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隋明帝杨广是功过参半的伟人,而李渊和李世民,是叛国投敌的汉奸?

吾乃李一一健的爷爷

彻底给隋炀帝洗白成隋明帝并称之为伟人有些过了;而之所以称李渊李世民父子叛国是因为史学家认为他们向突厥称臣。具体如何,请听我分别细说。

如何评价隋炀帝,我在别的答案里回答过。他的确战功显赫、勤于政事,而昏庸荒淫这词似乎跟他无法沾边,是唐人及后人的抹黑。但是,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劳役天下这是事实。他的大运河工程确实让后世受益,但过度的征用劳役、国家财富的无尽消耗、以及频繁地试图讨伐高丽都让当时的百姓痛苦不堪,田地荒芜,再加上天灾,无外乎各地起义与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被称之为伟人,个人觉得不太符合情理。

(影视剧里被抹黑的隋炀帝)


隋末,起义的各方势力如王世充、梁师都、窦建德、刘武周等都有向突厥示好甚至称臣的倾向,以获取突厥的支持。李渊也不例外,在起兵进攻隋大兴城之前,为了解决后方不被突厥及其他叛军突袭,他写信给始毕可汗,希望重建与突厥人的友好关系,若可汗支持和赞助他的起义,土地归自己,其他的战利品都由可汗取得。在这封信里,他用了以下对上的“启”字,并且言辞恭敬,这也是他被认为向突厥称臣的证据之一。至此之后,突厥确实给予了士卒、马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影视剧里的东突厥始毕可汗)


李渊称帝之后,突厥人经常狮子大张口,给可汗送大量金银财物、香艳美女已成当时惯例。尽管收买政策未能抵挡住猖狂的突厥人一再二再而三的进犯,但他的确在岌岌可危的起义初期及百废待兴的新朝建立初期买到了一些安全,以给自己的新朝喘息之机。

宣武门之变后不久,梁师都劝说突厥乘虚而入,逼近京师。大部分史书记载是说李世民用计包围可汗,而后杀白马与之结盟,但事实上,他是被迫给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求对方退兵。《新唐书》及《资治通鉴》均记载,李世民在之后提到此事称“渭水之辱”。

而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平服东突厥,基本上灭掉了他们的的军事力量,俘虏頡利可汗,成了天可汗——突厥人的君主,也算是终于雪耻。

学界对于李源李世民父子是否称臣有争议,并且唐朝史官在修史之时也尽力掩饰这一点。我认为,不管大家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卑微行径,还是忍辱负重的权宜之计,李世民励精图治等待时机,最终灭掉东突厥是事实,说他们是叛国的汉奸就与说隋炀帝是伟人一样,不能让我信服。


这些年,似乎盛行“给暴君洗白,给明君抹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看历史写历史,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考据验证,而不是信口开河,人云亦云——此则对读者不负责任之举。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隋世祖-明皇帝-杨广,二十岁就任兵马大元帅,灭南陈,伐突厥,西征吐谷浑,为隋朝一统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科举、修律法、重农耕。尔后建东都、开运河、三征高句丽,在位十五年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没有给自己修坟建墓的皇帝。从二十岁任大元帅起,三十年间。除肖皇后外,就三、五个妃嫔,四个皇子(一子早夭),两个女儿,怎么能够与贪淫、好色扯在一起?正因为其务实,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把几代人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包揽下来,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怎奈其多管齐下,损害了地主门阀的切身利益,加之南北朝残留下来官僚豪强死灰复燃,烽火四起、遍地狼烟,各地诸侯蠢蠢欲动,国家部队主力全在辽东无力回援。太原李渊父子不尽勤王之责,反而,趁机起兵,致杨广在江都死于叛军之手!随后假立幼帝,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窃取大隋江山。为抹去窃国之名,大肆诋毁、极尽污蔑之词、改谥世祖-明皇帝为炀帝。

