢,整个儒家所尤重的,又何尝不是这个字。《孝经》所以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庸》所以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所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所以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儒家的根本处,深深立着这个孝字。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儒家包括王阳明在内,都对孝极度重视,这到底是因为就像人们通常对儒家的感受那样,是一种道德的教条,还是有什么人们不知道的深层密义在?

答案是后者。那深层的密义,也正是由王阳明揭示出来。人们对孝这个字,体悟得太浅了。孝不是德,而是道。它不仅是整个儒学的原点,也是整个阳明心学的原点。

【二】

回到王阳明从佛道回归儒家的那一刻,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悟到了一个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让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这便是:“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

种性一词,援引自佛教,指向的是本性和真性。王阳明说去了孝悌一念就是断灭种性,等于是说这样就去掉了人的本性和真性,那么走入的便是邪妄。

孝为什么是人的本性和真性?枢机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构成的基本元素不是个体,而是亲情。亲情源于人与至亲的血脉相连,在内心深处我们与自己的至亲其实是同一个人,他们对于我们不是别人。同时,我们与至亲客观上毕竟是不同的人,一个人再爱父母子女,自我意识仍是在的,彼此的分别感也还是有的。这种分别,就是阴阳;这种一体,就是太极;阴阳备而太极成,太极成而万物生。世界的本质不是存在而是关系,因为关系才能建立联系,人受生于父母,最先有的关系就是与至亲的关系,亲情所以是本初和原点。

不止是本初,还是本源。想想我们对父母子女的感情,在世间一切感情联系中是最为无私的,无私就是公,天地之间则无所不容,这也是公;我们对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最为真挚的,天道运行则如如自然,这也是真。所以亲情关系是天道所赋予的天性,是王阳明所谓的“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所以是本性和真性。人生以及人世的磅礴复杂,就是从这个原点生发衍生出来,这就是亲情的博大深邃处,《孝经》所以说孝是天之经地之义。

这天性的内核,就是无私和真挚,所以世间一切的修行都指向克私,世间一切的境界都通往真实。以此观照阳明心学,最能代表阳明心学的当然是“良知”,唯一贯穿王阳明一生学问的则是“诚意”。在提出良知说前,王阳明一直将诚意作为为学的头脑和回复心之本体的根本工夫。就是在提出致良知后,王阳明也说良知的本体是真诚恻怛。无私和真挚所分别对应的,则正是良知和诚意,源头则正在孝字上。当我们说良知,还有什么比孝亲更深的良知?当我们说诚意,还有什么比亲情之内更大的诚意?可知矣。

所以说到孝,人不免有古板和教条之感,那么依照阳明心学,它完全可以用另外两个词代替,便是“先天诚意”和“第一良知”。这就是为什么说孝是阳明心学的原点,无论从事实还是原理,都是这样的。孝的深层密义也在这里,实在是人道之本、秉承于天道的正源。

这才有了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王阳明年谱》载,一座寺庙中有个不语不视已经坐关三年的和尚,王阳明以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的大喝惊起了他,然后问他家里还有谁,答还有老母在,又问想念挂念吗,答不能不想不念,王阳明便对他讲了孝是人之本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和尚涕泣而谢。第二天再来问,他已经回家去了。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眼睁睁看的,就是横亘心底逃不掉的孝亲本性。

孝亲之意是人的先天诚意,那么行孝就是修诚意的最好法门。孝亲之情是人的第一良知,那么行孝就是致良知的最好法门。这不是说教,而是真实不虚的实相。人皆有父母也皆会为人父母,什么是诚意?想想自己对父母子女的心意。什么是良知?想想自己对父母子女的感情。将这份意和情淬炼地纯粹、打磨地精明,便就是在本体上做工夫。工夫的起步处,就在这里。

将这种感情扩充到世间众生,就是所谓慈悲济世。将这份心意扩充到天地万物,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天地世间,何尝不是我们的生身父母、何尝没有对我们生养爱护?说白了,人最诚的意最深的情都在先天带来、血脉而成的亲情里面,这是人对其他一切人一切事的先验模型,是人推己及人关系模式的源驱动,这个亲情的小太极运转好了,就能接通天地世间的大太极。

所以王阳明在辞世前不久的《答聂文蔚》中说:

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唯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

这段话还有前后,总体的意思是说,人对至亲的感情,就是人的诚意和良知发挥得最真切笃实、没有蒙蔽之处,人在辅佐领导、结交朋友、善待他人、关爱万物等一切处都有这样一份心,那么就无处不是圣道了。虽然世间的事情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但只要以亲情上那样的良知之心应对,便都能周到解决。所以说世间只有孝悌之念中的这一个良知,为一切良知的总源头,除此之外没有良知可致。

总而言之,行孝,就是致良知工夫的最得力处,本立则道生。

【三】

这样看来,自己的诚意够不够、良知是否精明,先要看在孝这个字上做得如何。判断一个人诚意和良知如何,从孝上看也是最可靠的标准。这是修行的起点,也是终点。孝上无诚意其他事便皆难有诚意,孝上无良知其他事便皆难有良知。根长不好,枝叶又如何能长得好?

道不外求。人皆将目光投向天地世间的大,反而应了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只有转向亲情孝道的小,才是内求之路,反而合于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所谓孝道,孝所以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