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刺史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何以誰都奈何不得他?

用戶156890353

董卓發家於涼州。這個地方,在漢朝的地位頗為特殊。它歸中央政府管轄,但是又與胡人、羌人等少數民族為鄰,土地貧瘠,居民“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人不事耕種,女人不事紡織。他們靠什麼為生呢?“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說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邊疆。而朝廷也確實要依賴涼州,因為涼州兵“習兵壯勇,實過餘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師,主要就是受到涼州兵的牽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現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現象,強兵良將,皆出自涼州。

涼州兵不僅僅戍守邊疆,同時也供內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所謂六郡,即涼州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以及幷州的上郡、西河。從西漢開始,涼州就為朝廷的禁衛部隊選送兵源。由此可知,漢朝的中央禁旅,其實也是以涼州兵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關係為紐帶,在中央有人說話,在邊疆有人響應的涼州軍事集團。

董卓本人,生在涼州,長在涼州,自然是涼州軍事集團的一員,後來則成為這個集團的首領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隊,是所謂的“秦胡兵”和“湟中義從”。這裡的“秦”是指涼州的漢族士兵,“胡”無須解釋,“湟中義從”則是湟中地區的“月氏胡”。他們英勇善戰,長於騎射,其戰鬥力絕非內地武裝可以比擬。

至於這支部隊有多大規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五萬人肯定達不到,一兩萬人估計還是有的。董卓進京,帶了三千人,虛張聲勢,造成幾萬人的假象,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當他收買呂布,兼併丁原之後,部隊的規模無疑大大擴張了。丁原的舊部,正是與涼州兵齊名的幷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部隊。董卓如虎添翼,實際上已經是無敵於天下,又有誰能夠奈何得了他?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孫堅便讓董卓很頭疼。這是題外話。


龍鎮

董卓的西涼軍雖然只有數萬人馬,但裡面混有許多善於騎射的羌人,因而戰力十分強悍,是當時一支擁兵自重、實力不容小覷的地方軍閥武裝力量。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劉宏死,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執政的何太后之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紹,一舉誅殺獨掌帝都兵權、禍亂朝綱的宦官首領蹇碩。何進、袁紹密謀盡殺宦官,還密召幷州牧董卓率涼州兵馬入洛陽,以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團)”聞訊後發起瘋狂反撲,殺掉了何進,袁紹又發兵將宦官團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亂率涼州兵馬開進洛陽,遂大權獨攬,氣焰囂張。

董卓提兵入京後,袁紹逃奔冀州,加上掌軍太尉何進被宦官殺死後,洛陽兵力空虛,董卓兵雄勢大,朝中無人能制衡掌控涼州精銳、實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稱霸朝堂,日漸驕橫跋扈。

董卓的涼州兵雖只有區區五萬人馬,但當時在洛陽周邊卻無人能與之對敵,因此他能以此為仗恃,盡攬朝政。史載,他進京不久就廢黜了漢少帝劉辨,另立劉協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漢獻帝。董卓扶植傀儡獻帝,獨霸朝堂,他公然帶兵、佩劍上朝,並昂首挺立於獻帝身後接受百官朝拜,終於犯了眾怒。

董卓率兵入京後雖重新起用了慘遭宦官迫害的部分黨人,併為他們平反、恢復了名譽,但他的軍閥本性很快暴露無遺,他隨意廢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對,並釀成了大規模的內戰。

初平元年(190),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之名義,呼籲各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這些地方勢力公推袁紹為盟主,分兵佔據要津,相機進攻董卓。董卓的西涼軍雖然剽悍善戰,但也無力抵擋關東諸侯的輪番合力進攻,只得退出洛陽,撤往長安。史載,董卓撤退前曾縱兵大掠一番,接著一把火將有200年建城歷史、曾花團錦簇的繁華都城洛陽燒成一片廢墟。

董卓的西涼軍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陽後,竟數次擊敗關東聯軍。關東聯軍本就是各懷目的的烏合之眾,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詐吞併,不久就分崩離析了。