李世民,本李渊次子,为夺取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早登大宝,不惜发动了灭绝人伦的“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霸占弟媳,杀绝兄、弟后裔。到后来,逐渐反省,任用贤良,接纳谏言,创造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被后人诟病的是:李渊留守太原,朝廷本来是让他抵御突厥入侵的,然而,他确向突厥称臣、许贡。尔后趁机攻占长安,行窃国之实。

在隋朝天下大乱之时,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但隋朝遗民人心思隋,李渊父子为了掩盖其篡逆行径,以刘文静等谋划,发布了讨隋檄文,以尊文帝、贬明帝,极尽污蔑之词。有看过此檄文的就知道其言不由衷,前后矛盾。唐史又加以渲染。以至于后世只知道一个隋炀帝,不知道隋世祖-明皇帝也!

为此,说隋世祖明皇帝是功过参半的千古一帝那是有理有据的。

至于说李渊、李世民父子是汉奸一事还是不敢苟同。因为那是他们在夺取政权之前的一钟政治手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是非功过,自在后人评说!


清白传家Y弘农楊氏Y16

关于杨广其人是否伟大,我想请出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做参考,这样理解起来更清晰。
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场景看起来都不是很清楚,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人物,像素太低,为此我们要借助放大镜来剖析。
这个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你会说这跟秦始皇有什么关系,难道杨广可以比肩秦始皇?
我的答案正是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共同特点:
1、好大喜功
我觉得好大喜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一国之君,如果好大喜功的出发点是站在全国的利益上,同时也能张弛有度,这就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大功,然后是车同轨书同文这些都抛开不说,他修建长城被人说成是好大喜功,不顾百姓疾苦,甚至还整出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就有点过了,那么是谁在诋毁他呢?这个不用猜,看这个故事对谁有利?那么对谁有利呢?有的说是刘邦、项羽,有的说秦末各路反秦诸侯,我觉得他们都有份,只有把秦始皇说得咬牙切齿的恨,才能够团结更多的百姓一起去推翻他。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被人说成是劳民伤财,游山玩水,这也是个故事,编故事的唐朝的统治阶级,他们要抹黑隋炀帝,才显得他们推翻的正义性。当然唐朝也很伟大,而且是中国历朝最有影响力的帝国,如果没有隋朝的统一基础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大运河,疏通南北大动脉,不可能迎来唐代的繁荣。
2、毕其功于一役
秦始皇和隋炀帝他们都具有开拓精神,而且精力旺盛,但他们都烦了天才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毕其功于一役,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能在自己这一代完成,让后辈坐享其成,然而结果是不仅透支自己的身体,也掏空了国家,同时还激起民愤,这其实是中国式父母的通病,都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以为这样就可以传万代,很多时候不要说万代,真的是富不过三代,但在这两位天才人物身上,连第二代都很难?
3、毁誉参半
隋炀帝和秦始皇都很伟大,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可是在历史上的美誉度大打折扣,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遭遇了历史强人碾压,秦始皇VS汉武帝 隋炀帝VS唐太宗。
中国历史有一个吊诡现象:如果前代皇帝垮台,下一个开创者英名盖过前代,那前代皇帝再有功劳,也会被人抹黑丑化,广为传播,直至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呈现在历史上就是最后的定格画面。
比如秦始皇:
贾谊在《过秦论》里用排山倒海的笔触把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捧上云天,然后再狠狠地摔下,让后来的仕子读起来大快人心,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既然先贤已盖棺认定,我们怕什么,杜牧接过贾谊的笔,在《阿房宫》里不遗余力地批判,高举高打,打你个不施仁义,打你个不假自哀,久而久之一个暴君的形象开始铁板钉钉,并固化在历史的长河里,吊诡的是他所建构的原生文明体系、所开创的华夏国体却与暴君的形象并行不悖。
再看隋炀帝
他开凿京杭大运河后,迅速集结南北资源,御驾亲征吐谷浑,一时惊动西域36国,并不费一兵一卒,以一场博览会赢得西域36国的归附,这样的功劳放在后世,平庸的统治者是很难能有这样的魄力,坏就坏在接任者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中皇帝号称天可汗的唐太宗,他光芒万丈把隋炀帝那点光彩比的无颜色,后来者才是历史游戏的制定者,可以任意篡改历史事实,把事实当故事传播,比如曹操的名声一直被定格在奸臣的十字架上,数千年不得翻身?隋炀帝也一样,所做的一切都被定格在好大喜功上,这是他的宿命。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谁都想给他打扮打扮。
历史总是很巧合,短命的隋朝正如短命的秦朝一样,先天就是来给下一代打基石的。秦和随都是在关键节点上,秦始皇还能在历史上与其他强人平起平坐,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隋炀帝连个座号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都是历史观给损的,历史不会给一个失败者添加光环,成王败寇,自古如此,不管你过去获得多大的成就,一旦你失败了,你就是一个loser,万人唾弃!别看马云今天如此风光,如果他没有阿里巴巴的成功,他的那套所谓的三板斧:愿景、使命、价值观,还会有人听吗?

