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允能把董卓搞下臺,卻為何轉眼兵敗自殺?


王允並非自殺,而是被殺,不僅自己被殺,還搭上了在長安的所有族人性命,王允能把董卓搞下臺與兵敗被殺沒有因果關係。

王允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東漢未年到魏晉時期顯赫一時,王允也是自幼熟讀詩書,文武雙全。

王允是絕對的東漢忠臣,從他年輕時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在黨錮之禍尚未解禁之時,王允不畏強權,正直勸諫,敢於對抗宦官,雖幾次被投入監獄,但王允運氣出奇的好,幾次又躲過宦官的報復。

王允任豫州刺史時,還曾與名將皇甫嵩、朱儁一起成功打敗黃巾軍,立下大功。董卓作亂時,身為河南尹的王允被董卓任命為尚書令,尚書令是處理朝廷政務的實權派官員。

董卓在外與關東聯軍作戰時,王允就負責朝廷日常運作,董允能把尚書令這麼重要的職務讓給王允,至少說明三點:

一、王允有能力處理日常政務。

董卓不會請一個沒能力的人來負責朝廷的日常運作,這是董卓用王允最基本的條件。

二、王允對董卓言聽計從。

董卓不會讓一個處處與自己作對的人來擔任尚書令,董卓需要一個聽話的人,至少王允表面上是這樣的人,由此可見王允也頗有心計和老謀深算,能把董卓騙過去,這也是王允能夠成功反殺董卓的重要原因。

三、董卓想借助王允的名聲管理朝廷。

董卓進京掌控朝政後,一直想重用名士,拉攏人才為自己所用,洗白自己的專權,不惜解除黨錮之禍,而王允無疑有一個好名聲,是董卓看中和可以利用的。

董卓越是重用王允,越是為自己埋下殺身之禍,王允暗地裡聯合了士孫瑞等一批人,同時拉攏同是幷州老鄉的呂布,一起殺死了董卓。

殺了董卓之後,王允成為整個東漢最有權勢和炙手可熱的權臣,當時的漢獻帝不過只有11歲,國家權力掌握在王允手中,殺董卓又是名震天下的義舉,王允在權力的慾望下,成為另一個版本的董卓。

王允是能臣,也是忠臣,更是東漢未年少有的賢臣,但是人都會犯錯誤,王允可以管好朝政,不代表他能管好天下,王允可以誅殺董卓,不代表他能消滅整個西涼軍。

王允之死,就在於他沒有正確處理西涼軍的政治歸屬問題。

董卓生前,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曾經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懾於聲勢浩大,選擇遷都長安,同時董卓為了防備關東軍,將手下的主要軍事力量派往長安以東防禦,只在長安留較少的軍隊。

董卓被殺時,一是因為呂布被策反,二是長安城本就沒有多少董卓嫡系軍隊。董卓被殺後,長安城中沒有太大的動亂,基本上被呂布的幷州軍所控制。

董卓被殺相當於一次斬首行動,董卓的主力西涼軍遠在長安以東絲毫沒有損失,如何處理這幫西涼軍就成為王允接下來執政的重中之重。

最正確的方法就是赦免這批人,為朝廷所用,用信得過、有名望的將領帶領他們,王允原本是想赦免這批西涼軍的,可是後來改變了主意,之所以改變主意,王允是把所謂的關東聯軍當成救星了,王允認為關東聯軍是心向朝廷的,如果赦免西涼軍,關東聯軍肯定不肯。

實際上袁紹為盟主所謂的關東聯軍不過是一批是搶地盤的軍閥而已,都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根本不會考慮朝廷的安危與大漢的穩定,而王允與呂布控制的朝廷,實際上軍事實力最弱的一方。

王允不肯赦免西涼軍的消息很快傳來,首先是西涼軍中的幷州人被殺,因為王允和呂布都是幷州人,朝廷現在是幷州人掌控,所以西涼人殺了幷州人,接著西涼軍要賈詡的鼓動下集結大軍殺向長安,朝廷軍隊無法抵抗。

