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在東北亞的崛起

登國三年(388 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東巡、北征,遊牧於松漠間的宇文部眾迎戰於弱落水南,此後部眾遂分為庫莫奚和契丹兩部分,各自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庫莫奚居近魏邊的老哈河一帶,契丹則遊牧於其北的西拉木倫河流域。經過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契丹人元氣漸復,開始與北魏建立聯繫。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三年(437 年),契丹遣使朝獻,從而首次被載入史冊。太平真君年間(440—450 年)歲貢名馬。北魏顯祖獻文帝拓跋弘(466—470 年在位)即位時,契丹與北魏已交往多年,終於得到正式承認。

契丹在東北亞的崛起

北魏時期的契丹

大約在5 世紀60—70年代,古八部組成了以契丹為核心的聯盟。自此至6 世紀中葉,當為契丹古八部階段。古八部是一個為抵禦強鄰侵襲而組建的鬆散的部落聯盟,契丹是聯盟的核心,首領當由選舉產生。隨著社會的進步,部落實力的增強,他們迫切需要向外發展,但同其鄰族、鄰國相比,力量還相對弱小,生活也不安定。他們的東鄰是經濟、文化相當發達,早已封建化的高麗,西邊有強大的遊牧部落集團柔然汗國,北部是與其同一系統的地豆於、室韋、豆莫婁等,西南為庫莫奚。遊牧於東西兩強間的契丹八部,時常遭到鄰國、鄰族的侵逼,發展十分困難。

北魏末年,突厥漸強,降鐵勒,破柔然,減輕了契丹人來自西鄰的壓力,給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於是他們開始與柔然抗衡。北齊初年,契丹乘柔然新敗勢衰之際,出兵襲擊,殺其首領鐵伐。同時西抗突厥,南擾齊邊,介入了北方強族間的角逐。但天保四年(553 年),北齊顯祖文宣帝高洋率軍北討,契丹大敗,損失慘重。突厥木杆可汗(?—572 年)即位後,繼續攻擊並最終滅亡柔然,契丹人又遭到了突厥的侵襲。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一些契丹部落不得不歸附突厥。另有萬餘家避亂東走,寄居高麗,契丹古八部聯盟瓦解。

隋朝初年,突厥勢強,為了減輕北部邊境的壓力,隋文帝採納長孫晟的建議,“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①,一面遣使招諭契丹,一面在突厥各可汗間製造不和,突厥果然分裂,契丹也從而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開皇四年(584 年)諸莫賀弗入朝。五年,遷回故地。寄居高麗和陷於突厥者也相繼來歸。這時契丹人分十部,各部兵多者三千,少者一千,為抵禦突厥和擴張勢力,各部常常聯合作戰,“有徵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各部間聯繫又有所加強,為部落聯盟的重建奠定了基礎。

契丹在東北亞的崛起

隋朝時期的契丹

隋末政治動亂,北方反隋勢力紛紛結突厥以求自固,突厥勢力再度崛起,契丹再次役屬於突厥。唐初突厥頡利可汗襲位,以侄突利可汗主管東部契丹、靺鞨諸部事務。突利斂取無度,激起不滿,自武德至貞觀間,契丹各部相繼入貢或投附唐朝。契丹人又組建了第二個部落聯盟——大賀氏聯盟。唐初對契丹部落的安置有兩種方式,在大賀氏聯盟各部落置松漠都督府,以聯盟首領為都督,部落置州,各部首領為刺史。聯盟外各部則分別置州,隸於營州、幽州都督府。大賀氏聯盟八部共有兵4.3 萬人,總人口當在20 萬上下,各部人數多寡不一,力量強弱不等。部落聯盟首領由大賀氏家族中“世選”產生,建旗鼓統領八部,有一定任期。他代表八部處理對外事宜,統帥八部進行征戰,協調聯盟內各部間的關係。聯盟首領的世選制,不同於古代的“禪讓”和古八部時“於各部內選雄勇有謀略者”的做法。聯盟首領須從同一家族中產生,大賀氏家族取得了“世選”聯盟首領的特權。這是向世襲制發展、過渡的階段和步驟。

唐朝為了更牢固地控制契丹並利用它挾制突厥,採用賞賜、和親等手段加意籠絡大賀氏聯盟和契丹各部首領。大賀氏首領也需要藉助唐朝的支持鞏固其地位和權力,維持契丹聯盟的穩定和發展,抵禦突厥的侵擾。他們不斷遣使或親自入覲、朝貢,按照唐朝的要求派遣質子和率本部軍從徵。大賀氏聯盟自唐初建立至開元十八年邵固被殺,存在了一百多年,這期間與唐朝有和好也有徵戰。總的來說,武德、貞觀和永徽年間(618—655 年),開元前期(714—730 年)是雙方的和平交往時期。窟哥死後至失活遣使附唐(660—713 年),是雙方的戰爭時期。戰爭起因一是唐朝“寄任非材,拙於綏撫”,導致大賀氏聯盟首領的不滿;而唐政府不能妥善處理,卻自恃強大,依靠武力征服,激起廣大契丹人民的不滿與反抗。二是契丹勢力發展壯大,其首領自立意識增強。

