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關運福

元首已經死了,本土核心地帶全部被佔領,就算布呂歇爾、隆美爾、克勞塞維茨、曼施泰因等等德國曆史上所有的名將一起來助陣,或者讓拿破崙或者我們的白起也上吧,也根本沒有贏哪怕平的希望。

在二戰初期,元首的鐵蹄踏遍歐洲,不過有賴於對猶太人的搜刮和對被佔領國的掠奪,德國人民的生活在歷經幾年戰爭反而越來越好,為了能得到人民的不斷持續支持,納粹在討好人民上幾乎是殫精竭慮。

可是元首太高估或者太想實現歐洲統一了,於是,他去幹起了蘇聯,結果可想而知,東線作戰耗盡了德國的國力,大量青壯年喪生,隨著佔領區的不斷縮小以及盟軍的頻繁轟炸,德國人民開始了噩夢般的日子。

不像日本的絕對服從,德國人雖然嚴謹但不愚忠,希特勒對軍隊的控制力度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懷疑,當德軍在東線步步敗退的時候,很多軍隊高層就在想著和盟軍求和了,1944年上半年的刺殺希特勒事件就說明這一點,可惜未成,元首又帶著全國老百姓一直作到柏林毀滅。

第三帝國的軍隊是向元首宣誓效忠的,元首要打,那就打下去,但是畢竟打不動了,拿什麼和千萬盟軍打?二戰末期,光美蘇軍隊就有上千萬,難不成真讓德意志民族徹底毀滅嗎?等柏林被攻陷,真正意義上還在德軍手裡的地盤不過德國中南部部分地區以及丹麥挪威等地,但這些土地沒有意義了。

即使沒有意義,至少還有為元首而戰的意義吧,但等元首一死,還要為誰而戰呢?


雲中史記

首先贊一下“一點點歷史”的回答,這個問題提出的是不夠嚴密,二戰正式結束時間為1945年9月2日,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為標誌;1945年5月德國投降只能說是二戰的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5月,柏林戰役結束,納粹德國正式宣佈投降,雖然當時名義上還控制著數以百萬計的軍隊,二百多萬精銳和幾千架飛機坦克及二百艘u型潛艇,最新精確制導武器V1,V2導彈等高新武器,卻迅速宣佈投降。其原因有:

一、小國打不了持久戰。德國不比中國或者蘇聯,國土面積不大,資源匱乏,人口數量和地理位置也不佔優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德國本土缺乏戰略縱深,東西被夾擊,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地面的裝甲部隊就等於在裸奔,堅持巷戰,最終還是會以慘敗終結。

二、很多士兵士是老年人和兒童,沒有實際戰鬥力。

最後的炮灰——納粹人民衝鋒隊

即便是正規軍隊,但是兵力分散,比如,駐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據說九十萬之眾,那是在蘇聯紅軍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難保;駐荷蘭、挪威、丹麥等國的軍隊面臨的情況也是類似,在東西兩線夾擊的情況下還要長途奔襲,不考慮官兵劇烈的心理活動和後勤補給的情況下,繼續戰鬥也不切合實際。

所以,軍隊量挺大,但是都被打散在各處,無法集中突擊。就算集中了,美英的轟炸機群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目標。

三、戰略資源匱乏。早在43年44年開始,“閃電戰”的威懾光環褪去,德國越來越耗不起了。時間久了幾乎拼光了家底,而以美蘇為主的盟軍則還保有巨大的“戰爭潛力”打持久戰。比如,人口、資源,甚至廣大的腹地進行飛行員的訓練。

1944-1945年,盟軍和蘇軍攻下了越來越多的德佔領區和德國本土工廠,控制了越來越多的德國工人和戰略資源,從而使德國的工業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打擊。

以制空權的喪失為例,製造飛機的原料和飛機飛行燃料的來源地,隨著戰爭的進行逐漸在地面戰爭中失去,造出來的飛機被英美戰略轟炸炸掉了,沒被炸掉又因為交通癱瘓運不出去,運到前線又沒航空燃油飛不起來,進一步的喪失了制空權,工業基地、交通樞紐又被轟炸。。。。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裝甲部隊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