最終長安城內的蜀軍打開城門向西涼軍投降,導致整個長安城被攻破,呂布戰敗逃走,王允被殺,留在長安的三族被殺,王允沒有跟隨呂布一起逃走,而是勇敢的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王允雖然也有很多毛病和問題,比如殺名士蔡邕,居功自傲,論功行賞時沒有封賞誅董有功的士孫瑞等人,而是重用自已的族人,但王允不失為大漢最後一位忠臣,只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決策,導致自已和族人的身死,同時將東漢王朝帶入更混亂的時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王允是連環計的發起者,連環計的使用著也是王允,他直接讓當時權傾一時的董卓,死於非命,不過王允並沒有享福的命,在掌權後不久,被董卓部將反噬被逼死在長安城,從此一代才子王允去了另一個世界。這兩件事情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首先從王允設計殺董卓說起

王允十九歲時已經開始做官,當時的王氏家族在山西地界算得上一個比較龐大的家族,只可惜生不逢時,亂世之中文人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王允的政治能力很強,靈帝駕崩後,王允落到了下野的地步。


原因竟然是與宦官張讓爭權,鬥其不過,因此下野,可見漢王朝內部鬥爭的黑暗,一位鼎鼎有名的大臣居然要向宦官臣服,這樣的王朝怎麼可能繼續鼎盛,更為可氣的是大將軍何進密詔董卓進京,想要剷除宦官,不料提前被宦官殺死。


漢末的掌權者居然落到了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董卓手裡,真可謂讓人心痛。不過此時的王允成功回到了朝廷之中,成為眾多大臣的主心骨,王允是有召集大臣的實力的,可這些人大多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根本不能相信。


況且根本不知道,這批大臣中有沒有董卓的鷹犬走狗,如若有一個這些人都得玩完,因此王允選擇了挑撥董卓與其義子呂布的關係,想法是好的,但用什麼挑撥又難倒了王允,最終根據二人相同的特徵好色定下了用王允女兒貂蟬去挑撥二人的關係。


呂布是天下第一猛將,董卓是天下第一奸臣,二人聯手袁紹都不一定能夠討伐成功因此必須讓二人心口不一才能平穩的將大局穩定下來,王允通過貂蟬挑撥離間讓呂布殺死了董卓,自己坐上了權臣的位子。


董卓下臺天下依舊很亂,不過此時王允手中有了一張王牌呂布,呂布當時手下有不少的兵馬,可相比董卓的部隊還是太少了,董卓部將想要投降漢朝也就是投降王允,可王允由於殺死董卓後膨脹,不接受投降以至於被董部將打敗。

其次從王允兵敗後說起

王允驕傲自滿,戰敗後根本沒有逃脫的機會,漢王朝從苟延殘喘到了搖搖欲墜,王允有想過逃出長安,將漢獻帝帶到洛陽,從新建都,復興大漢,這一切都是王允的幻想,這些幻想都隨著他跳下長安城樓結束。


試想王允當初如若接受了董卓部將的歸降,自己不光實力大增還能留下一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美譽,可膨脹的他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的方式足以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合格掌權者,他看不清當時天下的格局。


各路軍閥割據佔地,自己手中沒有一支可以自保的力量,那是絕對不可能復興漢室的,當時呂布手中只有數千鐵騎,而董卓部將足足有十萬,要將這十萬人全部交給呂布統領,天下何愁不平,漢室何愁不興?

這一切與王允脫不了干係,大漢王朝是有可能會重新一統的,就是由於王允這個愚蠢的人,葬送了這次至關重要的機會,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董卓是漢末大軍閥,別看演義中關東聯盟打的他屁滾尿流,事實上大家根本拿他沒辦法。而成功把董卓搞下臺的王允,理當成為復興漢室的功臣,卻轉瞬兵敗自殺,這到底是什麼情形?說白了,就是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評價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靜逸堂堂主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

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

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

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

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

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

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

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

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

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江水趣談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兩者好像沒有因果關係吧?王允能夠除掉董卓,很大程度依靠呂布,因為在長安,西涼軍並不多,大部分駐守在外,董卓身邊只有呂布一人,也就是說只要搞定呂布、策反呂布,董卓這大胖子必死。


