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存在很久的世族、门阀有哪些?

事了拂衣去5330653

说到世族、门阀,我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个问题,何谓世族。

在先秦时期,众多的诸侯国都传了数百年,这些都不是门阀,也不能称为世族。在他们的内部,卿大夫们的爵位也都是动辄传递数百年的。这些都不算。进入战国以后,各国都进行了变法,而这些变法所针对的就是过去的宗法旧贵族。剥夺了他们世袭的权利。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朝着一个平民化的社会发展。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更是如此。你是丞相,你儿子并不能继承你的职务。你是太守,你儿子可不能继承太守的职位。爵位是和财产一样可以继承的。但是,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职位都是不能继承的。

平民皇帝刘邦

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假如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位极人臣,做了丞相等高官。他的儿子可能会比平民的儿子起步要高,比如平民的儿子需要通过考试等程序才能入仕。而高官的子弟则可以直接入仕。但,他们也是要从中下级官员做起,可能官员子弟的升迁速度会比较快。父亲是丞相,儿子并不必然成为丞相。这样就保证了中国古代,不同阶层之间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纵向流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保持相当的活力,而非僵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穷不过三代,富不过百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个传说。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

接下来,我再来具体回答一下历史上存在很久的世族和门阀问题。秦汉时期建立了平民化的社会之后,不存在着门阀。整个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家族,比如杜氏、韦氏,杜周、杜延年父子御史大夫,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就被人们传为美谈。世代高官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是到了东汉,情况有所不同,东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就得到了许多大族的支持。东汉王朝建立后,大族们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首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并没有残害功臣,东汉很多功臣家族几乎都在整个东汉王朝保持了自己的显赫。其次,东汉比较重视通经入仕,而在教育尚不普及的情况之下,一些学术世家往往具有相当的优势。比如《尚书》学者杨震的子孙,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自己的家学,他们也出现了四世三公的传奇。《尚书》学者袁安的后代四世五公!

琅铘王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王羲之

魏晋以后,世家大族逐渐形成门阀,他们的地位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朝廷还有各种制度来体现他们的利益诉求。比如占田制等等。尤其是,九品中正制,本来是一个试图将人才选拔标准化的制度,却最终演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东晋渡江以后呈现出了世家大族和皇帝分享皇权的局面。在晋元帝登基称帝的仪式上,晋元帝甚至要让王导和自己一起坐龙椅,接受百官的朝贺。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陈郡谢氏的领袖谢安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门阀世族的辉煌达到了顶峰,先后出现了许多荣耀的家族。最为著名的是琅铘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颍川陈氏,以及江南的顾陆朱张等土著大族。而在北方也出现了清河崔氏、荥阳郑氏、河东柳氏、陇西李氏等大族。尤其是在江南,两百多年间,皇帝换了好几家,而世家大族的家族荣耀并没有中断。但,这也不是世袭,比如王导的子孙也并不直接继承王导的职位。他们也需要入仕的程序,也需要一步步从中下级官员往上升迁。

等到隋唐统一之后,门阀世族就开始衰落。隋朝废黜了中正制,而唐朝虽然也修过《氏族谱》等,但只取当代官爵,将传统的大族清河崔氏仅列为第三等。而等到宋朝建立后,逐渐完善的科举制,使得门阀贵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野叟杂谈

《史记》“十二本纪”、“三十世家”等记载的那些帝王之家,高门望族大多在历史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门阀世家

后世常说的门阀世族,通常指的是那些长期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其兴起于东汉时期。

在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并没有对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地方豪强们的既得利益进行清算,也没有像西汉初年那样,对天下按人头均分给天下人。而是承认豪强们的既得利益。

东汉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庄园制为主。

东汉的豪强们,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样,越来越壮大,一当中央集权式微,那么他们就会走向春秋战国模式。到了东汉献帝时,为了平衡豪强,东汉推行了职田制。

皇帝把土地分封给官员,他们在这些土地上面,雇佣佃农劳作,劳动所得扣除税收之后,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工资。

庄园制催生了门阀豪族,职田制催生了官僚士族,以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为首,世族门阀和皇权进行了数百年的明争暗斗。

