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画为什么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

西安文化旅游

谢先生提问:禅画是中国画中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汉唐朝对佛教极大的推崇,佛教中的禅学随着汉赋唐诗宋词等进入文学艺术体系,禅宗的思想在诗书画印上发揚光大,国画强调的“意境”,在各代禅画上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发挥,禅宗极大地推动社会审美层次的发展,“意境”和“禅境”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禅书禅画在此美学基础上更上层楼。



八大山人书法

何为禅画,何为“参禅入境”?正如青原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之时,有个入口,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




意境生成画境,想一想那些用“深山藏古寺”做画的人,有几张禅画把古寺,把大雄宝殿和木鱼声声,画在纸上让你一目了然,没有,实际上景色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汵汵七铉上,静听松风寒”,把禅境和禅画结合在一起画。其实我最喜欢们是那段: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在到经行处,树老花发僧白头。

把禅画意境说得最精辟的,要推五代时期邺都青莲寺僧大愚向荆浩索画的诗了:

六幅故牢建,知君笔意踪;不求干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磐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烟浓。

千百年来书画僧作品流芳千古,怀素,智永,一行,八大等等,先恩师启先生用诗赞美憨山和尚: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可见禅僧作品在先生心中的份量。


长江39563631

清 金农 佛像

【文藏来答】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题材的壁画或纸绢画。他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禅宗公案典故和偈语甚至还延伸至动物画。禅宗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所谓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由此借用为佛教禅宗用语,

即指佛教禅宗祖师、大德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作的禅宗式的问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

南宋 贯休(传) 十六罗汉图(之一)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注重繁琐的仪式和深奥的教理宣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而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运用简远超脱的笔墨充分体现出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修法宗旨。很多著名的禅画本身即出于僧人之手,他们对佛教禅宗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画风超凡脱俗,笔墨潇洒酣畅,寥寥数笔,形神兼备,画风独竖一帜。技法上也可以称为简笔画,笔简意繁,意到笔不到,却淋漓尽致,给人以充分联想的余地。

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

禅画以唐代王维(701~761年)首开其风。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有“诗佛”之称。书画亦贯穿禅意,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的禅诗与禅画影响广泛,影响到唐宋禅画与禅诗非常流行,在文学史和绘画史上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南宋 梁楷 六祖伐竹图

唐代真正意义上的禅画流传极少。只有到了唐末五代特别是宋代,禅画才真正成熟了。这应该首推贯休(832~912年),他是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7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享誉海内。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时称“得得和尚”。

南宋 梁楷 释迦出山图(局部)

有《禅月集》存世。擅绘画。他所画罗汉,极具特色,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面部有意夸张,突出印度、西域的所谓梵僧形象。他的梵僧样式影响深远,一直到明代的丁云鹏,清代的罗聘、金农,乃至清末的钱化佛、王一亭画的达摩图上都能看到贯休梵式罗汉的影子。传为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现存日本。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宋代,著名的禅画家一时纷纷涌现,许多传世的禅画名作都创作于宋代。由于日本佛教僧人对禅画极为推崇,禅画在日本也极为流行,很多禅画名作历史上各种渠道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屈一指的禅画代表人物应属南宋梁楷。他是山东东平人。宁宗嘉泰间(1201~1204年)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梁楷传世的禅画作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六祖伐竹图》,表现的即是六祖慧能当年在寺庙里砍柴的情景。实际也是用砍柴的场面来寓意除却烦恼杂念,心无挂碍的禅僧心迹。他的另一件作品《布袋和尚图》寥寥数笔,大刀阔斧、酣畅淋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布袋和尚的潇洒豪放,不拘行迹的颠僧形象,可谓形神兼备,笔简意繁。

南宋 牧溪 蚬子和尚图

牧溪,是可以和梁楷相提并论的禅画家。他俗姓李,佛名法常,号牧溪,四川人,大概生活于宋末元初,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但有资料记载牧溪于1281年逝世。

牧溪的绘画风格与梁楷接近,多为逸笔了了,不加修饰,一气呵成。充分发挥了水墨画干湿并用、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的独特效果。这也得益于宋代宣纸制作技术成熟,可以供画家随心所欲地绘制。禅画简洁明快,胸有成竹的画风可以更充分表现出禅宗所谓顿悟的宗旨。

南宋 牧溪 叭叭鸟图

他的画作几乎都流传在日本。有《布袋和尚半身像》《松猿图》《叭叭鸟》《罗汉苦行图》等传世。《松猿图》和《叭叭鸟》虽然是动物画,但那种空灵生动,无牵无挂,野鹤闲云般的境界也与禅僧追求的举止超脱、不拘形迹、不受心灵绳索羁绊的风度暗合,且出自禅僧之手,故也归入禅画的范畴。

元明清时代,禅画依然创作不衰,特别是明末清初很多明室遗民遁入空门,他们通过禅宗的理论用禅画来寄予内心国仇家恨的悲愤情怀,代表为八大山人,尽管他画的多为山石鱼鸟,人物罕见,但那种超脱简远,出淤泥而不染的画风实际上吸收了儒、释、道的清虚无为,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内涵,寄情于画外。因此也归入禅画的范畴。

元 因陀罗 布袋图

因陀罗,元代末年的僧侣画家,生卒年不详,我国书画中并未有所记载。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年)所撰述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对因陀罗的记载也只有“因陀罗,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释”这样短短一句。之所以认定因陀罗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为他所作《寒山拾得图》这幅画中有元代末期的禅僧楚石梵琦所题的赞。而根据《寒山拾得图》中的款记“佛慧净辩圆通法宝大师壬梵因,宣授汴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住持”,人们还猜测因陀罗应当是作过元代汴梁(开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的住持,法名为壬梵因。

元 因陀罗 五祖再来图

因陀罗擅长画达摩、丹霞、布袋、寒山、拾得等禅宗祖师或高僧等人物形象。由于墨色浓淡对比有致,画面显得活泼清新,在稚拙而朴质中透出明朗而秀致的韵味。

民国 王一亭 一苇渡江

明清的画家陈洪绶、丁云鹏、丁观鹏、金农乃至清末的王一亭(王震)、钱化佛等人也热衷于画佛教题材的水墨画,但并非都是禅画,有很多属于佛教绘画。

只有金农、王一亭的禅画风格最为显著,特别是王一亭,热衷于画达摩渡海、达摩面壁等,多以干笔渴墨,着笔迅疾,一气呵成,很有特色。

原文作者:金申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