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看着像侧锋入纸,为什么没有侧锋感觉?

墨趣书画艺术

这正是王羲之的伟大之处,也是他技巧高超的地方。

曾经有幸听过一位书学前辈这样说到,看一个人的书法能不能称得上是大师,其实只要看这一个标准就够了。

这个标准就是:你能不能从这个书法家的作品中,一眼看出来这个书法家是怎么写的。

如果你能一眼就看出来,只能说明两点,要么你是一个书法大牛,对于书法了解和研究很深,对于各种笔法技巧了然于心,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书体风格。要么就是这幅书法作品其实水平很次,甚至很低级。

而一个真正好的书法作品,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人不能一下子就参透他的技法、笔法,从而不能容易的知道这个书法家是怎么一笔写就的。让人有琢磨的余地和研究的空间。

可以说,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可以永远让人去琢磨,去体会、欣赏。

那些一眼就能知道怎么写的书法,其实并没有味道,也不含蓄。

这就好像我们说恋爱中的女性一样,如果女性一开始就很迎合对方,甚至过分表露心迹,男生追到手之后,就会失去兴趣。聪明的人总会让男生追的苦一点、艰难一点,日后才不至于过早就失去感觉。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被外国人说的品质特点之一——含蓄。

唯有含蓄,才有一种神秘感,才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美感。

宋朝大文豪苏轼,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全才,尤其是在诗词上面,可以说被今天的我们所喜欢和追捧。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苏轼一度遭遇冷落。而他的兄弟苏辙曾经一度评价高过他,这其实就和他们俩的诗文风格有关系了。

苏轼的诗词,喜欢直白的坦露心迹,描摹状物也比较通俗,苏辙就不一样了,他的诗文比较曲折委婉,和苏轼相比,更加克制和晦涩,也更含蓄。

因此,很多评论家就认为苏辙其实诗文更好,因为更含蓄一点。

而王羲之的字,恰恰就有这种含蓄效果。其书法看似侧锋写成,但是往往又有中锋用笔的神韵,而且王羲之几乎用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模糊了侧锋和中锋之间明确的界限,两种笔法随心所欲,来回切换,显得书风自然潇洒,皆在王羲之的掌握之中。

但是王羲之究竟是如何写出这样神奇的笔法效果来的呢?我想我们这样空谈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而书法有些地方是我们用日常言语无法描述的,非得自己亲手写写才可以,也就是经历一番实践才能知道。

就好像我们说苹果的味道。我们都知道苹果的味道是甘甜的,但是这种甘甜的味道和香蕉、西瓜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时候语言的描述就比较匮乏了,倒不如自己张开嘴尝一尝。

同样书法也是,只要能临摹出和王羲之相仿的字迹来,其实就能体会王羲之当时写这个书法时候用到的技巧是什么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王羲之用笔,很多都是露锋入纸,侧锋切笔入纸。

但是行笔中是转中锋的,成“中侧并用”行笔,这也就是为何看到王羲之的线条饱满不虚浮的原因了。

以下找一些王羲之作品单字,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露锋入笔,起笔处有按笔,轮廓有弧度,这就证明起笔时就是“中侧”

然后按下去弹起的过程中就是转成中锋。

在比如这个字,起笔也是中侧锋,行笔依旧是。

锋尖的位置如下图画的一样。

锋尖如果偏一侧,不在笔画中间,则用的是侧锋。

如红色部分,用的都是中侧锋,以侧锋为主。

蓝色部分用的也是中侧锋,但是以中锋为主,笔尖大概都在笔画中间。

其实变化并不只有两种,只不过再添加别的颜色线条,就不好解释了。

只能大家临习的时候体会。

王羲之的字,侧锋多,但是中锋也不少。

二者间的变化都是一二一二···这种的。

非常协调。

而且王羲之侧锋的笔画,也都是中侧并用。

没有太侧,故而不让人感觉到一边“实”,一边“糙”的情况。


中侧锋运笔,是学王的基础。

起笔侧锋入纸,调中锋。

或者侧锋按下,弹起是调中锋,都是学王的基础笔法。


王羲之的笔法不难,但是想写成这个味道,着实不易。

如王珣伯远帖,晋时真迹。

用锋也是中侧为主,中锋侧锋不断变换。

其中“转”“折”“提”“按”的动作,就是调锋的动作。

或调中,或调侧。


总体上魏晋字以侧锋为主,之所以不显,只是因为那时候的侧锋是“中侧并用”

有中锋的力量,只不过比例小。

而中侧转中锋的时候,也少有全中锋,而是中锋比例大,也是有一点侧锋的。

因为魏晋人拿笔不垂直。


解释很迷糊,这个没办法,因为这个阶段就是读帖的阶段,有些人不会读帖,看起来自然迷糊。

有些人会读帖,就能看出其中变化。

因为变化频繁,所以难说清。


关键处就在“读帖”

而临帖就是实践。


因为临帖都少的话,自然看不到笔锋的变化,累死了也是读不出其中变化的。


二者相辅相成。


其实非常简单,只不过是多看多写。

如果产生了此类疑问,这种解释文章也没啥价值,因为能看懂文章的,自然会看懂帖。

帖都看不懂,这类文章看了多还是迷迷糊糊。


我写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帮助的只不过是那一点点人,他们正处于有疑问,还能看懂一些,但是有些没想明白的水平。

至于水平稍高或稍不及的,这类文章则是鸡肋。


让大家看这篇文章,浪费大家时间了。

如果真的是出在“正合适”的水平,看到这篇文章,如果觉得能理解,请点下关注,谢谢


梁宇航

古人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羲之的字,看似侧锋入纸,让人看起来而不是侧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书圣用笔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啦!为什么唯他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为什么历史上称他为“书圣”,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高手就是高手!



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王羲之写字,实乃不是写字,而是在“玩”字。任何字让他书写,都会游刃有余,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王羲之写字快也好,慢也好,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始终不失法度!不失什么法度?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有人说,王羲之学写字,是天赋?是勤奋?我认为,王羲之只所以成为书圣,天赋自然重要,勤奋也很重要,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那就是他拜了一位高师卫夫人。名师出高徒嘛!

总之,不管是王羲之写字的时候捻管变中锋,还是写字的时候直接用中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羲之不管怎么写字,写出的字都是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的,也是让人百品不厌的!


中州耕牛堂主

连这点也要浪费精力思考,想不通而发问?证实了以临摹描红踏入写字生涯的尴尬!

那是笔的问题。王之笔,蘸墨随意挥笔从心,于是形成看似侧锋起其实中锋势的势感来。

王祖所用之笔弹性并非上佳,只是中上弹性毛笔;然而那笔毛随墨性很好,当属至柔毛品,不因顿笔而定型或速弹,才可以写出流畅规矩而外妍的字相来。

高手用笔,体现的是笔的情调,人的志趣。几个明白这意思?


天法如训

王羲之深得“笔阵图”中笔阵二字的深意,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书法虽小,然近乎道。其意蕴笔法,虽历代经典在眼前,总是所见非所得,也就是说,你这会理解的,在过一段时间,发现不是那个理。王羲之书法从鹅得悟,入锋看似外露如侧切,其实点化入纸已成中锋,提、按、捻、转、绞,都在其中,更有性格情感,是为上上之神品,所以开宗立派,笔盖千古。后学,当学其心学其笔学其精神,不能仅得其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