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时苏联加入了轴心国,那么战局会是如何?

某山大魔王

苏联如果加入轴心国,对全球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二战前期,轴心国集团只有德国、日本,还有打酱油的意大利和一些仆从国,却几乎把当时的大国法国、英国、苏联打得满地找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双方有60多个国家卷入了战争,主要都在同盟国一方。

先看看1941年的全球战争形势,法国和西欧、北欧大部分投降了,南欧和东欧一部分并入德国,或者加入轴心国阵营,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苦苦支撑。亚洲环太平洋地区,中国也在死撑,日本人一方面与中国相持,另一方面横扫东南亚,并在12月发动了珍珠港战役,美国暂时处于守势。

6月份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攻势,苏联被打得晕头转向,这一年是二次大战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让原本互相猜忌的美、英、苏、中坐到一起,被迫建立起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签订了《大西洋宪章》,美国的战争机器才开始全面开动,除了出兵出钱外,还全力支持英国、苏联和中国。

直到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和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赢来了转折点,但并不意味着德国和日本就束手投降了,反法西斯战争还经过了一系列苦战,最终才取得胜利。

现在来看,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阵营,苏联和美国是绝对的主力,中国负责拖死日本陆军,英国海军负责困守德国,本土作为美国对德作战的前进基地,其它国家则起到辅助作用。

如果苏联倒戈,那么德国将全力对付英国,英国不保,亚洲的中国也将全面沦陷,剩下一个美国苦撑。如果德国、苏联和日本能诚心合作,在占据亚洲、欧洲和非洲、澳洲大陆后,集中资源打造强大海军,美国只能束手待毙。


华哥杂谈

首先普及一些历史知识。

斯大林上台后的苏联刚刚从一战的惨败和内战的惨胜中走出来,国民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外部环境也依然堪忧,作为曾经一战中的协约国中途退出战争,在战后遭到以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严厉制裁,甚至武力干涉苏联国内战争。可谓是内外交困。

斯大林在对内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沿用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积极开展对外行动,力图打破局面。俄罗斯人从彼得大帝时代起就对外行动就产生了出海口战略,即向西北出波罗的海,向西南出黑海,向南出印度洋,向东出太平洋。因此,历代沙皇均以此为基本军事战略,才形成了俄罗斯帝国。然而直到沙俄灭亡,俄罗斯人才勉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在1856年争夺黑海出海口时被英国打败,1905年又败于日本,失去了太平洋出海口。1914年带着雪耻、复兴的追求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却是更加惨痛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政权的更迭,帝国主义列强趁虚而入,整个民族处在崩溃的边缘。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与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苏联如果要崛起,就必须继续沿用出海口战略,向四面扩张。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民族独立却未能带来真正意义的和平,苏联在结束国内战争之余乘胜进军。在西线苏军一度兵临波兰华沙,但是由于军事力量及外交手段的欠缺,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群起支持波兰,苏军最终功亏一篑。但在东线,苏联一举收复沙俄时期的全部领土,又趁中国内战且帝国主义无法顾及的时候一举控制外蒙古,做到了终沙俄帝国一朝都没能做到的事。

斯大林上台后鉴于欧洲方面暂时无机可乘,于是在远东太平洋积极行动。期间不断干涉中国内政,最激烈时一度出兵东北,争夺中东铁路,实际上是为东出太平洋做准备。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国东北一夜间变色,苏联东出的计划再度因日本介入而搁浅。日本行动迅速,不仅在短期内牢牢控制了东北,而且迅速染指中国内地,甚至陈兵苏蒙边境,窥伺西伯利亚,威胁苏联的安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暗流涌动,纳粹德国日渐坐大,英国法国又不停的纵容其侵占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于是苏联迅速同中国改善关系,大量军援中国抗日的同时又帮助中国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住了远东,于是苏联开始腾出手来应对欧洲局势。

对于欧洲各大国的算计斯大林自然是尽收眼底。纳粹德国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视共产主义为政治死敌,而且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政策更是与斯拉夫民族针锋相对。因此一开始苏联积极谋求与英法等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由于英国的抵触和法国的保守,苏联根本难以与之达成有效的协议。就在苏联陷入两难之际,英国政府因为民意风潮在波兰问题上与德国采取对立,双方矛盾日趋化。斯大林敏锐的意识到了一个契机,毅然决定改变外交轨道,谋求与德国合作。此时的德国也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苏德不侵犯条约》应运而生,震惊了世界。

