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存在很久的世族、門閥有哪些?

事了拂衣去5330653

說到世族、門閥,我這裡首先要解釋一個問題,何謂世族。

在先秦時期,眾多的諸侯國都傳了數百年,這些都不是門閥,也不能稱為世族。在他們的內部,卿大夫們的爵位也都是動輒傳遞數百年的。這些都不算。進入戰國以後,各國都進行了變法,而這些變法所針對的就是過去的宗法舊貴族。剝奪了他們世襲的權利。至少,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就朝著一個平民化的社會發展。在秦漢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更是如此。你是丞相,你兒子並不能繼承你的職務。你是太守,你兒子可不能繼承太守的職位。爵位是和財產一樣可以繼承的。但是,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職位都是不能繼承的。

平民皇帝劉邦

秦漢以後的大一統王朝,假如父親通過自己的努力而位極人臣,做了丞相等高官。他的兒子可能會比平民的兒子起步要高,比如平民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等程序才能入仕。而高官的子弟則可以直接入仕。但,他們也是要從中下級官員做起,可能官員子弟的升遷速度會比較快。父親是丞相,兒子並不必然成為丞相。這樣就保證了中國古代,不同階層之間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縱向流動性。從而使得整個社會保持相當的活力,而非僵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百年。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中國古代並不是一個傳說。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

接下來,我再來具體回答一下歷史上存在很久的世族和門閥問題。秦漢時期建立了平民化的社會之後,不存在著門閥。整個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家族,比如杜氏、韋氏,杜周、杜延年父子御史大夫,韋賢、韋玄成父子丞相,就被人們傳為美談。世代高官的情況並不普遍。但是到了東漢,情況有所不同,東漢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就得到了許多大族的支持。東漢王朝建立後,大族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證。首先,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並沒有殘害功臣,東漢很多功臣家族幾乎都在整個東漢王朝保持了自己的顯赫。其次,東漢比較重視通經入仕,而在教育尚不普及的情況之下,一些學術世家往往具有相當的優勢。比如《尚書》學者楊震的子孫,在很大程度上傳遞了自己的家學,他們也出現了四世三公的傳奇。《尚書》學者袁安的後代四世五公!

琅鋣王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王羲之

魏晉以後,世家大族逐漸形成門閥,他們的地位受到了法律的保護,朝廷還有各種制度來體現他們的利益訴求。比如佔田制等等。尤其是,九品中正制,本來是一個試圖將人才選拔標準化的制度,卻最終演變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東晉渡江以後呈現出了世家大族和皇帝分享皇權的局面。在晉元帝登基稱帝的儀式上,晉元帝甚至要讓王導和自己一起坐龍椅,接受百官的朝賀。被人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陳郡謝氏的領袖謝安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門閥世族的輝煌達到了頂峰,先後出現了許多榮耀的家族。最為著名的是琅鋣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潁川陳氏,以及江南的顧陸朱張等土著大族。而在北方也出現了清河崔氏、滎陽鄭氏、河東柳氏、隴西李氏等大族。尤其是在江南,兩百多年間,皇帝換了好幾家,而世家大族的家族榮耀並沒有中斷。但,這也不是世襲,比如王導的子孫也並不直接繼承王導的職位。他們也需要入仕的程序,也需要一步步從中下級官員往上升遷。

等到隋唐統一之後,門閥世族就開始衰落。隋朝廢黜了中正制,而唐朝雖然也修過《氏族譜》等,但只取當代官爵,將傳統的大族清河崔氏僅列為第三等。而等到宋朝建立後,逐漸完善的科舉制,使得門閥貴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野叟雜談

《史記》“十二本紀”、“三十世家”等記載的那些帝王之家,高門望族大多在歷史存在了很長的時間。

門閥世家

後世常說的門閥世族,通常指的是那些長期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其興起於東漢時期。

在東漢建立後,光武帝並沒有對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地方豪強們的既得利益進行清算,也沒有像西漢初年那樣,對天下按人頭均分給天下人。而是承認豪強們的既得利益。

