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江山,董卓“挾天子”為何不能“令諸侯”?

huangcaiting


東漢末年分三國開啟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各方勢力此起彼伏,你方唱完我登場。也因此催生出一批令後世熟悉的歷史人物,比如董卓,王允,曹操等。

在這些人物中,剛開始稱霸的並沒有笑到最後,剛開始不被重視的後來卻成為一方豪傑。

歷史如這些人物不一般捉摸不定,曾經廢立東漢皇帝的董卓,權傾一時,令諸位大臣敢怒不敢言的角色,後來被設計害死。設局害了董卓的王允,集團也沒建立起多久,就給董卓集團的殘餘力量李傕、郭汜等給推翻了。

王允在尋求剷除董卓時曾借生日之名,召集群臣獻策除掉董卓,沒請曹操。王允那時大約想不到曹操在未來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物,而曹操在當時就體現了一個大人物的素質,王允沒請他,但他還是去了。他不但去了,還主動請纓刺殺董卓。

後來任務沒完成,他也不覺得丟臉,沒完成,跑唄。

以史為鏡,以古論今,看人待人確實是一門學問。曾經風光的人物未必能風光到最後,曾經被看不起的,卻成為一方霸主。但董卓曾經權勢如此之大,他為什麼會失敗?曹操曾被人輕視,為什麼能成功,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在董卓之後,一代梟雄曹操也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度做到了丞相、魏公、魏王,最終統一了北方,恢復了中原大地曾經的安定與祥和。

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還完成了建立王朝的歷史成就,曹操被追尊為魏武帝,供後世紀念和追思。

那麼,同樣是挾持天子,同樣一度擁有全天下堪稱最強大的勢力,董卓為何不能像曹操一樣取得成功呢?

首先是兵力部署問題,曹操的謀士荀攸是這麼說的:“(董卓)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在董卓被刺殺的前段時間,董卓派董越、張濟坐鎮弘農一帶,牛輔率李傕、郭汜、賈詡等人領兵出征關東,討伐潁川、陳留一帶,直接打爆了朱儁(雒陽)、張邈(陳留)等人。而在長安一帶,董卓是跟兄弟董旻,親族董璜等人在地,且兵力主要集中在郿縣。

因為董卓的"強兵"在外,長安城內只有自己的親兵,所以荀攸才說:“在此時,只需要刺殺董卓,然後佔據殽、函兩個關口,不讓董卓集團的強兵進入長安,靠著皇帝的詔令,號令天下,董卓集團的人自然會崩潰。”

荀攸團隊當時說服的是朝廷北軍五營中的越騎校尉伍孚,失敗了。但是王允策反董卓的貼身保鏢是成功的,兩次行動本質一樣,都是乘著董卓身邊的兵力過少,甚至親信被策反,強兵外出。

曹操後來大約是吸取了董卓的教訓,長期與軍隊待在一起,首先保護自己,才能笑傲一方。

第二個原因便是陣容。

這一原因和出身其實有著很大的關係,董卓出身平凡,又是長期身處西涼,所以能夠招攬到的人才並不算多。其中頂尖的也不過是文如李儒、武如華雄之輩。在三國謀士中位居中游的李儒想要幫助董卓走向成功,無疑是十分困難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無疑要幸福很多。他剛剛起兵時,同族的曹仁、曹洪,世交的夏侯惇、夏侯淵等名將就前來投靠,再加上曹操本身可稱優秀的戰略眼光、軍事能力,想要發展壯大指日可待。

董卓誅滅後,曹操迎接天子到許昌,荀彧、荀攸、程昱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謀士也紛紛被曹操收入帳下。此外,曹操苦心經營自己"愛才如命"的名聲,也吸引了很多賢臣良將來此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這一點可以引出,要論二者的成敗,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對於人心的重視程度。董卓進京後,便將所有人都得罪了個遍,他先是用武力鎮壓了全城,然後因為當時的少帝劉辯不方便自己操縱,就直截了當的宣佈改立劉協為帝,這一舉動引起大臣不滿後,董卓繼續採用武力,將反對者直接格殺。

董卓掌權後禍亂朝政,做出一系列荒唐的暴行,為東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面對討董聯軍,董卓劫掠並焚燒古都洛陽,又在長安過起了荒淫的生活,極度窮奢極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道:"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和董卓相比,被許多人罵作"奸雄"的曹操真的算不上什麼。

在控制住天子後,曹操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對天下的征討上。漢獻帝雖然被限制自由,但好歹不像在董卓手下那樣生命安全遭受威脅。

