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歷史?

墨海尋龍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滿江紅

岳飛並沒有等到,收拾舊河山,朝天闕,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史載岳飛在接到班師回朝的金牌後,不禁捶胸頓足,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班師回朝之日,失地百姓遮道慟哭:你們走了,金兵再打回來,我等該如何。岳飛悲慼:皇命不可違,我不得擅留!班師回朝的岳飛,很快被囚禁,最終屈死風波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這裡有個問題,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會連下12道金牌諭旨,迫不及待的讓岳飛班師回朝?明明根據戰況,只需稍加時日,岳飛就可以“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宋高宗怕的就是這個直搗黃龍。因為那是大宋二帝的囚禁之地(《宋史》卷371,《王倫傳》:“有商人陳忠密告倫,二帝在黃龍府,(王)倫遂與(朱)棄及洪皓以金遺(陳)忠,往黃龍府,潛通意。由是兩宮始知高宗已即位矣”)。

岳飛如果真接回了二帝(被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趙構該是一個多麼尷尬的處境?這得從趙構如何登上皇位說起,“靖康之難”給大宋帶來了奇恥大辱,卻給趙構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從傳統意義上來講,趙構身為宋徽宗的第九個孩子,是宋徽宗與一個下等妃子韋氏所生,所以在皇室中的地位並不明顯,差不多處於二三流的地位,但是靖康之難的出現,絕大多數的皇室成員全被俘獲,這讓趙構登上皇位變的合情合理。於是,在徽欽二帝被劫持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趙構就緊忙的登基皇位,建都今商丘。

這皇位的屁股還沒有做熱乎,如果岳飛真把徽欽二帝給接回來,自己到底是讓位還是不讓,這是個問題。讓吧,捨不得;不讓吧,怕被世人唾罵不忠不孝不義。最好的方法就是,徽欽二帝最好永遠別回來, 那麼,自己皇位或者還能做的久一些。

於是,就在岳飛勝利在望之際,十二道金牌將其召回,導致岳飛抗金,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高宗趙構的多疑,宋朝建國就是靠的武力奪取,所以趙匡胤上位後,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一直以來整個大宋就沒出現過厲害的領兵角色,直到岳飛的出現,尤其是宋高宗擔心其真的收復了失地後,會有有些功高蓋主的嫌疑,到時候嶽將軍真的利用武力讓自己退位,自己也是頗為危險,於是……