1945年初,阿登戰役中,因缺乏燃油而被德軍丟棄路旁的新式黑豹坦克

四、喪失了效忠的對象。希特勒自殺後,引發了黨衛隊等納粹黨員的自殺高潮和抵抗致死的行為,比如,保衛柏林帝國大廈的黨衛軍(多是外籍士兵)甚至全部戰死,沒有一人主動投降。但是,普通的德國國防軍但面對兩線夾擊,早已察覺出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已經無心戀戰,有的甚至在希特勒自殺前就開始與盟軍秘密聯繫。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被美軍俘獲的少年國防軍,個個很開心的表情。

被俘虜的德國國防軍正規部隊,也都是面帶喜色,精神不錯。

東亞文化中歷來倡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再縱觀歐洲歷史,無論是古希臘羅馬還是近現代英法意德,對於“投降”這件事沒有上升到那麼高的思想境界,戰敗投降並不等同於亡國滅種。

比如,普法戰爭中,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曾佔領過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五、人心所向。納粹的統治是一種浩劫,給德國人帶來的是短暫繁榮之後的大毀滅,到了45年,大多數德國民眾也都無心戀戰,希望儘早結束這場浩劫。以柏林保衛戰為例,如果不去為納粹衝鋒陷陣參加巷戰,就會被黨衛隊槍斃;直面去對抗紅軍,還是死路一條。甚至在巷戰對峙的中,居民樓如果向紅軍掛上白床單表示投降,就會被後面的黨衛隊處決,如果不掛就直接被正面的紅軍打成篩子,基本上沒有活路。

不敢待在家裡的就在防空洞或者地鐵隧道避難,結果,希特勒為了阻攔紅軍,下令放水淹沒了柏林地下鐵路網,又致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德國百姓喪生。

所以,在德國,主流社會都把納粹德國投降日(5月8號)視為德國解放日,這一天,對德國人來說意味著戰爭結束,也意味著德國人從納粹獨裁統治中被解放出來,停止戰爭是民心所向。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麼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鬥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鬥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一點點歷史

二戰結束時,雖然聲稱德國有700萬大軍,但實際上並不準確,戰爭對人員的消耗,永遠不會客觀的顯示在表面材料上。

第一,德國的700萬大軍,誰知道有多少老弱病殘呢?德國方面聲稱有700萬大軍,或許是想著投降的時候能夠稍微挽回一點顏面,略微提那麼一點點小要求。

第二,經濟的崩塌。要知道德國可是一戰的戰敗國,戰敗之後,工業和經濟嚴重倒退,雖然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量的財富,並且在二戰期間從佔領國家和猶太人身上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持續多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耗空德國的經濟,沒有了經濟能力,這意味著後勤上的巨大失敗,沒有後勤支持的軍隊又能堅持多久呢?



第三,戰略上的失敗。二戰打了那麼久,德國席捲歐洲,在一定程度上,德國是非常成功的。但德國在沒有保持既定優勢的情況下就貿然進攻蘇聯,導致德國損失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這一戰略性的失敗,直接導致二戰局勢向著同盟國一方傾斜。

第四,信仰的缺失。當蘇聯紅軍佔領德國柏林的時候,不管是德國軍隊還是德國人民心中的信仰已經倒塌,再加上希特勒的自殺,德國人心中充滿了恐懼,失去親人痛苦也在這一刻爆發,國內反戰情緒嚴重。所以在面對現實情況下,德國人選擇了投降。


西山軍武

二戰,最後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的大軍,但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投降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具體原因。

一、希特勒自殺身亡,德軍無心戀戰。1945年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攻佔了國會大廈,距離希特勒的官邸近在咫尺,眼見大勢已去,希特勒徹底絕望。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希特勒作為德軍的最高統帥的死亡,讓本就陷入絕境的德軍更加無心戀戰。

二、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國,後勤供應被切斷。當時,德國軍隊雖然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被分散在各地,並且後勤補給被盟軍所切斷,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再戰必敗,已經無法翻盤了。

三、擒賊先擒王,德國的統帥部已經別無選擇了。當時,美英法聯軍和蘇軍左右夾擊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的大佬們基本都在柏林,想逃也逃不了,最好的選擇就是投降,尚且還有活路,也為德國留下一點希望。

