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發生|豔遇圖書館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豔遇圖書館 第十六站

浪蕩座標:巴黎

隨身音樂:《 Céline 》

旅途薦書:《流放者歸來》

豔遇大師:馬爾科姆·考利

豔遇佳人:伊迪絲·琵雅芙

巴黎,一座因為浪漫的標籤而經常被人提及的城市。遊蕩在這座熱鬧的城市裡,你可以隨處看到地標性的建築,在其中探訪書里名人的故居。

時光倒退,在 1920 年代的美國,卻有一群人出於迷惘的心境逃往歐洲。他們是美國知名的作家、知識分子,他們聚在巴黎過著貧窮但是快樂的生活。他們在異鄉交流文學、藝術,把在歐洲生活的經歷推動到美國的變革,而他們的努力你可以在這期《豔遇圖書館》裡聽到。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立即試聽本期《豔遇圖書館》:

(以下為第十六期《豔遇圖書館》文字節選)

【邂逅之城:巴黎】

我去過巴黎幾次,每次都出現在聖米歇爾廣場那一帶,當年海明威出沒的地方,拉丁區。我曾經在那租房住過兩個禮拜,在那裡閒逛,去各個咖啡館、電影院。我很喜歡一家叫 San Francisco 的書店,是一個賣二手英文舊書的地方,它在一個小巷子裡面,我在裡面買過好幾本書。

小巷子裡面有一箇中文書店,書店的老闆是左派,可能是越南華僑,是一個很斯文的老先生。他當年賣《人民日報》,海外版一歐元一張,還賣一些中國作家的法文版作品。我們聊起 80 年代的時候他怎麼把中國的書運到巴黎去,和他的談話很有意思。可能巴黎太好了,所以我對巴黎好像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印象和感覺。我覺得應該更年輕的時候去那裡生活,比如說二十歲左右的時候。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San Francisco書店

旅途薦書:流放者歸來

“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這本《流放者歸來》,寫的是 1920 年代那些美國作家和知識分子的生活。他們覺得美國社會太粗俗、沉悶,巴黎才是學習寫作、思考的地方,於是他們就集體遊蕩到巴黎,住在拉丁區。這裡面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多斯·帕索斯、龐德。他們到了巴黎之後,才發現可以換一種角度重新理解美國。所以在巴黎的經歷變成了一個一代人自我發現的過程,一個美國文化的轉型。之前的美國作家是一個零星的傳統,到了海明威這一代,他們才崛起為全球重要的文學書寫者。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流放者歸來》

譯者: 張承謨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你可以想像這些年輕人餓著肚子,身上也沒什麼錢,海明威每天給報社寫稿子,賺生活費以維持生活。他們去莎士比亞書店閒逛買書,等待著喬伊斯《尤利西斯》的出版。他們在巴黎閒晃,又回到紐約,回到格林威治村,在那裡又去辦小雜誌。他們一小群人在那,對社會非常不滿,想尋找新的價值觀和新的思考方式,想批判這個吋代,變成了整個美國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今天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勾起了很多回憶。這本書 80 年代翻譯進來,跟另一本《伊甸園之門》是兩本很重要的文論的作品。它們是文學批評式的,但是像一個歷史類文學的批評。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我對文學批評產生了某種興趣,不是科班上的文學批評,而是充滿了個人見聞式的、個人體驗式的、直觀式的批評。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馬爾科姆·考利( 1898 年 8 月 24 日 - 1989 年 3 月 27 日),美國評論家、詩人。 20 世紀 20 年代,他旅居法國,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一員。

馬爾科姆·考利寫的《流放者歸來》是以 20 年代左右為時代背景的。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當年那個很奇怪的女作家斯泰因說海明威:“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怎麼講迷惘呢?你們跟過去美國的根消失了。因為經過一戰,他們很多人經歷過一戰,戰爭好像把過去的傳統都打破了。”

1921 年,馬爾科姆·考利去巴黎拜訪龐德,龐德當時是住在巴黎最重要的美國詩人。他說,那時龐德住在盧森堡花園附近的田園聖母街 70 號甲的庭院裡的 pavillon 或消夏小屋裡。我到達時,他那裡有個目光執著,留著牙刷小鬍子的大個子年輕人,龐德介紹說他是歐內斯特·海明威。海明威像中西部的人那樣緩慢地露齒而笑。那天下午,海明威沒有談起那些小說;當龐德對文學界發表議論吋,他似乎用眼睛聽著。不久,他站起身來,和龐德約好下一天去打網球就走出門外,他像拳擊家似的用腳掌走路。龐德繼續發表長篇大論。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他仍然相信他離開美國是正確的。美國就是三十年前的英國。美國就是去掉了五十位最有才智的人的英國。美國在龐德的詩在英國結集成書之後,才在雜誌上發表他的詩。也許他在英國受到的過早的賞識把他引入了歧途;也許過早的賞識在一段時間裡使他情願寫那種友好的評論家期望他寫的詩。他費了三年時間研究牛津英語之後,才知道他是在浪費精力;才知道英語不是拉丁文,你寫的英語應該是你所說的英語。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埃茲拉·龐德( 1885 年 10 月 30 日 - 1972 年 11 月 1 日),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

我記得年輕時候讀到這本書,我特別喜歡那個評價。我想其實社會都是這樣的,單個個體是最至關重要的,就像如果北京那五十個最活躍的人突然消失了,或者那一百個最活躍的人消失,北京就立刻變成了一座死城。這些人的離開會導致整個精神風貌的衰敗。有時我覺得遺憾,北京好像正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在 90 年代,我最初讀到這本書時的那種更生機勃勃的感覺,好像在退卻。

邂逅之音:Céline

“一首打動人的歌。”

對我來說,這首歌的風格很打動我。我在裡面不僅聽到她別的歌曲裡面的那種人生哀嘆,而且可能是合聲的原因,它還有一種很集體的氣氛,很配當年在巴黎一起去尋找新生活的這些年輕人。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專輯《The Iconic Edith Piaf, Vol. 8》

【豔遇佳人:伊迪絲·琵雅

“她是一隻充滿了痛苦的小云雀。”

我是因為電影《玫瑰人生》,才開始聽她的歌。她是1915年出生的,海明威去巴黎的時候,她應該還很小。她應該是在三、四十年代才開始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很多哲學家、作家都是她的聽眾,比如加繆就特別愛她。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伊迪絲·琵雅芙( 1915 年 12 月 19 日 - 1963 年 10 月 11 日), 20 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法國歌手。

琵雅芙的法文是小云雀,她是一個充滿了痛苦的,但生命力旺盛的小云雀。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痛苦,使她的歌聲那麼動人。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圖片來自網絡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instagram owmagazine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facebook OWmagazine

掃描圖中二維碼 購買 全新上市的《單讀 16 · 新北京人》

有些事情只能在巴黎发生|艳遇图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