关于李渊和李世民其人

说他是叛国投敌的汉奸,一看就是汉族中心论的狭隘民族主义,唐之所以成为世界性帝国,与前代典型不同的是坚持华夷一家,同时坚持农耕和游牧二元统治,模糊中原中心论,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地理空间的再定义,真正做到天下之国,地理空间开阔了,思想也随之开放,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影响行动,行动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盛唐成为一种态度,心境,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


北斗地球

题主错了,杨广不是功过参半的人物,他绝对是个功大于过的真正伟人,他是被唐朝史官黑掉的真正雄才伟略的伟大帝王。

修建大运河,可以说是功业千秋的大事,百利而无一害,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大于任何一项人工工程,它不仅是商业通道,促进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统一,民族融合的伟大工程。一个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关键内核,大运河的建成,蛮夷戎狄都进入了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统一的文化氛围。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人们不再严格区分南北,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功莫大焉。可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说成劳民伤财,为杨广玩乐方便而修建,并编造出美女脱光衣服拉纤的天大谎言。

杨广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饮马长城窟。文治武功堪比汉武帝,同样是开疆扩土,汉武帝的子孙写历史,就是工业千秋,杨广的政敌写历史就是穷兵黩武,可有几个人知道,汉武帝才是真正的穷兵黩武,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远征漠北,国力消耗一空,大汉天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急剧下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要不是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汉武帝可能比杨广下场还要悲惨。

回头再看看杨广,他虽然修建大运河,征战四方,但国力强盛,四大仓粮食充足,足可支持几十年,人口在大业年间出现剧增。杨广所缺的就是经过几代才能培养起来的民众感情,杨广时期,大部是经过南北朝乱世的人。在那个时代政权频繁轮换,给人感觉机会多多,很多人心里还抱有很严重的投机思想。盼望着有朝一日遇到机会,自己也可以出人头地,这是一个极不稳定因素。一代伟大帝王,就这样被投机者们生生给毁掉了。

如果说遗憾,那就是杨广生的太早了,杨广时期,民众对大隋朝的认同感和感情比汉武帝时期的民众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汉武帝的成功,不是靠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在这方面,汉武帝还不如杨广在经济方面实力雄厚。而是经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人的治理,民心稳定而不思变,百姓心里只有大汉朝。这才支撑起汉武帝包括巫蛊之祸这样离谱的胡乱折腾。

杨广做的没有错,只是急了一点,早了一点,让投机者钻了空子。杨广的人品跟没有问题,虽然传说中他骄奢淫欲,暴虐残忍,但实际上杨广是一个文人气质很浓的文化人,他的诗文既有《饮马长城窟行》这样气势宏伟的大气之作,也有《春江花月夜》这样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正烟雅语之词。隋炀不幸为天子 安石可怜作相公 若使二人穷到老 一为名士一文雄

杨广在帝王之中算是个很专情的人,虽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只面对独孤皇后,但对萧皇后一直很尊崇,连唐朝的史书都没有对杨广的私生活说三道四,淫乱之说大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

