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哭窮”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遠不止錢可以彌補

帶著表姐家的孩子去逛超市,跟我家的孩子往購物車裡扔這扔那不同,小女孩就拿了一條餅乾,也不要玩具。對她說:再拿一些吧,不要害羞,阿姨都買給你。小女孩怯怯的:“不用啦,有餅乾就夠了,媽媽說要懂事。”眼睛卻止不住地看著購物車裡的漂亮玩具。那一瞬間,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小時候,那時候媽媽也總是跟我說:懂事一點,別總是亂花錢。

這就是伴隨很多人長大的“哭窮”式教育。哭窮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有的父母哭窮,本意可能是想讓孩子知道錢得來不易,培養孩子節儉的意識,用窮養來鍛鍊孩子。可是,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抱怨沒錢沒法過日子,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卑、無助和匱乏感,沒有安全感。

我上大學之前從沒去過商場,後來去大商場也總覺得抬不起頭,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在這麼高級的地方,也不想跟同學一起去逛街。

我家也不是窮,只是爸媽認為沒必要在吃穿上那麼“奢侈”。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不會更利於孩子的成長有些東西屬於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卻總是不讓他們得到,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長期不被滿足,他們自然會覺得自己不被愛,形成內在的深度匱乏。

80後單身小白領麗麗在國企做行政,每個月旱澇保收七八千,房租都是父母付的, 可是一年到頭都是月光族。因為平時工作壓力大,她總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就用購物的方式來彌補,結果每個月一買就失控,月月還賬單。後來,和她深入聊天才發現,很大原因在於,父母在她童年記憶裡種下的木馬程序,漸漸地內化為她的內在運行模式了。小時候,她想要買什麼,父母經常以“浪費”為理由拒絕。想得到的,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她很聽話懂事,父母不給買,也不鬧,但內在的匱乏感卻越積越深。

她心裡一直有一個聲音:將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終於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賺錢了,積壓在她心裡的匱乏感全面爆發,她一定要彌補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聰明的人應該腦裡有錢,而不是心裡有錢,而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或許有些父母覺得向孩子哭窮,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不否認孩子是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與格局。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需求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

哭窮的害處:

1、孩子會壓抑住正常的需求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被爸媽的“沒錢”,“買不起”拒絕後,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後,會變的“懂事”——爸媽沒錢,我不應該要求任何東西。孩子的童年容易被壓抑,想玩的玩具不敢開口,想買的學習用具也不敢買,該有的快樂也不敢爭取。“窮”字會讓孩子過早地成熟,但需要警惕的是,孩子是被壓抑著長大的,他們內心不快樂,甚至這樣的陰影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2、孩子會變得摳門

僅有的玩具或物質是在父母的“沒錢”的情況下買的,孩子會由於過度珍惜而拒絕分享,零食獨食,應當給人提供幫助時不捨得,孩子會變得摳門、自私。丁丁有一輛漂亮的滑板車,是姑姑送給他的禮物,正當他在廣場上滑翔時,旁邊一個小朋友很想玩,詢問丁丁能否借給他玩一會,沒想到丁丁這樣回答:“我不能給你玩,我家沒錢,滑板壞了就買不起新的了!”讓旁人目瞪口呆。其實父母的“哭窮”非常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的。

3、孩子會變得自卑

當同學生日聚會時,或班級舉辦集體活動時,孩子可能會由於花錢而拒絕參加,“我家裡很窮,交不起這錢”,“那個同學家裡很有錢,我們家這麼窮,好的禮物買不起,差的禮物會被取笑或被偷偷處理掉,還不如不去”。父母經常的“哭窮”會讓孩子有匱乏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自卑,覺得自己家不如別人。

望天下父母請注意,不要時時跟孩子哭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