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兩千年,王宮貴胄已如浮雲飄去,留下的唯有一顆匠心和這炫目的琉璃。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17個故事

編者 / 子菲

——

《國家寶藏》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文物的故事,其中大報恩寺的琉璃拱門通體飾有五彩斑斕的琉璃磚。明淨而豔麗的琉璃磚相信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琉璃冶煉工藝在中國從戰國時期便已出現。在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裡,除了作為建築材料的琉璃瓦,還有許多其他的琉璃作品,在等著我們去認識。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又被稱為“瑠璃”,“五色石”,“繆琳”等。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琉璃來自西域。琉璃一直是貴族專享的珍玩,冶煉技術也秘而不宣。

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劍格上鑲有藍色琉璃。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珠,是我國古代琉璃器物最常見的一種器型,從西周開始出現,到戰國大為流行。

當時,琉璃珠也被稱為“隨候珠”,傳說是隨縣的曾候在路上救助了一條靈蛇,被贈予此珠,“隨候珠”還與和氏璧並稱“隨珠和璧”,可見其貴重。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秦漢時期,由於修建大型宮殿的需要,人們在瓦當上塗上一層薄釉,琉璃瓦從此被歷朝歷代用於建築裝飾。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方玻璃借“琉璃”之名傳入中國,成為當時上流社會鬥富的必備之物。

西晉潘尼曾作《琉璃碗賦》,歌頌用琉璃碗喝酒的審美享受;《世說新語》描寫貴族們使用琉璃碗時將之稱為“寶器”,《晉書》也記載,當時窮奢極侈的王濟,在接待皇帝時用了成套琉璃碗來炫富。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唐代,中國與“大食國”(即現在的阿拉伯)有頻繁的貿易來往,使得琉璃工藝與西方玻璃工藝再次交融。

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花卉紋藍色琉璃盤,從工藝上便使用了中亞國家的無模玻璃吹製法,是典型的伊斯蘭早期琉璃器。

花卉紋藍色琉璃盤器型雍容華貴,與漢唐金盤、銀盤相近,花紋做工精緻,線條纖細,具有西方玻璃工藝與東方審美的雙重特徵。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隨著佛經的翻譯,“玻璃”一詞也逐漸傳入中國。唐代以後,用“玻璃”專指從西方進口的玻璃製品。

那麼,中國古代琉璃和西方玻璃有什麼區別呢?

雖然兩者均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甚至有意見認為“琉璃”和“玻璃”是同一樣材料。

但具體而言,兩者首先是材料不同,古代琉璃的成分配發一直在變化,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鉛,和氧化鋇,而西方玻璃的化合物主要是鈣、鈉的硅酸化合物。

1965年出土的“北燕鴨形玻璃水注”,便是從東羅馬帝國輸入中國的精美玻璃器皿,其材質是當時中國尚不能自主生產的鈉鈣玻璃。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反映到外觀上,古代琉璃遵循中國古代對美玉晶瑩,溫潤含蓄優雅的審美要求。

在鑑別方面也參照玉石,有“色”,“透”,“勻”,“形”,“敲”,“照”等六種方法。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西方玻璃則如水晶晶瑩透徹,又如寶石光芒綻放,宛若陽光灑在海面上般閃閃發光。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從燒製工藝上看,玻璃需經1200℃高溫燒製,而琉璃則需要用1400℃的溫度來燒製。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與玻璃的不同審美,正好表現了中西文明不同的審美意趣。

曾有人質疑,中國的玻璃製造工藝落後於西方。但西方玻璃能在中國能被視若珍寶,其工藝能被中國工匠吸收利用,這恰好也反映了中華文化兼容幷包的特點。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元末明初,匠人們在傳統琉璃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料器工藝。

