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对元朝来说,虽然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明军的进攻下逃离大都,退出中原,返回蒙古上都,但还保留着相当的实力。

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北元,势必对明朝持续构成强大威胁。朱元璋称帝前,已经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大军北伐。

北伐前,朱元璋曾召集军事会议,提出了不在长城之内肃清元朝这一作战目标,已经有了放归元宗室北遁大漠的意图。

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这次军事会议,主要讨论行军路线和打击次序等战略问题,所有手下的大将也都畅所欲言。在会议上发言的主要是常遇春,军中仅次于大将军徐达的二号人物。

他提出擒贼先擒王的方法:集中兵力,直捣上都,擒拿元顺帝。但朱元璋并不满意这一作战方案。

朱元璋笑言:“如果元主遁入大漠,明军无需继续追赶,只需派遣一部分兵力固守长城边塞,防止北元军队向南侵扰。再说天命在我,不足为虑!

朱元璋北伐灭元,其实是要夺取和控制传统中国的农业区,并不是要占领蒙古草原,擒获败退到草原的元顺帝。从作战方式上看,说明他对元主北逃的后果,已经有了一定的预见。

但这样很可能在长城沿线附近,形成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权。常遇春希望勇追穷寇,朱元璋要求穷寇莫追。

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为什么没有采取常遇春的策略呢?这体现出他们在政治方略和军事策略上的差别。像常遇春这样的武将,是看不出来北窜的元顺帝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

朱元璋比常遇春考虑得更多:一方面,以明军现有的力量,很难再深入塞外继续追击;另一方面,既然朱元璋已经确立了朝贡外交体制,就要想方设法让元顺帝放弃元朝的正统地位,承认明朝是宗主国。

对朱元璋来说,穷寇有两种:一种是被驱赶的老虎,如果被逼急了会咬人;一种是被打断脊梁的丧家犬,由它去跑,跑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

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朱元璋认为现在是开国之初,条件有限,困难太多,明军绝不能盲目效仿当年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深入数千里北击匈奴一样去追击北遁的元顺帝。他要的是在政治上迫使北元臣服,前来朝贡,军事打击只是辅助的。

北伐一开始,朱元璋就发布文告:中原百姓久经战乱之苦,拯救人民于水火,是明军北伐的最终目的。元朝的开国者曾经有很大历史功勋,但现在的子孙却丝毫不体恤民情。元朝的灭亡是天命规律,罪在君主,和普通老百姓无关。我要求明军在征讨过程中,不伤害无辜者,即便对元朝的宗室和蒙古人,也要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在讨元檄文中,朱元璋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复兴口号,但很难说里面包含了多少反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意义。

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能用和平手段解决,就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的,除非军事恐吓与威慑均告失效,否则不轻易用兵。当元军盘踞在汉族传统农业区时,明朝要进行招降。当明朝占领了长城沿线后,招降活动并未停止,和平的橄榄枝仍然投向蒙古君臣。

朱元璋需要的不是成王败寇式的投降,而是友好国家的使臣向宗主国进行朝贡。只要北元承认了明朝的正统地位,明廷将会用盛大的礼仪欢迎对方,双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朱元璋曾经说过:中国的王朝,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周边的外夷统治,重要的是天命运行的自然规律。元朝是以外夷身份入主中原,统治中国长达百年,四海臣服,这不是单纯靠武力的打杀就能做到的。现在元朝倾倒,明朝取代元朝,也是天命所归。

元顺帝北逃,常遇春主张追击,朱元璋笑道:天命在我,放他去吧!

如果北元的君臣能够认识到这种规律,主动奉明朝为宗主国,就等于为朱元璋的皇位下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

这是双方皆大欢喜之事,也是朱元璋最乐意看到的结果,真不愧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