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为什么要杀四川人?

小李飞刀120393101


为什么杀?

为钱财杀,为美色杀。为权利杀,为杀而杀!

但对于问题的前半段只写了张献忠,表示下质疑。要知道,清朝初年因为四川十室九空,朝廷不得不大批将外省的人迁移到四川,这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据说辣椒和胡椒的广泛种植和食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所以说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大量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战争因素导致的人口流散,但光凭这点肯定不会让整整一个省十室九空。所以剩下的大多数人都是被屠杀的了。但究竟是明末以张献忠为首的流贼还是入侵者清军,就是一笔烂账了!

死去的人不会开口辩驳,胜利者大书特书,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方的片面之词而已。但联系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惨剧,要说清军是平定流贼的正义之师我是不信的!

清军和以张献忠为首的流贼在四川,就是谁杀的多谁杀得少的问题了,相信黄泉地府自有公断。


瓦尔登的船夫




答:“张献忠屠蜀”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

要弄清楚张献忠为什么要杀四川人,就先要弄清楚张献忠是否犯下过“屠蜀”罪行。

“屠蜀”是一件灭绝人性的事,杀人数以百万计,罪行滔天。

这种罪恶,在“屠蜀”后近几十年,乃至一百年时间内,是无法弥补和洗刷得去的。

换句话说,在张献忠身后近几十年,乃至一百年时间内,“屠蜀”事发生过与否,世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两百年、三百年之后,巨创已被时间填平,“屠蜀”事发生过与否,就很让人怀疑了。

毕竟,为一己之喜恶而杀数百万人,以“恶魔”、“魔君”、“天杀星”之类的词语已不足以述其恶,善良的人们就对事件本身显得难以理解和难以想象了。

而自从建国后张献忠和李自成一起被中学历史课本归于农民起义领袖、摇身成了反帝反封建的英雄后,人们更乐意将“张献忠屠蜀”看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污蔑和抹黑。

他们认为“张献忠屠蜀”并不存在的依据主要有四:

一、张献忠生活时代,全中国人口最多不过一亿人,而《明史.张献忠传》里写张献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绝对不可能,则《明史.张献忠传》写“张献忠屠蜀”完全不可信;即写《明史》所参考的《蜀碧》等资料也完全不可信;“张献忠屠蜀”完全是封建地主阶级捏造出来的。甚至,“屠蜀”的凶手必须是清朝统治者,“张献忠屠蜀”是清朝统治者的故意嫁祸、栽赃。

二、张献忠入川的本意就是要以四川作为根据地,没有屠蜀的理由。

三、张献忠死于1646年,但满清直到1659年才攻陷重庆。即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长达十三年的殊死搏斗。如果真有张献忠屠蜀事件,怎么还会有四川人抵抗清军的事?就算还有四川人,既然张献忠展开过大屠杀,这些人为什么不欢天喜地地迎接杀死张献忠的清兵,反而要与清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梓潼七曲山大庙风洞楼内供奉着张献忠的塑像、神位,说明张献忠是深受四川人民爱戴的农民起义英雄。

实际上,关于张献忠屠蜀的史料,目前发现的共有450种,作者既有封建地主阶级文人,也有社会底层的落魄文人,还有张献忠阵营里的当事人,更有外国传教士。这些资料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里特地介绍一下其中几种。

1、《蜀乱》一书作者为广安人欧阳直,此人参加过张献忠的甲申科举考试,录取后就在大西军任事。甚至张献忠死后,他还随大西军四大将之一的刘文秀到云南。直到吴三桂军攻入云南西部,他才脱离农民军回到四川家乡。

2、《五马先生纪年》作者傅迪吉原是成都小商贩,张献忠毁城撤离成都时大批量屠杀居民,傅迪吉知书识墨,被一个大西军官收为文书,这才躲过一劫。《五马先生纪年》可说是傅迪吉对自己九死一生经历的笔记。

