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亦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全書共四十九篇,乃西漢時戴聖所纂輯,其於“五經”中成書當屬最晚。禮之《記》文眾多,根據當世的需要,禮家選抄一定篇目為己所用。
一、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
出自《禮記·檀弓上》。意思是:活著的時候要對人民有益,死了也不做害人的惡鬼。
二、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該句典出自《禮記·曲禮上第一》中。禁:禁忌。這句話的意思可解釋為: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打聽當地的禁忌;每到一個國家就先了解該國的風俗;每到一戶人家就先問清避諱什麼。
三、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上》,細人:方言,指小人,見識短淺之人。 姑息:無原則地遷就。君子是用道德為標準來愛護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他人來愛護人。
四、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出自《禮記·曲禮上》。意思是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五、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翻譯: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後人民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寓意:要尊師重道,重視學習。教師受到尊敬,然後學問才能受尊敬,學問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視學習。
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出自《禮記·禮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則,也就是“大同社會”的準則。行:實行。修睦:使關係親密和睦。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推選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為領袖,人與人講究誠信、相處和睦。”
七、苟無禮義、忠信、誠愨(qu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出自《禮記·檀弓下》,〔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懇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強結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八、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語本《禮記·曲禮上》,意思是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終究還是飛鳥;猩猩雖然也能說話,但終究還是走獸。如果作為人而不知禮,雖然能說話,難道不也是禽獸之心嗎?
閱讀更多 素佛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