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論語中的“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曰:瑚璉也。”?

夜丶未明

如何理解: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一丶此段話出處:

出自《論語·公冶長》 。

二丶關鍵字詞解釋:

賜,指子貢,此為子貢自稱。子貢名叫端木賜。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狀、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

三、相關背景知識:

周代的祭祀,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概括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統。而不同級別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如祭祀祖先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禮記·王 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 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 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按照西 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祭祀天地 的儀式,這就使祭祀成為權力的象徵。這就形成一種現象,就是主祭者有地位、有名望,堪當大任。而陪同參與祭祀的,也就是得君王、諸侯信仼的股肱之臣,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同樣,將參與祭祀之用的器物與人類別,能與鼎器並用的,也就成了非凡之物,有一種尊貴和神。所以孔子此處用器物喻人。

四丶這段話的意思:

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你看我的是怎樣一個人呢?

孔子說:你就像一個器物。

子貢又問:我像什麼器物呢?

孔子說:像璉瑚。

五、一點解讀:

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不高。孔子說過,君子不器。因此,此處言外之意是說子貢還不夠君子的格,還比君子低一個層次。但也不是說他就是小人。

而是暗示他是一個“大器”,可以參加君王或諸侯的祭祀活動,陪伴左右。暗示子貢可能在朝堂上發揮才幹,任要職。

六、璉瑚的比喻義:

這樣,‘’璉瑚‘’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被後人運用。即: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用以比喻人有立朝執政的才能。


水煮周易

《論語 公冶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女(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

子貢有一天問孔子,說老師你看我學得差不多了吧?我能稱之為君子了沒?

孔子怎麼回答呢?汝器也。

換成現代的話說,你還算是個可造之才。

子貢啥人啊,聰明著呢,他馬上就明白了孔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他還沒有能夠達到君子的標準。

不過他還不甘心,接著又問了一句:何器也?

雖然我還沒達到君子的標準,那到底我到什麼程度、什麼水平了呢?我這個才是個什麼才呢?

那孔子說:子貢你算是“瑚璉”之才。你雖然還不算君子(也就是不器),但是在非君子的所有的人裡,你是最優秀的那類人啊!再努力努力,精進一下就能成為君子啦!

如果就單獨這句話,就大概是這個解釋了。


大道之光

這是《論語·公冶長》中的一段記錄。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原文通釋]

子貢問道:“我端木賜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你啊,是有用的器具。”子貢問:“是什麼器具啊?”孔子說:“是瑚璉啊。”

釋讀點評:

女,同“汝”,你。 器,容器,可用的器皿。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一種貴重的器具,竹製,上面用玉裝飾,很華美,有方形和圓形的,夏代稱“瑚”,殷代稱“璉”,周曰“簠簋”(fǔguǐ)。

孔子把子貢比作貴重而華美的瑚璉,肯定子貢有才能。但這個評價並不是最高的,按孔子的觀點“君子不器”,孔子這樣評價子貢,是認為他還沒有達到“不器”的程度。

其實子貢的品行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子貢是字。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列言語科之優異者。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濟世之才,辦事通達。

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是史上首位儒商。致仕魯衛兩國。

子貢是尊師的典範,他為孔子送終,孔子逝世後又廬於冢上六年。他對詆譭孔子的言論予以了有力的批駁。

子貢終老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陳廣逵

先說答案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這句話的意思是:

子貢問孔子:“我算不算是合於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還是隻具備某方面的才能,還不能以道御世,應物無窮。”

子貢問:“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禮治國。”

《論語·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

《論語·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小哉!’

這三處的“器”指的都是一隅之用的意思。

為什麼說子貢器也,為什麼說管仲器小,為什麼說君子不器。

其實說的都是“道”與“器”之辯。

君子應成道,而不因只以成器為目標。

君子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

君子成道,則無所不能,無所不用。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故此,君子以成道為志,而不以成一器為志。

孔子說子貢為瑚璉之器,是說子貢尚不能合於大道;

孔子說管仲器小,是說管仲雖然身懷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廣施於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雖大而所謀者小。

這和《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是一個意思。

因為不器,所以能生養、承載、虛容無窮多的事物,故能大到無窮,這是不易之大;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強,也只是一個春秋,一個循環,這是變易之小。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不器不物,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樸,不裂道為器,不離不忒,不器不物,所以隨物變化,應物無窮。

另外,要想弄明白《論語》裡的話,就要搞清楚《論語》是怎樣的一本書。

《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們的論道之語。

在這本書裡面,教與學,都是圍繞著聖人之道展開的。以問答的形式,來論述什麼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學傳道過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論集,也是一部生動的古代教學日誌。

白雲先生認為,通過《論語》,我們可以還原孔子當年是怎麼傳道的,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社會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們,是如何問道求道和學道的。

儒家

儒家就是人倫之道,人倫之學,人倫之教。

儒家從何而來,從道而來。

先有天,後有人;先有天道,後有人道;先有道,後有儒。

在遊牧採集時代,天人未分之際,社會是不需要儒家的,因為那時候,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著。

到了農業文明時代,為了指導農業生產,不得不以人開天,所以,伏羲之後,天人兩立,仿效天道而立人,以人為天,這便是失道而後德。

到了黃帝時代,天人相離,人們再難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們可以理解的社會治理系統,這便是黃帝垂裳治天下,以仁義禮儀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誕生了。

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來。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裡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為昊天上帝,天子則為皇帝;

君王以德配天,君為天,臣民為地;

天地化育萬物的天倫,可以複製到人倫,變成天子華育百姓;

天地對萬物有無限責任,天子對百姓也具有無限責任。

儒家說仁者愛人,君王得承擔起無限責任、無限能力和無限的慈愛,要成為有道君主,要英明神武,不但要能夠抵禦所有的外來入侵,還要對臣民充滿慈愛,保護天下百姓,繁衍生息,安康富足。

君臣齊心協力,以道治國,把國家治理好了之後,國富民強,百姓安康。

再將天子之盛德,澤被中國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就是先正中國,再平天下。

這就是儒家。


平凡2850

翻譯出來就是,子貢問孔子:老師,您看我這個人如何?,孔子說,你會取得很好的成就。子貢又問,哪方面呢?,孔子說:你會當大官的!

子貢這個人口才極好,能言善辯,擅於捕捉對方語言的漏洞,通過細節表現事情的真相,他是天生的外交家!

孔子是講中庸的,講仁德的,孔子眼中的標準是”君子“。

那麼,子貢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孔子眼中的”君子“,所以孔子通過這一番對話,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方面是認同子貢的才能,另一方面,表示出了惋惜,因為子貢只能是”器“,哪怕是”瑚璉“,也是器!

而孔子的倡導是”君子不器“

可千百年來的事實證明,與其”不器“,不如”器“


亦有所思

子貢問孔子:你覺得我咋樣?孔子說:你就是個器。子貢問:啥器?孔子說:寶器😂。

孔子評價子貢是寶器(不是罵人哈😋),其實並非很高的評價。並非當時成大器與當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區別,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經(五十究易),寫了十篇易經的註釋文章,為《易經》《十翼》(有爭議),在《易經·繫辭上》中,孔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認為合乎大道的,都是無形無質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綜觀子貢一生,孔子對其“器”的評價是恰當的,子貢辦事通達,有幹才,善言辭,精貨殖,家累千金,以成鉅富,還擔任過魯國、衛國的相。但子貢終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後,成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達到孔子對於道的要求。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