随后,两国开始共同瓜分波兰。然而就在苏军准备行动时,远东又出事了。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人完全看不明白欧洲风云变幻的局面,只是单纯的幻想与德国夹击苏联。再加上由于苏联军援中国对日本的不利影响,于是率先挑起了日苏冲突。斯大林则毫不含糊,调集重兵应战,在诺门坎几乎全歼入侵的日军,狠狠的教训了狂妄的日本关东军。此时德军已经深入波兰,斯大林恐怕波兰被德国独吞,就在诺门坎停战第二天随即出兵波兰,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波兰东部。稳住了东线,苏联开始放手在西线大干,首先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继而挑起苏芬战争,割占汉科半岛,又修订同罗马尼亚的边境线。与此同时,

德国向西扫荡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大陆几乎所有国家,又将英国势力逐回本土。

现在,苏德同盟雄踞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完全具备瓜分也随时可能瓜分欧亚大陆的条件和时机。苏联更是大展外交魔术,和德国合作在欧洲大干后继而又在亚太谋求与日本合作。苏联先是主动从诺门坎撤兵,同时承认伪满洲国,更重要的是断绝中国的军援,并有偿转让中东铁路的使用权。日本在军事上进退维谷的时候面对苏联如此优厚的条件,自然异常心动。在日本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国家地位后,双方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至此,苏联完全稳定了东西方的局面,西面推德国西进同英法碰撞,东面推日本南下与英美碰撞。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空前紧张,潜在的苏德日同盟业已形成,直接面对的就是已经奄奄一息的大英帝国。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刚刚享受到罗斯福新政的红利,但是其军力选逊于苏德日,除了一如既往地军火贸易外根本难以影响欧亚太局势。但是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凶猛扩张势头,眼看英国难以为继,美国不得不逐渐改变其策略,大力援助英国减轻来自欧洲方向的威胁。断绝对日贸易,冻结其在美国财产,同时又积极援助中国。而苏联位于轴心国同盟与美英同盟之间,轴心国实力又强于同盟国,一旦德日同时与英国开战,苏联向南一路冲到印度洋畔,而后向东经小亚细亚夺取中东石油地带,饮马地中海,从而彻底打通黑海出海口;向东横扫印度,全面接收英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殖民地。如果与轴心国集团迎头相撞,苏联则与美国、中国联合,重新开局。东面采取守势,然后大力援助中国抗日,继续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确保远东安全。而后在西线全力对付德国,争取美国出兵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中国同时得到苏联与美国军援战力必然大增,加之美国进军太平洋,必然导致日本提前出局。日本出局,德国孤掌难鸣必不能持久。

如果苏联不与轴心国开战,远东出海口是其根本战略利息所在,而又为日本掌握。苏联必然又会采取在二战期间的灵活外交,与美英盟国尤其是美国开展秘密外交,积极军援中国,以促日本早日出局。待日本穷途末路之际出兵东北,夺取远东太平洋出海口。然后以东南亚为筹码换取美英放弃在远东的控制权。

德国如果停战,世界将形成苏美德三国势力,苏联如愿取得百年梦寐以求的各大出海口,德意控制欧洲大部及北非,如昔日的罗马帝国,美国则控制亚太。

纯属个人观点


世纪战争大揭秘

关于为什么苏联不会加入轴心国的理由,请有兴趣的军迷关注本号的文章。如果说苏联人和纳粹德国穿一条裤子那德国人可就笑了,因为苏联人拥有德国最需要的资源和人口,众所周知二战拼的就是技术和资源,而德国的军事技术世界领先,还是在同盟国大海般的资源中淹没了,因此资源才是影响战局的主要原因,虎式坦克再厉害也挡不住10倍于己的T-34或者谢尔曼。而苏联一旦加入轴心国德国就具备了技术和资源的双重优势,到时候虎式坦克的总产量就不会是2000多辆而是20000多辆,德国还会出现装甲车辆不够用的现象吗?

