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阿姨一口煎锅卖小吃,每天5点起床,只想攒点钱给儿子买房!

往大学城走一圈,可以看到很多摊贩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他们依然在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在充实自己的晚年,在帮助自己的子女减轻负担,都说养儿防老,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一生都在为子女操劳。

年过6旬的张阿姨最近就是这老年创业的一员,张阿姨卖的是一种地方小吃,叫做千层米粿,是一种用大米浆一层一层蒸出来的小吃,Q弹软糯,还带着阵阵米香,越吃越有味道。蒸熟的千层米粿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放到煎锅上煎到两面金黄食用,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它放入油锅中炸一下,不管哪种做法,吃起来都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煎到两面金黄外酥里脆的千层米粿沾上用陈醋,辣椒油搅拌好的酱料吃起来最有味道。

这个小吃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却花费了阿姨大量的心血,阿姨每天10点收摊,回家还要泡米,淘米,为第二天的工作准备,经过一夜浸泡的大米吸收水分,变得颗颗饱满晶莹剔透。不论春夏秋冬,张阿姨5点一定起床,来为新的一天做准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老物件,逐渐被取代,比如现在又有几个人知道石磨呢,但是这个“老伙计”对于张阿姨而言就是吃饭的工具,起早贪黑的张阿姨,每天准时将米放进石磨盘,慢慢的推动着石磨盘运转,石磨盘的每一次运转都会将米磨得细碎,直到它变成浓稠的米浆缓缓流到准备好的水桶。

水和米的比例大有讲究,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阿姨仅凭目测就能准确测量出水和米的比例,恰到好处的将做米粿的米浆搅拌均匀。

张阿姨也曾试过用高度精密的机器替代这个笨重的石磨,但是做出来的米粿口感却大打折扣,阿姨说要对得起顾客花的每一分钱,于是她坚持慢工出细活用这个石墨慢慢将米磨成浆。阿姨说磨米的过程确实很累,但是想想儿女他们可能也很累。

磨好的米浆兑上一定比例的水放到蒸笼上,一层蒸熟,再铺上一层,如此循环往复,慢慢将蒸笼蒸满,蒸到沉寂破晓,新的一天真正的开始了。

蒸好的米粿放到保温箱中保温,卖的时候用绳子轻轻一拉隔成块,表面的纹理一层一层清晰可见,每一层都是阿姨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样一大块只要2块钱,好吃又管饱。

一位作家曾嘱咐留学的儿子:别总去超市,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比沃尔玛更需要你。天冷了,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他们早一点回家,让他们在新的一年也舍得为自己买件厚点的衣服。如果碰到老人摆摊,我们能帮则帮,毕竟这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