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關羽與《三國演義》的關羽有什麼區別?

季木在鄉村

要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知名度最高的三位,那一定是曹操、諸葛亮與關羽這三位了。毛宗崗稱這三位為“《三國演義》的三絕”,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如果再說這三位誰因《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受益最大,那就肯定非關羽莫屬了。

曹操與諸葛亮在有元話本小說與《三國演義》小說之前就有很高的地位,曹操的一生,對內消滅了北方多股群雄割據勢力,對外降服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統一了中國大部,並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使得中國北方的經濟生產與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也奠定了曹魏的立國基礎。所以,魏晉以降到元明之前對曹操的評價都很高,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漢趙政權的開國君主-劉淵就曾說過:“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就是說曹操是能夠跟劉邦相齊名的英雄。直到元代李瓚還認為:“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而《三國演義》把曹操刻畫為一位奸雄的形象,算是一種汙化了,曹操可以說得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了。

諸葛亮也是功績昭然,蜀漢自夷陵之戰被東吳打敗之後,荊州一失,便蹙於西蜀一隅。而蜀漢政權又是外來政權,在劉備入川時對當地人的利益觸犯很深,並未贏得當地人的人心歸附。諸葛亮被劉備囑以託孤之重時,外有強敵曹魏與孫吳,而內部荊州一派勢力的根基已失,益州一派勢力原就對蜀漢政權心懷不滿。所以當時情勢已危如累卵,正如諸葛亮在其《出師表》開頭寫的那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諸葛亮卻能穩定危局,安撫當地民心、開發西南與漢中地區,讓西蜀足食足兵,並能頻頻向勢力強大的曹魏政權發起軍事進攻。憑這功績足以讓後人敬仰,杜甫也有詩言道:“諸葛大名垂宇宙”。所以,儘管《三國演義》一書對諸葛亮的智慧作了一些的神話,但是諸葛亮憑其功績還是擔得起其名聲傳播的。

而關羽在有宋元話本及《三國演義》等小說之前,其聲望並不顯著,其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所謂的“威震華夏”了,但是關羽這個“威震華夏”的功績卻沒有為蜀漢落到半絲實處,反而不久其荊州大本營就被東吳偷襲得手了,蜀漢的疆域頓時就少了一半。再則,這個“威震華夏”其實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關羽威震華夏時所攻擊的襄陽、樊城等地,按東漢的行政區劃來說,也都屬於荊州的範圍之內,只是這地方已屬中原,故說其威震華夏了,實則關羽的攻擊範圍並沒有超越出荊州之地。曹操說要遷都避其鋒芒只是出於政治安全上面的考慮,並不是說曹操被關羽打得元氣大傷了。

在關羽死後,關羽的大侄子劉禪給其的諡號是“壯繆”,按周代的諡法來說,就是“有些名不副實”的意味在。看來,劉禪對這位“關二叔”丟失荊州之地還是有些耿耿於懷的。關羽在其死後的近千年間內聲望並不顯著,而在有宋元話本、《三國演義》等小說之後,關羽便頓然聲名鵲起了。

唐宋時期都是以姜太公為武聖,主祀武廟。明朝是靠驅除異族、恢復中華才有的江山,所以明朝便以抗擊異族最知名的英雄岳飛為武聖。後由於宋元話本小說、《三國演義》等在民間廣泛流傳,導致關羽在民間的聲望鵲起,於是又追封了關羽為“關聖帝君”,關羽與岳飛的地位就基本持平了。而到了滿清,由於岳飛是抗金的緣故,而金人又是滿人的祖先,宣揚岳飛的話就是自掘墳墓了。所以滿清官方就自然地抬關羽而壓岳飛了。關羽的地位抬的要高就越能淡化漢人對岳飛的記憶,關帝廟是越來越多,而嶽王廟卻漸漸地被廢棄了,以致到了所謂的“縣縣有文廟、而村村有武廟”的境地,關羽這民間地位不但遠遠地超越了岳飛,也超越了孔夫子了。現今的港臺地區、海外華人地區對關羽的供奉仍然很多,很多港片的黑幫電影都有供奉關二爺的場景。

這關羽自然就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最大受益人了,當然也有人對《三國演義》中過度宣揚關羽很不以為意,我很多年前看過近代一位著名的評論家,好像是聶紺弩就對此作如下評論:“《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不像是羅貫中寫的,倒像是關羽的後人關漢卿寫的”。


