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两千年,王宫贵胄已如浮云飘去,留下的唯有一颗匠心和这炫目的琉璃。

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第117个故事

编者 / 子菲

——

《国家宝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文物的故事,其中大报恩寺的琉璃拱门通体饰有五彩斑斓的琉璃砖。明净而艳丽的琉璃砖相信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琉璃冶炼工艺在中国从战国时期便已出现。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里,除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琉璃瓦,还有许多其他的琉璃作品,在等着我们去认识。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又被称为“瑠璃”,“五色石”,“缪琳”等。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琉璃来自西域。琉璃一直是贵族专享的珍玩,冶炼技术也秘而不宣。

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镶有蓝色琉璃。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珠,是我国古代琉璃器物最常见的一种器型,从西周开始出现,到战国大为流行。

当时,琉璃珠也被称为“随候珠”,传说是随县的曾候在路上救助了一条灵蛇,被赠予此珠,“随候珠”还与和氏璧并称“随珠和璧”,可见其贵重。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秦汉时期,由于修建大型宫殿的需要,人们在瓦当上涂上一层薄釉,琉璃瓦从此被历朝历代用于建筑装饰。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借“琉璃”之名传入中国,成为当时上流社会斗富的必备之物。

西晋潘尼曾作《琉璃碗赋》,歌颂用琉璃碗喝酒的审美享受;《世说新语》描写贵族们使用琉璃碗时将之称为“宝器”,《晋书》也记载,当时穷奢极侈的王济,在接待皇帝时用了成套琉璃碗来炫富。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唐代,中国与“大食国”(即现在的阿拉伯)有频繁的贸易来往,使得琉璃工艺与西方玻璃工艺再次交融。

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花卉纹蓝色琉璃盘,从工艺上便使用了中亚国家的无模玻璃吹制法,是典型的伊斯兰早期琉璃器。

花卉纹蓝色琉璃盘器型雍容华贵,与汉唐金盘、银盘相近,花纹做工精致,线条纤细,具有西方玻璃工艺与东方审美的双重特征。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随着佛经的翻译,“玻璃”一词也逐渐传入中国。唐代以后,用“玻璃”专指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制品。

那么,中国古代琉璃和西方玻璃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两者均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甚至有意见认为“琉璃”和“玻璃”是同一样材料。

但具体而言,两者首先是材料不同,古代琉璃的成分配发一直在变化,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铅,和氧化钡,而西方玻璃的化合物主要是钙、钠的硅酸化合物。

1965年出土的“北燕鸭形玻璃水注”,便是从东罗马帝国输入中国的精美玻璃器皿,其材质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的钠钙玻璃。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反映到外观上,古代琉璃遵循中国古代对美玉晶莹,温润含蓄优雅的审美要求。

在鉴别方面也参照玉石,有“色”,“透”,“匀”,“形”,“敲”,“照”等六种方法。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西方玻璃则如水晶晶莹透彻,又如宝石光芒绽放,宛若阳光洒在海面上般闪闪发光。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从烧制工艺上看,玻璃需经1200℃高温烧制,而琉璃则需要用1400℃的温度来烧制。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琉璃与玻璃的不同审美,正好表现了中西文明不同的审美意趣。

曾有人质疑,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落后于西方。但西方玻璃能在中国能被视若珍宝,其工艺能被中国工匠吸收利用,这恰好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元末明初,匠人们在传统琉璃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料器工艺。

《明制》中记载,皇帝颁赐予新科状元的配饰便是仿玉的琉璃——“药玉”,并规定四品官员才能佩戴。

当时最著名的料器产地之一是山东博山,博山料器也因此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同时,北京花市也开始出现了民间料器。

康熙年间,工部设立由欧洲传教士负责的玻璃御厂,直接引进欧洲玻璃生产技术为清宫生产专用的料器,为王公大臣们生产朝珠、鼻烟壶等。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料器还分为料珠、料花、料兽,与玛瑙、碧玺、翠玉等其他宝石一起拼成盆栽,是清宫中不可或缺的精美摆件。“料石梅花盆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天然玛瑙配上白色料器做成的精美梅花,一“拙”一“巧”,相得益彰,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道光时期,北京料器艺人张昆和贾福把料器烧制成首饰出口到海外,料器一时成为热销国外的奢侈品。

民国时期,北京料器从王宫贵胄们的专享逐渐走向民间。

用料器花大盆景是北京旗人必不可少的嫁妆,这一传统也逐渐被汉人接受,并成为老北京人的嫁娶风俗。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新中国成立后,料器成为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工艺品。

1960年,北京料器串珠社成立,到七八十年代,北京料器厂共有800多名熟练艺人。

北京料器在国际上又称“灯工琉璃”。需要在高温中加热高各色铅低熔点的仿玉玻璃棒(即料棒),在用镊子塑形时,需要微妙地把控材料的软硬程度。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2008年,北京料器入选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之难不减当年——北京料器讲究在火中一次性加工完成,烧制途中稍有停止,整个作品便会炸裂,因此不能修改。

每件料器,都是即兴之作,都是独一无二。

也正因如此,北京料器制极难,在制作过程中的废品率也很高。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料器第六代传承人邢香兰,是目前唯一获得料器大师称号的人,也是当年清代料器制作“四大门派”硕果仅存的一位。

被称为“料器邢”的邢香兰老人,十分忧心料器传承的问题。

料器第七代传承人刘宇甚至认为,料器工艺的失传是必然。因为料器的制作难度太大,想要制作出收藏级的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很难吸引年轻人去学习。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就十多年前,北京料器厂倒闭后,部分原料的配方已经失传,而如今,并没有相应的企业或机构为匠人们配置原料,许多作品已成为绝响。

邢香兰的镇店之宝——仿唐三彩“丝绸之路”即由配方已经失传的花料制成,既有玉石的质感,又兼陶瓷的细腻,许多藏家愿出高价收购,但邢香兰为了挽留这些作品而拒绝了。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一旦原料被用完,那料器这门手艺也会跟着一同消失。留给我们抢救这门手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从民间手工艺到称为王宫贵胄们的专享,再到平常人家的嫁妆,如今,料器已经伴随了中国人700多年。这段历史,不能在我们手里中断。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料器的价值正被重新挖掘,在古风首饰的教程上,时常可见料器花瓣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料器,把它的美带到现代生活中。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各式各样的料器花朵配饰正随着汉服热在网络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愿意接触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并用现代审美,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现在DIY饰品中所使用的料器与正宗的北京料器在原料,工艺和品质上无法相提并论。

但兴趣正是传承的开端——有了年轻人的热情与参与,老北京料器重新焕发生机的那天相信不会太远。

从乐观的角度看,北京料器的创作原料有时尽,但工艺可以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失传的原料配方也终有一天能够复原。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回首琉璃的发展史,它的名称,种类,配方,制作方法随着时代不断演变创新,犹如历史的滚滚长流不断向前,从未断绝。

从西周开始到今天,琉璃的成分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就地取材摸索配方,到后来靠经验积累逐渐把配方固定下来,再到最后用近代科技实验的方法研究配方,中国琉璃的工艺一直都在进步。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原料有时尽,但工艺却可以不断创新。琉璃之所以两千年经久不衰,正是工艺不断进步的成果。料器,也终有一天能重新焕发生机。

——

从战国到清末,这种源于西域的工艺是古代贵族专用的珍玩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