事實上的確如此,王允使用美人計,使呂布和董卓這對“表面上”的父子反面成仇,正所謂奪妻之恨、殺父之仇,雖然貂蟬還不是呂布的妻子,但在呂布看來,已經是他的女人,自己的義父竟然納貂蟬為妾,呂布自然就要反了。這時候王允在旁邊順便挑撥,自然就把呂布給拉他這邊。利用董卓想稱帝的野心,將他騙至宮中,董卓必死。

可是董卓死了,他的西涼軍還在。如果王允同意西涼軍投降,王允也不會死,長安也不會破。可是王允太過於自信,認為長安的兵馬就能夠打敗李榷郭汜的西涼軍,拒絕了他們的投降。走投無路的西涼軍顯然就要反抗,一不留神,就輕易地拿下了長安,而王允只能被迫自殺。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是王允太固執了,非要將董卓的舊系除個一乾二淨,殊不知李榷郭汜不是一個兩個人,手上可是有二十多萬西涼軍。本來李榷郭汜有投降的意思,可是王允卻拒絕,非要派兵滅了他們。結果呢?不僅兵敗,反而城破人亡。


青史回聲


王允設下連環計,利用呂布和貂蟬,最後斬殺了權傾朝野的董卓。王允也因此成為了漢朝的當家人,但是在掌握朝政大權、擁有呂布輔佐的情況下,王允卻很快又身死人手,故事的情節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這一切都是因為王允的性格所致。

王允出生在官宦世家,深受漢恩,19歲就開始擔任朝廷官員,十年左右的時間就擔任了地方刺史,後來又進入朝廷中樞,擔任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劫持漢帝到長安的時候,王允也被迫一統前往,但是深受皇恩的王允,沒有一刻不考慮斬殺董卓,復興漢室。

最終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王允利用連環計斬殺了董卓,並且配合呂布,控制了長安城。斬殺董卓的王允本來是迎來了他興復漢室的大好機會,但是他此時卻開始飄飄然,這種自大最後將他送上了末日。

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覺得自不可一世,也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而這種情況下他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斬殺文學家蔡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最為關鍵的是他的這種自大延伸到對董卓部將的處理之上。

董卓的部將在聽到董卓被殺之後,也是亂套了,這些將領出於本能反應開始逃生,很快各自有了歸宿,段穎、徐榮、胡軫投降王允;董卓的女婿牛輔,逃跑被殺;而牛輔的手下校尉李傕、郭汜同樣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狀態,準備逃跑。

在面對董卓部將混亂的時候,應該是王允最好掌控局勢的時候,但是此時王允卻選擇了最差的一種方案,那就是沒有方案。因為並沒有把這些散兵遊勇放在頭等大事上,王允覺得自己的勝券在握,他就等著叛軍自己來投降。

當時有人建議王允派遣朝廷大將皇甫嵩接管這些董卓舊部先控制住他們,但是王允覺得董卓的部隊是叛軍,而自己是漢室正統,不能將這批叛軍收編,所以沒有選擇接受這個建議。

正當王允不將叛軍當回事的時候,叛軍首領李傕派了代表來找王允,自大的王允的信心滿滿的以為叛亂是來投降的,但是實際上李傕是來求王允赦免。王允聽到是要求赦免的時候,氣不可遏對使者說“要麼降,要麼滾,休想赦免!”,將和談的道路徹底斬斷。

使者回到李傕的處時,不僅僅說了赦免不可能,而且還帶來了朝廷要將董卓的舊部全部殺死的消息,這讓李傕等人更加恐慌。此時賈詡站出來了,他本身是董卓舊部,也是要被朝廷誅殺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是目前唯一清醒人,他對李傕說現在只有聚集大軍,反攻長安,才是唯一的出路,李傕也聽了他的 建議。

