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為何從未出現過改朝換代?

官兒迷

其實日本還是有經歷過改朝換代的,無論是天皇還是幕府。

先來說說幕府的改朝換代

眾所周知,在治承壽永內亂(源平合戰)以後,清和源氏出身的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而鎌倉幕府就這樣取代了日本的朝廷,成為統治日本的機關。



雖然此時朝廷尚在,日本也是保持著東國-幕府,西國-朝廷這樣的二元政權。但是在“承久之亂”後,朝廷喪失了大部分莊園收入,失去了大量收入的朝廷連在西國的影響力都喪失了,而幕府也趁機建立了幕府在京畿的代理“六波羅府”統治西國以及監視朝廷。

鎌倉幕府末年,後醍醐天皇倒幕,鎌倉幕府滅亡,後來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原鎌倉幕府的家臣,同為清和源氏出身的足利尊氏在此期間建立了第二個真正意義上的武家政權“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家政權的更替,雖然源賴朝與足利尊氏同為清和源氏出身,但是整個政權是完全與先前的幕府不同,重新建立的。

室町幕府末年,織田信長流放了末代將軍足利義昭,雖然足利義昭的“徵夷大將軍”未被朝廷解職,但是室町幕府卻再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織田信長的“安土政權”以及後來豐臣秀吉的“桃山政權”。

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建立起的江戶幕府即日本的第三個幕府,取代了豐臣家的武家關白政權。德川家康冒充清和源氏新田氏的後人,他所建立起的幕府也是之前的完全不同。江戶幕府統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直到十九世紀才被推翻。


從武士登上舞臺開始算起,約七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就更替了平家政權、鎌倉幕府、建武政權、室町幕府、安土政權、桃山政權、江戶幕府。由此可見,對於日本真正掌權的武士政權來說,改朝換代還是十分頻繁的。

再來說說朝廷

說日本天皇萬世一系,這其實是不對的,日本在鎌倉幕府滅亡以後的南北朝時期,皇室是斷絕了。

在鎌倉幕府時,幕府插手了天皇繼承權,使得天皇不得不在兩個家系中輪流傳承,雖然祖上都是一家,但是兩支皇族“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卻是水火不容。

最後,大覺寺統出身的後醍醐天皇帶頭倒幕,被幕府流放以後,幕府擁立了持明院統皇族繼承皇位。不過,後來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重新返回朝廷,推翻了持明院統的天皇。


當足利尊氏與後醍醐天皇決裂以後,他便自行擁立了持明院統天皇,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後醍醐天皇的大覺寺統朝廷被稱為南朝,而足利尊氏擁立的持明院統被稱為北朝。因為象徵皇族正統的三件神器一直在後醍醐天皇手上,因此北朝在正統性上落了下風。

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南北朝,正統的皇族大覺寺統失去了皇位繼承權,日本便一直由持明院統一系流傳至今,這就是日本皇室的改朝換代了。

因為日本的南北朝時期與“靖難之役”等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當時出現了兩個天皇,兩個朝廷,並且現在的皇室所在的持明院統還是“篡位者”,因此理論上應該將其劃分為兩個政權。不然足利尊氏再建幕府豈不是可以稱為“源氏中興”而不是政權更替了。

因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宣揚忠君愛國理念,後來日本的明治天皇也不得不宣佈後醍醐天皇的大覺寺統才是正統,而自己的祖先是篡位者。


伊勢早苗

在日本,最感不可思的一件事,就是日本個國家從第一代天皇開始,一直在,共延125代。而在

2600多年的史當中,居然沒有人想到,要把天皇掉,我來當天皇。也就是,日本到止,都是天皇一家代代相,叫萬世一系。所以從個意
上來,日本個國家缺乏一種革命的思想。

那麼,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呢?