哎,不說了,怎麼說呢,伴君如伴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就會粉身碎骨。


老麥說說


紹興十年七月十八日,宋高宗趙構一日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岳飛返朝。岳飛痛心擊首,含淚對蒼天,憤而說到:“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諸郡,悉數一朝休矣!”用明朝詩人李東陽的一首詩足可描繪當時情境。《金字牌》金字牌,從天來,將軍痛苦班師回,士氣怨聲如雷震邊陲。出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如此,國家亡,嗟嘆籲!我們尊重歷史,從《宋史》模糊的記載裡不難到一些寶貴的東西。1126年十一月,由於奸臣張宗昌勾結金軍引狼入室,金軍攻克汴京,擄微欽二帝北上。不久把秦檜弄到軍中。奏檜妄稱賄賂金軍頭領逃回。這裡有二個疑點,一@秦檜婦夫二人逃回,而同去的孫傳,張叔夜等一個未回。二/二千八百多里地,如果不和金人有什麼約定,要闖過金軍的連營比登天還難,秦檜帶著一個女人怎能得回。俱他史書記載,秦檜是和金人有約在先,歸後殺死岳飛,為金大軍南下掃清道路。金人才放他回來。這一點從秦檜回來的十九年裡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秦檜為相十九年,脅制皇上,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妄議敗論。順我者昌用為心腹,作他的爪牙,誣陷打擊同自已不同觀點,反對議和的人。逆我者亡,先後利用矛盾,巧使詭計,整掉了通往相位的諸多大臣。凡有不同意見的人一律除之。殺人如麻,手上沾滿了許多忠臣義士的鮮血。秦檜的“莫須有”罪名,發揮到了極致:誣諂罪,善為人舉功罪,指責罪,怨言罪,立私黨罪,無君心罪……凡奏章疏一律送到中書省,不經他過目不許轉到皇上那裡。內部發現好多批閱說:“這是老秦的筆跡。”就連皇上在削他的封號時也說“秦檜一手摭天啊!”各種暗哨,密探遍佈京城,稍有風吹草動便抓捕入獄,流放甚至殺害。趙構迎合了秦檜的心理一個不願意迎回二聖,一個要給金軍掃清南下之路,便能尿到一個壺裡了。秦檜的奸詐之處正在於利用趙構的這種心理,達到他賣國投敵的目的,不巧死的太早,沒等到當明漢奸,到金人朝廷做官,便一命嗚呼。就這樣一個把持朝綱大權的人,又迎合趙構的心裡,看到岳飛一路大勝,所向披扉,能不著急嗎!所以一天連發十二道金牌也就不足為奇了。岳飛如不回便是抗旨,殺之有名。只好回朝。大理寺三堂會審,岳飛說無罪。大理寺官員說:“岳飛沒有罪啊,放了吧。”秦檜就把說岳飛無罪的人統統換掉,流放衝軍。然後換上他的親信万俟萵,最後殘酷折磨岳飛,精忠致死不屈,他們沒辦法,最後還是王氏想了個絕招,沒有就沒有吧,殺了算啦。從此中國歷史就創造了一個殺人新名詞“莫須有”罪。風波廳上忠魂被害。凡與岳飛有牽連的親近人物一概不免。一大批忠臣義士就這樣被奸賊“雲消煙滅。”血的歷史實在讓人痛心,現在居人有奸賊的後人要讓秦檜站起來。美其名曰“殺岳飛的是趙構,秦檜只不過替死鬼。”更有甚者說“岳飛不聽皇帝的話,不是忠臣。”請問這些話人口裡怎麼說得出來呢!忠告那些跟著起鬨的,不明真相的人離秦檜家的孝子賢孫遠一點,可不能同病相憐啊!警告秦氏後人,你老子做的那些事太可惡啦,別說跪幾百年,就是千年萬年也不夠。這種十惡不赫,投敵賣國的混蛋奸臣要永遠跪下去。海枯石爛,永遠!永遠!警於後世莫為奸,為奸理應跪永遠。



柳暗花明又一村158392

岳家軍於七月十八日還在臨潁與金軍作戰,七月壬戌即二十日從郾城 班師,不可能一天內趕到三百多里外的朱仙鎮“大敗金軍”後返回郾城班師,就算岳家軍都變成天兵而成就“朱仙鎮大捷”,此後秦檜“聞先臣將成功,大懼”之日,最早也要七月二十九日前後,時岳飛撤軍已九日左右。如果此後秦檜真的力請於上,下達所謂“迫令岳飛班師”的“十二道金牌”,最快也要八月上旬即岳飛撤軍二十天左右,方能送達朱仙鎮,則岳珂“一日而奉金字牌者十有二……先臣始班師”之說,豈不是不攻自破? 再說,皇帝召回朝臣,一道詔令足矣,何須第二?如果真的“一日而奉金字牌者十有二”,則說明岳飛在皇帝的心目中,是一個藐視皇權,不把詔令當事兒的逆臣,以致皇上不得不在一天內簽發十二道內容一樣的詔令,興師動眾給岳飛送去。如此說事,豈不是使岳飛罪該萬死? 其實,岳珂先生虛構“朱仙鎮大捷”,是為了掩蓋當年岳家軍後期“軍皆潰”;杜撰秦檜亟請皇帝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飛班師,則掩蓋岳飛自行撤軍。殊不知受七月二十日岳家軍撤軍日期所限,光時間上就無法安排這兩場鬧劇,結果越描越黑,對岳飛欲褒成貶。


