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來歷和講究

一、春聯的由來


春聯最早叫桃符。

戰國時代開始,富貴人家在大門的兩邊懸掛“桃梗”,或稱“桃符”。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桃符是一寸寬、七八寸長的兩塊桃木,上面分別寫著“神荼”(shén tú)和“鬱壘”(yù lěi)。有的桃符上,還畫著“神荼”和“鬱壘”的神像。

貼春聯的來歷和講究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左神荼、右鬱壘,可壓邪驅鬼,這也就最早的“門神”了。

五代十國時,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之主孟昶,命學士辛寅遜在桃木上題寫聯語。辛大才子寫完後,頗有藝術造詣的孟昶,看了很不滿意。孟昶自己拿來毛筆,親自題寫了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人們一直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隨著敦煌遺書的深入研究,世界紀錄協會宣佈: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宋代,春聯一度寫在桃木上,王安石在詩中記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把吉祥話刻在桃木板上。

明代,“桃符”真正改稱為“春聯”。明代陳雲瞻記載,春聯之名,始自明太祖朱元璋。

清代的富察敦崇,認為春聯就是桃符。當時的文人墨客,進入農曆十二月之後,就在集市裡書寫春聯,換些潤筆的費用。小年祭灶之後,大家開始張掛春聯,各家各戶,舊貌換新顏。

廣告

貼春聯的來歷和講究去逛逛

二、根據橫批確定左右

傳統的春聯,也就是我們說的門聯。面對大門時,右手上聯,左手下聯,橫批從右至左讀。

後來,由於書寫習慣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很多春聯改成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批也統一成從左至右。

既然有兩種形式的春聯,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張貼春聯呢?首先,看橫批,確定是哪一種春聯。兩種形式,不能貼混了。

三、如何區分上下聯

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後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

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

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四、貼“福”字小知識

一般家裡的大門和室內的主要房門,都講究貼正“福”,要端端正正地貼,才有“出門見福”、“福入家門”的彩頭。只有房中屋角或不通暢的地方,福字倒著貼,寓意“福氣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