此外,曹操始終對外展現出一個尊敬君王的形象,多次表示自己並沒有篡逆之心,還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聲明自己的志向便是為國效忠。

曹操對自己和臣下的要求十分嚴格,為的就是在民間避免招致太多的惡名。事實證明,這一措施還算是卓有成效,儘管漢室老臣和劉備這樣的宗親對曹操恨之入骨,但民間對這個帶來和平安定的丞相還是並不算排斥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始終保持了對漢室的尊重和對百姓的安撫,這是導致他不至於成為眾矢之的的訣竅。

總體而言,董卓之所以沒有像曹操那樣成功,就在於他各方面居於劣勢,卻不用心去填補差距,而是一意孤行,只顧著自己眼前的享受。

而曹操志向遠大,他的目光是非常長遠的。為了實現目標,他可以隱忍許久,這就是大軍閥和梟雄的最大區別。


煮酒君


這兩位除了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外,都有挖墓的行為。

曹操對北方土地整體上起到了恢復性作用,董卓是完全的破壞,一個是有很大的理想,一個則完全是自我享受,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至於挾天子也有不同的挾法,這種話是他的對手們罵他用的,不足以反應當時的情況,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荀彧為何要投靠曹操而且還效命多年,不還是看到他忠誠的一面了嗎?至於曹操想當伊尹還是霍光,荀彧並不太在乎,愛當丞相當丞相,但是稱王就不行了,這有違漢朝祖制。所以等到曹操有進一步的動作後,荀彧就鬱悶了。

董卓的“挾天子”那才是名副其實的“挾天子”,這些西涼兵勇猛而不遵循法理(讓常年在邊境的老兵油子尊法理也不現實),董卓帶著小皇帝滿地跑,還廢了劉辯立劉協。

廢立的好處是能剷除舊勢利,還能提高自己的身價(擁立之功)。

曹操弄個“摸金校尉”大體上是為了充當軍費,董卓是造不亞於長安城的郿塢,自己享受。

二者同樣是殺人,但是董卓不分青紅皂白而且相當的殘忍,殺平民冒充打勝仗,還公然挖眼、煮人。

董卓對士人也是喜怒無常,他重用的士人推一些人做太守等官職,後來這些人反了,董卓就以為這是士人的計謀,將他們誅殺。士族能受得了這樣的長官?

得不到士人的支持,離滅亡就不遠了。


泊圖泊途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江山,為何董卓挾天子失敗呢?我認為主要曹操在以下幾個方面碾壓董卓,高下立分。

1、曹操對董卓的智商碾壓。這個毋庸多說,曹操、梟雄也,而董卓相比之,也就算個大流氓。

2、曹操智囊團對董卓智囊的碾壓。曹操的智囊團郭嘉、荀彧等,皆王佐之大才。而董卓之李儒,相比之下也就呵呵了。也就如三國裡的吳用一般,有些小智吧。

3、處事之道的碾壓。曹操求賢若渴,而董卓當權之時,能人皆棄之。剩下品行不端者居多。

4、民心的碾壓。曹操過麥田,不準踩踏莊稼,自己馬驚踏田,都要執行軍法。雖說作秀成份多些,但人家懂得民心所向的含義。董卓則不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5、對待美色態度的碾壓。在曹操眼中,女色只是閒暇的消遣,妓女也罷,有夫之婦也罷。董卓可以和貂蟬纏綿多日而不理正事,視之若至寶,最終由此和呂布反目,惹來殺身之禍。

喜歡加關注,天天有驚喜


談古論今漲姿勢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江山,為何董卓挾天子失敗呢?

事情的成敗常有定數,影響成敗的因素,一方面在做事的人,另一方面在做事的時機。

01.董卓是一個能幹的軍閥,但董卓的政治素養並不高

在洛陽,董卓做了很多不近情理的事情,讓他成了獨夫。連性命都難保,更不要說爭取天下了!