初平三年(192),長安發生兵變,董卓被部將呂布擊殺,憤怒的百姓將他的屍體點了天燈。

當初董卓率西涼兵進京後,獨持權柄,禍亂朝綱,東漢朝廷威儀喪盡,就連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涼軍閥們手中的玩物。不過,他的倒行逆施也引發了其身邊一些親信部將之強烈不滿,最後竟死於親信呂布之手。關東諸侯們在他死後乘機搶奪地盤,擴充實力,使長安周邊混亂不已,群雄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的態勢已經形成。

【寫作答題辛苦 剽竊必究】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勢,十常侍亂國,大將軍何進壓不住宦官,聽信袁紹讒言引屯兵河東的西涼刺史董卓入京,釀成了董卓專權禍國的惡果。那麼當時的董卓不過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馬僅僅五萬,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權,權傾朝野,誰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出身一小吏之家,為人行俠仗義,頗受羌人擁戴。後被朝廷徵辟,屢立戰功,平馬騰、韓遂叛軍,鎮壓黃巾之亂,逐匈奴、羌人賊寇等等,後賄賂十常侍而當上了西涼刺史,擁兵自立,吞併河東,朝廷不能制。為何連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為董卓手裡握有五萬西涼鐵騎。雖然人數不多,但誰都不敢小視,因為這五萬鐵騎的意義非同小可。

當時東漢朝廷內憂外患,國內部隊主要分為三類:中央禁軍、地方駐軍和邊軍,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精銳的就是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邊軍,其中以董卓的西涼邊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後來牛哄哄的馬騰和韓遂的西涼軍當時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滾尿流的叛軍雜魚。禁軍戰鬥力一般,但數量多,有十幾萬,其中一部分被孫堅帶著南下去長沙平叛了,長安還留下數萬,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於地方部隊,基本都是打醬油的,因為東漢朝廷是在董卓進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權,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沒什麼戰鬥力,所以十八路諸侯手下兵力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

董卓引兵入京時,僅僅帶了三千兵馬,當時除了數萬禁軍外,還有丁原的五萬幷州軍,董卓不敢硬來,虛張聲勢的把軍隊白天開進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給自己造勢,唬住了各方勢力,董卓藉機得以掌控長安。但當時的丁原並不買董卓的帳,董卓要廢少帝的時候,丁原大怒,引兵來攻,董卓大敗。董卓畏懼丁原,所以派李肅策反呂布,呂布殺了丁原奪了幷州集團兵權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時董卓收服了群龍無首的數萬禁軍,因此勢力急劇膨脹,手下兵馬十幾萬,佔了天下精兵的半數,所以誰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駐軍關中,十八路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過他,也就孫堅帶走的幾萬禁軍能和董卓比劃幾下,但無奈孫堅的禁軍太少,各路諸侯又互相拆臺,所以把孫堅打成光桿司令後各路諸侯一鬨而散,各回各家了,轟轟烈烈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成為一場鬧劇。

可以說,董卓囂張是有資本的。董卓之所以敗亡,並非軍事力量不濟,而是內部矛盾導致西涼軍分裂,董卓被呂布所殺後,西涼勢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與之輩,可以想象當年的董卓勢力有多大。


用戶156890353

為什麼要說區區呢?

這篇談正史,不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總共10萬人馬,在當時已經是恐龍級的BOSS,曹操開始是2萬人馬,後期湊到3萬多人。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的實力達到頂峰,也就是10萬人馬。其實在三國,有一支勢力經常被忽略,就是劉表,他也有10萬人。夷陵之戰,那是劉備的人生巔峰,他的主力進攻部隊7萬人。所以在三國時期,10萬人是一夥勢力的頂峰。董卓的5萬人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並不少。

而董卓是當時大漢王朝西北軍閥的領袖。西北軍是當時戰鬥力第一的部隊,沒有之一。董卓這5萬人馬是當時漢朝最精銳的政府軍。注意哦,政府軍,人家是有正規編制的,不是割據勢力。同時代的袁術,袁紹實際上是家族武裝,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死後,西北軍閥陷入內亂:呂布,李傕,郭泗,樊稠,張濟這些人自己打成一團。這幾位單獨拿出來一家仍然是霸主。後來的張繡是張濟的侄子,已經是西北軍閥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舊能把曹操打得大敗,死了兒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