歷史聞知社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被羅貫中塑造的太高大上了,其忠義形象躍然紙上,至今人們仍深受其影響。

但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並不象《三國演義》中那麼高大上。

根據《三國志》,溫酒斬華雄並不是關公的事,因為在《三國志·吳書》裡面有明確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殺的;第二、文丑也不是關羽斬的,是在戰鬥中亂軍被殺,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軍隊;第三、關羽是在戰敗後投降曹操的,沒有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的氣節;第四、關羽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是曹操放他走的;第五、沒有三英戰呂布,關羽哥仨沒有參加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第六、關羽沒有單刀赴會,而是魯肅單刀赴會,二人的角色正好反了;第七、關平是關羽的親兒子,不是乾兒子;第八、關羽也是好色之人,降曹後曾經跟曹操要求娶秦宜祿的原夫人杜氏,但這個女人貌美,被曹操先下手為強,因此關羽心中不安。第九、蔡陽也不是關羽斬的,是劉備斬的。第十、水淹七軍是天下暴雨,並不是關羽的神機妙算。第十一、關羽顯靈殺死呂蒙,顯靈殺死潘璋,更是子虛烏有,純屬杜撰。第十二、華容道關羽放曹操,也是羅貫中的演義,沒有這回事。

雖然《三國演義》中神化了關羽很多事,但關羽在歷史上卻真的是一員虎將,萬人敵。他也非常忠心劉備,顏良也是他斬的,龐德也是他斬的,于禁也是他擒的,最後戰死沙場,被孫權所斬。


春秋史社

關羽無論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裡,都是非常高大上和有逼格的存在,很多人覺得《三國演義》神話關羽,把關羽形象拔高了,但是細讀《三國志》會發現,有些地方《三國志》描述關羽,還要勝過《三國演義》。那麼,史書上和小說中的關羽,有哪些區別呢?(以下引用凡是未標明出處的,皆引自《三國志》)

時人評價關羽。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極盡描寫關羽個人英雄事蹟之能事,突出他的個人形象,但是作為小說遺憾的是,沒有多少筆墨來描寫他人是如何看待關羽的。而在《三國志》裡,借他人之口對關羽給予了全書中最高詞語的評價。

【萬人敵】

整部《三國志》裡,只有關羽和張飛得到萬人敵的最高評價,而且出自敵對國的兩個超級謀士之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裡很喜歡品評人物,關羽張飛也是他評價用詞最高的武將。

粉絲無數的郭嘉評價關羽:“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
和郭嘉同為曹操五大謀士之一的程昱評價關羽:“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傅幹(曹魏將領):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
陳壽評價關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熊虎之將,當世雄傑】

東吳四大都督的三個評價關羽: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呂蒙:“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羽素勇猛”“知羽驍雄”
陸遜:“當世雄傑”

【天下義士】

曹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張遼:“羽受公(曹操)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勇冠三軍】

劉曄(此人在三國演義裡不出名,是曹魏謀士,在《三國志》裡他和程昱郭嘉等合列一傳):“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絕倫逸群】

諸葛亮:“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注:指關羽)之絕倫逸群。”

總攬《三國志》一書,圍繞關羽的詞語是“雄”“熊虎”“萬人敵”這些高逼格的詞語,在其他的三國武將那裡,最高的也就是“良將”“虎臣”等詞語,可見關羽當時無論在敵方我方都已經是非常牛叉的存在了。

小說和史書的一些其他不同之處

1.桃園三結義:《三國志》中未寫劉關張結為兄弟,但是劉備和關羽張飛總是被時人時為一體,可見他們三個人的關係親密度是極高的。

"先主(劉備)與二人(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2.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三國志》上關羽斬顏良不假,但是誅文丑未說是誰所為,只說在曹操亂軍中被殺。晉書則說是徐晃所為,有的私修史書則說是關羽所殺。斬華雄是孫堅所為。

“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關羽斬顏良,《三國志》裡只用了十九個字,“(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三國演義》加了極其生動的料:“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