世族门阀们合在一起,导致中国的中国的土地兼并政策,到了空前的地步。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极端的固化,士族门阀控制了朝政和全社会的土地。

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司马氏为了防止其他士族门阀篡晋,恢复了分封制,并且近亲婚配。

无道的晋朝的分封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反而带来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又带来了五胡乱华的大乱世。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国祚越来越短,社会越来越乱。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豪族。

上面走马灯一样换皇帝,下面的真正统治集团,却依然还是那些士族门阀。皇帝成了豪族们的傀儡。

最后,北朝的汉族军事集团的代表,隋文帝杨坚推翻了鲜卑人,消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国。

杨坚父子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均田制打击的是那些军阀资本家,和门阀豪强资本家。科举,打击的则是士族文官集团。

随即,趁着隋朝与高句丽战事失利等几个事件的合力,隋朝覆灭了。

李渊,得到了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军事集团的支持,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天下。

直到唐末黄巢起义,火烧长安城,也基本杀光了社会上的士族门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传承悠久的世族门阀出现了。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著名的世族门阀吧。

弘农杨氏: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最早起源于弘农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地区),曾经“五世三公”(连续五代人做到太尉、御史大夫的高位),代表人物是杨震。直到东汉末年杨彪仍任太尉这样的高官,杨彪的儿子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隋朝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出身于鲜卑普六茹氏,但曾自托为弘农杨氏后裔。

汝南袁氏:东汉士族,家族地望在汝南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曾经“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有袁绍、袁术。袁绍、袁术兄弟在汉末乱世中都崛起各自割据一方,其中袁绍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官渡之战失败后汝南袁氏逐渐被曹操扫平。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琅琊王氏:两晋和南朝最有名望的士族地主阶级,家族地望在琅琊郡(今山东省临沂市),代表人物有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东晋建立之初,晋元帝司马睿力量弱小,被迫倚重王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氏以天下士族领袖自居,连司马氏皇族都很难和他们攀亲戚。直到南梁侯景之乱后王氏子弟大部分被杀,这一家族才逐渐衰落下去。

陈郡谢氏

:与琅琊王氏并称的东晋南朝特大门阀,地望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太康一带),代表人物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陈郡谢氏曾长期把持东晋朝政,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奠定南北朝对峙格局。侯景之乱后,谢氏与王氏一道衰落。

颍川庾氏:东晋士族门阀、外戚,起源于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代表人物庾亮、庾翼、庾文君。庾文君是东晋明帝的皇后,庾亮以外戚身份执掌东晋政权。但他横行霸道、道德败坏、人格卑污、损公肥私、暴虐无道,引发苏峻、祖约之乱。后来桓温执政后尽诛庾氏。

龙亢桓氏:东晋门阀、军阀,起源于龙亢郡(今安徽省怀远县一带),代表人物桓温、桓玄。桓温执政时十分跋扈,曾废帝并企图篡位,但三次北伐均告失败使他声望受损,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谢氏。桓玄再度崛起,一度控制东晋朝政,受封20郡为楚王,甚至废晋安帝司马德宗建立了桓楚政权(403~404)。桓楚灭亡、东晋复国后龙亢桓氏势力被彻底清除。

清河崔氏

:魏晋南北朝时代北方著名士族,地望清河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代表人物崔琰、崔宏、崔浩、崔季舒。清河崔氏历仕东汉、曹魏、西晋、汉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14个王朝,在北魏入主中原和鲜卑人汉化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直到唐高宗废王立武前清河崔氏都有很大影响,连李唐皇室想和崔氏通婚都多次被拒绝。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平凡2850

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它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政治上源于其自身的堕落腐化以及昏庸无能,致使其失去先前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构成自身崩败;文化上,“士庶不婚”的传统观念和门第上的严格限制,影响了世家大族后代的发育;经济上,以拥有广大的土地、佃客和部曲为经济基础的瓦解,是门阀士族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世家大族最终走向了没落。