《中興十三處戰功》

(一)建炎二年十二月烏珠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制置使張浚拒之,小捷。

(二)建炎四年二月,金兵還。過吳江縣,浙西宣撫使統制陳思恭,以舟師敗之於太湖,幾獲烏珠(宗弼)。

(三)紹興元年十月,烏珠親攻和尚原,陝西都統吳玠出奇兵邀擊大破之,烏珠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四)紹興四年三月,金陝西經使薩里罕犯殺金平,為吳玠所敗。

(五)紹興四年十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烏珠遊騎於大儀鎮,烏珠遂不進。

(六)紹興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倪於藕塘,降殺元遺,劉倪隻身遁。

(七)紹興十年六月,馬軍都虞侯劉錡人敗烏珠於順昌,烏珠拔寨還,東京兩淮遂定。

(八)紹興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宗弼)十萬眾於柘皋。

(九)紹興三十一年十月,淮南制置使劉錡,遣其將貝琦,敗金統軍高景山於皂角林。

(十)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同月,步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胥浦橋,獲捷。

(十一)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贊軍事虞允文,以建康統制張振,王琪之軍,敗金主舟師於採石。

(十二)是年,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復蔡州,鄂州都統制吳拱拒敵於茨湖,統制官王宣拒敵於確山。

(十三)紹興卅二年,鎮江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

又根據《續資治通鑑》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即1166)年)甲午,詔:“諸軍將士,與金人戰御立功之人,其功效顯著者,無以示別。今將顯著戰功十三處,立定格目。張俊明州,韓世忠大儀鎮,吳玠殺金坪、和尚原,劉錡順昌,五處依紹興十年指揮。李寶密州膠西唐島,劉錡揚州皂角林,王琪、張振等建康採石渡,邵宏淵真州胥浦橋,吳珙、李道光化軍茨湖,張子蓋解圍泗州,趙撙蔡州,王宣確山,八處依紹興三十二年指揮。”

是根據1166年的孝宗立定格目的十三處戰功而成。中興十三個戰功中對金戰役沒有一個是有岳飛參加的。

岳飛的戰功可是不少,每有功,朝廷自然是少不了獎勵他的,升官是主要的一項。建炎四年金軍南侵,韓世忠於金兀朮正面交鋒,先勝後敗,險被金軍的火攻燒焦。而岳飛消極避戰,各處遊擊,在金人退後,進入了建康城,朝廷也不曾虧待他,擢其為通泰鎮撫使。隨後岳飛投入“內戰”,剿滅李成、張用,擢為神武右副軍統制;年底又擢為神武副軍都統制;紹興三年,戰偽齊軍獲勝,收復“襄漢六郡”,被朝廷擢為清遠軍節度使、制置使。而在紹興十年岳飛第四次北伐取得郾城和穎昌“大捷”之後,按說如此重大的戰功岳飛是應該獲得升賞的,而實際上朝廷沒有任何的表示。這說明了說什麼,一是朝廷不認可岳飛的大捷,岳飛根本就沒有什麼戰功,所謂殺敵五百不算什麼,所謂朱仙鎮五百破十萬沒有戰果,殺了多少敵軍啊,是無數個還是無數目?所以無功。二是岳飛不聽指揮,擅自回撤,沒將其斬首就不錯了,所以岳飛一無所得。我們至今還迷信岳飛郾城、穎昌、朱仙鎮大捷的朋友,從這裡看到了什麼。