3、《纪事略》的作者佚名,但据文中自述,作者曾在大西国供职,记述得之于亲身经历,信实性较高,收集有若干张献忠颁布屠杀四川人民命令。

4、《大西通纪》的作者同样失名,从内容看,应该是张献忠部下逃死遁世后所写的私史。

5、《滟滪囊》为通江李馥荣(锦山)所撰,内容主要从《山城纪事》、《荒书》、《蜀乱》、《滇蜀纪闻》等书收录。但也有很多其他书所没有的资料,这些其他书所没有的资料,多直自叙事,不言出处,但标“轶其名”三字。专家考证,这“轶其名”者,身份可能是张献忠从龙功臣,或者就是撰《大西通纪》的作者,又或者极可能是孙可望或李定国。原因是其他书每记录孙可望及李定国的事迹,都与《滟滪囊》的“轶其名”的事迹相同。

6、《圣教入川记》的作者是被张献忠封为“天学国师”的西方传教士利思(意大利人)、安文思(葡萄牙人),此二人都是张献忠制造四川大屠杀的目击证人,因此他们所撰写的《圣教入川记》最具有权威性。国内长期不知此书,直到1917年上海教会的法国传教士古洛东(Gourdon)才把它翻译成中文。

认为“张献忠入川的本意就是要以四川作为根据地,不可能屠蜀”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

原因看《圣教入川记》就知道答案:在该书的记载里,1646年以前的张献忠是彬彬有礼的,1646年以后就成为一个暴乱无状的狂人了,二教士用“然有精神病,残害生灵,不足以为人主”来评价张献忠,并不厌其烦地、多处记录张献忠大规模杀人。

鲁迅先生在《晨凉漫笔》中也说:“他(指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已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至于存疑的第三点,从上面第二点的分析不难得知,张献忠入蜀时间三年,大开杀戒的是后面那几个月。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单凭刀枪棍棒一类冷兵器,是不可能把全蜀地以千万计的人民斩尽杀绝的。另外,幸存的四川人民抵抗清军并非说明他们就是爱戴张献忠,抵抗清军与爱或恨张献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只能说,四川人民既痛恨张献忠,也不欢迎清军。

最后一点,梓潼七曲山大庙风洞楼的张献忠塑像是怎么回事呢?

《小腆纪年附考》、《蜀龟鉴》、《蜀碧》等书有记:公元1644年10月,张献忠率部与李自成部下贺珍争夺汉中,凯旋路经梓潼,发现七曲山上有文昌庙,心情高兴,便入庙游览。文昌君是晋代大善人张亚子,和张献忠同姓。张献忠入庙后,指着文昌神像对左右说:“此吾祖也!”追封为“始祖高皇帝”,敕封七曲山文昌庙为“天圣神祠”,认作“家庙”,又叫“太庙”,改七曲山为“太庙山”。不久,又拨银五万两,调集工匠数千人扩修太庙,命七曲山的裴、贾二姓为护庙的“司香户”。张献忠告诫手下将士:“我与文昌已经联宗认祖了,梓潼百姓就是我的兄弟,谁都不许伤害他们!”

梓潼人因此在张献忠屠蜀期间得以保全,而梓潼人目睹张献忠屠杀全川,手不容情,唯独对梓潼网开一面,侥幸之余,不免对张献忠这位杀人魔君多几分感激之情,故而立这样一座生祠,以求一方平安。

清绵州知州安洪德曾让人捣毁张献忠雕像,并立碑刻“除毁贼像碑记”,碑文上一针见血地说,梓潼人之所以为张献忠塑造雕像,其实是“畏而媚之”。

现在的绿袍金脸张献忠塑像,乃是1987年梓潼政府组织重塑的。当时,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张献忠逝世340周年大会在梓潼召开,专家、学者都推认张献忠为“农民起义杰出领袖”、“抗清英雄”(实际上,张献忠从未与清军作战过,甚至他被清军射死前一刻,他还不相信来者是清军)。

