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用墨,怎样才能使墨显得发亮?

梁成画马


袁铁贵

谢谢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中国画用墨是作品成功的核心问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同时,让墨在作品中发亮,提振作品的整体精神,墨色发亮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个是笔墨层次。

不论的是黑白灰的对比的整体把控,还是一笔之中的墨色变化,都要有层次感。没有层次感,也就没有墨色亮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用墨要干净利索。

由于宣纸的渗化,用笔拖拖踏踏,就会把笔墨之中的层次浑浊在一起了,这样,墨气全无,就会没有精神,显得不够亮了。

注意干湿画法并用。

有的朋友画画,不了解宣纸的效果怎么出来,一味的加大水分,以为这样画出来的画生动。其实,不是这样的。

用墨一定要把握好与水的关系。水分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水分少了就好,画写意画,如何用水分,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技法,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干湿要适度,不能都是水墨淋漓的,也不能都是干枯的。干湿参半,先濕后干,或者先干后濕,都可以,这样画出来的画,墨色是很亮的。

中国画的亮度是一种美学追求,墨的浓淡都可以很亮。

例如吴作人的金鱼。你看尾巴的淡墨和头部的浓墨都非常亮。


吴作人先生用墨非常精致。即使非常淡仍然非常亮。

绘画意技法的一个禁忌。

如果在墨色上面有矿质颜色,而且又不是覆盖墨色的,一定会影响墨色的亮度。

克服办法,一是不要乱设色。不要在不需要设色部位有色彩。二是如果有了这些浮色,最好在加一次墨,这样就会恢复墨色的气韵。

最后我们略微提一下。过去的墨分“松烟”和“油烟”两种。

绘画一般用“油烟”,因为这种墨很亮。而松烟相对灰一些,主要用于写字。


李可染和宋徽宗的用墨完全不同,一个浓黑,一个清淡,但是都很亮。这就是美学的用墨。

现代墨汁也可以仿造油烟墨的效果。但是,墨色的亮度还是要符合以上一些技法和美学原则的。


千千千里马

首先画画的用笔尽量中锋用笔,尽量少涂,擦,抹。点染可以。这样层层积累(积墨法)不至于发灰,发混浊。(附本人作品)


再者,用墨少用宿墨,就是用过剩下的隔夜墨,当然可以用,但最后需要用新鲜墨提一下,重点处点染提神。(小六尺)
再者用的墨分种类。两大类。

油烟类(油烟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的品种有:云头艳墨汁、兰烟墨汁、亮光墨汁、桐烟墨汁、大单童和双童墨汁、油烟墨汁等。 松烟类(松烟是松树油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的品种有:阿胶松烟、五老松烟、小松烟等。 油烟墨汁有一定光泽,色相偏暖,色阶丰富且有光泽,可浓可淡,多用来勾线、渲染,是书画家们用的佳品,松烟墨汁乌黑无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于渲染头发、须眉,是书写小楷字和工笔绘画的佳品。它的配方比例按照季节气候进行调整,以适合四季的气候变换。尽量选用油烟类。(小六尺)
当然,还有墨块,自己研磨。既然你要准备画画,就要舍得投入,用纸不要太次,三五块钱一张(四尺)的宣纸根本就是练习用纸。买墨时不要图便宜,现在很多小店卖的假墨比如一得阁,很多造假,画出来,发污浊,不黑,不亮。(八尺1.2/2.4米)

还是要多画,熟练了自然有体会,也就明白了很多用墨技巧(停0.98/2.40米)


枕川揽云

我认为用墨的关键是要净、活、润方有层次,使墨显得发亮。


净就是干净。笔要干净,水要干净。每一次开始画画,笔要用清水洗干净,笔洗的水也要换成新鲜的清水,砚台的积墨宿墨也要洗干净,特别是毛笔,在每一次沾墨以后,一定要把墨用完用尽然后去蘸墨。在画画的整个过程当中,一般来说笔洗里边的水应该是干净的。



活就是用笔要活。墨色有光,不仅仅是用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笔。清人沈宗骞说,“墨著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不得不亟为辨也。”用笔如果不灵动,不潇洒,不讲究,层次不分明的话,活的墨色就出不来,就是黑乎乎的一片,而没有光亮。


还有就是润。润的关键是用水,在作画的过程中每一次蘸墨前都需要先蘸清水,在整个的画画过程当中,也要经常用到清水。这样的画面才不会浮薄干燥而显得清润亮丽。


高培书画琴

一国画用墨用到黑得发亮,这个跟墨有关。古代主要是用墨块来研磨成为墨水,这个墨黑的发亮,主要是因为它使用的是油烟墨。因为油烟墨里面的含油量比较大,所以他经过反复研磨以后,产生的焦墨,也就是说墨浓度比较高,密度比较大,写出来的字就会产生发亮发光的效果,关于用墨,不一定非要是浓墨焦墨,甚至发亮,像这种得发亮的墨一般会更适用于书法当中,在绘画当中用墨是非常讲究的,不会只追求一种效果。

二关于国画的用墨墨可以分五色。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枯;在绘画的时候会用到一是淡墨,弹幕一般就是说水多墨少,这样画出来的东西要比较润一些;二是浓墨,是墨多水少,大概就是墨占八分水占两分写出来的字是润黑;第三是焦墨,一般都是反复研磨磨到一种浓度较高的状态,这个时候一般在绘画的时候作为点眼睛、协调画面、点苔点等;第四是宿墨,一般就是隔了夜的墨,这样的墨,其实使用的时候对毛笔伤害比较大,但是它可以达到非常苍茫枯润的效果;第五泼墨,泼墨一般就是用湿墨泼在纸上而形成的一种痕迹,泼墨一般可以用来做山水,或者是掺色以后形成泼彩;第六是破墨,破墨一般是在画未干的时候,以浓墨或者是淡墨进行补笔,不不同的墨色进行相互的渗透,形成五彩墨色之韵味;第七是积墨,