除了這幾位,還有楊奉,董承,都是西北軍出身,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看看,這就是董卓5萬人分裂出來的。董卓不死,西北軍閥保持團結,是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的。這支力量太強悍了。董卓死後,西北軍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這5路人馬,隨便誰都能弄死曹操,袁紹這些人。問題是他們自己打起來了。



西北軍混戰的時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這5000人是屬於私人武裝,家丁,絕對打不過2000西北軍。

看到這,我們就能發現,董卓的西北軍跟晉國是何其相似。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三家分晉。晉國分成了韓趙魏,這三家也是相當能打的。戰國開局,魏國一家就把秦國打得滿地找牙,趙武靈王甚至想滅掉秦國。晉國太強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個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軍保持團結,魏蜀吳是不會出現的,漢朝也會再延續一定時間。在間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紹最終失敗的人。董卓的部隊是政府軍,漢獻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為還是符合道統的。但後來袁紹反董卓,問題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漢獻帝肯定是要廢掉的。所以袁紹反董卓,實際上就是反了漢獻帝。說到這,大家應該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挾天子令諸侯這麼明顯的好牌袁紹不打,偏偏讓曹操搶去了。不是袁紹不想,是不能,他最開始就跟漢獻帝結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漢獻帝,把自己擺到了正義,天理的一方,佔據了政治,輿論高地。袁紹則變得被動,為最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銳視覺何老師

其實我們都被小說裡面特地塑造的董卓形象給矇蔽了,他能在歷史上留下這麼重的一筆,肯定是有原因的。

董卓治軍有方,用兵有謀。

董卓年輕時就行俠尚武,結交了很多羌族的首領,待人處事相當豪爽。

收到朝廷的封賞後,經常會都分給屬下士兵,對將士們很好,所以將士們也都甘心為董卓賣命。曾經西北韓遂反叛時,朝廷六路大軍平叛,只有董卓用計全員安全撤回,其他五路都是損兵折將的慘敗,漢朝廷為此專門嘉獎他。

天降好運於董卓,抓住機會。

大將軍何進想借助董卓來除去十常侍,董卓知道這是一次機會,其他諸侯想進兵洛陽都沒有理由,董卓這次是明正言順了,於是火速進兵,破除一切阻礙。而好運還不是一次降臨,等董卓到了之後,都城已經大亂了,大將軍何進被殺,統領都城的軍隊群龍無首,董卓以迅雷之勢收編了這些部隊,迅速佈局全城。

這時其他諸侯還沒反應過來,董卓就已經開始掌控了局勢。

獨掌朝廷,執天下牛耳。

這時洛陽還有一個人叫丁原,他是洛陽城的執金吾,負責都城的防務,董卓也馬上策反呂布殺了丁原,將其部隊也收編,至此董卓獨攬了京都的兵權。

而洛陽是東漢的政治中樞,掌控了這裡就掌控了話語權,城內的人沒有兵奈何不了董卓,只能玩玩刺殺。城外的人師出無名,搞不好也會被定義為叛軍,所以只能等找到合適的理由和機會才行。

總之,董卓的幾萬西涼軍雖不算多,但董卓卻讓他們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掌控朝廷就可以執天下牛耳了,其他人一時半會不能拿他怎樣!

(深入淺出說歷史,歷史與你很近。謝謝大家的關注!)