於是李傕郭汜再次拉起軍隊的時候,而此時王允竟然還派人去申斥叛軍,而此時李傕郭汜等人根本不屌王允。李傕郭汜出兵之後不到十天,長安陷落,呂布出逃,王允家族被全部殺死。


帝國烽火


說白了,就是王允個性有問題。

王允這人從小家世好,十九歲就當官,發展順遂,輕鬆就座到三公的位置,在董卓亂政前是人生勝利組,大家都認為他是國家的棟樑。但在董卓亂政後,所有朝臣都是董大爺的擺設,自然以前號稱嫉惡如仇的王允,也不得不趨炎附勢迎合董卓,才能生存。

王允評價的改變也是在董卓死後,他內心覺得,董卓都死在我手上,我還需要怕誰。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人推心置腹,共同商討事情,而是擺架子,慢慢的大家就不怎麼推崇和擁護他了。

呂布刺殺董卓後的發展開始是很順利的,董卓弟旻、璜等及三族全誅,女婿牛輔、李肅兵敗被殺,一時之間,董卓餘黨人人都拽拽不安,都在思考解散回家種田。這時有人就跟王允建議,你只要宣佈從董卓者無罪,大家看不追究過去就降了。王允拒絕採納,他的理由是: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然後特赦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良心不安。所以赦免他們無罪,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他們才會安心。

別人又建議王允,那你要懲罰他們就派他們去駐防,董卓的涼州兵素來怕袁紹,怕關東人來會殺光他們。不如把他們派到陝縣駐防,那裡可以擋住關東軍前來,又能表達絕無加害他們的意思。王允同樣拒絕,他認為關東軍是盟友,如果擋住路,安撫了涼州人,反而讓關東人認為跟我們不是一國的怎辦。

當時長安都謠傳王允要殺光所有涼州人,董卓在各地的舊部都擁兵自守,而且他們看王允連頂撞他的蔡邕都殺了,那我們一定都容不下,既然你不給我們路走,倒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李傕、郭汜聯手打回長安,王允兵敗後自盡。看完王允的思考邏輯,真的很難理解,王允不知道在堅持什麼,他等於活生生把董卓餘部逼反,最終把自己害死,他的思考邏輯真的很詭異。






怪蜀看史


簡單來說,王允能力不足。

出身名門

在漢末想要當官,才華是次要的,名氣才是主要的,只有出了名,有人推薦你,你才能入仕當官。在這種機制中,名門之後自然佔據極大優勢,畢竟他們家族的長輩就擁有推薦特權,走動一下就能混個臉熟,不必像寒門士子那樣想盡辦法博取眼球。

王允就是這麼一個官N代,他出身太原王氏,世代為州里冠族,加上王允也有才華,從小就志在立功,通習經傳,早晚練習騎射,同郡名士郭泰曾稱讚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有了家室加成與名士點評,王允在十九歲那年成了郡中一名小吏,不過這個小吏的膽子很面子都不小。當時宦官專權,大大小小的宦官都很囂張,太原郡下的晉陽就有一個宦官趙津仗著上面有人,肆意妄為,王允一聲令下,派人把趙津殺了。

這種事一個小吏是很難做到的,王允應該是說服了太守,所以當中央宦官向皇帝進讒言的時候,暴怒的漢桓帝殺的是太守劉瓆。

自己得了名,卻讓上司遭了殃,王允過意不去,為劉瓆送葬回到平原,還為他守了三年的喪。三年後王允再次出仕,因為勸諫太守王球用人不當,被王球抓了準備處死。

關鍵時刻,名氣的好處體現出來了,幷州刺史鄧盛聽說了王允的名聲,把他闢為州駕從事。老大發話了,王球自然不敢不從,派人把王允從監獄裡請出來,送到州里。

經刺史中轉,王允的名氣又傳到了中央,三公爭相徵辟王允,王允挑選後,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負責監察事務。

漢室忠臣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洛陽為之震撼,為聚攏人心,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任用了大批的名士,王允就被任命為豫州刺史。