首先:董卓人格有重大缺陷,比較任性,氣量不足,不注意團結社會上層力量

不團結力量,但是卻處於高位,讓自己處於了很危險的境地。以至於王允和呂布等人陰謀他的時候,都沒有自己的力量提前告訴他。

成為不了強有力的政治家。《三國志 董卓傳》記載:

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

一個人睚眥必報了,就成為了刺蝟,周圍就沒人了


其次:董卓對待百姓相當殘暴,基層民眾也不支持他

曾經有一次,董卓帶兵殺了集社的百姓,然後把百姓的妻女賞給了他的士兵,回到洛陽以後把百姓的頭顱焚燒,揚言是討伐的賊人。《三國志》記載:

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

從這個行為來看,董卓沒有治理天下的想法。充其量就是一個流氓得志,不長久的。

失去了上層的支持,也失去了下層的基礎,殺董卓就沒有任何政治負擔。據說董卓死了以後“長安士庶鹹相慶賀”。可見當時殺了董卓,


再次:董卓的人生態度基本上就是:活一天爽一天,沒有政治眼光

董卓在軍事上是行家,但是沒有政治理想。對待到手的政權,基本上就是瞎折騰,為所欲為,活一天爽一天。乃至於董卓為了取得一些寶物,居然帶頭盜墓。《三國志》記載:

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董卓是沒有底線的軍閥,政治上完全沒有眼光。甚至有“得過且過”的想法。例如:董卓建了一個城塢,叫“郿塢”,和長安城一樣高,裡邊放的糧食夠吃三十年。他天真地想著,以後要是自己敗了,退到“郿塢”裡,也可以活到老死。

《三國志》記載:

築郿塢,高與長安城埒,積穀為三十年儲,英雄記曰: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見他得過且過的政治格局,甚至有些天真了。

02.至於曹操,雖然他控制天子,但曹操團結上層,關愛百姓

曹操的英明神武,是幾百年一遇的。總結出來他對漢獻帝的態度,主要是如下幾點:

首先、利用漢獻帝的身份,在名義上尊重漢獻帝;

其次、曹操雖然控制天子,但曹操並不肆意妄為,反倒是廣為團結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一起幫助他做事,曹操是政治家作為。

再次、曹操當時所處的時機,漢獻帝已經完全沒有了影響力,漢獻帝身邊也沒有了身邊的力量,只能受制於曹操擺佈。

最後、曹操父子雖然最終篡位,但曹操父子都沒有加害漢獻帝,這一點還是很不錯的。中國歷史上能善終的前朝皇帝並不多。


歷史迷猴神通


曹操更加奸詐圓滑,董卓更加橫行霸道


曹操是逐漸升遷,一步一步慢慢來。曹操廣招天下人才。這樣不僅獲得天下有志之士的肯定也網羅了屬於自己的人才團隊。

然後曹操以皇帝的名義削弱其他地方諸侯的勢力,更可以理直氣壯的出兵討伐他們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的人設,曹操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忠臣形象。
曹操在對皇族支持者方面也使用過強硬手段,但對皇族卻是禮遇有加,這一點和董卓恰恰相反

而董卓,進京第一步就是廢立皇帝,這直接把董卓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使天下諸侯有反對並討伐他的理由

董卓在朝中是用純武力說話,動不動就砍就殺,導致許多人能躲就躲能跑則跑,失去招攬人才的機會也失去許多人才(在網羅人才方面,董卓做的也不如曹操)

董卓專權,得罪了皇族、大臣、士族、知識分子,甚至還得罪了老百姓(燒殺搶掠,霍亂後宮,縱容士兵搜刮民脂民膏,姦淫婦女等)



如此一來,誰還會支持董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左將軍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柄雙刃劍:玩好了,招招都是重拳,能把諸侯打蒙圈;玩砸了,沒有任何用處,只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那麼,同樣都是以皇帝名義號令天下,董卓為何會失敗了,曹操為何會成功呢?這個問題要先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政治手段的意思講清楚。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時期最早提出這個政治口號的人,是袁紹陣營的沮授和曹操陣營的毛玠。但是,沮授和毛玠也並非是這個這種操控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批設想者。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時,就幹過這種事。當時管仲提出的政治口號叫【尊王攘夷】。也就是把洛陽的周天子供起來,並以周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不服天子的叛逆。

後來宋襄公和晉文公看見這招太好使了,紛紛學習之。這便有了後來的春秋五霸。再到後來的秦末,劉邦也學會了這招。當項羽把義帝殺掉後,劉邦就號召天下諸侯,以為義帝報仇的名義,征討項羽,天下諸侯又是紛紛響應之。

說到這裡,有心之人應該就明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精髓了。

無論挾天子還是奉天子,前提是一樣的,那就是都需要先把天子奉起來,若權臣挾天子而不奉,那跟亂臣賊子還有什麼區別?反而會落下把柄予人,給諸侯們一個清君側的口實,對自己進行討伐。

當年的項羽,東漢末年的董卓,他們就是挾天子,但是卻不奉。項羽直接殺了義帝,董卓把漢少帝給廢了,擁立漢獻帝。結果都激怒了諸侯,招致諸侯的一致討伐。這就是玩砸了,玩臭了的典型。