以古觀今

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如此厲害,這要從黃巾起義前困擾東漢100多年的羌亂開始。東漢永元初年,外戚竇憲滅北匈奴於金微山(阿爾泰山),北部的傳統威脅有所減輕。西南方面的羌亂成了最大的外患,且有越演越烈的情況。羌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問題,東漢的土地集中在門閥豪強手裡,而東漢軍隊在邊境屯田,以及遷移人口到邊境就會不斷搶羌人的土地。為了邊境安全,兩漢漢很早就設立了護羌校尉,由護羌校尉遷羌人到內地。

羌人在遷移過程中不停的反抗,漢人、羌人相互征戰不斷。恆帝年間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開始討伐羌人。董卓年輕時就好結交羌人,曾在羌族地區遊歷,和很多羌人首領是朋友。為招待羌人殺家中耕牛,使羌人大為感動,湊了千餘牲畜送董卓。董卓在與羌人的戰爭中實力不斷擴大,一直成了涼州刺史。

東漢末年,除了中央的禁軍還有三隻軍隊戰鬥力最強。一是羌兵,這裡的羌兵是指被征討過程中被漢軍所僱傭的羌兵。羌人很早就有被漢軍徵召當僱傭兵的傳統,東漢開國戰最難打得就是由羌族僱傭兵組成隴右軍閥隗囂。董卓在討伐羌人的戰鬥中,不斷有羌兵加入。當董卓從涼州刺史升遷至幷州牧時,不聽號令硬是要帶走的部隊(東漢將領調走軍隊是不能跟隨你的)多半以羌人為主。

還有就是涼並鐵騎,即涼州軍與幷州軍。這兩支軍隊是對付羌人、匈奴的主力軍,東漢末年並稱天下最精銳的兩支隊伍。關於董卓亂政,一般都知道“大將軍”何進命董卓進京要挾太后,殺宦官十常侍。其實何進讓進京的是兩支軍隊,還有就是幷州太守丁原率領的幷州軍。這兩支軍隊是一直都在前線打仗的,且胡化、羌化嚴重。胡化、羌化是因為長期對匈奴和羌人作戰,有很多胡人、羌人加入軍隊,漢兵生活、作戰習慣也被羌化、胡化了(羌人、胡人生活在馬背上,上馬是兵,下馬為民,婦孺也會開弓騎射)。這兩支軍隊的戰鬥力不是後來關東群雄所帶來的人馬可比的。看曹操的經歷就知道,關東群雄都是在自己家鄉新招的兵,和幷州兵、涼州兵不可比的。而且群雄各有心思,政令無法統一。

綜上所述當時能與董卓相抗衡只有幷州兵的統帥丁原,結果丁原還沒開始在歷史舞臺上表演,就被董卓兩招給解決了。幷州軍有五萬人馬到了,而董卓先期才帶了三千多。靠白天大搖大擺得進城,晚上偷偷出去,第二天再大搖大擺進城,如此反覆唬住了幷州兵與禁軍。接下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買通呂布殺丁原了。

自此東漢帝國最有戰鬥力的三支軍隊都落入董卓手中,要不是董卓自己作死,關東聯軍真還打不過他。至於自己作死嗎?貂蟬是杜撰的人物,雖《三國志》有這麼一句“布與董卓妾私通”,這是不是呂布殺董卓的原因沒說。我更相信幷州軍與涼州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呂布殺董卓理由。

區區五萬之數,是很值得商榷的,三國時兵馬數量一直是很難說清楚的。呂布的幷州軍就有五萬多,禁軍也有這麼多吧。董卓的涼州軍剛開始只有三千多,後來陸續到達了。董卓被殺後,女婿牛輔率涼州兵造反時史書記載有十幾萬人。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五萬的正規軍不少了!按著古代軍制,分為常備軍跟預備役。常備軍是最精銳的部隊,除了常備軍往往還會有預備役部隊,以當時董卓的軍力來計算,董卓除了這五萬軍隊,另外還有十多萬的預備役部隊,這些部隊是可以隨時徵召入伍的!因此,董卓可以調動部隊大致在十五六萬左右,累計實力大致在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時的水平!甚至超過蜀漢諸葛亮北伐時的兵力!