東漢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莊園製為主。

東漢的豪強們,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樣,越來越壯大,一當中央集權式微,那麼他們就會走向春秋戰國模式。到了東漢獻帝時,為了平衡豪強,東漢推行了職田制。

皇帝把土地分封給官員,他們在這些土地上面,僱傭佃農勞作,勞動所得扣除稅收之後,剩下的就是他們的工資。

莊園制催生了門閥豪族,職田制催生了官僚士族,以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為首,世族門閥和皇權進行了數百年的明爭暗鬥。

世族門閥們合在一起,導致中國的中國的土地兼併政策,到了空前的地步。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社會階層,也出現了極端的固化,士族門閥控制了朝政和全社會的土地。

曹魏篡漢、司馬氏篡魏,司馬氏為了防止其他士族門閥篡晉,恢復了分封制,並且近親婚配。

無道的晉朝的分封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反而帶來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又帶來了五胡亂華的大亂世。

魏晉南北朝的政權國祚越來越短,社會越來越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豪族。

上面走馬燈一樣換皇帝,下面的真正統治集團,卻依然還是那些士族門閥。皇帝成了豪族們的傀儡。

最後,北朝的漢族軍事集團的代表,隋文帝楊堅推翻了鮮卑人,消滅了南陳,統一了中國。

楊堅父子推行均田制和科舉制,均田制打擊的是那些軍閥資本家,和門閥豪強資本家。科舉,打擊的則是士族文官集團。

隨即,趁著隋朝與高句麗戰事失利等幾個事件的合力,隋朝覆滅了。

李淵,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和山東軍事集團的支持,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天下。

直到唐末黃巢起義,火燒長安城,也基本殺光了社會上的士族門閥,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傳承悠久的世族門閥出現了。

下面簡單列舉一些著名的世族門閥吧。

弘農楊氏:東漢著名的世家大族,最早起源於弘農郡(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和陝西省商洛市部分地區),曾經“五世三公”(連續五代人做到太尉、御史大夫的高位),代表人物是楊震。直到東漢末年楊彪仍任太尉這樣的高官,楊彪的兒子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隋朝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出身於鮮卑普六茹氏,但曾自託為弘農楊氏後裔。

汝南袁氏:東漢士族,家族地望在汝南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曾經“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有袁紹、袁術。袁紹、袁術兄弟在漢末亂世中都崛起各自割據一方,其中袁紹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官渡之戰失敗後汝南袁氏逐漸被曹操掃平。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佈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鉅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琅琊王氏:兩晉和南朝最有名望的士族地主階級,家族地望在琅琊郡(今山東省臨沂市),代表人物有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東晉建立之初,晉元帝司馬睿力量弱小,被迫倚重王家,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氏以天下士族領袖自居,連司馬氏皇族都很難和他們攀親戚。直到南梁侯景之亂后王氏子弟大部分被殺,這一家族才逐漸衰落下去。

陳郡謝氏

:與琅琊王氏並稱的東晉南朝特大門閥,地望陳郡(今河南省淮陽、太康一帶),代表人物謝安、謝玄、謝道韞、謝靈運。陳郡謝氏曾長期把持東晉朝政,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奠定南北朝對峙格局。侯景之亂後,謝氏與王氏一道衰落。

潁川庾氏:東晉士族門閥、外戚,起源於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代表人物庾亮、庾翼、庾文君。庾文君是東晉明帝的皇后,庾亮以外戚身份執掌東晉政權。但他橫行霸道、道德敗壞、人格卑汙、損公肥私、暴虐無道,引發蘇峻、祖約之亂。後來桓溫執政後盡誅庾氏。