3. 關公賺城斬車胄:《三國志》說劉備襲殺車胄,並未說被誰所殺,《三國演義》裡說是關羽所殺。

4.漢壽亭侯:《三國演義》說關羽降漢不降曹,所以要在自己的爵位上加一個漢字,實際上,這個漢壽亭(一說漢壽)是一個整體的名字,和王朝“漢”並無關係。

5.千里走單騎:《三國志》並無記載過五關斬六將一事。

6.華容道義釋曹操:《三國志》並無此記載。

7.關公:《三國演義》裡稱劉備為劉公有3次,曹操為曹公有30次,稱關羽為關公則多達500多次,可見羅貫中是關羽的死忠粉。在《三國志》裡沒有關公一說,對曹操則多次使用曹公一詞。

“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三國演義》)
“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于山後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並穢物準備。”(《三國演義》)

8.五虎上將:《三國演義》裡有五虎上將,《三國志》裡並無此說法,但是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列為一傳,《三國志》書裡有寫五子良將,即曹操手下五名大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9.請納秦宜祿之妻。《三國志》裡寫關羽因為無子,請曹操准許破呂布後,娶呂布的部下秦宜祿之妻杜氏,後來曹操見到杜氏後,自己納為妾室。有些人據此就得出關羽好色的結論,實在無法苟同。一不偷,二不搶,三是求為妻,不是妾室,四是因為當時無子,請求曹操的,這就叫好色?無法理解這個邏輯。

““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三國志·明帝紀》引《魏氏春秋》)

10.三英戰呂布:《三國志》無此記載。

11.土山約三事:《三國志》無此記載。

12.刮骨療毒:《三國演義》說是華佗,歷史上華佗此時已死兩年,但是刮骨療毒確有其事。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13.單刀赴會:《三國志》裡是魯肅來會關羽,雙方單刀赴會。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14.家庭:《三國演義》說關平是義子,關索是三子,《三國志》裡關平是關羽親生之子,無關索記載。

《三國志》裡關羽有二子一女:關平,關興,關氏女。

15.周倉:《三國演義》裡周倉跟關羽形影不離,《三國志》無此人記載。

16.青龍偃月刀,赤兔馬:《三國志》無明確記載。

17.大意失荊州:《三國演義》裡描寫甚祥,然考究《三國志》,關羽失荊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以一人之力,面對魏國和東吳的全明星戰隊,想不失敗幾乎是不可能的,說不上是“大意”。

曹魏:派出了哪些戰將和明星隊員呢?

和關羽正面決戰的:于禁,龐德,曹仁,滿寵,趙嚴,董衡,董超,呂常等。

作為援軍的:徐晃(宛援軍),殷署(徐晃增援軍),朱蓋(徐晃增援軍),張遼(合肥援軍,路上),呂貢(豫州援軍),裴潛(兗州援軍),曹操(洛陽援軍)等。

東吳:出動兩大都督,明星戰將。

呂蒙,陸遜,黃蓋,韓當,諸葛瑾,蔣欽,潘璋,丁奉,周泰,虞翻。。。。。。

曹魏和東吳出動這麼多明星戰將,各路精英,打關羽一個,仍然用了極大的力氣,又是偷襲,又是背叛,各種手段雜糅,才把關羽打敗。

關羽荊州之敗,最大的原因是想不到本來與蜀國結盟的孫權偷襲;第二個原因是想不到國舅叛變;第三個原因是兩國精英良將盡出,他卻一人面對,整個荊州之敗,關羽所做的也體現了一個武將的超高軍事素質,最後失敗,更主要的原因是對手實在太多,實在太強了。

有的說是因為關羽性格原因造就了國舅叛變和孫權背盟,有合理之處,但是無論如何,國舅叛變,盟國毀信都是極不光彩的行為。

18、關羽死後:極盡哀榮。

東吳:以諸侯禮將身軀安葬。

曹魏:以諸侯禮將頭顱安葬。

蜀漢:建衣冠冢。


師明禮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之作,作為歷史性的文學作品,通過虛構、嫁接等手段對歷史事件進行處理,以達到豐滿人物形象的效果,才能使故事具有文學性,這一點我們可以依據《三國志》在故事中找到大量的佐證。所以歷史上的關羽與《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關羽是有區別的。

在我們這個把仁義視為立身之命的中華大地上,有著非常多的關於仁義的傳奇故事,這些仁義故事,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也是我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談到仁義的故事,我們一定會想到關羽關老爺。從古至今,關羽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帝王,成為神仙一樣的人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無不對關羽尊崇備至。在宋朝的時候關羽被徽宗封為義勇武安王,到明代已經被封為帝了,協天護國忠義帝,到了清朝的時候,名字長的一般人記不起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從這些封號上我們可以看出關羽的偉大,可是,是人都會有缺點,也都有不足,關羽也不例外。所以歷史上的關羽和被歷史不斷塑造了深入人心的關羽也是有區別的。

當然,《三國演義》自然也是要忠於歷史的大背景的,不能完全虛構。如演義之中出現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又如三國的歷史進程,就算文中一直有著“擁劉反曹”的感情傾向,最終的結果還是魏晉取得天下。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形象,如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周瑜的妒等等。這場群英薈萃的角逐中,關公的義是較為成功的形象之一。

那麼歷史上的關羽與三國演義的關羽有什麼區別呢?