其次,朝廷邊防軍是正規部隊,董卓的軍隊更是正規軍中的佼佼者,邊防部隊!不是普通的雜牌軍可以打敗的!比如,董卓在洛陽的時候,他的部隊不是五萬!而是僅僅只有一萬多左右!而這一萬多部隊裡只有三千精騎是董卓嫡系的邊防軍!沒錯,虎牢關守軍就只有這三千多是主力部隊!

在虎牢關戰役裡,我們看到了幾場大戰,比如,曹操,基本被虐!整個虎牢關戰役裡,只要有曹操部隊參與的,一律打敗仗!因為曹操的部隊是剛組建的雜牌軍!比如,跟董卓軍打平手的部隊,公孫瓚!虎牢關戰役最出彩的一場戰鬥,三英戰呂布,只有公孫瓚的部隊能夠扛住董卓軍,因為公孫瓚是北平太守,他的部隊也是邊防軍的一種!但是公孫瓚兵少,只有騎兵幾百名!再比如,真正打敗董卓軍的部隊,孫堅!整個十八路諸侯反董卓,只有一支部隊一直在前線作戰,並不斷進攻,殺華雄(真正歷史上華雄是戰死在與孫堅的對攻中)。因為孫堅軍也是正規軍!這也是董卓極力拉攏孫堅的主因!

董卓本來對十八路諸侯不放在眼裡的,本打算靠那幾千兵馬就消滅掉的,可是發現對手裡有公孫瓚,孫堅這種同樣等級的武裝力量頓感兵力不足,於是後撤長安,長安是他的大本營,幾萬部隊全在關中!這也是諸侯攻下洛陽後都無心西進的主因!都是帶兵的將領,誰都知道力量懸殊,去了不過送死!這也是大家止步不前的主因!


優己

董卓也不過猖狂一時,並非什麼誰都奈何不了他。相反,董卓及其部將很快便被淹沒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另外,董卓進逼洛陽時,所率部隊也不過數千,並非有數萬之眾。所以題主的說法是存在問題的。

東漢末年,由於政局敗壞,社會動盪,爆發了黃巾起義。而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董卓逐漸發展起來,不斷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封賞。在董卓佔領洛陽前,已經官至前將軍,成為手握重兵的強權人物,逐漸擺脫了朝廷控制。

在漢靈帝死後,董卓更加肆無忌憚。竟帶領著三千精兵進駐洛陽,把持朝政後,將少帝劉辨廢黜,擁立獻帝劉協。從此,董卓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劫持漢獻帝的軍閥。據史書記載,當時董卓為了迷惑眾人,特命自己的軍隊在白天大張旗鼓地進駐洛陽,晚上再偷偷出城,翌日再行進城,令不少人覺得,董卓是率領大軍佔據洛陽的。

在董卓穩固了朝廷局勢後,開始肆意地擴張軍隊,並對其他將領的部隊進行收編,因而羽翼愈發豐滿。可以說,在董卓佔領洛陽初期,周圍並沒有什麼人能與之抗衡,所以他更為肆無忌憚。但是,董卓的作為引發了各地方勢力的不滿,各路州牧很快組織力量討伐董卓。

面對各方勢力的集中討伐,董卓自知不是敵手,因而決定劫持漢獻帝西逃。在這樣的形勢下,把持朝政的董卓逼著劉協和文武百官,放棄了洛陽,轉而遷都長安。此後,在王允等人的計謀下,董卓被其部下呂布所殺,原屬董卓的部將,也開始為爭奪權勢而相互征伐,以李傕和郭汜為代表的兩方勢力,鬧得不可開交。而在全國各地也開始形成了眾多諸侯,進而拉開了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序幕。

所以說,董卓並非無人敢動,不過是趁機把持了一段時間的朝政,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感和痛恨。其實,在董卓把持朝政的時間裡,也多次有人嘗試對其進行刺殺,只是未獲成功。最終,在各路兵馬的討伐下,董卓集團逐漸失勢,其本人也被部將刺死。


碣石樵子

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再勇再狡。

話說東漢末年三權分立,皇帝,士族,外戚。

愚蠢的外戚代表何進何大將軍本可以在一次內鬥中,將宦官集團一網打盡。可是他卻選擇了調外兵入京,最後反而被知道消息的宦官給收拾了。每次讀了書到這裡都覺得tmd大男人,連他媽太監都打不過,你活著幹嘛?