一言以蔽之。苏德两国合伙就可以建立一支数量第一、装备最强的现代计划军事力量,希特勒不会再搁置海狮作战计划,英国将在1940年末沦为纳粹德国的一个小弟。因为阻挡德国跨过英吉利海峡的不是皇家海军有多强,而是皇家空军数量众多、装备精良,德国空军损失4000架飞机之后也没能压垮英国空军,也就不能建立一条空中保护伞掩护陆军跨海作战。而有了苏联工业的铝和社会上的兵员,德国空军就可以形成对英国的绝对优势,因此海狮计划根本不需要前期的那些准备就可以直接派出陆军登陆作战,英国的40万主力已经放下了武器根本阻止不了大不列颠沦陷。

拿下英国之后英国会退守美洲、法国会退守非洲,这时候希特勒会将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等国全部收入囊中,当然作为盟友苏德不会再爆发战争,德国300万军队的进攻方向会转向非洲、中东,届时战火就会在北非到伊拉克、伊朗一线燃烧,法国会以法属非洲为基地、英国会以印度为基地,不断地向前线投送兵力。而苏联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得到东欧的那些领土,苏联会使用自己的资源在德国制造的武器装备,派遣200万以上的军队入侵印度,南亚次大陆是彼得大帝时期就幻想征服的“世界仓库”,因此伊朗和中东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利刃军事

真实的历史远比我们读到历史教科书可怕。

1917年苏俄发生十月革命,1918年为了能从能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摆脱出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帝俄时代,俄罗斯在东欧的诸多利益,包括允许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将帝俄占领的波兰割让给德国、允许乌克兰、芬兰独立等等在内让俄罗斯肉痛的利益转让给德国。

德国和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然而在纳粹势力掌握了德国以后,德国重新振兴为欧洲强国,而苏联(由1922年由苏俄、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乌克兰等联合建立)也摆脱了初期的窘境,经过大规模的集中建设,也崛起为欧洲强国。虽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声称要摧毁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希特勒和斯大林相互鄙视,但事实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德国和苏联的关系却是十分的不错,并在一段时间内比后来的德国小弟意大利和德国的关系还要好。

由于英法等国对于苏联的敌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好,与德国交好,就成为苏联的选择之一,而对于德国而言,苏联由德国需要的棉花、铁矿石等战略资源,而苏联则需要德国的技术和装备,德国和苏联开战前,苏联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在输入德国,而德国一直向苏联提供技术装备。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作为德国铁杆盟友的意大利则被德国吓得不轻,畏缩不前,墨索里尼甚至到柏林去劝诫希特勒谨慎从事,而事实上意大利直到1940年德国发动的法国战役已经大局已定的前提下,才在1940年6月10日对法国宣战,派兵进入法国,当然是被法国痛殴。而是德国之所以敢对英法的盟国波兰发动入侵,是因为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达成共同入侵并瓜分波兰的协议,在德国在西线入侵波兰的同时,苏联也在波兰东部跨国苏波边境,进入波兰,最终双方在布列斯特会师,历史上德国和俄罗斯(苏联)第四次瓜分波兰。

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后,两军会师在布列斯特

紧接着,德国在闪击波兰之后,陷入了一段时间(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的沉寂,而英法虽然对德国宣战,但是在西线一直没有任何工作,德国军队和英法军队在西线互相瞪眼睛,而这段时间内苏联却没有闲着,他们利用德国和英法互相瞪眼睛的这段时间,将在十月革命时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三国重新纳入苏联,并对芬兰进行大规模入侵,也就是说斯大林将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中》损失的利益,在此时通过战争进行了收回,所以说俄罗斯人是可怕的敌人,不要小看他的软弱,他们太善于复仇了,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夺回来他们失去的,尽管那些也许本就是不属于他们。

1939年至1940年苏联入侵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并割占罗马尼亚领土

所以说来,德国在与苏联开战前,两国关系很不错,还有种说法是,1940年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时,斯大林也派出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往柏林,有意参加轴心国,将《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共同瓜分世界,不过希特勒规定苏联只能向南面的印度洋方向进攻的建议,遭到了斯大林的反对,结果《四国条约》未能成行,事实上在瓜分波兰之后,欧洲陆军最强大的德国和苏联成为了邻国,没有任何强国想与另外一国强国为邻,所以两国之间都有提防,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就向西拓展东方战线加强战略纵深,同时也在西线布置了大量的苏联红军,对德国进行防范,这种情况在亚洲也出现在苏联和日本的身上,尽管918事变后,苏联就允许日军使用北满铁路进攻黑龙江,还厚颜无耻的承认“满洲国”独立,但是两国仍旧是心怀叵测,日本布置大量的关东军防范苏联、苏联也长期在远东部署重兵防范日本,两国还在张鼓峰和诺门坎爆发冲突。这种强国为邻的不安心态,可能也是希特勒不允许苏联加入轴心国集团并在后期不顾诸多将领的反对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