因此,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挾而不奉。他怕眾人不服,為了立威,廢少帝而立獻帝。原以為能靠這招嚇唬住不服他的人。結果這反而給了關東聯軍討伐他的藉口!這個藉口就是皇帝是什麼身份?你董卓說廢就廢?後來袁紹更是直接質疑漢獻帝的合法性,認為他不是漢靈帝的兒子,根本不具備法統。

今西名有幼主,無血脈之屬,公卿之下皆媚事董卓,安可覆信?——《裴松之注三國志·袁術傳》

再後來,袁紹直接放了個大招。他認為董卓能廢立天子,我為什麼就不能呢?於是袁紹也打算立一個天子,擁立身為漢室宗親的幽州刺史劉虞繼位,準備另立中央,試圖將董卓和漢獻帝邊緣化。

只不過袁紹的企圖,立即遭到了袁術、曹操等人的堅決反對。當然了,袁術和曹操反對的原因不一樣,這裡不細說了。總之這一鬧劇就是董卓偷雞不成蝕把米,沒有因為挾持皇帝佔到半點便宜。

丟了大臉的董卓認為,乾脆把漢少帝那個累贅殺了算了,斷了袁紹的念頭,加強漢獻帝的繼承合法性(沒有繼承人了)。然後董卓一杯毒酒弄死了漢少帝,結果又給自己身上惹了一身騷。天下諸侯一看,好你個董卓老賊!你是先廢皇帝,現在再殺皇帝,你怎麼不上天呢?因此,外地諸侯們也就更不拿董卓當回事了。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王允設連環計殺掉。接替掌權的王允、呂布,以及後來掌權的李傕、郭汜。這些人要麼是有志氣沒實力,要麼是有實力沒志氣。總之就是都沒有能好好的利用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白瞎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興平二年(195 年),李傕郭汜混戰。雙方都要搶奪漢獻帝,於是雙方相攻數月,百姓死傷無數,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漢獻帝認為長安不能再待了,便在他老丈人董承的護衛下逃出了長安,路上一路狂奔,毫無皇帝尊嚴可言。


建安元年(196 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漢獻帝入駐洛陽,搶到了漢獻帝這面政治大旗,也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接下來,曹操就給那幫草根軍閥上了一課,讓他們明白了什麼叫手段。

首先,曹操以洛陽殘破為由,建議漢獻帝遷都許昌。因為許昌是曹操剛剛從袁術手上搶過來的地盤,經濟情況較好。漢獻帝認為可以,便心甘情願的隨曹操到了許昌。

然後,曹操以許昌為都。但是!他自己從來不駐在許昌。也就是說,曹操的大本營仍然在兗州,只是漢獻帝在許昌而已。這就避免了別人的非議,說他整天挾持皇帝。

後來,曹操攻下鄴城後(袁紹大本營),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到了鄴城,許昌那邊他就不怎麼去了。再後來,曹操稱魏公、魏王,也都是在鄴城受封的。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漢獻帝雖然依舊是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但是曹操卻不敢動他的皇位,也不動搖獻帝在許昌的權威。即便是董承、伏完等人陰謀誅殺他,曹操也都是隻誅殺謀臣,殺貴妃、皇后。因此,曹操沒有廢掉漢獻帝的皇位,諸侯自然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如果連諸侯都抓不到把柄,天下士人是不是就會重新的團結到獻帝身邊?典型例子,潁川荀彧就是代表。荀彧早年投曹操,當漢獻帝被迎接到許昌後,荀彧就一直陪著漢獻帝身邊。他才不會去鄴城呢。

有了荀彧這面金字招牌,其它的士族也是紛紛集中到曹操身邊。比如官渡之戰時,河南士族傾囊相助,為曹操能夠打贏袁紹,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後勤保障。


當然了,僅做表面文章還是遠遠不夠的。曹操他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關鍵還在於他的實力夠硬,運氣也夠好。

官渡之戰,袁紹就以曹操是漢賊的名義興兵討伐他。結果曹操運氣逆天的好,官渡一戰大破袁紹十一萬大軍。

其後六年,曹操消滅袁氏一族,統一了北方七州之地,天下土地五分之三歸歸於他。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底氣,也就是愈發的足了。比如說,荊州劉琮、漢中張魯。壓根就沒有做什麼有效的抵抗,荊州和漢中就向曹操主動繳械投降。這其中的功勞,除了曹操勢大之外,曹操挾漢獻帝的天子之威,逼迫荊州和漢中士族投降,也是原因之一。