而被引入京城的外軍代表董卓就成了禍亂天下的始作俑者。

剛剛進京的董卓,只帶啦3000西涼鐵騎進京,他也沒有那麼自信的認為3000兵馬就可以震懾朝廷文武大臣。

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崴招,白天兵馬進城,晚上兵馬出城,連續十幾天,營造出自己有數萬部隊的假象。最後矇蔽了所有的文武大臣。


當然,這只是陰招,他還是有很多的硬實力。在這裡,我有必要跟大家說一下,西涼鐵騎兵種屬性。

大漢軍隊一般分三種部隊。

他們是:禁軍御林軍、地方軍和邊軍。

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精銳的就是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邊軍,而西涼邊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人數最多、戰鬥力也是最強,就算是看起來很厲害的馬騰,韓遂早年也是他們的手下敗將。

其次是中央禁軍,他們數量眾多但是戰鬥力一般。早沒有了當年御林軍的風采,不過還算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最後是地方部隊,這樣的地方部隊,在當時,可是比較差的軍隊,基本工作就是沒事打打醬油,有事操練操練。後來的所謂18路諸侯,他們的部隊就是這些烏合之眾。



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出,董卓六五萬兵馬,是當時西漢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因為他不僅僅是邊軍精銳,還都是騎兵。

而且董卓作為一個狡猾的人,他還使用反間計,反正呂布然後讓他殺掉了,唯一可以跟自己抗衡的,同樣是邊軍首領的幷州刺史丁原。具體過程各位都熟知,三國演義這裡就不再複述。

因為打敗了幷州騎兵,董卓的兵力大增,就順勢收服了群龍無首的禁軍,勢力開始急劇膨脹。手下兵馬十幾萬計算,可說是佔了天下精兵的半數。加上各地方軍隊,軍令不統一,分屬地方,無法集中全力。

於是就誰也奈何他不得,膨脹的董卓開始自封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

甚至十八路諸侯一起攻打他,也奈何不得他,也就孫堅帶走的幾萬禁軍能和董卓較量一二。最後也因為聯軍互不統屬,互相拆臺而告失敗。最後的結果就是,聯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討伐董卓無疾而終。

其實在我看來,董卓是前期最有資格問鼎中原的人物之一,只要他不犯下錯誤。

可惜,董卓為啦女人爭風吃醋,最後被呂布所殺,西涼軍也因此四分五裂,一去不復返。


阿斗不傻

董卓能夠崛起其實跟兩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一個是何進,一個是袁紹。如果不是這兩個人,董卓可能只是西部邊陲的一個小割據勢力,談不上能夠威脅東漢王朝。

而題目中所說的西涼刺史董卓也是有問題的,董卓在進入京城洛陽前其實官職是幷州牧

,頭銜很大,但是權利不一定大,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是誰掌軍誰有權,因此聰明而狡猾的董卓並沒有交出軍隊。

那麼董卓手底下這幾萬人馬(大概有五萬人)真的能夠使得誰都奈何不了他嗎?其實不是的,當時能夠威脅董卓的至少有兩個人,一個是皇甫嵩,一個是劉虞

先說劉虞,劉虞屬於皇親國戚中少有的實力派,長期在烏桓、幽州、冀州、鮮卑部落地區經營,在幽州有崇高的威望。當時張純、張舉勾結烏桓部拉起反旗,朝廷考慮到劉虞在當地有崇高的威望,於是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劉虞幾乎是不廢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亂。

因此,如果說董卓在涼州有任何不軌的行為,劉虞作為幽州刺史拱衛洛陽,董卓還是非常忌憚的。當時董卓入京後為了籠絡劉虞,封劉虞為太傅,可見董卓對於劉虞的忌憚之情。

再說皇甫嵩董卓幾乎一直生活在皇甫嵩的陰影之下。怎麼回事呢?當時冀州發生黃巾軍叛亂,北中郎將盧植被罷免,董卓被封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圍剿黃巾軍,董卓圍攻黃巾軍首領張寶整整兩個月,寸土未進。於是朝廷一怒之下判了董卓死刑,最後考慮到董卓以往的功績罪減一等,後來適逢朝廷大赦天下,董卓才翻身。