趙構下旨重組軍隊,韓世忠,劉光世都交了兵權,岳飛不但抗旨不交兵權,還向趙構要劉光世部隊的指揮權,當時岳飛已經掌握南宋一半多的部隊,所以才有的十二道金牌。岳飛把兵權交給張憲,岳雲後還和張憲來往密切,王貴告發,岳飛才入獄。岳飛死和張俊參岳飛,韓世忠也有關係,當年和尚原吳玠兄弟只兩千人都北上抗金,岳飛反而撤軍。張俊獨力抗金,趙構令岳飛斷金兵後路,韓世忠側擊,趙構想合圍殲滅金國十萬部隊,結果韓世忠按兵不動,岳飛五十里路走了二十四天,才有張憲,王貴八千人趕到,金國已經發現可能被合圍,已經擊敗張俊撤退了,張憲部和金國墊後的部隊小規模打了一下,金兵死五百,這就是岳飛對金最大的戰功。事後張俊參告岳飛,韓世忠。所以殺岳飛時,韓世忠才忙著打聽罪名。岳飛死後,秦檜邀談韓世忠,韓世忠大懼,也是因為怕被問責。

南宋史官寫的史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中興十三戰功》《宋二十四功臣》。等等岳飛就一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節度使。全部宋史官都沒有記載十二道金牌一事,記載的是岳飛自己跑的。 讓岳飛守河南三個月不到就逃跑的岳飛,靠他去打到幾千裡的黃龍府?岳珂意淫出十二道金牌,無非就是把岳飛逃跑的責任推秦檜,高宗身上。


曉風2016

“十二道金牌招不回”其實是““一日奉十二金字牌””,也就是說,岳飛是在一天之內連接十二道撤軍命令,而且接到命令後馬上撤軍了。而岳飛之所以在一天只能收到“組團”送來的撤軍命令,這件事裡面蘊藏著一個極大的陰謀,也坐實了秦檜確實是金國派來的奸細,蓄意要坑死岳飛。本來趙構對岳飛極其信任,拍著胸脯承諾,並“賜札曰: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但是一聽說金國有意講和,趙構馬上食言:“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請注意,是“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就是說,岳飛在一天之內接到了十二道金牌,就是趙構再怎麼猴急,也不可能一個小時給岳飛發一道金牌勒令他撤軍。這裡面就有陰謀的意思了:趙構發一道金牌,預計已經到了岳飛軍中,也應該得到回信了,但是沒有收到岳飛撤軍的消息,於是再發一道金牌催促一下,就這樣在一段時間內連續發了十二道,可以想見,趙構這時候已經氣得腦門兒冒青煙了。可是為什麼岳飛是在同一天收到的呢?這就是有人扣押了金牌,造成“岳飛抗旨不遵”的假象,激發趙構的怒火。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金國派來的奸細秦檜。為了金人的安全合利益,岳飛必須撤兵。所以趙構的命令必須傳達到岳飛手裡;為了金人長久的安全和利益,岳飛又必須死,於是這金牌到岳飛軍營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於是岳飛接到金牌就火速撤兵,而在趙構看來,岳飛已經拖延的時間太久了,有點尾大不掉的苗頭了。

請大家想一想:撤軍不像和平日子搬家那麼簡單,要拆掉營柵,把軍需給養裝車,要安排殿後部隊以免金人追擊,這都不是一兩天能辦完的事情,所以還懂一些軍事常識的趙構一定會給岳飛一些時間,那十二道金牌相繼發出,一定會有個時間間隔。如果筆者這麼解釋,有些人還不承認這裡面有陰謀,那就真是“無法叫醒裝睡的人”了。

但是不管某些人怎麼為趙構和秦檜這兩具冢中枯骨塗脂抹粉,有一個事實都無法掩蓋:岳飛有機會逃回岳家軍而沒有逃,岳家軍有能力造反而沒有反,用“岳家軍是朝廷的岳家軍,而不是岳飛的私軍”這一事實,戳穿了“岳飛謀反”的莫須有罪名。也讓人們看到了趙構這個軟骨頭、秦檜這個金國奸細兼大宋奸臣的本來面目。


半壺老酒半支菸

由於宋高宗的多疑和岳飛的情商不夠導致的歷史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在南宋的時候,國家面臨的最主要威脅是來自北方的金國。而岳飛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可以說,正因為有他在的時候,南宋才苦苦支撐,有的時候,還把金國打的沒脾氣。可以說,由於他治軍有方,他統率的岳家軍士氣高漲,屢戰屢勝,收復大片失地,所以,到後來,連他的老對手也總結出一句歷史有名的宣傳口號:“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是,就這樣一個戰功卓著的將領,卻最終被他所效命的君主宋高宗所殺害,而且最讓人費解的是,在戰爭在最關鍵的時候,他居然連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那麼,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要這麼火急呢,為什麼他要殺害岳飛呢?為什麼呢?

