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與地壇》,認識一個不能被忘記的史鐵生

讀《我與地壇》

很多年前都已經知道史鐵生了,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作家,知道他的成名作《遙遠的清平灣》,知道他身有殘疾,僅此而已。後來偶然的讀到他一篇小說《山頂上的傳說》我就讀的很留心,文中有一些非常有哲理的句子,還被我摘錄到筆記本上,其中有一句大意是“愛情又不是西紅柿,又大又鮮紅的就貴些,有些殘缺不全或成色不好的就得降價處理”。但讀過也就過了,於我再沒有特別的記憶和影響。直到他辭世之後,網上有了關於史鐵生骨灰不能葬入地壇的不平之鳴。我很有些無奈,深怪那些官僚們的不明事理,可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就是這樣,我早已經不再奇怪或者氣憤憤了,存在的都是合理,再說我已不是年少的我。強行拉開史鐵生與地壇的距離,還是叫我覺得不人道。

讀《我與地壇》,認識一個不能被忘記的史鐵生

史鐵生的名篇《我與地壇》我也是知道的,但沒有讀過。那些年裡我有自己熱愛的作家,並不是史鐵生,所以沒有讀過他的文也不覺得奇怪遺憾什麼的。但我終於還是讀到了這個文章,並且是好奇的尋找了來讀的。

今天我認真的讀他那篇我早就知道了的《我與地壇》。文字的優美不能僅僅用清新明朗雋永來形容,但讀著確有很好的意境很好的感覺,除了他筆下的景緻就連他的心境我也能感同身受。於是我慶幸我是現在而不是早先讀這文,如果早些年,我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還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年,沒有人生的閱歷體驗,對生死都沒有切膚之痛,當然也沒有敬畏或驚恐,如果早先讀這文,怕是不會喜歡的,或者讀了也不會有什麼體悟。讀《我與地壇》,認識一個不能被忘記的史鐵生現在讀,可以說剛剛好,首先喜歡前半部分對於地壇和母親的文字,如果說那些文字還可以學習的話,後半部分對於生或死的思考,那正是他達到的高度,說實話,世間這麼多人活過或者說正在活,可有多少人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呢,不過是跟著別人模模糊糊的活,稀裡糊塗的活,死了也就死了。沒有對死的畏懼也就失卻了對生的熱愛,沒有苦難中對絕望的深刻體驗,也就難以真的感受到生命的高貴,活著的使命,更不可能熱切而深沉的擁抱生命,沒有漫漫長夜嚴寒中的苦苦等待,哪裡會有迎接朝陽時的心潮澎湃?

但史鐵生在苦難之中沒有哀怨,心裡更沒有苦毒,他曾灑脫的說“我專業生病,業餘寫作!”這是怎樣的達觀啊,讀過《我與地壇》,我滿了對這位了不起的作家的敬意。或者他比眾人更真切的體會了苦難,所以他也比我們所有四肢健全的人活的更認真,更有朝氣!

“死是誰都逃不脫的必然歸宿,所以不必著急。”畢竟最慢的是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