杨广一生勤政,格局很大,局科举,办官学,整理天下藏书;通常丝绸之路,重视文化经济发展。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契丹,大宴突厥,占琉球、三征高句丽,开疆扩土,内外宾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帝王,可以被后世的人给黑的完全就不是个人样,中国历史的悲哀。


山野论史

说隋炀帝是功过参半的伟人,这句话很正确。但说李渊和李世民是叛国投敌的汉奸则不然,这个区别来看。

隋炀帝这个人实际上和商纣王比较像,都是能文能武,个人能力很强,又雄心勃勃。这样的人又有一个共性就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商纣王就是这样,传说他一个人能倒曳九牛,能够使得铜钩弯曲,所以他不听比干等人的进谏,宠信妲己,酒池肉林。但是他对于商朝的基本国策——对付东边的淮夷,还是特别上心的,派商朝的精锐庞太师进攻淮夷,几代商王的夙愿在他这里达成,所以说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隋炀帝杨广也是这样,不然他不会打败自己的哥哥——太子杨广继承大统。事实上,杨广在继承大统之前,就在灭亡南朝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因为按照隋唐制度,太子留守,次子出征,这样杨广和李世民等就积累了一批自己的文武班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能够打败太子。杨广雄心勃勃,营建东都,修造大运河,这都是千年大计,但是超过隋朝的国力,所以计划矛盾,不免灭亡。事实上,杨广做的很多事,比如科举制、三征高丽,都是隋唐一贯的国策,就是操作太急,没有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承载程度。

李渊和李世民大概是有些野心的,不然不会在勤王的关键当头反戈一击,身为太原留守却投靠突厥,尤其是李世民为了最高权力,竟然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但是瑕不掩瑜。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过于苛求其私德,而是要看其历史贡献。李世民最后打败突厥,成为天可汗,创造贞观之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青年史学家

所有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的提问方式都是耍流氓;用问题挑事的,更是不足为训。

隋炀帝本身有被刻意污名化的一面,但即使不将其锁定为昏君暴君,其不度德量力、不谨慎理政,未能协调所属政治集团和各方势力的关系,这是无可置疑的。

总之,杨广本人谈不上是功过参半的伟人。

至于李渊李世民和突厥的关系,陈寅恪先生《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曾经论述如下:

通典壹玖柒边防典突厥条上(参新唐书贰壹伍上突 厥传唐会要玖肆北突厥条)云:
及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北面称 臣,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则知隋末中国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为其附庸,唐高祖起兵太原,亦为中国北方群雄之一,岂能于此独为例外?故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史谓" 戎狄之盛,近代未有"。诚非虚语。

更有如下内容:

寅恪案,唐高祖之起兵太原,即叛隋自立,别树一不同之旗帜以表示独立,其事本不足怪,但太宗等必欲改白旗以示突厥,则殊有可疑。据大唐创业起居 注下载裴寂等所奏神人太原慧化尼歌谣诗谶有云:

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
是胡兵即突厥兵,而其旗帜,为白色之明证。此歌谣之意,谓李唐树突厥之白旗,而突厥兵从之,盖李唐初起兵时之旗为绛白相杂,不得止言白幡也。所 可笑者,开皇初太原童谣本作白衣天子出东海,太宗等乃强改白衣为白旗,可谓巧于傅会者矣。

李渊李世民确实在起兵之初像所有隋末北方诸雄一样依附借助突厥的势力,虽然不能以人人如此作为辩解开脱,

但这更像是战略上的纵横捭阖而不是卖国求荣,突厥本身也仿佛押宝,并没有刻意扶持某一方势力。

陈寅恪先生在上文的结尾说得好:

旧记中李唐起兵太原时称臣于突厥一事,可以推见者,略如上述,此事考史者所不得为之讳,亦自不必为也。至后来唐室转弱为强,建功雪耻之本末,轶出本篇范围,故不涉及。

此处所谓“后来唐室转弱为强,建功雪耻之本末”指的后来唐朝统帅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

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继续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话:

呜呼!古今唯一之"天可汗",岂意其初亦尝效刘武周辈之所为耶?初虽效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杰所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 哉!