備註:荊州劉琮、漢中張魯,再加上當年的南陽張繡,此三人就是因為天子之名,被迫向曹操投降。


說到這,可以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質做個剖析了。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令的其實並不是令諸侯本人,而是諸侯的手下人。曹操根本就沒打算用漢獻帝號令諸侯,他要號令的對象其實是諸侯的手下。

比如說,當年張繡與曹操有仇,打不贏又不知道怎麼辦,他手下的鬼才謀士賈詡就跟張繡說了: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現在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繡去了。曹操放了他一馬,張繡也讓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一次有成就感。

再比如荊州劉琮,他父親劉表剛死。他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人,就都勸他投降。於是荊襄六郡(還有一個被曹操攻佔了)就直接歸了曹操。劉琮當時想不投降也沒有辦法,因為荊襄士族都願意歸到漢獻帝的大旗之下,劉琮一個人反對沒用,搞不好還會被底下的人造反,直接把他給幹掉。

還有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東吳。當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之爭論。張昭與諸文臣們皆主降,理由是曹操以天子名義討伐,我們抵抗就是亂臣賊子。以魯肅和周瑜為代表的武將都主戰,因為都世受孫家恩惠,不想就此斷送了孫氏的基業。但是想抵抗,那得有理由啊。周瑜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他的理由便是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複製了當年關東聯盟討伐董卓的老套路。

面對文武兩派的爭論,孫權猶豫不決,他不想降,不想丟掉江東基業。但是他架不住底下的大臣要降,他怕承擔後果。最後是後在魯肅的曉之以理之下,孫權是做了必死之心之後,才下定決心跟曹操開戰的。(魯肅跟孫權說,張昭他們投降,仍然可以出仕當大官。而你孫權要是投降了,估計你連人身自由都會喪失,當一輩子傀儡)

由此可見,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那些內部不太穩定的諸侯,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殺手鐧!畢竟跟著皇帝混比跟著軍閥混,這檔次高太多了。不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那些內部比較團結的軍閥,就沒什麼用處了。比如劉備集團。

總的來說吧,董卓挾天子的失敗,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董卓太齪,挾而不奉,他自己對天子都不恭敬,憑什麼要求諸侯奉天子?二嘛,董卓死的也確實有點早。還沒開竅呢,就被呂布給殺了。說到底,他就是土鱉軍閥,手握天子,卻沒把天子的政治優勢用到實處。並且他還管不住底下的人,被自己的人給一刀砍死了。

而曹操的成功,也有兩個原因。一是曹操早期挾天子,但他也奉天子(曹操有歹心,那是後來的事)。只要他奉了天子,諸侯就沒有反他的理由,士族也願意替他鎮場子。於是北方便形成了一個以曹操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他們都以漢朝天子為核心,向心力非常之強。遠比那些沒有向心力的土鱉軍閥要強的多;第二嘛,就是曹操活的久,跟他同時代的軍閥,除了劉備以外,都被他給熬死了。並且他的文治武功也確實了得。真理靠拳頭說話,曹操的拳頭夠硬,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成功了。

如果說曹操命薄,也像董卓一樣掛了。他在歷史上必然也是個失敗者。這個道理用吃雞圈的一個道理來總結就是——剩者為王!


Mer86


這個問題,三日軒來回答一下,供大家探討。

  •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的出處有兩個,一個是袁紹的謀臣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可惜袁紹沒有聽從,其次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前提條件是已經佔據了實力上的絕對優勢,才能實現。董卓雖然專權,但是還沒有形成對諸侯的絕對優勢。

  • 曹操集團並沒有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而是謀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事實上,曹操的做法也並沒有“挾天子”的意思,他把天子客客氣氣的供起來,表面功夫做的足足的,從不遺人話柄,而不是像董卓一樣,直接廢掉少帝,捧一個傀儡獻帝上來,給天下諸侯抓住他擅行廢立的小辮子做文章,這才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 即便如此,曹操雖“挾天子”也不能“令諸侯”,不鳥他的依舊不鳥他,比如說袁氏兄弟,孫堅父子,西涼馬超這些人就都不咋聽話,劉備假迷三道的聽了兩天話,瞅個機會就跑了,所謂的“令諸侯”不過是屈服於曹操武力之下的那些小諸侯罷了。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喜歡的話,關注一下三日軒主人,不喜歡的話請在評論區狠狠懟我一番,然後再關注一下三日軒主人