积墨一般就是由淡墨开始一层层叠加,但是明暗不同的墨色相互进行混杂,这样就会产生层次分明,又只给画面显得比较厚重。

三用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看如何搭配。对于墨色和用墨用到极致的人物黄宾虹算是其中一位,他的特点是善用宿墨,他在墨法上面得到了一定的突破,同时他在积墨上面让画显得很黑,但是不死又透,这个是他功力的一种展现,所以在用墨的时候还要注意用笔,笔和墨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够有变化,有墨笔才能够显现,绘画的时候关键要见笔,不能够画一遍,画两遍越涂越黑,没有留下痕迹,必须要保留这种笔痕,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达到所追求的的笔墨趣味。


国画雅集

感谢幸福诗歌的诚邀!

我都很久没有画国画了!

您的问题把我一下子带回少年时代。

我理解的国画用墨显得发亮,跟使用什么墨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

墨,我画国画时,基本都是用油烟墨块在砚台上自己研墨,我当时很少使用墨汁。我觉得墨汁的墨勾兑的胶水多,水份不好控制。自己研墨,更好把握水份和更直接的控制墨的深浅。

但是,所有涉及与到底用什么墨,与您的问题其实不大。

真正影响墨亮与不亮的,是作画时的作者的立意,用笔技巧,黑白布局,以及纸张和什么材料的墨。我个人对于国画,西画和摄影的认识,都不看重你到底使用了什么用料,颜色、墨、笔、高级或者普通相机、什么牛逼镜头,等等涉及到物质的东西,我基本上是不看重的。过去的老相机、后来的傻瓜相机、甚至是自己做的定焦镜头的土相机,摄影师的拍摄角度和立意优秀,照样能出好作品。你让一个没什么品味的人,拿最高级的相机,也未必能得到优秀照片。

所以说,墨亮与不亮,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材料,而是功底深厚。即,如何构想,如何布局,如何用笔,如何对比。我个人觉得,学会运用对比非常关键。亮与不亮,是靠对比得来的。都明亮了就不存在明亮,那是刺眼,引起心理的不舒服。有适当的昏暗与中间色,有局部混沌与模糊,有小面积的杂乱,有这一切做对衬,才能够显出你想要的明亮。明亮是对比出来的产物。

你就是用什么杂牌墨汁,半块儿破墨研出来的墨,这都无所谓!只要你有创意的构想与黑白布局,有焦浓重淡清的墨色,有浓淡干湿枯的把控,肯定有你需要的亮墨!

我过去的那些有钱的同事,热衷打网球,球拍、鞋、服装、护具、帽子都是国际著名品牌。但就是技术不敢恭维!我不希望画国画也跟那些打网球的发烧友,该讲究的不讲究,不该讲究的特别讲究。

我说的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画大卫

谢友友邀答:关于国画用墨怎样才能使墨发亮?

仅管如此,我还是硬着头皮不懂装懂来糊弄几句。

记得我曾学书法画时(时间好短,因为生计而放弃),老师画国画时,在作板上有许多墨碟,砚台,笔洗,色碗等。在泼墨作画时,会用画笔醮上浓淡相当的墨,在钩勒线条等会用小毫笔用淡墨描,成形后再用浓墨补,着色等我就不一一叙述了,就怎样使墨黑亮,国画画面是由大部分水墨展示的,它是用明暗来突显山水树石,花草鸟虫,有许多的底色就是纸的本色,为了使画璋现层次立体感,实出主题和景物特写,老师会用浓墨,砚台里磨浓的墨去重色,这样就使的这些主要部位画作墨色发亮。国画的主要明暗面是和实景相反的,实景是山体树木等的凸出部位淡色,凹进或深处暗,而画却是相反,凸出面用浓墨色,凹进的或深远的是淡墨或灰白,纸本色。这样的画使人观赏起来更有吸引力,振撼力,赏心阅目。




方秉潮


问墨7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加水。



无论你要画什么,都必须要加水,因为刚倒出的墨汁,太过于浓稠,必须稀释一下。不稀释你用起来也不好用。而且画国画,有时会用到很多需要泼墨,所以只是用笔尖上的一点点水,根本不行。

加上水后,也就不用再笔尖沾水了。直接加水,但不要太多,尽量墨多,水少,把水和墨混合。节省时间,而且发亮。


静冷在风中


中国画的妙意全在用笔。墨色要精彩,首先在于用笔的功力要到。有了功力,下笔自然不浮、不燥,墨色浓淡之色分明,墨色韵味自见。无笔底功力,一味求墨色鲜亮,只是表面文章。而且浮俗。中国画中,为什么古人作品总是墨色鲜亮又有厚度,也正因功力深厚的缘故。现在人很少讲功力实质,只看表面漂亮,所以既使墨色浓淡分明也难产生韵味。

墨色鲜亮又有厚度就可能产生韵味,这样的墨色才是真墨色,而非表面鲜亮。所谓画中墨色要有文气,首先不可俗气。表面漂亮带着俗气,再漂亮也不会有韵味。这是中国画用墨的基本要领。只有在用笔功力上下真功夫,笔力所到,墨色也就自然亮丽而韵味十足。(竹石,自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