驳斥过上面人们否认“张献忠屠蜀”的四条依据,再说一个有力的佐证:《明末农民起义史料》收录有《南明兵部尚书李乾德答孙可望书》,该书是南明兵部尚书李乾德写给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李定国的,里面痛陈张献忠屠蜀事。而孙可望、李定国等均无半句辩解之辞,显是默认了李乾德所说。

想想看,连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无法替张献忠辩解的事实,则张献忠屠蜀属实,已经无可置辩。

确认过张献忠屠蜀的罪行,再结合鲁迅先生说的“他(指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已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即相信大家对“张献忠为什么要杀四川人”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了。


覃仕勇说史


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可以分为杀和平居民、杀读书人、杀川兵三种情况:

一是攻城之后的屠杀。

张献忠是明末两大流寇之一,破城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屠杀

即所谓“除城尽剿”。

据明人记载,张献忠在攻克重庆、成都以后都对当地官民进行了不分对象的屠杀。比如《罪惟录》中记载,攻破重庆后,“城破,端王阖宫被难。旧抚臣陈士奇死之。屠重庆,——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一手”。当初,从汉中跟随端王逃亡重庆的士大夫纷纷遇难,《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记载,“端王出汉中时,士大夫多携家以从,故衣冠死者甚重”。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不无心悸地写到,“流血有声”。

在攻破成都后,《罪惟录》记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檄诸绅于成都,皆见杀。”《蜀记》中说,“贼大众驰聚而入,不分老幼良贱,皆杀之。三日后,方招安。”

近来在四川彭山江口出水的蜀王之宝,发现被人为切割成十几块。此外,另外两块金宝上,有“定、荣”字样,初步判定是属于定王、荣王金宝的残存部分。这些金宝上,许多都有被斩、砍的痕迹。

蜀王金宝来自蜀藩王府,是明代亲王在藩地发布政令及与中央书信往来的信鉴,每个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宝,在分封时就代代传袭。

被淹没几百年再度出水后,上面清晰可见的刀痕,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张献忠破成都后,烈焰蔽日生灵涂炭、民众无一幸免的悲惨景象。

一些小城也惨遭张献忠军队屠城的命运,比如“顺治二年,文秀屠广元”,张献忠令保宁贼将刘进孝复屠保宁,绵州等州县皆屠。十一月,张能奇复屠保宁。

此外,还有为了镇压抵抗,不加区别地大规模屠杀,所谓“搜各州县山野,不论男女老幼,逢人则杀。”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二是大规模屠杀读书人。

因为发现有读书人勾结李自成,张献忠进而对四川读书人产生病态怀疑,决定予以大规模屠杀。

《鹿樵记闻》中记载,“廉得诸生有通表于闯者,由是发怒,命州县教官率生监来省考试。聚之大慈寺,照牌点名,驱至西城外青羊宫坑之。共一万八千人,所弃笔砚如丘冢。”

“至城门口,打落行李,剥去衣服,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牵至南门桥上斫入水中。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方飘荡去尽。”

杀读书人,是历来最下作的手段,也是张献忠最被证明为胸无大志,嗜杀的流寇有力证明。

三是形势不利时候杀人:尽杀川兵。

1645年,南明以王应熊为督师,经营川湖云贵四省,以樊一衡总督川陕军务,“合计诸要隘兵马,不下二十余万”,张献忠发现形势恶劣之后,想到的不是团结人心,施以仁政,反而产生了“蜀人负朕,恨入骨髓”的病态思维。

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张献忠把军中的四川人都看作是“剽悍亡命,叵测不轨之徒”,于是决定把军队中的三种人全部加以屠杀,从而达到他自认为纯洁队伍的目的。

其一系四川人,在川应募者,有系川人而在他省投充入伍者。其二系他省人而在川中随营者。其三系明朝官兵来者,有系阵前俘获者,又有系火并响马收入者。

全部只有一个结局:俱当尽诛。

结果在军中屠杀“男妇大小不下二十万有奇”,占军队总额的半数。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纯粹根据地域标签乱杀一气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张献忠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农名起义领袖,实际上只是一个心理病态,精神偏执的杀人魔头而已。