《明制》中記載,皇帝頒賜予新科狀元的配飾便是仿玉的琉璃——“藥玉”,並規定四品官員才能佩戴。

當時最著名的料器產地之一是山東博山,博山料器也因此享有"博山美術琉璃"之稱,同時,北京花市也開始出現了民間料器。

康熙年間,工部設立由歐洲傳教士負責的玻璃御廠,直接引進歐洲玻璃生產技術為清宮生產專用的料器,為王公大臣們生產朝珠、鼻菸壺等。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料器還分為料珠、料花、料獸,與瑪瑙、碧璽、翠玉等其他寶石一起拼成盆栽,是清宮中不可或缺的精美擺件。“料石梅花盆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天然瑪瑙配上白色料器做成的精美梅花,一“拙”一“巧”,相得益彰,體現了自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道光時期,北京料器藝人張昆和賈福把料器燒製成首飾出口到海外,料器一時成為熱銷國外的奢侈品。

民國時期,北京料器從王宮貴胄們的專享逐漸走向民間。

用料器花大盆景是北京旗人必不可少的嫁妝,這一傳統也逐漸被漢人接受,併成為老北京人的嫁娶風俗。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新中國成立後,料器成為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工藝品。

1960年,北京料器串珠社成立,到七八十年代,北京料器廠共有800多名熟練藝人。

北京料器在國際上又稱“燈工琉璃”。需要在高溫中加熱高各色鉛低熔點的仿玉玻璃棒(即料棒),在用鑷子塑形時,需要微妙地把控材料的軟硬程度。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2008年,北京料器入選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之難不減當年——北京料器講究在火中一次性加工完成,燒製途中稍有停止,整個作品便會炸裂,因此不能修改。

每件料器,都是即興之作,都是獨一無二。

也正因如此,北京料器制極難,在製作過程中的廢品率也很高。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料器第六代傳承人邢香蘭,是目前唯一獲得料器大師稱號的人,也是當年清代料器製作“四大門派”碩果僅存的一位。

被稱為“料器邢”的邢香蘭老人,十分憂心料器傳承的問題。

料器第七代傳承人劉宇甚至認為,料器工藝的失傳是必然。因為料器的製作難度太大,想要製作出收藏級的作品,需要耗費大量的學習時間,這很難吸引年輕人去學習。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就十多年前,北京料器廠倒閉後,部分原料的配方已經失傳,而如今,並沒有相應的企業或機構為匠人們配置原料,許多作品已成為絕響。

邢香蘭的鎮店之寶——仿唐三彩“絲綢之路”即由配方已經失傳的花料製成,既有玉石的質感,又兼陶瓷的細膩,許多藏家願出高價收購,但邢香蘭為了挽留這些作品而拒絕了。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一旦原料被用完,那料器這門手藝也會跟著一同消失。留給我們搶救這門手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從民間手工藝到稱為王宮貴胄們的專享,再到平常人家的嫁妝,如今,料器已經伴隨了中國人700多年。這段歷史,不能在我們手裡中斷。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料器的價值正被重新挖掘,在古風首飾的教程上,時常可見料器花瓣的身影。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料器,把它的美帶到現代生活中。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各式各樣的料器花朵配飾正隨著漢服熱在網絡上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們願意接觸這種古老的傳統藝術,並用現代審美,賦予它們新的內涵。

現在DIY飾品中所使用的料器與正宗的北京料器在原料,工藝和品質上無法相提並論。

但興趣正是傳承的開端——有了年輕人的熱情與參與,老北京料器重新煥發生機的那天相信不會太遠。

從樂觀的角度看,北京料器的創作原料有時盡,但工藝可以不斷推陳出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失傳的原料配方也終有一天能夠復原。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回首琉璃的發展史,它的名稱,種類,配方,製作方法隨著時代不斷演變創新,猶如歷史的滾滾長流不斷向前,從未斷絕。

從西周開始到今天,琉璃的成分一直在變化,從一開始就地取材摸索配方,到後來靠經驗積累逐漸把配方固定下來,再到最後用近代科技實驗的方法研究配方,中國琉璃的工藝一直都在進步。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原料有時盡,但工藝卻可以不斷創新。琉璃之所以兩千年經久不衰,正是工藝不斷進步的成果。料器,也終有一天能重新煥發生機。

——

從戰國到清末,這種源於西域的工藝是古代貴族專用的珍玩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