三日軒主人


不論是“挾天子而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實質都是到了漢末天下動亂之後,漢天子(漢獻帝)為權臣所控制而諸侯紛爭、兼併所形成的一種政治格局和策略選擇。

從“挾天子”的角度,曹操與董卓其實是一樣的,漢獻帝都成為了“傀儡皇帝”。董卓是真正的“挾天子”,而曹操的“奉天子”只是說得好聽罷了,實質上也是一種“挾天子”,只是曹操在政治手段上要比董卓高明、溫和,至少在表面上、形式上更為尊重禮遇天子。但是,畢竟大漢四百年的大義名分和餘威仍在,誰挾了天子,誰就掌握了主動。“挾天子”的最大好處不在於“令諸侯”,而是有利於控制中央機構和掌控自身勢力,同時使得諸侯聯合對抗的可能性降低。在這一點上,曹操是成功的,而董卓是失敗的。

從“令諸侯”的角度,曹操與董卓其實都沒有做到。中央失去了權威,詔令不行是必然的結果。漢末天下動亂的最根本標誌,就是中央和地方關係發生了變化,中央對地方失去了控制,郡縣制崩潰。雖然不能直接“令諸侯”,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去削弱諸侯的力量,以至去消滅兼併諸侯。

需要指出的是,曹操也沒有“得江山”,得江山那是曹丕的事。

為什麼要“挾天子而令諸侯”?歸要到底是形勢使然、實力使然。


花開時節思春秋


東漢末年,黃巾動亂,群雄並起,大漢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中,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先是被董卓挾持,後被曹操架空,成了標標準準的傀儡皇帝。

皇帝雖然是成了傀儡,有名無實,但他畢竟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有用處。

曹操聽取按照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迎奉漢獻帝,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霸業,然則董卓同樣是“奉國家以徵天下”,結果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悲劇下場。

其實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是“奉國家以徵天下”,實質都是袁紹謀士沮授所說的“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挾天子”也是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不是誰都能玩,誰都玩得轉的。

下面,掌心就曹操與董卓對比,看看曹操的“挾天子”玩法到底高明在哪裡。

一、在朝政掌握上,董卓是共同參股,曹操是絕對控股,曹操的執政基礎比董卓更加穩固。

我們知道,東漢朝堂之上,一般是三股勢力,外戚、宦官、士族。東漢末年的政局就是這三股勢力在角力,外戚與宦官勢同水火,欲置對方於死地。

士族暗地與外戚結盟扇陰風點鬼火,結果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鬥法,卻引得董卓帶著西涼兵半路殺出,將何氏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都一網打盡。

董卓雖然掌握槍桿子,但畢竟只是個地方官僚,外來戶,雖然接收了外戚和宦官所持的股份,處於大股東控股地位,但也不得不與以王允為首的原朝廷王公大臣士族文人集團共同參股朝政。

王公大臣組成的士族與地方豪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實力不容小覷,雖然經歷內亂,但基本實力還在。

到了曹操迎漢獻帝時,形勢則完全發生了變化。經過董卓與朝廷士族的爭鬥,董卓被殺,西涼軍分崩離析,朝廷士族也死的死,傷的傷,跑的跑,從長安逃到洛陽時,已經形同乞丐,大漢王朝這家公司已經成了空殼公司。

而曹操是自己一手打拼成了一方諸侯,對地盤,軍隊都是絕對的曹家軍,將大漢天子接到許昌,只不過是借殼上市。

曹操是主,獻帝是客,漢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法人代表,曹操才上實際的CEO,那些跟著獻帝倖存下來的王公大臣們,能分點乾股就已經對曹操感激涕零了,何曾敢真正去履行股東權力。

二、在對待皇權上,董卓是凌霸毀奪,曹操是儘量尊奉,曹操在政治道義上比董卓更具號召力。

董卓進京,將外戚集團及宦官集團殘餘勢力全部剿滅後,迅速控制京都兵權,接著就是為獨攬朝政立威,直接廢掉14歲的少帝劉辯,立年僅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後又將何太后和廢少帝劉辯毒死。

董卓將自己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家眷老小封官進爵。

史書上稱:“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董卓的第二個舉措就是從洛陽遷都長安,將皇帝牢牢控制地自己的西涼地界,通過控制皇權將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全部一個人說了算。