鄙人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宋高宗的多疑本性導致他作出這一歷史上讓人費解的舉動。

第一,岳飛統率的兵力太大,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恐慌。大家都知道,岳飛統率的兵馬有十萬人馬左右,約佔當時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甚至有說的說法是, 岳家軍最鼎盛的時候的兵力達到了全國總兵力的五分之三 ,約二十多萬人馬。大家想想,你是皇上,如果不信任戰將的話,心裡會打多少下鼓?

第二,岳家軍的名號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越多,對其它皇上來說,可能會很高興,可是對宋高宗這位多疑的君主來說,可能就正好相反了,況且,這支軍隊對內對外,都被冠以岳家軍的名號,這讓宋高宗更難受。

第三,為什麼要發12道呢?(具體是否很準還需要歷史考證)這說明宋高宗懷疑到極致了。比如,人之常情,你給岳飛發了一道讓他速回,沒回來,又發一道,頭兩道估計你還能挺住。可是發到三道還不回來,估計你也會挺不住了,疑心就會越來越重的,那怕岳飛身你說明,估計你也難以相信了。

第四,秦檜的提出的不同政見,讓宋高宗認為金國也是可以談和的,又加他天天在宋高宗面前的添油加醋的挑撥,估計讓宋高宗的疑心更重了,更加堅定了要一直髮召回金牌,直到把岳飛召回為止。

其次,岳飛的情商據說比較低。統率軍隊在外打仗的能力肯定沒問題,但和皇上搞好關係上做得不位。導致宋高宗下狠心給他召回來。

第一,岳飛多少提出要打敗金國把徽欽二帝接回來,這明顯沒考慮到宋高宗的個人感受,情商不足。這一條全國人民都答應,也都同意,也都高興,可是大家都知道,要是他倆都回來了,而且這兩,前任前前任皇帝還很年輕,現在又被接回來了,宋高宗這個現任皇帝該如何自處呢,涉及到自身的權利地位的事情,誰都不會釋懷。你岳飛到底在想什麼呢?給你下幾道金牌還不回來。

第二,岳飛作為將領在外作戰,君命有所不受,這在歷史上有先例的,但得好好說清楚不是,要表現出高情商的處理方法來。宋高宗正值岳飛郾城大戰之際,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岳飛不願捨棄大好的勝利進軍形勢,寫了一封言詞激切的奏章,反對就此班師回朝,一再告知朝廷“時不再來機難輕失”。大家看見了沒有,言詞激烈,本來皇上有戒心了。所以,宋高宗只隔了兩三天,就在一天之內高宗向岳飛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他班師回朝

有時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讓人去遺憾的!


文心採露苑

十二道金牌急調岳飛回京,這是歷史上真實的事件?這個在宋代官方的史書中好像沒有看到十分明確的記載。好像都民間的野史的記載。這個就有了疑問?到底有沒有這麼一回事?但是,岳飛被召回南宋京城的這件事情,是毫無疑問的!當時,岳飛的部隊在朱仙鎮大勝,距離東京汴梁城近在咫尺,乘勝利的餘威收復東京汴梁城的難度應該不大!這是後人想不明白的地方,難道收復國土也不對了?才會編造出十二道金牌的故事。究竟是什麼情況?致使南宋朝廷發佈讓岳飛撤退的命令?這個原因?只能是民間傳說,秦檜是大金朝在南宋朝廷臥底,才是最合理已及合情的解釋了。


愛看愛思考

果不其然,有岳飛的地方,就有@曉風2016在跳大神。

這位怎麼說的?