他的名字叫“神日本磐餘彥天皇”,是彥波鸕鷀草葺不合尊的第四皇子。他出身在日向國(今),從九州的日向地區向東進發經過,最平定了大和地區,建立了一個以奈良中心,國土範
涵蓋半個日本列大和國。公元前660年,神日本磐餘彥天皇在今奈良市的橿原宮即位。神日本磐餘彥天皇在位76年之久,於公元前585崩。崩後的
神武天皇。如今的奈良市有神武天皇的陵園,橿原神宮裡供奉著神武天皇。


傳說中,神武天皇在神鳥的引領下,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國。

神武天皇生活的代,也就是中國的代,與秦朝的第八代國君是同一代。關於神武天皇的故事,目前只有一些傳說

他很會打仗,也很能種田,是一位英勇善,又十分聖明的天皇。

日本史上有一個傳說神武天皇其是中國秦朝的方士徐福。

秦始皇當年生不老之,命令他的大臣徐福三千童男童女去海上仙山生不老之果,徐福麼一支浩大的船
來到了日本,生不老之沒有找到,怕回去交不了,於是就在日本留了下來,建了一個國家,叫大和國

中國西漢時期的司

遷寫了一部《史》,《史》是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代,下至武帝共3000多年的史。
述了徐福出海生不老之的故事。


在日本各地,有許多徐福上陸地和徐福寺廟、雕塑。

日本國然有2600多年的史,但是它的古代文明,要比中國落後多年。所以,日本在古代一直向中國朝

,向中國學

《三國志?魏書?倭傳》是中國正史中記載日本的第一篇文章,共1987字,括性地介

了魏國使節團在倭國的所使節張政等在日本居留7年,直接調停了魏倭王卑彌呼死後邪臺國內的亂,直至卑彌呼的宗女壹與
承王位才回國。於《魏》比日本最早的史《日本書紀》要早大440年,所以《魏?倭傳瞭解3紀時日本的情況是極其重要的文獻
料。而日本人要找自己國家的史,只能從中國最早的史找。

日本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古事》成

712年,《古事》中神武天皇活了137什麼能活得那麼?或真的是因吃了生不老
本《古事》中,神武天皇建立日本國的日期是公元前660年的11日,一天是農曆,明治代,日本正式確立建國
念日,把它算成公果就成了211日。

在的平成天皇止,日本的天皇共有125位。在125位的天皇當中,最有名的天皇應該3位,一位是中國隋朝期的女皇——推古天皇。她幹了什麼大的事呢?她向中國派遣了使者和僧人、留學生,向中國學
的科學技和政治制度,日本社會入了一個文明的代。他有一個很秀的外甥,叫聖德太子,聖德太子根據當的中國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定了日本史上第一部國家法,叫十七條法,
法的第一條的第一句,就是以和為貴。第二位天皇就是中國晚清代的明治天皇,他行了明治新,日本打開國,全面學西方的政治、
經濟文化和教育制度,施了洲國家中的第一次改革開放,通明治新,日本從一個農業漁業為主的一個弱的國家,一
洲工大國和經濟軍國。第三位,就是昭和天皇,他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爭,中國等洲各國人民來了極大的災

在古代,日本了保持天皇血真,一般不允與皇族以外的平民婚。但是日本的第五十代天皇,叫恆武天皇,據他跟一名在日本的朝出身的美女

婚。所以,日本的皇室中,參合了朝的血。所以,日本有一種法,當初日本什麼要佔據朝島實行殖民治,就是
島歸屬日本,以此來明日本天皇的血是正宗的,身上流的都是日本人的血。


平成天皇和美智子皇后是一對恩愛伉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宣佈投降,天皇被剝國家的管理。同

,日本的皇室族也大多被剝平民,天皇家只保留了直系的三人家。這樣一來,皇室成中女性是越來越少,當的皇太子就是在的平成天皇,他娶的妃子,就是一個民
女子,也就是日清食品公司老闆的女兒美智子,就是在的皇后。那麼在的皇太子也以父親為,娶了女外交官雅子。雅子然是平民女子,但是她的爺爺大將,她的父日本外
省常副部,在古代,也算是一個族家庭。即使如此,日本天皇於血統還是十分究,他在幾年前需要血,廳為
了保天皇身上的血液的正,不允使用民人士的血液,而是由天皇自己在手前,抽出一部分血存起來,然後在手術時用自己的血自己血。

2016年,日本國建立已2676年,但是日本真正意上的首都,卻只有三個,1300年前,日本建了第一個首都,叫平城京,也就是在的奈良,當是中國的唐朝期,奈良城完全是按照安城的模式建造的。所以我