董卓越的以上作法,曹操也是這麼操作的,但曹操的手法更高明,讓人基本上無可挑剔。

比如在行廢立之事上,曹操沒有廢漢獻帝,但卻廢了伏皇后,主要還是伏皇后不老實,與父伏完密謀誅殺曹操,事情洩漏,讓曹操抓到了把柄,才被曹操打入冷宮逼其自縊。

曹操封賞的都是和自己並肩戰鬥的族兄族弟,還有許多沒有血緣關係但有戰功的曹家軍將領們,甚至像關羽這樣不和自己一條心的戰將,曹操封賞起來也毫不吝嗇。

董卓視漢獻帝為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完全無視禮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築與皇宮同等規模的“萬歲塢”,將宮中的珍奇異寶直接拿回家,供自己享用,甚至把皇宮當自己的家,直接夜宿皇宮,讓宮女嬪妃侍寢,讓皇家顏面掃地。

一人之下的曹操對獻帝還是顯示出了基本的尊重。《資治通鑑》記載,有一次曹操上朝覲見漢獻帝,漢獻帝正色對曹操道:你若想真心輔佐我,就對我仁厚點,如果不想,你就隨便吧!嚇得曹操大驚失色,汗流浹背,頻頻鞠躬,請求退出,從此不再朝見。

皇帝一行從長安逃回洛陽時,已是形同乞丐,曹操帶著食物,衣物等前去救駕。獻帝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好吃好喝地把皇帝和大臣們供著,獻帝的生活待遇比曹操都要好許多。

所以說,董卓在對待獻帝上是凌霸有加,趁火打劫,而曹操卻是血中送炭,厚待有加。董卓是對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漢王朝是再踢上一腳,曹操卻讓即將倒閉的大漢王朝繼續保殼運行,在某種程度上對大漢王朝有再造之功,起碼上漢獻帝衣食無憂地在位了20多年。

三、在國家治理上,董卓是簡單粗暴,曹操是平復創傷,曹操的社會形象比董卓更得人心。

董卓執掌朝代朝政後,急於鞏固權力,實行高壓政策,用拉攏、誘惑、排擠等手段,打擊和陷害與自己作對的勢力和集團。將許多忠於漢室的士族要麼處死,要麼排擠出朝廷,從而引發各路諸侯形成討董聯盟。

在國家治理上更是“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一是搶。

董卓率軍剛進洛陽時,實行所謂“收牢”運動。放縱士兵,四處劫掠,殘暴百姓,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董卓還派人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墳冢,盡收珍寶。

二是殺。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士兵在陽城搶劫時,殺死全部平民男子,並將頭顱集中起來焚燒,對外宣示戰功。在處決反叛者時,有的被剪掉舌頭,有的被斬斷手腳,有的被挖掉眼睛,有的被活活燒死,可謂殘忍至極。

三是燒。

在遷都長安時,董卓下令將整個洛陽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內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全部燒燬, 將個興盛繁華的洛陽城,變成一片廢墟,淒涼慘景令人頓首痛惜。

四是掠。

為了聚斂鉅額財富,董卓在貨幣發行上作文章,用份量不足的小錢替換通行的五銖錢,直接導致貨幣貶值,物價猛漲,通貨膨脹,在當時買一石谷大概要花數萬錢,老百姓苦不堪言。

曹操曾在《薤露行寫道: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曹操在統一北方過程中,征伐用兵的同時,更注重治下的政治經濟建設和民生生活。

在政治上,曹操打破士族門第觀念,唯才是舉,廣羅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政治風氣比較開明。

在經濟上,曹操推行屯田制,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改人頭稅為戶調製,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特別是屯田制,有效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曹操治下地方呈現了“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局面。

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特別是與董卓驕奢淫逸,貪圖享受相比,曹操好吃好喝地把皇帝供奉著,自己十分注重節儉,勤勉自律,以身作則。

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如果說董卓在國家治理上是肆意破壞,巧取豪奪,曹操則是休養生息,積極建設,董卓是“破”,曹操是“立”;董卓是“毀”,曹操是“建”,兩者高下立判。

四、在政治策略上,董卓是挑起眾怒,曹操是合縱連橫,曹操的政治格局比董卓更顯高明。

由於董卓的暴政,在巧取豪奪,壓榨老百姓的同時,對皇權和士族利益也進行掠奪,造成天怒人怨,人神共憤。

一是得罪了老百姓。

董卓造城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在當時長安到處傳唱《千里草》的歌謠,希望他儘快死去,說明董卓的統治已經非常不得人心,老百姓紛紛加入反抗暴政的隊伍中來。

《後漢書·五行志十三》:" 獻帝 踐祚之初,京都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按,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童謠謂董卓殘暴,不得人心,必將失敗。

