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曹操”,世人對他的評價多是“奸雄”、“漢賊”等等,但他也有一項被稱道的優點,那就是“愛才”。想當年白門樓斬呂布之時,身為天下第一的呂奉先著實讓曹操猶豫了一把;若不是呂布人品不好,外加劉備一旁落井下石,恐怕曹操還真有可能放呂布一把。當然“呂布”是個特例,諸如此類事件還有很多,後世有人還專門做了“曹操最想得到的猛將”排名,但無外乎兩個人“關羽”和“趙雲”。
曹操最想將“關羽”收入麾下,這個毋庸置疑,想當年關羽委身於曹營,曹操對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為了不讓“關羽”離開,面對當時無人能敵的“顏良”,曹操仍舊猶豫著是否讓關羽出馬。如此對待“關羽”足以看出曹操的“求賢若渴”,但卻又有些不合常理;畢竟當時曹營中猛將也不少,雖不能說“猛將如雲”,但諸如張遼、徐晃、許褚等人俱在;曹操這麼對待一個始終“降漢不降曹”的關羽,難道就不怕其他重要將領吃醋嗎?還是“關羽”真的就比“許褚”、“張遼”等人勇猛?
答案是肯定的,曹操如此對待“關羽”勢必會遭致其他將領的非議,甚至曹操想借“赤兔馬”來感化關羽,結果他一句“尋找兄長”更是引得曹營眾將紛紛上馬,準備擒殺關羽;若真如此,“關羽”雖勇,但面對曹營眾將真能保證不落於下風嗎?恐怕”勇猛“的關羽對付諸如徐晃、張遼這樣的猛將,一個都夠他折騰半天。那麼問題來了,“關羽”身上究竟有什麼吸引曹操的地方呢?其實曹操如此看重“關羽”,並非是因為他勇武過人,更不是“目中無人”;說白了,就兩個字“忠義”。
其二,“趙雲”在曹軍包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但俗話說得好“不怕千軍,就怕寸鐵”,指的當然是“冷箭”;曹操不許人放箭傷害趙雲,又導致了什麼後果呢?趙雲一人槍挑數十員曹營大將,至於士兵更是死傷無數;雖然古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說,但趙雲不比關羽,“關羽”還曾在曹營中呆過一段時間,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厚恩”,尚有招降的可能。可當時的“趙雲”不同,既沒有跟曹操有過什麼交集,同時還殺了曹營中數十員大將;即使曹操真的擒住了趙雲,難道曹營眾將會像接納“關羽”一樣接納“趙雲”嗎?
絕對不可能,當年的“高順”也是數一數二的當世名將,就因為間接射瞎了“夏侯惇”的眼睛,曹操甚至連問都不問一聲直接將其斬殺。那麼“趙雲”在長坂坡上也殺了不少曹營大將,為什麼曹操不是像對待當年的“高順”一樣,下定決心致其於死地呢?其實原因和不殺“關羽”一樣,還是因為“忠義”;當然“高順”也很忠義,但他的主公不對,是“呂布”。“呂布”素來反覆無常,名聲可謂臭名遠揚,“高順”對呂布的“忠義”反變得毫無意義,曹操甚至對“高順”的忠義表現出了厭惡的態度。
但“趙雲”不同,他的主公是“劉備”。“劉備”在三國時代素有美名,雖與曹操勢不兩立,但“敵人”內心深處往往是“朋友”;況且劉備也曾在曹操身邊呆過一段時間,數次有人勸說曹操殺了劉備以絕後患,曹操最終沒有動手,還在青梅煮酒時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難道劉備武力能超過呂布?難道他用兵還能比高順強?這些足以證明,“劉備”在曹操心目中其實是位很值得尊重的對手。
既然曹操對“劉備”尚且有尊敬之意,那麼對待“趙雲”自然也先有三分好感。況且趙雲面對千軍萬馬的圍困,用性命去保護的不過是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嬰孩;這份情誼足證“趙雲”的忠義,甚至可以說超過關羽。因此,曹操不殺“趙雲”的唯一解釋也是“忠義”;但這並不能說曹操真的是想收服“關羽”和“趙雲”,相反的,卻證明了曹操對另一個人的懷念,或者說是想拿關趙二人來代替這個人。
為什麼曹操特別看重關羽、趙雲二人身上的“忠義”呢?其實曹操身邊又何嘗沒有“忠義”之人?說白了,曹操是在臆想用“關羽”或是“趙雲”來替代一個人,那就是死去的“典韋”。當年與張繡一戰,“典韋”一人獨擋千軍萬馬,至死屍身不倒,仍堵在曹操大帳門前;這份“忠義”反映出的是典韋對曹操的忠誠,也是最為感動曹操的地方。因此,雖然曹操長子“曹昂”也在此次戰鬥中身亡,但曹操卻只哭“典韋”一人;“關羽”性格與典韋相近,“趙雲”救主也同樣讓曹操看到了典韋的影子。
“在身邊一直不在意,等到失去了才發現是最好的。”這句話用在曹操身上再恰當不過,臆想用關趙二人來代替“典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閱讀更多 半盞濁漿佯微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