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人情:當誤會襲來,靠什麼去消解?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誤會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看他人。當這種觀點沒有被揭示時,大家都相安無事;當相互的觀點和理解彼此衝突時,誤會便產生了。

有些誤會是情感的催化劑,有些誤會卻是一段關係的終結者。

01

一位朋友C,她的父母與我的父母曾是幾十年的老同事,關係還不錯,直到退休後都還有聯絡和見面。

我與C一起在父母單位的家屬院裡長大,從小便認識,現在因工作原因都還有交集和聯繫。

3月,從我父母那裡得知C的母親在春節後不久因病去世了,十分震驚。而我父母也是剛剛才從單位的退休辦得知此消息。我趕緊給C打了電話,詢問她最近的狀況。

朋友在電話中言語很少,面對我關切的詢問,幾乎就是簡單的一兩個字“嗯”“是的”“沒有”……我理解她的心情和悲痛,也感覺到這種對話的尷尬,安慰之後,只能掛掉了電話。

一個月過去了,因工作原因,我與C再次聯繫。我發了微信,直到下午快下班,都沒有收到回覆。“可能是太忙,或者沒看到吧。”我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撥通了她的電話。

電話中,仍然是簡短的交流和寒暄。我問了她最近工作忙不忙,家裡是否一切安好,她簡單回覆後,並沒有問我的近況。

很多時候,單向的問答,很容易讓對話陷入“終結話題”中。以前的熟絡消失不見,這一次,我明顯感覺到,我們之間隔了很遙遠的距離,一定是有什麼誤會,橫亙在中間。

因為我們沒有在她母親去世後及時慰問?可我們知道得太晚,不知消息是傳漏了還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因為我們沒有親自去看望?可那時分明是疫情吃緊的時期呀……

揣測了很多,沒有答案。

02

又過了半個多月,我的父親讓我給朋友C傳個話,讓C的爸爸到單位退休辦領取消毒酒精和防護口罩。

我很吃驚:“單位退休辦怎麼沒有直接通知他呢?您跟C的父親也有聯絡啊。”父親面露難色:“C的爸爸一接電話,一聽對方報上名字,就掛掉了,包括我。”

這次該我吃驚了。“C的爸爸最近還好嗎?是受到精神刺激了嗎?”其實我心裡有一種感覺,一定是有什麼誤會。

父親接著告訴我,C的爸爸在去年底的時候,與單位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他覺得單位裡的人對他不耐煩,不聞不問,敷衍了事。當時C的爸爸曾經打電話向我父親諮詢,但實質上我父親也不清楚具體操作辦法,回答得模糊,C的爸爸便覺得也是在敷衍他。

原來如此。誤會一層接一層,一環扣一環。單位誤會了C的爸爸的訴求,C的爸爸誤會了我父親的回答,我誤會了C冷淡的緣由,C聽了她爸爸對單位和我父親的控訴,連帶著誤會了我的關切……

當所有的誤會都被揭示開來,關係卻再也回不到過去。

03

人很容易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東西,即便那是假象,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那麼多誤會。有些誤會可以說得清,而有些誤會,明明是特別小的事情,卻很難說得清楚。不是因為不善言辭,也不是因為道理難講。

就好像這一次,最終知道了原因出在哪裡,卻並沒有一個合適時機和人物去解釋和調解。

就算有,也不一定能消解誤會。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和認識,並很難改變。

我想最好的方法,只能把所有誤會都交給時間,讓該冷卻的冷卻,該重啟的重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