南宋史官寫的史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中興十三戰功》《宋二十四功臣》。等等岳飛就一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節度使。全部宋史官都沒有記載十二道金牌一事,記載的是岳飛自己跑的。

《宋史全文》:
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

岳飛自己跑的?認識“詔書”這倆字嗎?

《三朝北盟會編》倒是寫岳飛自行回軍:

岳飛在郾城,眾請回軍,飛亦以不可留乃傳令回軍,而軍士應時皆南響,旗靡轍亂不整。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卷204)

但在卷207引《嶽侯傳》,又說岳飛是奉召班師:

時侯屯軍於潁昌府陳蔡汝州西京永安,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忽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令諸路軍馬並回師。

這是因為《三朝北盟會編》只是把史料收集在一起,不負責對觀點進行整理。

再者。請問宋代哪本史書叫《中興十三戰功》?哪本史書叫《宋二十四功臣》?

都列在一起是為了讓自己看著有氣勢一點嗎?

也就是欺負讀者懶得查原書罷了。


北門猿

眾所週知,岳飛之死,是被冤殺,連真正的罪名也沒有,但秦檜也說得很清楚,是不見得就沒有罪,祗是不會公開說而已。當時岳家軍已挺進到朱仙鎮,距離汴京已不遠了,北方淪陷區的民眾都在等他們,此時臨安的皇帝和寵臣秦檜等人就不安之極,不是怕什麼迎回二帝,他們離黃龍府還遠得很,是否真能打到吉林根本不知道,但岳飛在北方的影響力太過讓人擔憂,所以才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召回他,完全是怕他尾大不掉,勢力澎漲難制,岳飛一回來,就立刻奪了他的兵權,讓他當一個樞密副使的閒職,這些事都是政治鬥爭,有兵權的將領威望又高的,全都會受到猜忌,幾千年來都無例外,岳飛主戰,會有人害怕他成功,這在南宋朝廷是一個禁忌,當日的政治情況就是如此,後來有人寫詩詞就說:千古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一切皆是利益問題而已。


戰塲YOK1942419

12道金牌召回,後人談這件事情是非常的憤恨和扼腕嘆息,將大好的北伐毀掉了,可以說秦檜和宋高宗兩個人聯手將岳飛殺掉,估計沒有人不憤恨的。那我們現在探討的時候如果站在秦檜和宋高宗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岳飛是抗金的民族英雄,

但是岳飛是一個武將,他手下有岳家軍,宋高宗南逃的時候,靠的就是這些人保衛和建立支撐起整個南宋,所以這個時候他都將是非常信任的,岳飛短短的三十幾歲就從行伍開始變成一員大將,除了岳飛有卓越的才能,也能反映當時南宋已經一片混亂。

當金兵南下的步伐停止,趙構南宋已經立住腳的時候,他對這些武將開始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這個你們自己去翻歷史書好了,而此時

岳飛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他犯了趙家忌諱的就是武將獨立帶兵,而且還能指揮軍隊12道金牌才回來,這恰恰刺激了宋高宗內心的那一份對武將的恐懼。

每一個皇帝都是沒有良心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這是他們常乾的,金朝答應不再南下,有了合議的意思,他那份內心的擔憂就顯現出來,這是秦檜敏銳的感覺到了,所以才會發生了那樣的悲劇
因為兩個人的需求不同,岳飛想要的是報效整個國家,而趙構想要的是怎麼樣統治這個國家。所以理念的不同就註定了這個悲劇


知常容

莫須有到底是或許有還是不需要有都不好說,岳飛應該學霍光和伊尹來個廢帝,清君側,古語說有霍光伊尹之志則可,無霍光伊尹之志則為叛逆,就當時皇帝那樣,廢了他也沒人有異議,岳飛死就死在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上了。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則無憂,他對忠字的追求使他不能像曹操一樣寧可遺臭萬年也要還天下太平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