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清代对于死刑犯的处决一直都比较慎重,除了那些犯下诸如谋反、十恶不赦之大罪的会被就地正法之外,其他死刑犯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核,最终有由帝勾决于秋后问斩。

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需要提出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各省、府、州、县是没有权力对罪犯判处死刑的,清代律法规定,凡流刑以上就得上报中央刑部,死刑则要经过三法司共同定罪,最终由皇帝决定。地方以及中央刑部理论上来说并没有生杀大权,最高权力被皇帝所掌握。

因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知县、知府等官开刀问斩的情况基本上不符合实情的。同样,影视剧中还有一种情况更为离谱,那就是大家熟悉的“推出午门斩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午门”和“菜市口”就是清代死刑犯固定的行刑地。

“午门”这个称呼其实只到明代时才出现,朱元璋建国后在南京修建皇宫,他将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午门这个称呼。不过当时的午门仅仅是皇城的南大门,而不是宫城之门。1377年,朱元璋改建皇宫,这才将午门作为宫城的南大门。

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朱棣登基后,效仿南京皇宫的布局在北平营建了新皇宫,其宫门的正门以“午门”为名,此后一直到清代,午门的位置一直延续。因此,所谓的“推出午门斩首”应该指得就是皇宫的南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

作为皇宫的正门,午门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午门的门洞各有用处: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在皇帝大婚时,皇后也可从中门进宫;再者,每届科举的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也可从中门出宫;东侧两门为文武官员出入,西侧两门为宗室王公出入。

除此之外,午门通常还是皇帝颁布诏书的地方,比如遇有重大战事、大军胜利凯旋、减免天下钱粮、册立太子等。由此可见,午门是一个极其神圣的地方。将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作为杀人的场所,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不切实际的。

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但是“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也不是没有依据的。首先,皇宫在普通百姓眼中一直很神秘,他们不可能了解深宫之中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因而许多有关宫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普通人的兴趣。那些留下来的宫廷典故往往会夹杂一些似是而非的成分。

其次是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明代以前,理论上不该有“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可是在《说唐后传》这部演义小说中就多次提到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更为著名的《封神演义》和《说岳全传》也要提到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

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这些小说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行,深入人心。可是这些小说都是明代时期的作品,他们以明代皇宫为题材,创作出了这些故事情节。同样,清代也出现了很多公案小说,对于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更加广泛,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便误以为是真的了。

尽管“推出午门斩首”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在午门外确实也发生了很多人命惨案,尤其是在明代。相信看过《大明王朝》的人一定不陌生,开篇便是锦衣卫在午门对大臣执行廷杖,官员被立毙杖下。明代皇帝对官员不满往往就会用廷杖来惩罚,嘉靖皇帝就是个典型。在大礼仪之争中,上百个朝廷官员被集体廷杖,死伤者无数,而午门就是这一酷刑的实施场所。

午门是明清皇宫正门,是王朝脸面所在,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行刑吗?

明清两代执行死刑的时间都在“午时三刻”,这个说法还是有历史依据的。明代的行刑的地点是在西四牌楼,而清代的行刑地点是在菜市口。午时就是现在11点至13点之间,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时间也是为了死者和行刑者着想,午时阳气最旺,鬼魂难以作祟,监斩官、行刑者不怕鬼魂缠身,避免遭到报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