在刺史任上,王允一邊刷黃巾副本升經驗,一邊蒐集證據告宦官,幾次下獄都相安無事。幾年一晃而過,漢靈帝掛了,真正的漢末亂世即將開啟。

皇帝駕崩,王允前往京師奔喪,正好碰上何進謀劃誅殺宦官,王允這個活躍在告發宦官的一線人物也被拉入這個群,做了河南尹,可惜這場謀劃失敗得很徹底,主謀何進死了還是小事,大事是搬來了董卓。

董卓進京後擅行廢立,直接促成了軍閥間的對立,轟轟烈烈的軍閥混戰就這麼開場了。

而王允卻在董卓手下身居高位,漢獻帝繼位時他就升任太僕、尚書令,相當於國家總理。之後又升任司徒,兼任尚書令。

這些都是王允用依附董卓換來的,董卓遷都長安後,自己仍留洛陽對付關東聯軍,長安的大小事務都交給王允處理,足可見他對王允的信任。

董卓回到長安後,要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推辭不過,只接受了兩千戶。

明面上,王允是董卓的心腹,背地裡,他卻在聯絡士孫瑞、楊瓚、呂布等人,謀劃刺殺董卓。

這次謀劃很成功,董卓被殺,朝廷沒了大敵,如果王允能夠妥善處理各派勢力的關係,安排好涼州兵馬,漢室或許還有那麼一絲復興的希望。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後,為手中的權力所醉,既與呂布及董卓舊部不和,又與反董群臣不睦。

此時的漢朝,已經弱到了極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全都亂成一鍋粥。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各方妥協,建立最大的盟友團,重新恢復朝廷的實力和權威。

王允不聽呂布的勸說,沒有赦免近在咫尺的涼州兵,又殺了為董卓嘆息的大儒蔡邕,更增加了涼州兵的疑慮,嘆息都殺,更何況手下?於是李傕、郭汜殺向長安,呂布抵擋不住走了,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王允拒絕了:“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既然不能復興國家,那就以身殉職,這大概是王允作為一個忠臣最後能夠做的,畢竟以當時的情況,他就算走了也不可能再復興漢朝,一手好牌都打爛了,更何況從頭再來?

涼州兵殺入長安後,王允被殺,三個兒子和族人幾乎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居功自傲,其實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一群人的努力,而不單單是一個人的成績,而王允卻以大漢的拯救者自居,不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從而拉開了群臣和自己的距離。當初誅董卓是在徵得群臣的默許之後才實施的,也是有了群眾基礎,而事成後卻拉開了和群臣的距離,造成了根基的動搖,自己富貴了,一把把別人推開,有種卸磨殺驢的感覺,漸漸的失去了群臣的支持。其次王允最大的弱點是沒有軍權,不掌握軍隊,董卓依靠的涼州兵,一個沒有軍權的中央大員是不能長久的,尤其在古代社會,所有的成功都是以軍事勝利為前提的,曹操能夠當魏王考得是手上有軍隊,通過屯田的唐代的節度使能夠造反完全是掌握了軍隊和財政權。雖然王允在朝廷能夠壓制士大夫階層,但是卻沒有充足的軍事實力來支持自己長久的穩定。就像誅董卓靠的是呂布,但是內心是看不起呂布的,呂布誅董卓後也沒有得到相應的財富,地位和話語權,漸漸的與王允不和,王允也失去了一個最強軍事將領的支持。第三個是未能善待涼州兵,董卓死後,如何安置涼州兵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王允也出現過反覆,導致舉棋不定。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因為他的憂鬱和舉棋不定,導致涼州兵譁變,又因為朝廷軍隊不堪一擊。最後被李傕殺掉。

所有的士大夫都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但是最後掌握話語權的還是靠軍隊,即使掌權也支撐不了多久,這已經是被無數歷史證實的事情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的後果,不殺降是規矩,不然會引起更大的譁變。王允是一個時代的成功者,又是一個時代的失敗者。無嘆!!!


九鎮pro


王允雖然把董卓搞下臺,但是他除首惡,也嚴懲從犯,致使李傕郭汜不得不反,而他軍事能力不強,只能依靠呂布,而呂布剛愎自用,驕傲輕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