谈古论金按:

在没有民族国家观念的古代,说本身族缘血缘身份待考的李唐皇室家族是叛国投敌的汉奸,又岂非扯淡哉!又岂非扯淡哉!


谈古论金

如果说历史上被低估的伟人,那么隋炀帝杨广绝对可以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虽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他残暴凶狠的一面,但是以下这些功绩每一件都够一个人吹一辈子的了。



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为后世所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隋炀帝就是那个栽树的人,可惜步伐太快,扯着蛋了。


在军事上,他进击林邑,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北部,开拓琉球(台湾),征服吐谷浑, 三征高丽,经略东北。这些开疆拓土的战绩,哪一件都拿得出手。

此外,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大大完善了科举制。所以,隋炀帝是一个被低估的伟人。

而说李渊和李世民是投敌叛国之人,是因为,当年李世民打突厥时,曾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大突厥与唐国渭水盟约》,承认许多地区为突厥所有。但是,李渊和李世民臣服于突厥,是为了用突厥兵打天下。唐朝坚持华夷一家,是一个十分开放繁荣的朝代。因此,这个说法有点断章取义。


历史密探

谁钦定的伟人?多好的局势,国家统一了富得丝绸缠树粮食腐烂了,突厥已经被分化了,杨广短短十几年时间折腾成什么样了?二十岁灭陈统一天下是吧,不过是名义挂帅,实际主事的是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也不是喊加油去的。等自己做主了呢,打吐谷浑虎头蛇尾,开西域很快丢了,打高句丽被筑京观,去雁门关转转被突厥箭射到御座前吓得抱着小孩哭肿了眼睛。顶峰时期的890万户,到了初唐只剩200多万户了,广神真是有大功,功在千秋。

科举和三省六部都是早有雏形的,三国曹魏就有吏部尚书,梁武帝已经考试选官,科举制就算确立也是隋文帝的。隋朝还是察举制为主,没有投牒自进,可考的科举取士人数不脱鞋都数得过来。广神自己家姻亲就一堆贵族,他能和贵族产生哪门子尖锐矛盾?杨义臣、宇文述、苏威纷纷反对,杨玄感坐在地上哭。

至于大运河,可以看岑仲勉的研究,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是忽必烈的,和隋朝的有一段重合,广神做的是把前人的运河连起来。如果历朝历代修运河的人放在一起比较,广神是可以排得靠前甚至第一,但不代表历朝历代修运河的事都是他的功劳了。而且其他人也没修运河把自己修到亡国啊。

李渊李世民一开始是对突厥称臣了,也得到突厥的一些包括军事的帮助。当时对突厥称臣的势力不少,一旦对突厥没用了,突厥想杀就杀,如刘武周。李渊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自己后院出问题。之前隋朝的五原通守张长逊投降了突厥,李渊派宇文歆说服他归唐了,哦不,当时李渊还是隋朝丞相,应该是归隋才对,这也是李渊叛国么?

李渊登基的时候,东突厥已经强大到前所未有,图谋入主中原,差点吓得李渊迁都;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吉利可汗还把自己当皇帝,对唐朝边地下诏敕,很少有人敢违抗。如果没有老李家奋起,突厥入主中原了,广神的功劳可就更大了。广神把天下折腾得四分五裂了,老李家有什么义务给广神殉葬?老李家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不是从杨侑那里受禅以后白得的。

李家对突厥称臣了,但也只限于建政初期。我们还要看结果:贞观没几年,吉利可汗来长安跳舞了,太上皇李渊和皇帝李世民及群臣通宵狂欢,李渊说儿子干得好江山托付得人,李世民说当初起兵都是老爸英明,互相吹捧(实在不知道哪个位面的李世民为了突出自己贬低了李渊)。

哪个位面的汉奸是把主子抓到自己大本营给自己跳舞的?