东晋是中国古代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魏晋玄风还没有荡尽之时,西晋政权内部变乱四起,北方陷入异族之手,大量北方士族飘落江南。可以说,东晋王朝的建立,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各种社会思潮糅合的结果。对于司马氏来说,中原尽失,不得不与南北大族联合组建政府。对于北方侨居大族来说,必须推出司马氏为国体象征,并联合南方大族以抵御胡马窥江。而江南士族时刻处于矛盾之中,既要联合北来侨族,不至江东陷落异族,又要维持自己在江南的既得利益。士族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维护士族利益。东晋时期,由于士族把持了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权力,总体而论,这种政治模式已经在国家政体上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与司马皇室形成“共天下”的局面构成了东晋百年的门阎士族政治。然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得大部分高门士族只是昙花一现.只有琅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的地位一直稳定在一个极限水平上,直至门阀政治结束。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对门风和人才的重视。

西晋后期,北方战乱纷争不断,晋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诸兄弟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江左建立新的政权。之后,琅琊王导凭借他在晋元帝司马睿身边的关键地位,苦心经营。奠定了东晋皇业和琅琊王氏在江左的根基,自此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王与马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以家族集团利益为基础的相互利用的政治结合。对于皇权来说。初到江左,需要依靠门阀士族网罗名士,装点朝堂,更需要门阀士族的拥护来确立其统治地位.以便在江左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身立命。西晋末皇族司马氏的五位王爷躲避战乱南渡长江,然而“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除元帝一马以外。其余四王。即彭城王、汝南王、南顿王、西阳王,都因不见容于士族权臣而丧生,由此可见士族门阀的势力之大。在琅琊王氏之后又陆续出现了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他们都曾权倾朝野,与司马皇室形成过“共天下”的局面。然而却始终没能篡得天下。这是门阀士族之间彼此牵制的结果。对门阀士族来说,他们要维持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平衡以保障家族的富贵荣华与政治利益。因此他们绝不允许皇权或是士族中的任何一方打破这种平衡。这也正是谯郡桓温能在门阀士族的支持下掌握权柄.而在蓄谋篡晋求九锡之时却被王、谢诸士族合力所抑的原因。门阀政治是“皇权与门阀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恰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平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的门阀政治得以形成。并一直延续到南朝建立之初。

东晋当轴处政的门阀士族,或是凭借与司马越、司马睿的历史关系。如琅琊王导、颍川庾亮、陈郡谢鲲、太原王承,或是凭借南渡后建立的特殊功绩,如谯郡桓彝、高平郗鉴,但无论是何种方式,他们都是以掌握兵权来确立家族地位,之后通过仕宦和联姻的方式维系家族的地位。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为高门士族子弟提供了政治上的特权,他们不必像底层士族和寒门素族子弟那样为仕途而苦心经营。东晋主管选官人事的吏部尚书和郎官等重要职位都由门阀士族担任,从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同时士族之间往往通过联姻的方式维护其门第的高贵,维系家族地位的长盛不衰。如琅琊王氏与高平郗氏、陈郡谢氏有姻亲关系,颍川庾氏、谯郡桓氏均与司马皇室有姻亲关系,而太原王氏作为当政的士族,在当时已经没有足为时局重心的人物,也没有事功。而只是凭借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姻亲关系以维持门户利益。

琅琊王氏家族在王导一代有记载的,有以王导、王敦、王邃、王旷、王廪为代表的14人,之后一代有以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允之、王羲之、王彪之为代表的25人.再下一代有以王殉、王珉、王谧、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为代表的35人。高平郗氏家族在郗鉴一代有记载的只有郗鉴一人.之后一代有以郗昙、郗倍为代表的5人,再之后一代有以郗超、郗恢为代表的6人。再下一代只有郗僧施、郗循二人有记载。颍川庾氏家族在庾亮一代有记载的,有以庾亮、庾怿、庾冰、庾翼为代表的16人,之后一代有记载的有17人,却并无为时局所重的人物,再之后一代人数锐减。记载的只有7人,再下一代就只有两人有记载。颍川庾氏势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它的衰落却发生得非常急骤,而且此后的家族地位也不能比齐王、谢。而是“再世之后,三阳仅存”。

