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25歲那年,曾與50歲的劉邦有過這樣一場對話

1.

在搞登壇拜將儀式之前,劉邦對韓信的全部印象其實是隻停留在耳朵層面的

:自己的專職司機夏侯嬰曾極力舉薦過,自己的左右手蕭何更是不辭而別、月下狂追、稱其國士無雙……

而只憑著這些“片面之詞”,劉邦竟然就搞出了大動作,一下子讓韓信超越了樊噲周勃這些立過赫赫戰功、從刀尖上爬過來的人。

毋庸置疑,劉邦這樣做肯定是帶著極大風險的,因為往往“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萬一韓信是趙括第二呢?再退一步講,即便拜將之後劉邦第一時間測試出了韓信的無能而避免掉軍事上的損失,但那樣也必會使劉邦的威信大打折扣……軍政大事,豈能兒戲?

可面對這種種風險,劉邦還是選擇了草率,甚至兒戲之。今天,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又完全可以這樣來形容劉邦的舉動:不拘一格、不循規蹈矩……

或用張良的話來說:沛公之才,殆有天授。當天,拜將儀式如期舉行。

韓信25歲那年,曾與50歲的劉邦有過這樣一場對話

2.

儀式甫畢,50歲的劉邦就拉著25歲的韓信的手,急急入座,說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當時,曹參樊噲、周勃灌嬰等人也都列於左右,靜看這韓信究竟是何方神聖。

從韓信而言,他對劉邦這種先給職位再面試的舉動,肯定是感恩於心的,但壓力也是等同的,因為一旦自己不能如劉邦之意,那出頭之日就永不能再想了,甚至自己的那條小命也萬不能奢望再留著了。

可是,畢竟韓信也是獨步古今、一代天驕級的人物,他自信自己能夠讓劉邦傾倒,因此他也氣定神閒,在劉邦提問的基礎上又來了一個反問:“大王您一心東征,定是要與項王一決高下吧”?

韓信25歲那年,曾與50歲的劉邦有過這樣一場對話

劉邦不暇思索,答道:“然”!

“那大王您自認為在'勇、悍、仁、強'這四個方面能敵得過項王嗎”?

對於韓信之問,劉邦已顯得有點窩火,但他還是從齒縫間吐出了五個字:“寡人不如也”……

韓信見自己已不完全處在被動狀態,這才清了清嗓子,徐徐吐到:“不怕大王見罪,臣也以為大王在這四個方面不如項王”。

“但是,臣畢竟曾在項王手底下幹過,也曾細細品讀這個人的行跡。臣以為,項王雖然叱吒一聲、千人皆廢,但卻並不是一個懂得用人的人,因此,只能說是匹夫之勇;而仁義方面,項王做的確也不錯,願跟士卒同勞苦,甚至常因士卒之苦難而涕泣不已……可問題是,當百二秦關已屬楚時,項王卻又在一城一池上猶豫不捨起來,故由此來看,項王之仁充其量只能說是婦人之仁”!

“再來說說項王的其他錯誤甚至愚蠢的舉措:定天下後,不以關中為都而選擇衣錦還鄉,

自失地利;曾在除暴秦的同時又一路屠城,更坑殺秦卒20萬,可謂以暴易暴,早失人心;不遵義帝之約而將其放逐,結果是上行下效,各地諸侯也紛紛以下犯上,爭奪不休,是謂自招戰亂”……

“由此來看,項王之強,強中有弱,甚至,弱才是致命的”!

韓信25歲那年,曾與50歲的劉邦有過這樣一場對話

3.

韓信見劉邦聽得投入,故也更加興奮,連嗓子都不及潤一下,繼續說道:“倘如今大王能反其道行之,大用天下良臣猛將,那何敵不破?得來城池盡封功臣,何人不服?借將士東歸之心還定三秦、扶義東征,那何地不克?”

“再何況,大王曾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秋毫無犯,而現在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又恰是關中父老最為深惡痛絕之人,如此一愛一恨,大王東征勝負亦已定,而三秦既定,下一步便可圖取天下了”!

“妙”!劉邦不覺脫口而出,深感相見恨晚,而下首眾臣也無不心悅誠服。

這便是韓信與劉邦的第一次對話。初看這番對話,可能覺得平平,但是細想之下,足夠驚人。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5歲的韓信、拜將之前區區的一個治粟都尉,能將項羽、能將當時天下大勢剖析的這般入骨三分……稱其“兵仙”、“戰神”都不夠全面概括他的生猛。

韓信25歲那年,曾與50歲的劉邦有過這樣一場對話

文 / 起叔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