我不是Henry

隋炀帝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为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对后世影响极深。隋炀帝大业五年经济达到最高,后来的李世民、武则天都没有赶上来,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追上来。虽然隋炀帝雄心万丈,一心想做大事,但是他的执行力过强,不知道变通。他把所有的大事集中在一起来做,修运河、建东都、伐辽东,动不动几百万民夫,谁能受得了。

隋炀帝做的大事:

一、改革官制

西魏以来,关陇集团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一直掌控着国家政权。隋炀帝本人也是出自关陇集团,他的政权也是由关陇集团成员拥护。隋炀帝希望能够在国家用人的层面上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将用人推广到整个国家,而不是仅限于关陇集团。

隋炀帝进行官制改革的行为无疑是损害了其他关陇集团成员的利益,这些人自然要反抗隋炀帝。之后的杨玄感叛乱一部分原因就是隋炀帝的官制改革,杨玄感就是关陇集团出身。后来的李密,李渊等人都是出自关陇集团,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当年的八柱国。

二、征发劳役

隋炀帝的执行力太强了,什么事情都想干。修运河、建洛阳、征辽东等等,他把一辈子才能干完的事情要在几年之内完成。为了修运河征调了几十万民夫,同时还要建洛阳又征调了几百万民夫。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老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三、对外用兵

隋炀帝对外用兵一直比较顺利,但是高句丽一直不肯屈服。所以隋炀帝三征辽东,甚至动用百万军队,最后还是没有打下来。每次出兵山东地区都是粮草的主要供给地,所以山东百姓的粮食都被官府征去,百姓只能易子而食。

隋唐时期突厥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隋文帝的时候分化了突厥,突厥从此一分为二。隋炀帝发现突厥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所以他也想学隋文帝分化突厥,但是没有成功。隋炀帝的这一行为招来了突厥的反扑,才有了后来的雁门关之围。

我觉得隋炀帝做事太过急切,好大喜功。他不知道爱惜民力,最后激起民变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做的那些大事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便宜了后来的李唐。

说李渊和李世民是叛国投敌的汉奸我觉得是有点过了吧。当时的形势是各路豪杰争锋,北方的那些军阀大都跟突厥有联系,其中最谄媚的就是刘武周。突厥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而刘武周的地盘和李渊的地盘是靠在一起的。刘武周一心想要得到李渊的太原,为了稳定后方李渊只能先去依附突厥。一边稳定后方,一边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李世民刚刚登基那会国力羸弱,这时候突厥大军压境。李世民无奈之下才跟突厥签订了城下之盟,史称“渭水之盟”。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后李世民励精图治,几年之后就灭了东突厥。

李世民虽然是通过玄武门兵变才取得了皇位,但是这跟他的丰功伟绩是没有冲突的。李渊和李世民在势力薄弱的情况下先委曲求全,之后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我觉得这不是汉奸,恰恰相反这才是能屈能伸的英雄。


爆米花放映室

秦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汉人建立的实行了中央集权制的短命朝代,而蒙元满清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实行了中央集权制的比较长命的朝代。

隋朝,实行了全世界最早的公务员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莘莘学子们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国家的管理团队成员,对国家实施优质高效的科学的管理,使隋朝成为了无比强大的国家。

隋文帝,隋炀帝,是旷古的明君,他们英明神武,不但治国有方,兴利除弊,使国家钱粮富足,人民富裕幸福,他们还开疆扩土,抵御外侮,为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产,只是由于国民的自私狭隘,作为皇室宗亲的李氏集团的忘恩负义,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李氏集团窃国以后,建立了大唐帝国,为了宣扬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全面篡改历史,大事诋毁隋朝皇帝,宣扬自己文治武功,给后世留下了唐朝无比强大的假象,实际上,唐朝,从政治体制来说,就是一种大倒退,唐朝以后,中国就失去了大一统,直到元朝统一中国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