們現在已經見不到安古城的模,但是你在奈良依然能看到安古城的模。公元794年,恆武天皇決定遷都,此他專門請水先生,按照中國的
水學的原理地方,發現京都三面山,南面是平原,西有兩條河流穿,是一個可以作千年古都的好地方。於是,恆武天皇下令按照中國安城的模式,建成了一座西4.5
公里,南北5.2公里的京都城。

所以我們現在去京都的候,可以看到一種地名,叫了一條二條,三條,四條,一直到九條。一條就是一條道路,也就是環繞

,相當於我們現在概念中的一就是當年安城的街道模式。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從京都來到

京,當京叫江,他看到江城三面山,一年朝海。所以他決定遷都,並把江城改名為東京。所以,京成了日本國第三個首都。傲慢的京都人到止,還堅
認為,明治天皇是被一部分官僚架到京去的。所以他
認為,天皇的心是留在京都,而在只是在京出差。日本的首都依然是京都,而不是京。



優Ki醬

隱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掩蓋在浮華下的真相。個人意見認為,除了宗教,教育,國土面積,資源分配等等表象原因外,一定還有被歷史隱藏起來的秘密,被無數的人屏蔽了的真相。舉例,美國總統選舉,全世界都以為是那兩個候選人的事,其實很明顯不是。是那些候選人背後的財團、富豪、利益集團之間的角逐。

總統上臺之後總是通過或者明顯或者隱蔽的方式回報他身後的利益集團。這一屆選舉巨大概率事件是希拉里當選,雖然她是政治世家但是明顯她自己還稱不上利益集團,也沒那個份量。但是特朗普有錢,他本身就是個利益集團。如果特朗普成了總統,他的企業或者明裡暗裡的合夥人與別人發生了利益衝突,他會不會制定並且推動通過一個更利於他自己的法案呢?答案顯而易見,那麼絕大多數利益集團是不會讓他成為總統的。

我們只看到了天皇的無為和崇高地位,背後也許有無數的交易和妥協。天皇家族曾經是那麼強大的建立政權,他們的族人也許已經化整為零,散佈在日本的各個行業和領域,商業、軍事、政治。說起來大家全是親戚,你推翻你二叔家的表弟的老姨的大表哥有意思嗎?當然了,最有可能的還有一點就是,前幾代或者初代天皇留下了足夠強大的後手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到滅族或者天皇被推翻不能使用。比如鉅額的財富,士兵也要賺錢的也要軍費的。你們打天皇不管,但是不讓做天皇就急了,鉅額財富拿出來秒秒鐘組建一支戰隊團滅了你們。給你的軍官士兵五倍甚至十倍的工資,你看看你的兵打誰。日本現代的支柱產業背後都有皇室的影子甚至是直接聯姻,日本高層都知道,所以古代軍人不敢推翻因為他沒天皇有錢,現代政客不敢推翻,天皇一個眼色無數的財團親戚跑出來把你趕下臺。


峰迴路轉84245311

誰說的?不知道就不要瞎說。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係)。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範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曆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製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莊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莊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鎌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徵夷大將軍,並在鎌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鎌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鎌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徵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淨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係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製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昨思今明未武

千年一系的日本天皇朝政有多錨固?唯有足利尊氏真正挑戰過!

日本是一個信仰神道的國度,而自繩文時代第一任神武天皇建國以來,天皇就被日本國民奉為心中的神。傳說第一代神武天皇打敗了魔島的怪獸拯救了天下,從此人民將天皇認為是太陽之子世代供奉!

天皇的政權從開國到幕府時代都是至高無上的!而到了幕府時代,武士部落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幕府政權從此皇權旁落,日本天皇被架空!其中鎌倉幕府,和江戶幕府在建立幕府政權後依然以臣服的姿態接受天皇朝廷的冊封!相安無事,這也是考慮到天皇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當然幕府政權實際上也已經控制了皇族政權也沒必要再去將天皇趕下去自己上位,免得招至天怒人怨,免得一些人以匡扶天皇為藉口策反自己!



