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会把家天下做到极致

为什么朱元璋会把家天下做到极致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他种过田,当过和尚,曾长期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投奔郭子兴,参加反元斗争,从此发迹,利用农民的力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出身于一个极贫极苦的农民家庭,这点是没有异议的。太祖本纪在追述其先祖时,并不隐讳地说:“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泅州。父世珍,始徙壕州之钟离”。由此可知朱元璋的祖辈是一无所有,到处流徙的农民。封建社会的农民,都是怀乡恋土,安土重迁的。如果稍有家财,不为生活所迫是不会随意流徙的。到朱元璋出世以后,他一家的处境更加悲修。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一带发生严重的旱灾、蝗灾、瘟疫。朱元璋一家六口,不到半个月光景,就死去三个。朱元璋父母死了,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元璋和他的兄弟抱头痛哭,想哀求田主刘德找块巴掌大的地方安葬,结果田主不但不答应,反而将他臭骂了一顿。最后还是邻居刘大秀给朱元璋一块地安葬了父母。父母死后,朱元璋无依无靠,为了活命,十七岁那年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可是在那饥荒遍地的年头他在和尚庙里也难活下去,被师父打发出门。这样朱元璋就开始了游方僧的生活。所谓游方,实际上是过着风餐露宿,沿门乞讨的生活。朱元璋就是这样过着流浪的生活,走遍了淮西、河南的一些地方。他虽然受尽折磨,但却熟悉了这一带的山川形势,人情风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锻炼了体格。这种不同常人的经历,对他后来成就帝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童年的诸多不幸,流离失所,使朱元璋格外珍惜爱护这个“家”,为了维护自己一手打下的天下,对外万里追杀北元余党,彻底消灭隐患,与朝鲜和平相处,建立藩属关系,对内修筑长城,筑好篱笆,防范外来入侵。夺取政权之后,为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对那些危及或有可能危及其江山的将领和官员,往往杀无赦;就连那些出于忠心而冒犯其尊严者,也经常不能幸免。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杀戮功臣宿将,因为这些人既有才干,又立有大功,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是王朝最危险的潜在威胁。所以,战争刚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各种借口,除掉心腹之患。许多功臣宿将被处死,许多家族被株连灭族。据史料记载,因受猜疑而被杀者共有十几万人。

朱元璋的这种家天下思想,认为天下乃一人的天下。天下就是天子一人所私有,所以朱元璋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维护“家”的稳定,虽然有一些措施可能比较激进、严厉,但是从明初总体的情况看,朱元璋的铁血政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明初吏治清明,政权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在朱元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登上皇帝宝座时,如何巩固稳定他的江山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因此朱元璋继续为他的“家”操劳努力着。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朱元璋修筑长城,阻挡蒙古人的兵戈铁马。想利用长城作为自家的篱笆。为了防止北元势力重新燎原,不惜多年时间、金钱、兵力,不顾气候条件的恶劣,不管多远,不管交通运输的不便,也要坚持彻底消灭北元。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江山外部的稳定。

为了能让子孙能有个安定的国家,维护宗法制的“家天下”他不惜大肆杀戮,将开国功臣基本上消灭干净,防止武将篡权,朱元璋实行分封藩王,目的是想将兵力分散,各个王侯驻守边疆以维护江山的稳定,但却没想到,最后在靖难时却因为没有能进攻的武将而失去孙子的皇帝宝座。这是从内部来表现家天下的思想。

与朝鲜的“事大”外交,则是从形式上保持家天下的完整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