1940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

话题可能又扯远了。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二战期间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二战轴心国的胜利毫无悬念。

首先德国会不治而愈的解决掉其先天的两线作战的问题。德国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将集中在西线的英国本土和南线的北非战场,事实上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后,西线基本上放弃了对英国的入侵,南线则是意大利在北非惨败于英军之后,才派出隆美尔带领比英军少得多的德军进入北非作战,即便如此,也让英军吃尽苦头。如果北非的德军得到德国的大批增援,打赢阿拉曼战役,然后挥兵进入埃及以及长期以来敌视英法的阿拉伯地区,那么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将尽为轴心国所拥有,并有直接威胁印度。

隆美尔在北非只拥有少量兵力但是仍然给英军造成很大麻烦

其次一旦苏联加入轴心国,上百万关东军会倾巢南下,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压力则会陡增,而一旦日本得到苏联从西伯利亚铁路运送而来的石油资源,那么日本的战略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日本就不会轻易的与美国宣战。而在强大的“中立主义”、反战民意等左右美国,主动参战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可能是龟缩在西半球自保。

万幸的是,题主的假设不成立,历史也没有假设,我们仍然能够作为胜利者享受和平生活。



大东北的小豆包


首先毫无疑问,苏德以差不多1941年入侵苏联时的边界线为界瓜分欧洲。盟友之间也是看实力的,弱鸡意大利也就分得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归苏联)西欧北欧尽归德国。英国政府被迫媾和,割让非洲一大片殖民地。苏联南下入侵中东地区,从此控制世界石油(德国欲插手,两国从此埋下战争的祸根)



日本跟苏联作为盟友自然一块瓜分中国,在毛熊的直接帮助下,中国被西北地区尽归苏联,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归日本,民国政府迁都昆明,坚守云贵高原地区。日本入侵东南亚。日本还是会惹老大美国。在太平洋被美国海军胖揍,但美国不会登陆日本本土。


世界各地打得这么热闹,美国怎么能稳坐钓鱼台呢?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的海军。制霸太平洋没毛病。这时英国跟美国求救。美国当然不能看着苏德日瓜分全世界。日本欲入侵澳大利亚(英殖民地)美国出兵干预。苏联入侵印度,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拼死抵抗,德国想在亚洲建立桥头堡从而插足中东事务跟英国秘密协商,允许英国使用苏伊士运河,作为条件分得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

从此苏联日本瓜分亚洲,德国苏联瓜分欧洲,英国因美国的支持得以幸存,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仅剩印度,澳大利亚以及英国本土。法国沦为德国附庸,殖民地尽归德国。意大利得到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因为明知打不过美国海军,美洲大陆免于战火,美国不会让自己后院起火。伟大的中华民族王业偏安


天之际58931641

这个可能不是没有。而且当初的苏联真的想要加入轴心国的。

大家还记得二战前夕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吧。这个虽说是苏联和德国的首次合作,但也让双方互相看出了彼此的野心。



当时的苏联曾经在瓜分波兰后提出加入轴心国,而也正是由于希特勒的野心,没让苏联得逞。当时的欧洲国家中苏联无疑是强大的,其工业化程度与德国不相上下,而且苏联的人口基数要比德国大。在当时那个年代,人口数量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走向。所以希特勒拒绝了苏联加入轴心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双方都心存芥蒂。怕对方侵占自己的利益。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苏联加入了轴心国,欧洲战场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了苏联这个大敌,欧洲将变成德国的游乐园,但其不会一家独大,最后的局面将是苏德平分欧洲。而美国则不会加入欧洲战场,最多是把日本消灭掉,让后就会与德国苏联谈判,加入瓜分欧洲的行列。

别说德国会帮助日本,当初的希特勒并不想让日本加入轴心国,而是希望与中国结盟。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在抗战初期,中日已经开战的前提下,德国一直在向我国提供武器装备对抗日本。

所以说,苏联加入轴心国,世界也同样会形成两极分化,只不过不会是美苏,而是德美!


