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隆:微商VS新零售,商業的新角逐

趙克隆:微商VS新零售,商業的新角逐

作者 | 趙克隆

來源 | 社交電商評論

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2017年稱之為新零售的元年,之後BAT通過兼併相繼佈局線下零售系統,推動著這一概念的快速發展,但是至今沒有嚴格的定義。為何會出現新零售的概念,主要有三個方面:

1. 中國網上零售營業額增速放緩每年將以8%-10%持續延續。

2. 國內5級物流渠道以及國際跨境物流基建的逐漸完成。

3. 線下零售商業的持續低迷,但是接近反彈觸點。

1

新零售環境的核心基因

針對這三個基本邏輯的轉換,新零售成為眾多企業追捧的對象,在O2O模式的基礎上二次升級,有很多專家學者解釋為“線上+物流+線下”,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顧客價值+消費場景+個性化服務+庫店一體化”才是發生這種改變的核心原因,這並不是單一的雙向閉環,而是一套“圍繞消費需求”而進行的供應鏈優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1. 顧客價值:

消費者越來越懶是必然,人們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開始出現麻木,更加傾向於消費依賴。消費依賴的產生圍繞著“圈層”、“效率”、“習慣”產生。社交媒體即將成為主戰場。

2.消費場景:

在去廣告化的時代,我們有了服務的機會就要深度營造消費場景,目的就是讓客戶舒服。場景的營造就是激發客戶消費慾望,是心理暗示化的氛圍。

3.個性化服務:

產品不再是單一的滿足需求,而服務+產品才是最基礎架構,個性化服務才是刺激消費的核心關鍵點。比如河南某大型酒類平臺酒便利的20分鐘送達服務方式,再比如順豐大當家的當日達配送。二者均藉助完整的“平臺-購買-配送”的服務體系不斷為客戶消費作保障。

4.庫店一體化:

新零售末端的核心就在於庫房和店面一體化,比如盒馬鮮生,前店後庫的模式;無印良品,貨架即倉儲模式。這裡會產生疑問:把倉庫放在店面,豈不是浪費房租?但實際上效率就是核心,就是體驗,深層佈局就是去庫存化。

2

微商模式重度匹配新物種

微商作為新物種,正在向社交電商的路上迭代,其核心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新零售,與此同時要完成三個角色的快速迭代:

1.品牌方要逐漸向平臺化發展。

2.團隊方要逐漸向渠道過度。

3.零售商要逐漸向服務商過度。

反向思維一下,微商恰恰是距離新零售最近甚至是超越新零售的商業物種,為什麼如此來說,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下:

1. 微商的核心就是人,在這個體系中,人人是渠道,人人是銷售員,人人是媒體。

3. 服務都是一對一,不僅解決銷售前段的問題,還會進行深度的感情維繫,因為他們深知要把消費者完成從消費到經銷的過程。

4. 移動的商店,不僅僅進行了倉儲的有效解決,而是把貨品擺在了“床頭”,這是最接近消費的地方,隨時隨地即可感知到產品,並且進行銷售演示,簡單直接的解決“懶”的問題。

微商不去模仿或者套仿新零售,微商就是微商,一種基於社交的新型經濟模式,它基於人的商業邏輯搭建已經超出了我們所認知的微商,完整的完成了商業的所有佈局。

►趙克隆 (@企劃小哥哥):企劃學院院長,專注營銷策劃9年老兵,著有《人格化電商》《好好學習》等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