龍亢桓氏:東晉門閥、軍閥,起源於龍亢郡(今安徽省懷遠縣一帶),代表人物桓溫、桓玄。桓溫執政時十分跋扈,曾廢帝並企圖篡位,但三次北伐均告失敗使他聲望受損,最終不得不讓位於謝氏。桓玄再度崛起,一度控制東晉朝政,受封20郡為楚王,甚至廢晉安帝司馬德宗建立了桓楚政權(403~404)。桓楚滅亡、東晉復國後龍亢桓氏勢力被徹底清除。

清河崔氏

:魏晉南北朝時代北方著名士族,地望清河郡(今河北省邢臺市),代表人物崔琰、崔宏、崔浩、崔季舒。清河崔氏歷仕東漢、曹魏、西晉、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14個王朝,在北魏入主中原和鮮卑人漢化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直到唐高宗廢王立武前清河崔氏都有很大影響,連李唐皇室想和崔氏通婚都多次被拒絕。

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范陽盧、太原王併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范陽盧氏

盧氏歷史上自稱來自范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范陽。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范陽堂”的稱號。

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採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太原溫氏家族的歷代名人有:東漢鄒平侯溫序、北魏涼州刺史溫恢、南朝光祿大夫溫羨、南朝大將軍溫嶠……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高祖李淵鎮太原,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兄弟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馬功勳,為初唐開國名臣。溫大雅被封為黎國公、禮部尚書;溫彥博,被封為尚書右僕射,陪葬太宗昭陵;溫大有為中書侍郎、清河郡公。溫氏三傑的後人如溫振、溫挺、溫佶、溫造等多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平凡2850

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的一個重要階層。它萌芽於東漢後期,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確立、鼎盛於東晉,衰落於南北朝。門閥士族的衰落,政治上源於其自身的墮落腐化以及昏庸無能,致使其失去先前政治等方面的優勢,構成自身崩敗;文化上,“士庶不婚”的傳統觀念和門第上的嚴格限制,影響了世家大族後代的發育;經濟上,以擁有廣大的土地、佃客和部曲為經濟基礎的瓦解,是門閥士族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世家大族最終走向了沒落。

東晉是中國古代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在魏晉玄風還沒有蕩盡之時,西晉政權內部變亂四起,北方陷入異族之手,大量北方士族飄落江南。可以說,東晉王朝的建立,是各種社會政治勢力,各種社會思潮糅合的結果。對於司馬氏來說,中原盡失,不得不與南北大族聯合組建政府。對於北方僑居大族來說,必須推出司馬氏為國體象徵,並聯合南方大族以抵禦胡馬窺江。而江南士族時刻處於矛盾之中,既要聯合北來僑族,不至江東陷落異族,又要維持自己在江南的既得利益。士族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維護士族利益。東晉時期,由於士族把持了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權力,總體而論,這種政治模式已經在國家政體上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與司馬皇室形成“共天下”的局面構成了東晉百年的門閻士族政治。然而殘酷的政治鬥爭使得大部分高門士族只是曇花一現.只有琅琊王氏家族和陳郡謝氏家族的地位一直穩定在一個極限水平上,直至門閥政治結束。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家族對文化的重視,對門風和人才的重視。

西晉後期,北方戰亂紛爭不斷,晉琅琊王司馬睿在琅琊王氏諸兄弟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江左建立新的政權。之後,琅琊王導憑藉他在晉元帝司馬睿身邊的關鍵地位,苦心經營。奠定了東晉皇業和琅琊王氏在江左的根基,自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王與馬的這種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以家族集團利益為基礎的相互利用的政治結合。對於皇權來說。初到江左,需要依靠門閥士族網羅名士,裝點朝堂,更需要門閥士族的擁護來確立其統治地位.以便在江左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身立命。西晉末皇族司馬氏的五位王爺躲避戰亂南渡長江,然而“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除元帝一馬以外。其餘四王。即彭城王、汝南王、南頓王、西陽王,都因不見容於士族權臣而喪生,由此可見士族門閥的勢力之大。在琅琊王氏之後又陸續出現了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他們都曾權傾朝野,與司馬皇室形成過“共天下”的局面。然而卻始終沒能篡得天下。這是門閥士族之間彼此牽制的結果。對門閥士族來說,他們要維持皇權與士族之間的平衡以保障家族的富貴榮華與政治利益。因此他們絕不允許皇權或是士族中的任何一方打破這種平衡。這也正是譙郡桓溫能在門閥士族的支持下掌握權柄.而在蓄謀篡晉求九錫之時卻被王、謝諸士族合力所抑的原因。門閥政治是“皇權與門閥士族勢力的某種平衡,也是恰逢其時得以上升的某幾家士族權力的平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晉的門閥政治得以形成。並一直延續到南朝建立之初。