正是因为这种重家族利益而相对轻个人利益的观念.东晋门阀士族都十分重视家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宗族领袖人物的选择。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家族人物握以权柄,其门户的统治地位就无法维持,必然被其他门户所取代。正因为家族人才的政治地位直接影响整个家族的命运.所以当轴士族在择定其门户继承人时,是以家族利益为重而不只是局限于个人家庭。如王导兄弟一辈几乎都居重任,庾亮死后其弟庾冰、庾翼继承权柄,桓温临死不以世子而以弟桓冲代领其众,谢安继诸兄弟之后始出仕而又于宗门中特重其侄谢玄。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家族的鼎盛和其地位的维系起有重要作用。而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无疑是一个家族文化特征的体现。


木易子干

老百姓说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见了。 意思是说,一个血脉传下来的族人之间的关系的亲疏。

第一代当然是至亲;第二代就变成了“表亲”;到了第三代,什么都不是。走到路上,走到人群里,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是个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世代相传”“万万岁”的家族的国度。(当然,除了象征着封建文化的孔子世家)

言归正传。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有了变化,门阀世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

门阀世族是世家地主的继承,也是世家地主的发展,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属于占统治的等级。

在地主阶级内部,还有其他的等级,习惯上往往是混称作“庶族”。

其实,“庶族”也包含不同的等级。 世家地主主要指有封国封邑的王侯。门阀世族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政治上的特权,这是与世家地主相同的。

门阀世族与后者不同的地方:首先,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

其次,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

再次,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与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与国税分离的地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宦途上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所以,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上能够传家的只可能是大地主,而不是所谓“世族”。

在中国农村,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大姓”或者“大户人家”,可能就是证据。只可惜人家的家谱一般是秘而不宣,不对外的。


闲看秋风999

历史上世族门阀于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大族,其后三国时期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正式确立了门阀大族治天下的局面。一直到唐末才结束了世族门阀治天下的局面。共经历了七百年左右。



陇西李氏;

代表人物;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李氏起源于皋陶,为黄帝五世孙,帝尧时曾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职务,后来皋陶的子孙,在舜时及夏、商两代,相继任大理职务。于是,这个家族就以职业为姓氏,成为理氏。商朝为避灾祸,躲避战乱,以木子为食,所以改姓为李。

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获封陇西郡郡守,由此开始在陇西地界扎根。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后世汉朝有飞将军李广。

魏晋时期,李氏在乱世中崛起,出现了第一个国君,西凉王李暠。到了隋朝末年,李渊建立唐朝后更是将陇西李氏推向了高峰。陇西李氏更是连续出现了十位宰相。

陇西李氏由战国末年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末年,经历了千年的辉煌。



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世族门阀:1.陇西李氏,2.赵郡李氏,3.弘农杨氏,4.太原王氏,5.琅琊王氏,6.陈郡谢氏,7.清河崔氏,8.荥阳郑氏,9.范阳卢氏,10.太原温氏。



这些世族门阀在汉末到唐朝影响了数百年的社会发展,顶峰时朝中官员80%都是出自于世族门阀,上层官员基本都是世族门阀掌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算是皇帝也要依靠这些世族门阀。隋炀帝就是要削弱门阀的力量,结果被世家门阀的李渊给推翻了。这一时期世族门阀决定了天下的走向。


越关换视界

应该叫士族。相对应的叫庶族或者寒族。这种阶层从汉代发展,经过两晋到南北朝,延续到隋唐。比较有名的有诗为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王家、谢家等为代表的两晋北方士族后来南渡江左,成为南方士族。在南朝时期士族势力慢慢被庶族取代。而北方五胡乱华后,游牧政权贵族和留在北方的汉族士族结合形成新的北方士族门阀势力--南北朝到隋唐的关陇军事贵族。最终终结于隋唐的科举制度。代表就是宇文家、独孤家、杨家、李家、长孙家、窦家等。


第九区春虫虫

不可一概而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按照中國姓氏人口数量且有谱系传承可查而言大致如此:1一一李、王、張、刘…2按照历史上朝代更替且有谱系传承可查又較著名者:刘、李、赵、朱…3按照对中华文明文化贡献而又有谱系传承可查者,众所周知孔子孟子一一"圣人"与"亚圣":一孔二孟…按文学名著而谱系传承存疑者一一《红楼梦》中賈、王、史、薜四大豪門…按照中國近代 、特别是民國間,自然非臭名昭著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而莫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