大宝视频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来讲讲,说错了,切莫见怪!

首先,这个所谓的轴心国团体,建立之初,是带有很强的反社会主义,反苏的色彩的!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定程度上也麻痹了英法等国,让他们产生了祸水东引到苏联的想法。于是纵容了德军的扩军备战,吞并周边奥地利苏台德,捷克斯洛伐克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怕了英法等国,虽然战胜了,但也是惨胜,大家对战争就畏首畏尾,而德国复仇心切,加之经济危机,光脚不怕穿鞋的,要搞事!好吧,英法想:既然要搞,那你希特勒搞吧,西边你是搞不过来,你向东边折腾呗,反正我们早看毛熊不顺眼了,你们就打个死去活来,我来渔翁之利,没成想,这两个家伙,没打起来,居然在波兰分赃!哈哈😄

德苏有太多利益冲突,一边是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帜的,一边是是要搞掉西方资本主义的!德国拿下西欧大陆之后,可是又无法拿下英国,自己海上力量薄弱,而与英美的持久对抗又无法逃避!那么,如何维持自己的战争机器运转呢,靠海,不可能了,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都在英国人手里,海上资源进口这条路被堵死了…

怎么办,怎么办,陆军,陆上……资源,石油,粮食产地………!一看,乌克兰这片,高加索这片地方…老毛子的地不就是最好的战略后勤基地嘛,这就让德国把毛子惦记上了!再说了,毛子也在惦记西欧,斯大林也是对德国做了相关准备的,只不过希特勒烟雾弹放的好,抢在斯大林动手前下手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所以,这斯大林和希特勒,真的很难走到一起,轴心国定义是啥,当初的噱头可就是反共产国际的!所以,苏联入轴心国不太可能!


那年那兔这些事

这个问题,无论如何回答,都可能是对我国最可靠的战略伙伴造成一定的心理不适。

假设苏联当年有意加入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希特勒首先会反对,既使出于先稳住苏联的需要,岂虚与委蛇。但到一九四一年七月既突袭苏联成功后,苏联将成为什么角色,就没必要明说了。

自德国纳粹党创立之时,就是一个极端右翼,极端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政党,当初与苏联苟和,也是为了服务于其西线战争的需要。所以要想让苏联加入轴心国联盟这个问题的假设成立,就必须用另一个假设来满足问题所需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假设苏联的十月革命没有发生,苏联还是那个极富侵略扩张性的沙俄帝国,沙俄加入了轴心国联盟。

那么沙俄向那个方向展开兵力呢?向西,大西洋方向?那已经是德国人的天下!不行。向太平洋方向看看,那儿日本,两国虽是宿敌,但既已成联盟,也不行!那就从黑海向南吧,也不管土耳其如何抵抗,依仗几百万军队和黑海舰队的实力,沙俄军队前赴后继,向流成河地冲过去了。再一路向南直入中东,沙俄舰队一举获得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两大出海口,战绩辉煌。至于中东的石油,毛哥不稀罕,自家有的是!

但希特勒却心里没了底,这毛子从印度洋、地中海到波罗地海和靠近北极的巴伦支海,两端冒头,整个把我第三帝国围上了,而且石油还都成他家的了。这毛子那天犯了毛劲,我第三帝国还不成了那个沙皇的土豆烧牛肉!我不干!所以希特勒同样还得对这沙俄出手!所以这个轴心国联盟就散伙儿了。这个问题也就不成立了。

向大西洋不行,向太平洋不行,向南还不行!那向北呢?北冰洋?几百万沙皇军队跟空气作战吗?是我扯蛋!那么沙皇还有最后一个用兵方向,那就是几百万军队坐上驯鹿雪撬,穿过原始森林和永久冻土带,裹胁着茫茫白雪,忍受着刮骨寒风,在零下五十多度的夜晚,集结到白令海峡的西岸,用因纽特人的牛皮筏子,在冰上滑,在海里划。