東晉當軸處政的門閥士族,或是憑藉與司馬越、司馬睿的歷史關係。如琅琊王導、潁川庾亮、陳郡謝鯤、太原王承,或是憑藉南渡後建立的特殊功績,如譙郡桓彝、高平郗鑑,但無論是何種方式,他們都是以掌握兵權來確立家族地位,之後通過仕宦和聯姻的方式維繫家族的地位。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為高門士族子弟提供了政治上的特權,他們不必像底層士族和寒門素族子弟那樣為仕途而苦心經營。東晉主管選官人事的吏部尚書和郎官等重要職位都由門閥士族擔任,從而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同時士族之間往往通過聯姻的方式維護其門第的高貴,維繫家族地位的長盛不衰。如琅琊王氏與高平郗氏、陳郡謝氏有姻親關係,潁川庾氏、譙郡桓氏均與司馬皇室有姻親關係,而太原王氏作為當政的士族,在當時已經沒有足為時局重心的人物,也沒有事功。而只是憑藉與孝武帝和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姻親關係以維持門戶利益。

琅琊王氏家族在王導一代有記載的,有以王導、王敦、王邃、王曠、王廩為代表的14人,之後一代有以王恬、王洽、王劭、王薈、王允之、王羲之、王彪之為代表的25人.再下一代有以王殉、王珉、王謐、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為代表的35人。高平郗氏家族在郗鑑一代有記載的只有郗鑑一人.之後一代有以郗曇、郗倍為代表的5人,再之後一代有以郗超、郗恢為代表的6人。再下一代只有郗僧施、郗循二人有記載。潁川庾氏家族在庾亮一代有記載的,有以庾亮、庾懌、庾冰、庾翼為代表的16人,之後一代有記載的有17人,卻並無為時局所重的人物,再之後一代人數銳減。記載的只有7人,再下一代就只有兩人有記載。潁川庾氏勢力的積累,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它的衰落卻發生得非常急驟,而且此後的家族地位也不能比齊王、謝。而是“再世之後,三陽僅存”。

正是因為這種重家族利益而相對輕個人利益的觀念.東晉門閥士族都十分重視家族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宗族領袖人物的選擇。他們深知如果沒有家族人物握以權柄,其門戶的統治地位就無法維持,必然被其他門戶所取代。正因為家族人才的政治地位直接影響整個家族的命運.所以當軸士族在擇定其門戶繼承人時,是以家族利益為重而不只是侷限於個人家庭。如王導兄弟一輩幾乎都居重任,庾亮死後其弟庾冰、庾翼繼承權柄,桓溫臨死不以世子而以弟桓衝代領其眾,謝安繼諸兄弟之後始出仕而又於宗門中特重其侄謝玄。由此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家族的鼎盛和其地位的維繫起有重要作用。而對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無疑是一個家族文化特徵的體現。


木易子幹

老百姓說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見了。 意思是說,一個血脈傳下來的族人之間的關係的親疏。

第一代當然是至親;第二代就變成了“表親”;到了第三代,什麼都不是。走到路上,走到人群裡,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是個沒有,也不可能有所謂“世代相傳”“萬萬歲”的家族的國度。(當然,除了象徵著封建文化的孔子世家)

言歸正傳。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結構有了變化,門閥世族取代了秦漢時期世家地主的地位。