1、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中記載的“關先生”的生平: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記載,從“字雲長”到“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只有千餘字,主要記述的,是他隨劉備起義,與曹操、諸葛亮的相處及刮骨療毒四件事情。陳壽筆下的關公,雖然也是威猛過人、義字當頭,卻遠不如吳貫中筆下的剛猛、虛幻。清朝學者章學誠評價《三國演義》,“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就是這三分虛構,成就了一個頂天立地、“感動中國”的關二爺。

羅貫中對三個政權的感情傾向不同,自然在筆墨之上有所表現。蜀漢集團是《三國演義》的重點歌頌對象,字裡行間有著大量的筆墨,來塑造蜀漢的正面形象,所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等人,都是重點塑造的人物,而這裡面,又尤以關羽為最。

2、現在我們來具體的看看,羅老夫子在哪些地方對真實的的關公進行了拔高。

對一個人物的形象進行塑造,無外乎外在和內在,外在表現在相貌、穿著、兵器、坐騎、隨從、子嗣、稱呼等等方面,內在則集中表現在性格上。

(1)相貌 相貌是人的門面,第一印象在人際關係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按照史書的慣用套路,只要是英雄人物,其外形多半高大魁偉,儀表堂堂,關羽被後人尊為“武聖”,自然更是如此。《三國志》中記載關羽的面容,僅“美鬚髯”三字,而羅貫中並不滿足於此,“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的關公,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要豐滿了很多,就連後世供奉的關公像,也多半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造型的。

(2)穿著 穿著對一個武將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三國演義》就以綠色為基調,為關公做了幾件戰袍,如“鸚鵡戰袍飛蛺蝶”、“綠袍金鎧”等,不過這些東西純屬信口胡謅,並無史料依據,但經典綠袍也成了關公的標誌之一。

(3)兵器 說到兵器,當屬“青龍偃月刀”,這刀幾乎算是關公的專利,當然,照舊例,這也不是關公的東西。“青龍偃月刀”約出現於南宋時期,又名“冷豔鋸”,據傳重達八十二斤。在作者看來,人們常用的佩刀已經不能與關公的身份相配,於是大膽的把後來才出現的東西強加於關公之身,用以襯托其勇猛,令人拍案叫絕。

(4)隨從 至於《三國演義》中關公的隨從者,如周倉,雖然在演義中與關公形影不離,但在《三國志》中卻遍尋不著,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周倉這個人,我們無法考證,但羅老先生的“任性”可見一斑。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三《丙辰札記》引《山西通志》說:“周將軍倉,平陸人,初為張寶將,後遇關公於臥牛山,遂相從,於樊城之役,生擒龐德,後守麥城死之。” 後代學者已經將周倉的存在與否混淆,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宏大、深遠的影響力。

(5)性格 在《三國志》中,關羽由河東解縣的家鄉“亡命奔涿郡”,而在《三國演義》和《平話》中,關羽是為了打抱不平,殺了官員才出逃的,就這兩者的可信度而言,關羽身上是有刑事案件的,早年的關羽很可能是一個在逃犯,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關羽和其他同事的關係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關羽的心胸,他看見劉備喜愛諸葛亮,心裡就很不是滋味,聽說馬超降伏了,非要舍荊州不顧,前去和馬超比武,最後諸葛亮好言相勸才平息了這場不必要的麻煩。