然而足利幕府卻喜歡走不尋常路,幕府將軍足利尊氏是唯一一個想廢除天皇自立的人,一開始他的野心便昭然若揭,在建立幕府後幾次流放後醍醐天皇,扶持傀儡光明天皇。當然他這麼做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各大名在後醍醐天皇的號召下,高舉清君側的旗幟,與幕府對峙。此間就是日本南北朝時期。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足利幕府在短暫的輝煌後被淡出歷史舞臺。

此後日本又恢復到了,江戶幕府,幕府政權和天皇政權互不相干的局面,直到明治維新,天皇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逐漸抬頭,倒幕運動如火如荼,明治維新后皇權再次回到天皇手中,而一戰二戰中的日本人道毀滅天皇黑化,二戰戰敗後由於美國的干涉,天皇向天下人宣佈天皇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而非神,這再一次標誌著日本天皇皇權旁落,從戰敗至今,日本的政權掌握在內閣手裡,而天皇成為日本的象徵被高高架起……不過名義上安倍晉三還是臣子,天皇還是主子。




新世界觀

3世紀左右,在日本奈良縣一帶興起了大和國,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首領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在日本無論是哪個將軍當政,都是和天皇並存的。將軍雖然並不理會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認自己是由天皇冊封的。所以日本歷史上只有時代沒有經過改朝換代。但是每個時代都可以認為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


潤楊閬苑

主要是因為日本天皇獲得了“萬世一系”的合法性。

日本這個國家早期的歷史就是一本糊塗賬,早期的天皇都生活在深化之中,動不動就活個幾百歲,神武天皇四十五歲登基,在位七十六年。他之後一共經歷了八代帝王,這些人沒有事蹟,只有名字,一共400年,這一個個都成精了。就跟中國上古傳說中黃帝似的,活了一百五十多歲,一看就是傳說,不靠譜。

不過,糊塗賬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把這些傳說植根於自己文化的血脈之中,獲得了認同。再拿中國來對比,我們都說自己是華夏子孫,中華血脈。這個華夏自然說的是夏朝,但現在有沒有夏朝還兩說著呢。中國沒有把一個家族當成自己文化的根源,這點在日本就做到了,所以即使經歷了後來日本南北朝、戰國時代,也沒有哪個幕府、大名敢廢了天皇這個名號。

而且,日本天皇在二戰前,一直都是神的代表。說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後代,老百姓根本看不見天皇,天皇也從來不露面,把自己偽裝成神的模樣。

但是,天皇的人選卻並非就是一家子。南北朝時期,日本歷史上就出現了兩個天皇,這倆天皇相互競爭,並在幕府的策動下,北朝天皇勝出。但事情並沒有完,二戰之後,美軍佔領日本,有人就冒出來說,我是真正南朝天皇直系,裕仁天皇不是!但因為裕仁天皇拼命向美軍表示友好,俯首聽命,麥克阿瑟才保住了裕仁天皇的位置。

到了近代,美國人打開了日本的大門,科學技術傳入了日本,很多人不再相信天皇是什麼神了。但推翻天皇照舊沒有合法性!這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古代日本文化都來自於中國。後來,中國的理學、陽明學也傳入了日本,但中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論卻沒有進入,本居宣長、林羅山等人把朱子學、陽明學改造成了給天皇造勢的思想,天皇彷彿成了西方君主立憲的君主那樣。

後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也走上了君主立憲的道路,他們學習西方,尤其是德國,天皇雖然有實權,但國家出了問題,原因是首相不得力,沒有勸諫天皇,沒有制定好的政策。這就自然把天皇的責任排除掉了。天皇得以成為人們精神的象徵。

二戰之後,天皇徹底喪失了權力。現在的日本人其實不大關心天皇。天皇被國民供奉起來,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兮兮說事兒

答 | 江隱龍

日本“萬世一系”傳統的形成主要有內外兩個原因,我們先說簡單一點的外因,那就是日本是個島國,在二戰晚期盟軍佔領日本之前,其本土從來沒有受到過外族的威脅——僅有的兩次元朝跨海入侵還因為颱風的原因得以保全。所以日本沒有出現中國歷史上的五胡亂華、蒙古南下、滿清入關這種類型的危險甚至是改朝換代。