在大规模的屠杀下,张献忠不仅失去了人心,也放光了自身的血液,比如,他在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的军政官员,到亡命时,身边居然只剩下25名官员。

此外,他离开成都前,下令“各将士自杀其新收妇人”,到顺庆时,“尽杀川兵”。

可惜的是,几百年后,这样的杀人魔鬼居然被作为正面形象存在于教科书、以及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所谓专家为其辩解,洗白,实在是可悲可叹可恨。


小奔说史


没有完全的证据证明张献忠即大西军是否杀尽古四川人。目前流传下来的张献忠屠川的史料主要是清朝官修史书、民间野史及西方传教士记述。

流传下来的史料,都把明末四川人口锐减的责任,无一例外的算在了张献忠头上。如果史料是客观的,那么张献忠肯定难辞其咎。问题是,按照史料提供的描述,完全有悖于常识,有悖于一般的逻辑情况。

比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以及较早的《后鉴录》前后描述张献忠屠川人数共计超过六万万之众,即超过6亿人,试问,四川现今人口含重庆也不过一亿左右,明末川省如何会有6亿多人?退一步说,如果史料记述是笔误,那么问题又来了,清朝官方对于史书又是如何校验的?态度仅仅是这个样子?所以,明显经不起推敲。

而西方传教士记述的张献忠屠川情况,因为外国人记述的,貌似看上去更公正一点。传教士所写的关于张献忠屠川的情况都是传教士亲眼所见,当时该传教士被封为张献忠国师。然而,传教士有关张献忠屠川的几百万人口,这个数据单单仅凭眼睛根本看不过来的,必定是引用的数据。而如果引用数据的话,与亲眼相见又相矛盾了。而且,引用的数据是哪里来的,真实性几何,这个又另当别论了,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现代化科技,这个数据是如何靠他们两个传教人士可以统计出来?此外,传教士即便被封为国师,但是作为外国人,且在古代中国中华居上的思想下,传教士是不可能深入接触到大西国核心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因此,史书上,无论是清修史书,还是野史,还是传教士记述,其来源其实都是一样的。要么是来源于传言,要么是经过大清朝廷修饰过的统一信息,而这些,都不能完全称之为客观。而民间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传说,则更好理解了,书上怎么写,当然就怎么传了。更何况,大清国祚200多年,舆论方向是可以掌握的。

事实上,张献忠除了流窜路过以外,从始至终根本就没有完全占领四川全境,占有地方仅仅局限在川西和川东北一带,川东川南直到清军据川前都在南明控制中。这种情况,张献忠怎样尽数屠川?而且,张献忠是在成都以南仅几十公里的彭山败给明朝将领杨展后,才逃出成都奔走西充被杀的,张献忠死后,四川还有大量的明军,且是拥有正常战力的明军。如果张献忠已经屠川殆尽,这些地方,这些人是怎样存在的,实在想不明白。

此外,张献忠死后十几年,清军才平定四川,十几年!不是十几天。这期间清军在和谁作战呢,为什么还要战乱到十几年?而且,张献忠死后,其麾下将领李定国成为了南明后期的最主要大将,成为南明最后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如果张献忠已经屠川,这支大军在没有给养的情况下,如何能撑到永历时代,且最终为南明奉献得那么忠烈?