二是得罪了皇權。

曹操對皇室的肆意凌霸,讓皇家顏面掃地的同時,更讓天下蒙羞。畢竟大漢四百多年統治,許多人特別是儒家土族都對漢室還是有感情的,許多象曹操,袁紹、張溫、伍孚等這樣有識之士,對董卓無德無能,卻如此飛揚跋扈、野蠻殘忍,視皇家為無物的行為極為不滿,而引發眾諸侯高舉“討董賊,清君側,保皇權”的旗號,圍攻董卓。

三是得罪了權貴。

董卓初到洛陽時,對朝中權貴採取的是又拉又打的政策,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黨人,如吏部尚書周鉍、侍中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顬、司空伍處士等。但許多當權派,如皇甫嵩、楊彪、盧植等卻受到排擠打壓。

由於董卓實在太過殘暴,太過跋扈,像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大臣雖然是明裡與董卓合作,卻是暗地裡伺機而動。

最後,在十幾路諸侯的圍攻之下,在朝中大臣的離間計下,在天下老百姓的反抗下,董卓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

曹操的策略則完全不一樣,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把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

一是對天子是明裡尊奉。

有了獻帝這塊金字招牌,就等於佔領了道德高地,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策略,將天子這塊招牌的功效發揮到極致,涼州將馬騰、韓遂不得不送子到許昌為人質,聽從自己的號令。呂布想據有徐州,也不得不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袁術稱帝,曹操成了正義之師討伐,將其消滅。特別是後來與袁紹決戰,曹操一方因奉天子有義戰之名成為正義的一方。

對於這一點,西晉潘安讚歎:“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二是對士族極力拉攏。

曹操在用人不拘一格,堅持唯才是舉,有才必用,將才放到第一位,不論出身貴賤,引得許多有識之士來投。同時也是“奉天子”的策略,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許多人紛紛從袁紹、袁術、劉表等處投到曹操麾下,"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

三是對諸侯各個擊破。

曹操陳留起兵,後佔據得兗州、青州,但南的袁術、張繡,西有張揚,北有袁紹,公孫瓚,東有孔融、陶謙,處於諸侯環伺,四面受敵的尷尬局面。但曹操高舉“奉天子”旗號,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救此攻彼,各個擊破,笑到最後。這比董卓與天下為敵的做法不知高明多不倍。

轉弱為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董卓作為一地方軍閥進入權力中央,本來就基礎牢固,先天不足,卻肆意妄為,殘暴荒淫,失去人心,把自己的格局越做越小,雖然有“天子”這幅好牌,卻引得天下諸侯共討之。

反觀曹操,憑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業,後通過戰略重組,借殼上市,巧妙運用母公司廣闊人脈和品牌效應,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集眾多資源為我所用,最後逐步兼併各諸侯的小公司,成就了自己的一翻偉業。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不同環境做同樣的事,結果也不一樣。

第一,當時政治環境不一樣。董卓專權的時候,漢朝統治基礎還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大漢王朝滿目瘡痍,但是死而不僵,還未形成軍閥割據,中央對地方仍有管理體制在。袁紹還在做司隸校尉,曹操還是典軍校尉都還是漢朝體制內官員。董卓專權自然受到忠於漢朝的官員世族抵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的時候,都城洛陽以毀。漢獻帝更是經歷了李傕,郭汜的火併,認人宰割隨時都有喪生的危險,漢朝廷早已名存實亡。曹操迎漢獻帝是救天子,穩朝局是對大漢朝的續命。而且全國早已是軍閥割據,當然沒有人反對曹操接下漢獻帝這個包袱,更多的是贊成了。

第二,董卓以殺戮立威,皇帝敢換,太后敢殺,皇宮敢住,倒行逆施自然不得人心。

曹操恩威並施,女兒嫁給漢獻帝,給漢獻帝應有的尊敬。對待密謀反叛的董承,伏完殺起來也毫不手軟。

第三,董卓沒有牢固的軍事基地,西涼都沒有同心同德,還有馬騰,韓遂在西涼稱雄。董卓團隊人才稀少,只有兩個女婿牛輔,李儒兩個幫手。董卓也是草莽出身,得不到門閥支持。

曹操以青州軍起家,有曹家和夏侯家全力支持,而且兩家人才輩出,曹洪,曹仁,夏侯淵夏侯敦等等。而且曹操本就出身官宦之家,更易得到世家認可。

第四,曹操軍事,政治,文化各方面能力都遠勝董卓,自然能力強的時候更容易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