門閥世族是世家地主的繼承,也是世家地主的發展,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內部屬於佔統治的等級。

在地主階級內部,還有其他的等級,習慣上往往是混稱作“庶族”。

其實,“庶族”也包含不同的等級。 世家地主主要指有封國封邑的王侯。門閥世族有世襲的社會身份和經濟、政治上的特權,這是與世家地主相同的。

門閥世族與後者不同的地方:首先,他們有世代傳襲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國家的封國、封邑。

其次,他們掌握的勞動人手大量是蔭附於他們的農民,不向國家納稅服役,不是國家戶籍上的民戶。

再次,他們的剝削所得,不是與國稅統一起來的地租,而是與國稅分離的地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在宦途上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所以,從理論上講,中國歷史上能夠傳家的只可能是大地主,而不是所謂“世族”。

在中國農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大姓”或者“大戶人家”,可能就是證據。只可惜人家的家譜一般是秘而不宣,不對外的。


閒看秋風999

歷史上世族門閥於漢武帝時期開始出現,這一時期出現了累世公卿的大族,其後三國時期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後,正式確立了門閥大族治天下的局面。一直到唐末才結束了世族門閥治天下的局面。共經歷了七百年左右。



隴西李氏;

代表人物;飛將軍李廣、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李氏起源於皋陶,為黃帝五世孫,帝堯時曾擔任掌管刑獄的“大理”職務,後來皋陶的子孫,在舜時及夏、商兩代,相繼任大理職務。於是,這個家族就以職業為姓氏,成為理氏。商朝為避災禍,躲避戰亂,以木子為食,所以改姓為李。

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李崇,獲封隴西郡郡守,由此開始在隴西地界紮根。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後世漢朝有飛將軍李廣。

魏晉時期,李氏在亂世中崛起,出現了第一個國君,西涼王李暠。到了隋朝末年,李淵建立唐朝後更是將隴西李氏推向了高峰。隴西李氏更是連續出現了十位宰相。

隴西李氏由戰國末年一直延續到了唐朝末年,經歷了千年的輝煌。



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十大世族門閥:1.隴西李氏,2.趙郡李氏,3.弘農楊氏,4.太原王氏,5.琅琊王氏,6.陳郡謝氏,7.清河崔氏,8.滎陽鄭氏,9.范陽盧氏,10.太原溫氏。



這些世族門閥在漢末到唐朝影響了數百年的社會發展,頂峰時朝中官員80%都是出自於世族門閥,上層官員基本都是世族門閥掌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算是皇帝也要依靠這些世族門閥。隋煬帝就是要削弱門閥的力量,結果被世家門閥的李淵給推翻了。這一時期世族門閥決定了天下的走向。


越關換視界

應該叫士族。相對應的叫庶族或者寒族。這種階層從漢代發展,經過兩晉到南北朝,延續到隋唐。比較有名的有詩為證: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王家、謝家等為代表的兩晉北方士族後來南渡江左,成為南方士族。在南朝時期士族勢力慢慢被庶族取代。而北方五胡亂華後,遊牧政權貴族和留在北方的漢族士族結合形成新的北方士族門閥勢力--南北朝到隋唐的關隴軍事貴族。最終終結於隋唐的科舉制度。代表就是宇文家、獨孤家、楊家、李家、長孫家、竇家等。


第九區春蟲蟲

不可一概而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按照中國姓氏人口數量且有譜系傳承可查而言大致如此:1一一李、王、張、劉…2按照歷史上朝代更替且有譜系傳承可查又較著名者:劉、李、趙、朱…3按照對中華文明文化貢獻而又有譜系傳承可查者,眾所周知孔子孟子一一"聖人"與"亞聖":一孔二孟…按文學名著而譜系傳承存疑者一一《紅樓夢》中賈、王、史、薜四大豪門…按照中國近代 、特別是民國間,自然非臭名昭著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而莫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