张献忠肯定杀过人,也可能非常残暴,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断言说其屠尽了四川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苏绽


历史上张献忠到底杀没有杀四川人,或者为什么要杀四川人,还是由历史学家来回答吧。我给大家讲一个流程在四川民间传说的张献忠为什么要啥四川人一个故事,挺好玩的。



张献忠是陕西人,小时候有一次来四川玩。一天,他在山上玩时,来了三急。因为在山上,也没有茅房,就随便蹲着就拉了。

拉完后,发现没有带纸。于是就想用身边的草来擦擦屁股。运气不好的是,他扯到了一种四川的毒草——霍麻。霍麻是四川话,学名叫荨麻,就是下面这种草。



霍麻的茎和叶上都有的刺,而且有毒。人及猪、羊、牛、马、禽、鼠等动物一旦碰上就如蜂蛰般疼痛难忍。

张献忠没有见过霍麻,就把它当普通草拿来擦屁股。可想而知,手和屁股都被蜇得红肿胀痛……于是,张献忠心里想:“四川的草都这么毒,那么四川人肯定也很坏!以后我如果有了部队,一定要把四川人杀了!”



于是,张献忠后来起义后,就真的在四川进行了大屠杀。


蓬莱珂雪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关于杀四川人的原因众说纷纭。


张献忠杀四川人有个荒诞不羁的说法,因为当时的四川人过于奢靡淫逸,因而上天降怒,让张献忠杀尽四川平民。川中自从遭到张献忠的杀戮,城内都杂树成堆,野狗吃起人肉像虎豹般凶猛,在路上咬死人,不吃干净就走了。百姓逃到深山中,穿着草编的衣服,遍体都生了毛。顺治三年(1646年),在四川已经赤地千里之后,张献忠向陕西进发,企图与清军争夺西安。他焚烧了成都的宫殿庐舍,率众出川北进,又想尽杀川兵。属下的将军刘进忠统率川兵,听到这个消息逃跑了。在盐亭界凤凰坡,张献忠被清兵捕获斩首。当清军到达成都府时,整个成都只剩下不到二十户人。


还有说张献忠小时候随父亲到四川内江卖红枣,父亲把驴拴在一个富家人的门坊,驴拉的粪便弄脏了石柱,这家的仆人于是大骂,并用鞭子抽打他的父亲,随后又喝令他父亲用手把驴粪捧到别处去。这一幕,被站在旁边的张献忠正好看到。张献忠气得怒目圆睁,临走时丢下狠话:“等我将来再到四川,一定杀这些四川人,以解我恨!”

另一个说法是张献忠第一次入川时,在野地里解大便,完事后顺手扯一把草擦屁股,没想到刚好扯到了丝茅草,屁股被刺得又痛又痒还起了泡,痛得哇哇大叫。他对人说:“四川野草都这么欺负人,可见四川人有多凶狠,将来老子一定要屠尽四川!”


他骂四川人是“蜀獠”,即“四川蛮子”。认为四川人野蛮,不懂得感恩,时时处处与他作对,所以该杀。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所谓的“天”是指他自己,而“人”则指四川人。既然四川人不畏天威、不报天恩,那就该死。


进入1646年,南明残余势力不断壮大,占领并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区,张献忠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内乱未平,清朝的满汉大军又大举南下,威逼四川。见大势已去,张献忠沮丧地说:“老子好不容易占了四川,如果又失去,不如干脆毁掉它。老子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

弃城时,他下令把成都所有建筑烧掉,让成都变成一片废墟。


厨趣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但是与李自成建立根据地不同,张献忠是完完全全的“流寇”。抢钱抢粮抢女人,但就是不抢地盘。打到哪抢到哪,来去如风,也没有后勤上的顾虑。没粮了就去抢呗。


当然,张献忠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也是迫不得已。农民军由于素质的限制,即使占据了广大的地盘,也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建立一支具有基本管理能力的官僚队伍,通过赋税形式给他们提供后勤,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只能靠“抢”。


但另一方面来讲,这种作战方式也有其不可抵挡的魅力。流动作战痛快淋漓,令人上瘾。长期和张献忠并肩作战的罗汝才有句名言:吾等横行天下为快耳,何必专土为?