四、最重要的是投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選擇。當時,德軍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面對美、蘇等盟軍,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在1945年5月7日,當時的德國最高統帥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5月8日深夜12時在柏林蘇、美、英、法四國代表面前簽署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希特勒帝國徹底覆滅而宣告結束。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題主的問題還是挺有趣的。如果二戰末期德軍還有七百萬軍隊,還會面臨兵缺少的問題?如果有七百萬軍隊,東西兩線各放三百萬軍隊,剩下一百萬軍隊維護後方補給線。顯然沒有那麼多軍隊,不然德國也不會從東線調遣部隊去西線支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強大。不但武器裝備先進,而且兵員素質高。在同期的世界軍隊中,排行前三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戰爭是要消耗有生力量的,儘管在整個二戰期間擁有上千萬的武裝力量。面對長期的戰爭消耗,德軍的主要精銳部隊也已經被消耗殆盡。大量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命喪戰場。

蘇德戰場牽制住了德軍主要的兵力,也消耗著德軍的有生力量。因此到了柏林防禦戰的時候,德軍防禦力量僅僅只有80萬。雖然那個時候的德軍還有幾百萬軍隊,但是已經無精銳軍隊可用。當然也不是說德軍所有的精銳部隊都被消耗殆盡。

另外,此時的整個二戰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盟軍已經在諾曼底登陸,上百萬的盟軍開闢了西線戰場。德軍在西線的阿登反擊失敗之後,就已經喪失了西線的反擊機會。此時的蘇聯紅軍也開始了發動全面反攻,德軍在整個全局都處於頹勢。面對盟軍的兩線夾擊作戰,德軍只能慢慢的潰敗。並且整個歐洲戰場的德軍已經被分割包圍。


大國重器解析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總共動員了1700萬大軍,佔當時總人口的21.5%。(德國投降時正規數據應該是還有約250萬軍隊)

龐大的軍隊規模經過數年殘酷戰爭的淘汰,在德國宣佈投降的那一刻,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很多人覺得明明德國還擁有數百萬大軍為何就灰溜溜的選擇了屈辱投降,而不是繼續再戰?

其實現代一句明言就解釋了主要原因: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當時的德國陷入美蘇英法的兩面夾擊,東西兩面領土已經被佔領,首都柏林也被蘇聯紅軍攻佔,鐮刀錘頭紅旗飄揚在了帝國大廈上,如此情況下德國還剩下的只有南部一些地方,但靠著這些被美英轟炸的只剩斷壁殘垣的工業想支撐起糗百萬大軍無疑痴人說夢。缺衣少糧加彈藥的德軍殘餘部隊除了投降沒有其他選擇。

再說,精神領袖希特勒已經自殺,首都也被攻陷,失去領導且分隔數地的德國軍隊就是一盤散沙。既然如此幹嘛不投降好歹還是一條活路。

且後期戰場消耗太大,德國也不得不選擇大量擴員,以致戰力水平直線下降,一幫沒多大戰力的新兵或者說青少年,如何能對他們要求過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經過長達5年多的殘酷對壘,倖存下來的德國民眾早已厭煩戰爭,他們都希望該死的戰爭早點結束,讓生活重回正規,而不是每天擔驚受怕!


飛龍防務

第一:希特勒的自殺。1945年4月,盟軍已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走投無路,在國會大廈自殺身亡。德軍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感覺群龍無首,希特勒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當他們的精神支柱倒塌後,德軍可以說就是待宰的羔羊,毫無戰鬥力可言。

二:後勤保障被切斷。當盟軍攻克德國本土後第一件事就是切斷德軍的後勤體系,沒有保障的德軍肯定堅持不了多久。當年德軍攻打蘇聯時因為戰線拉的太長,後勤得不到支援,導致大部分人都凍死在他鄉。

三:優秀將領的缺失以及700萬大軍的真實水準。在蘇德大戰中,德軍損失了大批的統帥,最後無人可用只能用臨時拼湊的下級軍官。一支軍隊不可無將,何況在那場戰役中德軍死傷嚴重,所謂的700萬大軍基本都是老弱病殘的臨時工。

四:戰爭已經接近尾聲,美國的力量實在強大,可能那時候原子彈已經研製成功,德國覺不會再拿石頭砸自己腳了


激活能量

戰爭是整套國家體系精密運轉的結果。二戰結束時,美國和蘇聯分別從西邊和東部攻入德國境內,佔領柏林,美國和蘇聯掌控了納粹德國的中樞指揮系統,使德國軍令不通,各地軍隊無法統一接受指揮,所謂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沒有統一領導的軍隊,就是一盤散沙,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雖然還有殘餘部隊,但也只能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