契丹在東北亞的崛起

契丹騎兵

窟哥死後,大賀氏聯盟與唐關係惡化。松漠都督阿卜固聯合奚人首領反唐。高宗顯慶五年(660 年),唐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為行軍總管,北伐契丹,擒阿卜固。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二人於萬歲通天元年(696 年)五月起兵佔據營州,引發了大規模的反唐戰爭。這場戰爭,對唐和契丹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它顯示了契丹人民反抗唐王朝昏憒無能、生事擾民的邊將的決心和力量,顯示了他們的英勇頑強和契丹首領指揮戰爭的聰明才智。他們能利用群眾的情緒和爭取民心,以“何不歸我盧陵王”問罪朝廷。李盡忠稱“無上可汗”也反映了聯盟首領擴大權力的政治要求。孫萬榮被殺後,契丹又降附突厥,與唐朝斷絕來往幾二十年,開元二年(714 年),大賀氏聯盟首領失活遣使隨奚人入朝,玄宗倍加撫慰,三年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四年,封失活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衛大將軍。再置營州都督府,統轄和備禦契丹。失活死後,軍事首長可突於專權,累廢其首領,唐朝惟務懷柔,多從其請。開元十八年(730 年),可突於殺邵固,另立屈列為首領,大賀氏聯盟為遙輦氏所取代。契丹再次斷絕了與唐的關係。

遙輦氏聯盟初期,曾依附突厥,與唐朝對抗。天寶四年(745 年),回紇首領骨力斐羅滅突厥,建回紇汗國。契丹人徹底擺脫了突厥勢力的控制,三月,阻午可汗降唐,唐賜姓名李懷秀(又作李懷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又以宗室外甥女獨孤氏封靜樂公主嫁懷秀。這時,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兼押兩蕃(契丹、奚)、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借開邊啟釁邀功市寵,不斷侵掠契丹和奚,激化了唐與契丹、奚之間的矛盾。九月,李懷秀等與奚首領殺公主叛唐,依附於回紇。唐文宗開成五年(840 年),回鶻汗國(788 年回紇改名回鶻)為黠戛斯所滅,契丹脫離回鶻。武宗會昌二年(842 年),屈戍可汗附唐,拜雲麾將軍,守右武衛將軍。屈戍請唐頒發新印以取代回鶻所頒舊印,唐鑄“奉國契丹之印”頒賜。契丹與唐間的隸屬關係得以恢復。回鶻汗國存在期間,契丹受其控制近百年。他們每年要交納貢賦,併為回鶻偵視唐的動向。遙輦首領受回鶻的官號,使用回鶻頒賜的印信,回鶻在契丹駐地派監使進行控制和監督。回鶻汗國滅亡之後,在唐朝招撫使張仲武的支持下,奚、契丹共殺回鶻監使等800 餘人。

安史之亂後,唐朝實力削弱,放棄了對契丹的征討。藩鎮的軍事力量也被中原地區的爭奪和角逐所吸引,無意北顧。回鶻一方面南下助唐平定叛亂和掠奪財富,一方面向西與吐蕃爭戰,又減輕了契丹人來自西、北的軍事壓力。回鶻滅亡後,黠戛斯勢力遠在西北,契丹人周圍已沒有強大的敵對勢力,這就使它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社會環境之中,契丹社會有了較大發展。

契丹在東北亞的崛起

唐朝末年時期的契丹

遙輦聯盟後期,在權力爭奪中,耶律阿保機實力大增。901 年任迭剌部夷離堇兼聯盟軍事首領,專征伐。903 年為于越,907 年取代遙輦氏為部落聯盟首領。這期間,他先後攻伐了室韋、奚、霫、吐渾等部;南下河東、代北、幽薊,與幽州劉仁恭父子、河東李克用父子時而聯合,時而相攻,參與了藩鎮間的角逐;又趁中原混亂、渤海勢力衰微之際,向東發展,將遼東置於契丹勢力控制之下。他大量收羅漢人,吸收漢地先進文化,建城郭,置佛寺,通市易;立惕隱典族屬,擴大了侍衛親軍組織,以諸部豪健2000 餘人置腹心部。值宿衛,議朝政,定禮儀,為政權建立做了必要的準備。

916 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建立了以契丹貴族為核心的政權,國號契丹,建元神冊,阿保機稱天皇王,述律氏稱地皇后,以長子耶律倍為太子。神冊三年(918 年),建皇都於西樓地(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