但是十四年飘蓬如旋风的不停息的作战,让喜动荡,好冒险的张献忠也难免厌倦了,更让他受到强烈刺激的是与其同期的李自成已经开国建府,据地称王,兵锋直指北京。迫于李自成的兵势,他张献忠也不得不奉“大顺”朝为尊。


凭什么是他李自成坐天下,而不是我张献忠?我张献忠有哪点比不上李自成?张献忠不停的反思,不停的问自己。最终的结论是,自己只图眼前痛快,缺乏长远打算。更何况万一真让李自成统一了天下,还能有我张献忠好果子吃?我还是开国建府,自立为王,以待时机,再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吧。


但是自己征战数省,纵横安徽,湖广,哪里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争夺天下之根基呢?刚刚夺取湖广的张献忠目光投向了四川。


张献忠再一次展现了他的果断,说干就干。短短一年时间,除了遵义(时属四川)和几个边远土司,四川全境已归张献忠所有。


为了安抚川人,张献忠也不打劫了,也不抢了,反而开始在四川各地派驻官吏,还实行了科举,以选拔官吏。


但是张献忠“八大王”的名声太恶劣了。“八大王”这三个字作为恐怖的名词广为传播。所有川人都知道,他张献忠每到一地必将大抢大掠大屠杀。比如安徽六合、庐州,均是城破以屠城。再说他张献忠大老粗一个,斗大的的字识不了几个,对待读书人更谈不上什么尊重,时常以捉弄读书人为乐。口口相传,众口铄金,张献忠的形象也越发的暴虐。甚至有小儿夜哭,一听张献忠的外号“八大王”立刻吓的不敢吱声。


所以四川各地纷纷掀起对起义者的再起义。张献忠派驻各地的官吏,上任不到一天就被杀。


这下,张献忠不干了。“什么意思?老子不杀人不放火,你们以为老子好欺负不成?”再加上此时南明官军逼近四川,四川人纷纷起义以迎官军,甚至成都城内也有人与明军暗通消息,造成张献忠部队前线失利。


“四川人都是反复小人,忘恩负义,都该杀。”张献忠这样心想着。


疯子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助理智力量的疯子,张献忠就是这样。眼看政权不保,张献忠想出了釜底抽薪之计。


虽然通过科举,张献忠已经将大部分读书人网罗进城市,严加看管。但是漏网之人还有不少,于是大西皇帝张献忠下令全川读书人一律赴成都应考,有读书人不去者,连坐。结果短短一个月时间有一万七千多读书人入成都。


张献忠开始行动了,将这些考生引到成都南门。而这些考生尚不知黄泉路近,还以为去考场。结果在南门桥上,一万七千多读书人尽皆被斩,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才飘荡散去。


杀了这些读书人,却没起多大作用,各地再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大西丞相王兆龄(请大家记住这个人),上书言张献忠说,四川人不感恩,不知畏,是川人负皇上,而不是皇上负川人。为今之计,莫若先将在城人民,尽行屠戮,以策安全。


张献忠深以为然,决定剿灭各地城市人口,以彻底消除隐患。


举成都例子,见张献忠屠戮之惨。


为了剿洗成都全城居民,张献忠事先安排了一个探子大张旗鼓跑进城来汇报,说敌军大队将到,须操练兵马。人马到齐后,张献忠传达了“剿洗全城,不留一人”的命令,命令说“成都百姓已暗通敌人,勾引大队入川,故当剿灭此城居民。尔等各秘密准备,不得泄露军情。”


第二天,城内居民被挨家挨户搜出,驱赶到成都南门及东门外。


屠杀开始了。


张献忠亲自率领马队到南门外沙坝桥观看。满城百姓见张献忠到来,纷纷跪下求饶。张献忠丝毫不为所动,反而破口大骂四川人忘恩负义,私通敌人,自寻死路。随即纵马跃入人从,任马乱叫乱踢,并高声吼叫“该杀该死之反叛”。命令军士急速动刑。于是数万士兵齐动手,被杀之人越来越多,呼号之声越来越稀。最后举目四望,只见成都城外的土地完全被尸体覆盖,静息无声,河为之塞,不能行船。锦绣蓉城顿成狂野,无人居住。


