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騎定洛的?

鄧贏


首先要說的是,董卓可不是實力平平,而是實力雄厚的一方軍閥。

董卓,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出生在富足的豪強家庭,“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董卓力氣過人,能騎射,使羌人主動依附與他,與他交好。


公元185年,羌人內部發生叛亂,韓隧帶兵十餘萬圍攻陝西。之後馬騰加入與韓隧一起打到陳倉,危及長安洛陽,漢靈帝封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崇一起平亂。結果大敗韓隧馬騰,董卓因此又被朝廷嘉獎。

董卓屯兵河東,勢力不斷擴大,朝廷兩次調他入京,想削弱他的兵權,他都不接受。他不光是地方軍閥,還是朝廷命官,守邊的重臣。


公元189年,漢景帝劉宏去世,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年幼,有何太后聽政,大將軍何進掌握朝政。宦官與外戚勢力爭權奪利日益激烈,十常侍以張讓為首的勢力,讓何進也無法控制。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商量殺張讓,可是何太后不同意。

於是,何進聽取了袁紹的意見,答應給董卓以好處,並以聖旨的名義,讓董卓進京誅殺張讓。

董卓權勢擴張後,早就窺視京城。何進給他的消息,正好使他有了理由,他一面上書漢少帝,說要“清君側”,“收讓軍,以清奸穢”,一面先領少數起兵進發洛陽了。


讓董卓沒想到的是,他還沒到洛陽,大將軍何進被張讓誘騙到皇宮殺了。袁術,袁紹帶人進宮追殺張讓等宦官。張讓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一起逃跑了。

董卓在路上聽到消息,漢少帝在北邙山,便馳兵來救。漢少帝見到董卓兵馬威風凜凜,嚇得戰戰兢兢,至此,董卓將漢少帝迎接進了洛陽皇宮,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逐漸掌控東漢朝政。

董卓十分精明,他知道沒有強大的軍隊是不能穩定自己的權利的,於是他每隔幾天就讓自己的兵馬晚上悄悄出城,白天大搖大擺的進城,這使整個朝廷官員,都以為他有千軍萬馬在京城,都不敢反抗與造次。

之後,董卓的一系列的動作,廢少帝,立獻帝,毒殺皇后,肆意弄權,殘殺無辜,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等,暴漏出了殘暴不仁的本性,以至於歷史上同時期的人給他評語是“豺狼也”。


路遙lgy


引言:先說下,董卓是很有實力的,並不是實力平平哦。董卓進京前前,是一方豪強,在隴西一帶極有威望,通過非凡手段籠絡了西涼當地的大小勢力,並組建了當時戰鬥力極其強悍的西涼鐵騎。在鎮壓黃巾起義和哦評定邊境羌人的暴亂過程中,已成為東漢朝廷不得不重視的地方武裝力量。朝廷雖然對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屯兵河東以後,整個隴西便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隴西地區離京都洛陽並不是很遠,所以董卓一直緊密關注著洛陽的形勢,並在謀士李儒的謀劃下隨時準備著向關中和中原地區擴展勢力。


何進的詔令為董卓進京提供了名正言順的理由

東漢漢靈帝死後,朝廷分為多派,尤其以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十常侍的矛盾日益激烈,何進與西園校尉曹操、袁紹等極力主張對宦官斬草除根,奈何何太后不準。何進聽取袁紹等人建議,招外地勢力董卓、丁原等進京來威逼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董卓接到詔令後,喜出望外的同時,立刻向京都進軍,但沒有立即進京,而是把軍隊駐紮在離洛陽不遠的地方,時刻密切關注著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準備相應措施,見機行事。



在何進被殺後,洛陽大亂,以袁氏兄弟為首的校尉帶兵進宮殺了宦官,太后帶著少帝劉辨逃離皇宮,好巧不巧地遇到了董卓。於是董卓迎奉皇帝回宮,並趁機干預東漢的朝堂,董卓大概帶著的兵馬大概在三千左右。

董卓是如何控制京都洛陽的

董卓並不是一個沒有頭腦的粗莽的人,相反還是有些能力的,並對手下謀士李儒是言聽計從的。洛陽畢竟是京都繁華之地,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如何才能控制住局面呢?董卓想到了好辦法



一方面:剛到洛陽時,兵力不夠三千,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命部隊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另一方面:董卓利用何進部曲吳匡與何進之弟何苗的矛盾,滅了何苗,收編了何氏兄弟的部隊,擴大了自己的實力。與董卓一起進京的丁原,對董卓不滿,董卓花重金和一匹赤兔馬收買了丁原部下呂布,呂布殺了丁原,帶著幷州軍投靠了董卓,自此董卓不僅控制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

結語:從一開始董卓就打算向著關中地區發展,何進成全了董卓。在洛陽大亂之際,董卓趁機進京,並通過武力吞併和拉攏黨人等一系列的手腕,成功控制了洛陽,並通過培植親信和心腹到地方,從而達到控制東漢朝廷的中樞體系。董卓並不是實力平平,在亂世只有強悍的軍事力量,才有話語權。但董卓進京後,倒行逆施,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民怨沸騰,慾望膨脹的董卓終於為自己挖下了日後被殺的墳墓,像董卓這樣的人可以得意一時,又怎能如意一世呢?滅亡是早晚的事。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我寫的內容可以點贊、評論、轉發,當然關注我肯定是極好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真實歷史上的董卓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老羅描寫的那樣殘暴和愚蠢,相反是個仗義疏財之人,據說他在老家耕田的時候,一幫好哥們特意找他敘舊,當時他家裡很窮,為了招待這些遠來的朋友,他把家裡唯一的一頭牛殺了,大擺宴席招待朋友。過了不久,這些朋友從西涼趕來了一群牛送給了董卓。由此可見董卓的人緣不錯。

