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认识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史铁生

读《我与地坛》

很多年前都已经知道史铁生了,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知道他的成名作《遥远的清平湾》,知道他身有残疾,仅此而已。后来偶然的读到他一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我就读的很留心,文中有一些非常有哲理的句子,还被我摘录到笔记本上,其中有一句大意是“爱情又不是西红柿,又大又鲜红的就贵些,有些残缺不全或成色不好的就得降价处理”。但读过也就过了,于我再没有特别的记忆和影响。直到他辞世之后,网上有了关于史铁生骨灰不能葬入地坛的不平之鸣。我很有些无奈,深怪那些官僚们的不明事理,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就是这样,我早已经不再奇怪或者气愤愤了,存在的都是合理,再说我已不是年少的我。强行拉开史铁生与地坛的距离,还是叫我觉得不人道。

读《我与地坛》,认识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史铁生

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我也是知道的,但没有读过。那些年里我有自己热爱的作家,并不是史铁生,所以没有读过他的文也不觉得奇怪遗憾什么的。但我终于还是读到了这个文章,并且是好奇的寻找了来读的。

今天我认真的读他那篇我早就知道了的《我与地坛》。文字的优美不能仅仅用清新明朗隽永来形容,但读着确有很好的意境很好的感觉,除了他笔下的景致就连他的心境我也能感同身受。于是我庆幸我是现在而不是早先读这文,如果早些年,我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没有人生的阅历体验,对生死都没有切肤之痛,当然也没有敬畏或惊恐,如果早先读这文,怕是不会喜欢的,或者读了也不会有什么体悟。读《我与地坛》,认识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史铁生现在读,可以说刚刚好,首先喜欢前半部分对于地坛和母亲的文字,如果说那些文字还可以学习的话,后半部分对于生或死的思考,那正是他达到的高度,说实话,世间这么多人活过或者说正在活,可有多少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呢,不过是跟着别人模模糊糊的活,稀里糊涂的活,死了也就死了。没有对死的畏惧也就失却了对生的热爱,没有苦难中对绝望的深刻体验,也就难以真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活着的使命,更不可能热切而深沉的拥抱生命,没有漫漫长夜严寒中的苦苦等待,哪里会有迎接朝阳时的心潮澎湃?

但史铁生在苦难之中没有哀怨,心里更没有苦毒,他曾洒脱的说“我专业生病,业余写作!”这是怎样的达观啊,读过《我与地坛》,我满了对这位了不起的作家的敬意。或者他比众人更真切的体会了苦难,所以他也比我们所有四肢健全的人活的更认真,更有朝气!

“死是谁都逃不脱的必然归宿,所以不必着急。”毕竟最慢的是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