到第六天中午,稀稀拉拉的队伍在灰蒙蒙地威尔士王子角及其南北一两百公里的海峡东岸登陆了,有的在海峡北面登上了海冰,成了真正的北极熊。美国人没有抵抗,他们早就撤了。或者是惧怕严寒,或者是惧怕俄军大兵压境,总之他们早就跑了。

沙俄军队没有遇到美军任何抵抗,但却与寒冷、狂风、暴雪惨烈激战了一个多月,但只有步兵和一些骑兵完成了登陆,集結清点后,发现丢了一百多万人。司令官库图佑夫向沙皇电报了东征军的困境,沙皇并不吃惊,只是无耐地,无比沮丧地说了四个字:撤回来吧。接着又摇着脑袋咕哝两句:早就说不能入他们那个伙,只怪越卡缺林那姑姑!唉!从那个抽稀国撤伙吧。撤伙吧。

其实老铁东一耙子,西一掃帚,南朝北国瞎蒙一通,全是胡扯。当年不论它是苏联,还是沙俄,或者是如今的俄罗斯,基于其历史因素和各大国间的地缘战略,以及意形态,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轴心国同流合污!


铁岭锋

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别的先不说,犹太人估计要跑到火星去了,地球实在没法呆了。

其实苏联是没什么可能加入轴心国的,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苏联都在这两个国家的扩张计划当中,也就是说,德国日本不打苏联只是时候不到,准备不充分,没有把握,只要准备好了,德国日本二话不说就开打。


虽然历史已成定局,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影响将异常深远。

德国方面

由于二战期间,苏联是主要同盟国之一,并且歼灭了数百万精锐德军部队,这支军队自打进攻波兰以来,从来没有遭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横扫整个西欧,按照当时德军的计划,如果不打苏联,德国将挥师中东,进而攻打印度。

按照德军陆战的威力,别说中东,就连英国治下的印度也难免沦陷,包括非洲在内的同盟国将岌岌可危。


隆美尔以极少的兵力与数倍于己的英军周旋还能屡战屡胜,如果德国大军出击,英国恐怕连埃及都要失守。

如果没有苏联消耗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军,美军根本没有实施诺曼底登陆的机会,即使勉强登陆成功,面对精锐的德国陆军,美军还是很难取胜。

日本方面

日本深深地陷入中国战场无法自拔,近不能取胜,退又舍不得已经占领的土地,比较难办,但是在太平洋战场,日军会完败,毕竟美国与日本国力相差太大。



以上仅仅是考虑苏联持中立态度,如果苏联站在轴心国一边,德国日本苏联意大利,这四个国家所占有的领土面积,经济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完败同盟国,取胜很难。

但是轴心国贪婪的本性预示着,轴心国即使能够占领全世界,它们之间的战斗也不会结束。


绿色落日

别忘了,还有中国。中国当时差的是装备和补给。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装备,靠轻武器跟日本周旋。如果得到重武器装备,有了补给保障,凭借数量优势,战力会成倍增加,如果装备跟日本持平或优于日本,打败日本陆军问题不大。美国凭借海军优势,消灭日本海军问题不大,干掉日本,就可以开辟东方根据地。中国可以组建1000万的军队牵制苏联,美军则可以横扫东南亚。这时候,大盖欧洲已经沦陷,英国也大概投降了。这样,就成了中美对抗苏德。力量大概势均力敌,可以有一战之力。

第二阶段的战争,苏德没有海军优势,美军在海军上占绝对优势,发挥海军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战争的关键点在中东。中国兵分两路,一路牵制苏联,从东方进攻苏联,不让苏联出全力。 美军凭借海军优势控制中东和地中海、黑海,在苏德之间的波兰、乌克兰开辟新战场。切断苏德的能源供应是关键。进攻中东,占领能源基地,可以实现就地补给。中国其负责牵制苏军的军队对苏联的能源供应基地进行破坏性进攻,使其失去正常生产能力。

第三阶段:光复英国。继续发挥海军优势,在控制中东后,占领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对欧洲形成压迫之势。然后,集中力量,消灭苏德海军,使其丧失制海权。把苏德困在有限的陆地空间上。

第四阶段,解放全世界。占领非洲、大洋洲。东南亚、南美洲,发动全世界的力量,为正义而战。

第五阶段:决战。这时候,应该没啥问题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