而內因相對來說抽象一些:在傳統的“家天下”統治時代,推翻一個既有的“合法”王朝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第一次推翻。這種困難指的不是軍事上的困難,而是法理上的困難。在人類早期歷史中,王朝的統治者基本源於“君權神授”,有很多民族的傳統君主本身就被認為是神的後裔(除了日本之外典型的還是印加帝國)。要推翻一個“神授”的國王甚至是神的後裔,在法理上很難找到合適的理由。

中國東漢末年的歷史最能表現這一趨勢。漢獻帝早已成為了傀儡,但是諸侯依然不敢稱帝,率先稱帝的袁術一經建國便被討伐,直到曹丕代漢之時還要漢獻帝幾次禪讓,才“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帝位。為什麼?一則前朝統治的慣性實太大,後人難以突然改變;二則如果自己的皇位都是暴力取得的,那其它人為什麼不能能有這樣的權力?

與此同時,劉備在蜀漢稱帝,理由是他本為漢後後裔,曹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導致國家無主,鑑於“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幾年後孫權稱帝,也要找理論基礎,他的理論基礎則是“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但他又不承認曹丕的皇位,所以天下其實是“皇帝位虛,郊祀無主”的狀況,遂稱帝。

中國人以強大的理論建設能力一次又一次為改朝換代找到了更好的理由,而日本人在其單一民族國家形成的初期一直沒有向“君權神授”提出強有力的理論挑戰,最終成為了民族精神。但這並不妨礙將軍專權,日本不同的幕府時代,與中國不同的朝代,其實也沒有什麼差別。而且中國雖然沒有天皇,但有王璽——還記得三國殺中袁術那一句“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的臺詞嗎?中國的玉璽,其實正是天皇的物化。


隱語

日本歷史上為什麼從未出現改朝換代?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好像不可思議,其實也沒有什麼。

日本從第一代天皇到現在已經有125代,在長達2600多年的歷史當中,為什麼沒有人想殺掉天皇自己來當天皇呢?因為天皇及王室成員懂得放棄權利。

日本從第一代天皇到現在,125代,他不掌權。在日本天皇被稱為治天之君,他主要管理祭祀,他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治理人的不是天皇!近世以來,日本主要掌握政權的是武士,武士的最高長官是將軍,將軍組成幕府,所以掌握掌控國家的其實是這幫子人!

日本的幕府機構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1.鎌倉幕府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他於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並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會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2.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就任徵夷大將軍後所建立的政權。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1378年統一南北朝後,在京都的室町建立了一座豪宅,稱“花之御所”,並在此執行政務。\n\n傳至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代。1565年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殺,隨後其弟足利義昭(義秋)被織田信長擁立成為十五代將軍。1573年義昭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

3.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幕府政權,因位在江戶城(今東京)而得名。從創始者德川家康1590年受封徵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期間,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為止。\n\n在江戶幕府時期,將軍是實際上權力最大的人。徵夷大將軍的石高在江戶初年大致佔有七百萬石。


專業搞笑28年

日本這個國家存在的歷史不短,但與中華民族相比,無論從其國土面積還是文化多樣化程度來說都是差距很大的。下面我就與中國的歷史情況與其進行比較說明。

首先,中華民族地域廣袤,這就使得很難有一股勢力將其完全統一,即使出現聖明的帝王將國家治理的很好,也難保不會有異族進攻。而日本佔地很小,又從地理位置看又處在一個單獨的島上,這就保證其很難會因為異族進攻而被改朝換代。

其次,中國民族眾多,也就使得中華文化會產生很多碰撞,很難使人們有一個統一的信仰,自然就會產生各種不滿的聲音。而日本文化本就較為單一,人們對文化的信仰更容易產生同一性,統治者也就更容易將人們的思想進行統一。

最後,中國古代的領導者是皇帝,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自然也就會有獨裁統治,更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滿和反抗。而日本自統一後是天皇制,但實際上天皇並不擁有實權,許多重大決策並不由天皇決定,所以內閣決策人員可以更換,並不需要真正的改朝換代。

還有就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就是神靈。對其總有一種敬畏的心態,當大多數人有這種心態,也就很難出現變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