虽然花了这么多兵力来剿城杀人,四川各地也不见平定。张献忠屡战屡败,无比怀念起当年的流寇生涯。


但是,又不甘心就这么走,因为太恨四川人了。好,你们不是反对我吗?把你们都消灭了,变成一片赤土。张献忠决定屠蜀,理由是“自我得之,自我灭之,无使他们得”。在撤离四川前尽量将四川人杀光,留给敌人一个空壳。


这是古往今来最宏伟的屠杀计划,执行的也相当坚决。


距剿灭城民不久,张献忠又发出了“除城尽剿”令。令军队出城,消灭农村人口。深入穷山大岭,一个也不放过。“立搜山、望烟等头目,踪迹高山大谷有匿崖洞者,举火薰之”。结果是,无论男女老幼,逢人便杀。剿杀完了,还要扒草寻穴,以免有漏网之人。


人已经杀的差不多了,张献忠开始撤退。然而这时候又遇到了供应问题。人口消灭净尽,粮食自然就越来越难找,数十万军队,没吃没喝,怎么行军?


张献忠想到了屠杀自己的部下。当然,要杀必先杀那些掳来的四川人,他们虽然强征入伍,但心却不附,经常开小差。


又是丞相王兆龄给张献忠出了个恶毒的主意。


屠杀的办法与杀读书人时类似。张献忠先谎称要从士兵中挑选精干的,成立水师营。在江边建造了一个木栅城,将挑出来的数万军人都关进城内,先用枪炮向内轰杀,死伤大半,然后挥军入内砍杀。结果在军中共杀二十多万人,占全军半数。


收拾干净后,张献忠开始启程,行至西充凤凰山,遭遇清兵。被冷箭射中,由左旁射入,直透其心,张献忠血中乱滚,痛极而亡,时年四十一岁。


百一知事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由之前的三百万人减至不足八万人,后来就有了“湖广填川”这一大迁徙。


而导致这一次人口的大幅锐减的罪魁祸首就是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历史上记载,张献忠曾对四川采取了屠川的残暴行为。至于张献忠为什么要残杀四川人,主要有几种说法:

一、四川人过于奢靡淫逸。


张献忠出身贫困的家庭,从小生活贫困受了不少欺凌压迫。所以对于权贵,富裕的人有着一种仇视心里。他来到四川后,看到四川人这般的奢靡淫逸,非常的痛恨,一怒之下,就选择了屠川。


二、张献忠本人性格刚烈残暴。

刚开始起义的时候为了所谓的大计而一再的压抑自己内心的残虐。到了四川自封为王后本性暴露,就开始残杀起四川人来。

三、张献忠统治四川后期,由于各方势力的壮大,张献忠在军事上节节败退。


再加上满汉大军的南下,张献忠王朝眼看即将不保。这个时候张献忠就萌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里,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所以就索性来个“我得不到的我宁愿毁了也不给你得到”,所以他就起了毁城之心。

四、 还有一个说法是张献忠小时候受过四川人的虐待,以致对四川人都怀恨在心。


所以他领军起义在西南建立政权后就开始残杀四川人。


不过具体是哪一个原因导致的张献忠大肆残杀四川人,众说纷纭。只知道在他被杀后,四川十室九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张献忠他是明末起义军的一个领袖,与当时的闯王李自成齐名,并且建立了大西政权。但是对张献忠最大的争议就是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屠川,四川人口锐减难道真的是张献忠一人杀的吗?七杀碑到底是否属实?张献忠为什么屠川?张献忠留给了我们很多疑问,我们今天来看看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屠川。