(6)生平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對關羽的傳奇故事也有諸多美化。如虛構出“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都是為了體現他的義、勇。首先,根據《三國志》,溫酒斬華雄並不是關公的事,因為在《三國志吳書》裡面有明確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殺的。還有就是關羽降曹有三約,其實這也是對關羽的一種美化,其實關羽是被曹操活捉的: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如此狼狽的關羽,那什麼條件來講三約。其實,關公單刀赴會也是對他的一種美化,《吳書魯肅傳》明確記載,是人家魯肅單刀赴的會。關羽在死後為什麼紅遍歷朝歷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統治者政治上的考慮,故意來炒作關羽。關公的道德和義氣,能夠在百姓之間內化成一股人人堅守精神力量,進一步昇華為對統治者的絕對服從,美化關羽也是為了給百姓上一個緊箍咒,在思想上加強控制。

《三國演義》將關羽塑造成“義絕”的形象,虛構的還有關公義釋曹操、義釋黃忠等,這在正史之上是沒有記載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有沒有從華容道退走難以考證,而黃忠更是自願投降劉備。在演義中,關公對蜀漢的存亡也是至關重要的,關羽死後,蜀漢形勢便急轉直下,雖有孔明等人勉力支撐,終究還是倒在魏晉手裡。



3.從上面的歷史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被美化了。羅貫中通過這些故事的描寫,將關羽的“義”寫得甚至有些頑固,“義”甚至高於了國家利益,這當然是不現實的,不過這樣來寫,更是將這“義”字推向頂峰,也將關公的人格魅力深化了許多。

其實對於關公的形象的神化,羅貫中並不是第一位,隋唐時期,便已經有了關公顯聖的傳說,甚至還有《關帝全書》記載著不少關帝顯聖之事。演義中對此有借鑑,讀者們與所知的神話相互印證,便得到了更廣泛有力的傳播。


千姿百態的生活

在我們這個把仁義視為立身之命的中華大地上,有著非常多的關於仁義的傳奇故事,這些仁義故事,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也是我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談到仁義的故事,我們一定會想到關羽關老爺。從古至今,關羽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帝王,成為神仙一樣的人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無不對關羽尊崇備至。那麼真實的關羽真的有那麼偉大嗎?這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就沒有缺點嗎?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和三國演義裡的有何不同

說關羽不偉大誰都不相信,在宋朝的時候關羽被徽宗封為義勇武安王,到明代已經被封為帝了,協天護國忠義帝,到了清朝的時候,名字長的一般人記不起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從這些封號上我們可以看出關羽的偉大,真實的關羽也非常了不起,關羽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還搭上了自己的生命,這樣一位忠勇之士值得每一位後人紀念。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和三國演義裡的有何不同

可是,是人都會有缺點,也都有不足,關羽也不例外。關羽失荊州,不僅丟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讓蜀國丟掉了一條臂膀,兩路兵馬北伐中原的戰略舉措成為泡影,這也成為蜀國的傷痛,為此,蜀國付出了六出祁山的慘痛代價。在《三國志》中,關羽由河東解縣的家鄉“亡命奔涿郡”,而在《三國演義》和《平話》中,關羽是為了打抱不平,殺了官員才出逃的,就這兩者的可信度而言,關羽身上是有刑事案件的,早年的關羽很可能是一個在逃犯,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關羽和其他同事的關係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關羽的心胸,他看見劉備喜愛諸葛亮,心裡就很不是滋味,聽說馬超降伏了,非要舍荊州不顧,前去和馬超比武,最後諸葛亮好言相勸才平息了這場不必要的麻煩。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和三國演義裡的有何不同

另外,在《三國演義》中,對關羽的傳奇故事也有諸多美化。首先,根據《三國志》,溫酒斬華雄並不是關公的事,因為在《三國志吳書》裡面有明確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殺的。還有就是關羽降曹有三約,其實這也是對關羽的一種美化,其實關羽是被曹操活捉的: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如此狼狽的關羽,那什麼條件來講三約。其實,關公單刀赴會也是對他的一種美化,《吳書魯肅傳》明確記載,是人家魯肅單刀赴的會。關羽在死後為什麼紅遍歷朝歷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統治者政治上的考慮,故意來炒作關羽。關公的道德和義氣,能夠在百姓之間內化成一股人人堅守精神力量,進一步昇華為對統治者的絕對服從,美化關羽也是為了給百姓上一個緊箍咒,在思想上加強控制。


眾人吃肉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是員萬人敵的名將,萬軍叢中斬顏良!演義中的關羽,是位誇大包裝出來的義土,過五關斬六將送皇嫂等神奇段子,子虛烏有。關公廟裡的武聖關羽,是位神化的武成王,不僅成王還成帝,是武將中最高地位的神將,幾與文王孔子平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