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温州名小吃:泰顺泥鳅汤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同一地成长的我们,在饮食方面有太多的相似点。

年少时,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的美食;等年长些,尝遍大江南北各种美味后,发现最惦记的是那土土的味道,那妈妈菜是在异乡的人们,所魂牵梦绕的。

今天在同学的店里吃了这些年觉得最好吃的泥鳅汤,晒了一九宫格时,有很多食客驻足。他说泥鳅汤里的不是田螺,应该是螺肉,我说不信你试试;他说想当初三魁没几家像样的店,这几道菜让他想起在这的青葱岁月;她说这这雅集门口,就是她少时常跳皮筋的地,那挥之不去的乡愁涌上心头;她看着这嫩姜,欢喜不已;他见这溪鱼干有感觉,还想着买一些的,我问了薛帅购买方式,这曾经风靡已是的《泰顺小吃之歌》的演唱者,被告知,晒干的都卖完了,还有一些是刚钓上来的。

这临街的锦溪,那时鱼儿时不时地跳跃,我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这有着黑色条纹的鱼,那天有人说过名字的,又给忘了。那简易的小鱼竿,是用竹子+钩针+浮漂+鱼线等制作的,与如今那些钓鱼爱好者的设备一比,那可是差个十万八千里,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竹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为此,还没少挨大人的责备,这溪边走,还有有危险的。有几处还是蛮深的。

对三魁的印象最深的是从秀溪边开始,从那条町步开始,到洋岗店结束,也就是到泰三中,到这薛宅桥结束。这条路很直,那时路的两旁都是梧桐树,到了秋天,那片片叶子随风飘落。从秀溪边到洋岗店的中点站是张宅附近,如今到周六还是周日,还有集市,也属最热闹的一段了。我们常在张宅捉迷藏,那时的张宅,像个迷宫,那石子路,有一个个不同的图案,那一家家院子都是黑瓦木头房,还记得其中有一阿公家做的芝麻糖、猫耳朵、姜糖……特别好吃。我所就读的三小就在张宅,如今是百家宴的主阵地之一。若是元宵节有空,我都会赶回来凑凑热闹。

每次回到这,总喜欢唠唠嗑。我们班张宅的就占了十几个,还有薛宅的、刘宅的,而我不属于其中的宅,因此总觉得不是这的,没有归属感。那时所住的这燕水路95号,妈妈请的是一文成师傅,二楼的地木板是一幅山水油漆画;一楼这墙是仙鹤;我和妹妹住在二楼里间,小小的房间,有两张大小床;屋后有一棵葡萄树,直伸三楼,每年都有小鸟叽叽喳喳来吃葡萄……

说到最好吃的,如今觉得就是这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在每一座城市,这街头的餐饮可是越来越多,在一处广场即可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在物资丰盛的今天,供我们选择的很多。那少时的味道、那曾经的过往、那暖心的故事,让不论身在何处的我,时不时会惦记着着普普的菜。请跟我走进泰顺,尝尝农家菜。

嫩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洗净泡醋加点糖,妈妈说早晨吃姜是好的,中午晚上吃容易上火,生姜暖胃;

羊肉煲,这黑乎乎的糖,是加了中草药的,什么功效,我给忘了。我也是吃这药汤长大的,鸭子、猪蹄等,我家都喜欢加点一会祛风湿的,一会排毒的,我妹懂点,我都不懂;

泥鳅汤,关乎它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每次吃泥鳅汤,我都会去捞捞有没有泥鳅,今天见这色泽就迷上了,放了红粬酒糟的泥鳅汤好看,这泥鳅汤底下还有田螺,这不知是我没见过的呢还是没注意到的;

还有这什锦菜,其实就是大杂烩,这是我们的年夜饭中必备的。

你若到三魁来,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