首先就是张献忠的七杀碑,张献忠杀人如麻并且还立碑明志,“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也就是有名的“七杀碑”。很多人都说四川人口锐减都是因为张献忠的大肆屠杀。然而近些年的考古却发现张献忠所谓的“七杀碑”上面并没有一个杀字,而原文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并且也不叫七杀碑,叫做“圣谕碑”。而且相对于七杀碑来说,他没有年代的记载,也没有确切的来历,显然疑点重重。反而在少城公园陈列的碑中并没有一个杀字,而且当时是有照片为证的,而且1934年的时候在四川广汉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张献忠“六言圣谕”:“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而且四川人的人口锐减这件事并不一定就是张献忠所干,首先是现在的四川仍然有很多人供奉张献忠,如果张献忠真的是杀人魔王的话又怎么会受到供奉。而且如果张献忠屠杀四川的原住民,那么张献忠的军队谁来养,难度让十万大军亲自去种地吗?张献忠的脑子如果真能这样想,那他也不会当上起义军的领袖。而且一个致命的漏洞是张献忠在1647年的时候就已经死了,而张献忠死后十几年清军才攻破成都,湖广填四川更是从1685年开始的。试想一下一个被屠杀殆尽的空城还抵挡了八旗骑兵十几年,八旗都是酒囊饭袋吗?四川长达四十多年都是一座空城吗?

张献忠毕竟还是发动了一些小型的屠杀,但是远远不至于让四川只剩下九万人。而满清曾经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例子在这里,所以满清屠杀四川人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四川人口锐减除了战争,就是灾难。常年的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而杨鸿基的《蜀难纪实》中说“时蜀土不耕已二年余,粮罄尽,民惟拾穞谷、采野蔌以充腹,已有人相食者。”。这还不是所有,兵戈之后定有大凶,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百姓吃死尸,死尸暴毙荒野。往往就会导致瘟疫的来临,之后清朝的史料中也多次记载四川爆发瘟疫,如《铜梁县志》记载1868年,该地“瘟疫四起,染者呕吐交作,腰疼如断,两脚麻木愈二三时之毙”。而这些事情都被满清政府全部强加在了张献忠的身上,真是应验了成王败寇这一不便的定律。

此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只是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可能一些史料没有看完,难免会有点断章取义,还望各位补充,切记小编没有洗白张献忠。


书香茗


张献忠有没有屠杀四川人呢?肯定是有的。而且证据确凿,无可抵赖。现在有人给张献中洗白,说张献忠杀这么多人与理不符,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口供养军队。其实,这个是不了解张献忠本人的性格特点。张献忠本质上就是流寇,非常的子弟残忍,他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东西不能为我所有,我就一样要把她毁灭,就是不留给别人捡便宜。张献忠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要知道,张献忠在进入四川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流窜多年,每到一地都大肆屠杀。可以说,张献忠杀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癖好,并不是到了四川之后才开始杀人的。



张献忠在四川当地大肆屠杀,是有确凿的证据的。不但有各地的出土文物,也有各种历史古籍的记载。有些古籍,是四川当地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完成的年代比清军进入四川要早。当然,你可以不承认这些国内的资料,但是,当时在四川还有外国传教士。有外国传教士就把张献忠屠杀民众的事情记载了下来。这些外国传教士的记载,是到了民国时期才被披露的,原始资料是从欧洲引进来的,并不是在满清统治时期发表的。所以,并不存在外国传教士被满清“收买”抹黑张献忠的可能性。

有人说,为什么有当地人祭奠张献忠呢?“反面人物”蚩尤也有人祭奠啊。其实,这些人原来是张献忠大西军将领的后裔,媒体对当地人的采访已经披露了这一点。

有人提出,为什么张献忠死后13年,清军才占领四川全境?据此认为是清军参加了屠杀。其实,屠灭四川人口的不止是张献忠,清军,南明和其它流寇都参加了,但张献忠属于带头者,学者认为,张献忠一个人就屠杀了超过全四川三分之一的人口。《烬余录》记载:“统以十分而计之,(川民)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矣”。由此可见,张献忠作为首开杀戮之人,虽然没有在当时杀尽全川,但对明末四川全境秩序崩溃,生灵涂炭,起了恶劣的带头作用,以至于其余恶不息,造成人口不断下降。

张献忠屠川,证据确凿,不容洗白。给张献忠洗白,翻案,不符合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