▲董卓

董卓生於潁川,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董卓在漢獻帝當政時,是前將軍,西涼刺史,統西州大軍二十萬,董卓常有不臣之心。

此時何太后之弟何進傳旨董卓進京,原來大將軍何進想借董卓之手除掉和他作對的“十常侍”。董卓心中大喜,終於找到進京的理由了。

當初曹操勸何進不要讓董卓進京,“請神容易送神難”再說“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進乃屠夫賣肉之徒,仗著妹妹是太后而做了東漢的大將軍,他沒有謀略,不懂政治,拒絕了曹操的建議。

董卓高高興興奉旨進京,剛到洛陽城外,十常侍假傳聖旨讓董卓原路返回,原來在之前,十常侍打了何進一個措手不及,假傳聖旨召何進進宮議事,何進一進宮就被十常侍殺了。

董卓本就不想回西涼,得到何進被殺更不能回去了。他為了虛張聲勢,帶著軍隊白天進城,然後晚上再偷偷拉出來,次日早上再進城,如此反覆造成一種假象,就是這次進京帶的人馬很多。這是董卓為了立威採取的第一個方法。

何進立威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廢掉小皇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他的謀士李儒非常贊同說:“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想想看,董卓連皇帝都敢廢立,那些大臣還敢不聽話嗎?

董卓廢帝還要走走形式的,他召集文武大臣說:

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引自《三國演義》

諸官聽罷,不敢出聲。唯有荊州刺史丁原丁建陽敢說“不”,“天子沒有過錯,何故廢立!汝欲為篡逆耶?”丁建陽怒道。

董卓拔劍而起,“順我者生,逆我者死。”說罷揮劍欲斬丁建陽。這時丁原的義子呂布出場了,小夥一表人才嚇住了董卓,李儒乘機拉開了二人,丁原和呂布氣憤的走了。董卓第二次立威遇到了點挫折。

不過李儒為董卓出了個計謀,那就是用赤兔馬和千兩黃金拉攏呂布過來,呂布是見利忘義的傢伙,有道是“白酒紅人面,黃金動人心”,呂布在董卓黃金和加官進爵的誘惑下,殺了丁原投靠了董卓。這是董卓的一箭雙鵰的立威方法,既收了一員大將,又殺了對手,這給文武大臣很大的震動,許多人投靠了董卓。

董卓有了義子呂布的保護,很快廢除了劉辨,立了陳留王劉協為帝,這就是漢獻帝。後他又毒死了少帝劉辨。自此以後,董卓和呂布更加肆無忌憚。二人狼狽為奸,搞的朝廷烏煙瘴氣,有識之士敢怒不敢言。





水意水情觀察員


關於董卓我們都認識,特別是關於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事件。董卓早年善於交際,廣交好友。而且精通武藝,人長的高大。史書有云:“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董卓完整的概括。

由於董卓善於結交好友,與漢室十常侍暗中買賣,買通十常侍。得到漢靈帝的晉升,升為幷州牧;在赴任途中游玩拖延,等待著一個勤王的機會。當時以宦官為首的十常侍擾亂朝政,與當時掌管天下兵馬的何進結仇。何進欲除掉十常侍,恢復朝政;於是何進就與當時的貴族袁紹合謀,密詔邊軍將領入京勤王。不料入京將領還沒到來何進就被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張讓誘殺於宮中。袁紹帶兵入宮,除殺宦官,控制朝廷。後因董卓帶兵入京。(這是後話,後文解釋)並原天下帶兵將軍何進的部隊

廣交好友,善緣天下。董卓身邊當時有著很多的謀士、軍師。比如世代為官的李儒做參謀、名將呂布等的幫助。特別是當時在洛陽的一些諸侯羽翼未豐,還完全沒有能力與董卓兵力相抗衡。不管是在謀略,還是將領上面。

地理位置上獨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回到漢靈帝封董卓為幷州牧,在赴任途中游玩,故意拖延。當時遊玩的地方是東陽郡,距離政治中心首都洛陽近。如若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讓董卓以最快的速度趕回洛陽。回到洛陽之後廣納名士,充實自己的政治力量,承諾給名士們高官厚祿;吸引了大量當時的名士前來投靠。

任用歷史名將呂布。董卓進京後,採取懷柔政策,與自己政治理念相背的狠狠的打壓,擁護自己政治理念的,予以厚祿。其中最狠的一件事就是董卓讓呂布殺了執金吾丁原,吞併其眾。大大擴展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並且迅速的控制了漢皇室。真正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

東漢末年以董卓此次的反叛為起點,開始了諸侯割據的三國戰亂時期,諸侯們割據一方,有力的加強了地方統治,不利於各地方的聯繫。


笑談過去


董卓沒有什麼特長,被巧合佔據了漢朝廷,是東漢衰敗的預兆,後來又收了個人霸呂布,為虎作漲,惡極一時,下來東漢政權,如走馬燈一樣換人,你剛唱罷我登場。直到曹操主政才算基本穩定,操相漢後,保持了獻帝的十七年帝位,操死後被曹坯趕下臺。才正真三足鼎立的開始。曹操生前人稱三足鼎立,是對曹操極大的汙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