皇甫嵩接替董卓攻擊黃巾軍,一舉殲滅張寶的黃巾軍,屠殺了十萬人,並親自斬殺了賊軍首領張寶,朝廷因此封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這是董卓第一次被皇甫嵩打臉

後來涼州人王國叛亂攻擊陳倉,這時朝廷封皇甫嵩為左將軍,統領前將軍董卓來圍剿王國。這時顯現出皇甫嵩和董卓誰的水平高了。

董卓建議快速進軍,支援陳倉的守軍。皇甫嵩則說陳倉乃進漢中最大的關隘,有重兵把守,不用著急。等到叛軍攻城不下時再追擊。

後來果然王國攻擊陳倉不下撤軍,這時皇甫嵩命令追擊,董卓建議

窮寇莫追,小心上當。而皇甫嵩則一針見血的指出此時的王國不是撤退,而是逃竄。王國的軍隊經過長時間的攻城,早已經疲憊不堪,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於是全軍追擊,斬殺王國一萬多人。這是董卓第二次被皇甫嵩打臉。

而當時董卓和皇甫嵩都駐紮在涼州附近,因此說董卓有皇甫嵩的壓制是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的,之所以董卓後來能夠崛起,就要怪何進和袁紹。

何進當時是大將軍,而蹇碩是上軍校尉。何進負責拱衛京師外圍,蹇碩基本算是負責拱衛內宮。而蹇碩是個宦官,何進一直想要除掉宦官勢力,於是就和蹇碩發生了矛盾。

何進本來想請妹妹何皇后幫忙,但是何皇后當年鳩殺王美人,靈帝大怒要廢了何皇后,幸虧當時的宦官們幫忙,何皇后才保住了尊位。因此雖然何進和何皇后(這時應該是何太后)屬於一家人,一來兩人同父異母,不算特別親,二來何皇后感恩於宦官們的幫忙,因此不支持何進除掉十長侍這些宦官,因此何進總是被蹇碩算計,差點沒命。

這時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讓何進徵調京師外圍的董卓、王匡、橋瑁、丁原在京師外圍製造混亂,製造要誅殺宦官的輿論。這時何進要誅殺宦官的事情已經是天下盡知了。

進不聽。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由於宦官內訌,蹇碩被何進誅殺,這時何進已經殺紅了眼,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大肆誅殺所有宦官及其親屬,宦官們在內宮騙來了何進,在內宮中將何進殺死。這時局勢徹底混亂,董卓看到洛陽火起,於是率軍進入洛陽城,這時董卓只有區區五千人而已。

進入洛陽後的董卓做了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董卓的實力無人能夠撼動。第一件事情是讓五千軍隊夜裡出城,白天進城

,製造西涼有源源不斷的兵力支援的假象。

第二件事情,董卓把控朝臣,廢了皇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即後來的漢獻帝,這樣董卓算是挾天子而令群臣了。

第三件事,董卓挑起呂布和丁原的矛盾,呂布殺了丁原投靠了董卓,這時董卓吞併了原來丁原所有的兵力,再加上西涼陸續調來的士兵,董卓的軍事實力終於無人能夠撼動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董卓在涼州最多有5萬兵力,而這5萬兵力一直被皇甫嵩掣肘,一直也掀不起大風大浪,之所以後來誰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為何進把一個邊陲的軍事將領調到京師,而京師一片混亂,給了董卓可乘之機。而後來之所以皇甫嵩、劉虞都沒有起兵討伐董卓,也是因為後來董卓控制了皇帝,控制了朝廷,最關鍵得是董卓兼併了丁原的部隊,實力大增,因此成為相國的董卓幾乎是沒有人能夠再能 撼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